張小菲
(武漢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塞繆爾·貝克特(1906~1989)是愛爾蘭籍小說家和荒誕派戲劇的代表,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xiàn)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1969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發(fā)自近乎絕滅的天性,似已列舉了全人類的不幸,而在他凄如挽歌的語調(diào)中,回想著對受苦者的救贖和遇難者靈魂的安慰。倫敦的《泰晤士報》載文記:“貝克特的作品就像一篇篇的樂章,十分精確的表現(xiàn)了他要表達的意義,多一點或少一點都會將其毀掉”。他深刻反映了人們深陷荒誕世界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危機,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闡述《等待戈多》的后現(xiàn)代精神主題,人類等待的荒原。
德里達認為“平面感,又稱淺表感,指作品審美意義深度的消失,作品的意義是不需要尋找,書的意義就是書的一部分,作品不可解釋,只能體驗,它提供給人們的只是時間分離的閱讀經(jīng)驗,無法在解釋意義上進行分析”。
戲劇《等待戈多》沒有起因,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我們從中無法解讀主人公,無法領略該劇的深層意義。甚至劇中人物自身連自己所等待之人都不認識,只是日復一日的等待。劇中主人公戈戈和狄狄的言語和行為都是不為我們所理解的,說一些荒誕無稽的話語只是為了讓時間快點過去,而他們的行為更為乖戾,重復的脫鞋子,戴帽子。他們苦苦等待戈多,到底戈多是誰,為什么等待戈多,戈多到底能為他們做什么,即使戈多來了,他們的命運真會改變嗎,如果真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他們?yōu)槭裁醋约翰蝗ふ腋甓?,如果說不認識戈多,那么戈多的信使來了,他們?yōu)楹尾缓湍切攀购⒆右黄鹑ジ甓嗟淖√?。所有的這一切,作者無需解釋,無以解釋,任讀者怎么解讀,似乎都找不到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來讀懂等待戈多中的等待的戈多到底是誰,所以至于戈多存不存在的問題也沒有追尋的必要,甚至連劇作者都不知道。當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問貝克特,他說:“我若知道戈多是誰,我便在劇中告訴你們了”。連作者都不知如何解釋,那么讀者的解釋便是沒有方向了,任何一種解讀都是可能的,這也正是后現(xiàn)代作品深度模式削平后,書的意義已經(jīng)潛伏在書本中了,作品不可解釋,或許無需解釋,至于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誰,不同時代的讀者有不同的等待,戈多也指不同的希望,所以戈多無需出現(xiàn),無需定義。
劇中人物的對話過程常常出現(xiàn)大量的沉默和停頓,使得交談無法正常進行,他們的談話僅僅只是一種當下表述的自足,沒有意義可循,從而使對話失去了其思想感情交流的作用,對話缺少了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韓禮德認為每一種話語偶讀有其意義,然而在這里,我們找不到談話的意義,人物成為了表述的奴隸。劇中戈戈與狄狄的談話可以呈現(xiàn):
弗:說話呀!
愛:我在想哩!
長時間沉默。
弗:(苦惱地)找句話說吧!
愛:咱們這會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沉默。
劇中的對話絕大部分發(fā)生在他們兩人之間,他們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不停地找話題,不停地閑扯,謾罵,前言不搭后語以及大量的停頓和沉默則真實的再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yún)T乏,他們?nèi)鄙偕畹纳疃人伎迹瑢ψ穼ど饬x的缺失。
在德里達看來“歷史意識,作為一種深沉的“根”,既表現(xiàn)在歷史維度中,也表現(xiàn)在個體上。后現(xiàn)代把歷史理解為只存在在純粹的形象和幻影。歷史事件轉(zhuǎn)換成了照片,文件,檔案等。這些早已記錄了不存在的事件或時代。后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沒有歷史,只存在于現(xiàn)時當中,變成了沒有根的浮萍,像飄來飄去的人,他們丟掉了歷史后的虛無,感受到存在的怪誕,經(jīng)歷了斷裂感的徹底虛無和精神的坍塌”。
貝克特在《等待戈多》劇中讓人們感到現(xiàn)實可笑,歷史的虛無,時間的斷裂。尼采說“上帝死了”這是基督信仰的神圣丟失以后,對人們思想的巨大沖擊。人對信仰缺失使他們經(jīng)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歷史的莊嚴也成了他們的戲謔對象:
弗:你讀過《圣經(jīng)》沒有?
愛:《圣經(jīng)》……(他想了想)我想必看過一兩眼。
弗:你還記得福音書嗎?
愛:我只記得圣地的地圖,都是彩色圖,非常好看。
通過戈戈與狄狄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戈戈與狄狄在懺悔他們的出世后,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無聊與痛楚后,迷失了信仰,甚至沒有了信仰,《圣經(jīng)》和《福音書》也只是成了一種再平常不過的褻瀆物而已。這本是人們信仰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身虔誠忠貞與基督的教義,在他們眼里已不再神圣,不再是他們的精神寄托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甚至是人們的精神信仰都已缺失,這必然導致劇中人物的命運。他們在等待中沒有了歷史感,沒有了時間感念,失去了信仰,脫離了永恒。
正如貝克特所言:他的人物一無所有,沒有深度,沒有時間感,也沒有歷史感。在該劇中,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一直都等待著戈多,在他們眼中,時間失去了標記意義,成了一個絕對的抽象概念,似乎所有的時間都是戈多的時間。而戈多的存在與否不明了,所以劇中人物在時間斷裂中飄忽不定。戈戈說:今天是不是星期六?今天難道不可能是星期天? 或者星期一或者星期五?第二幕中狄狄問波卓什么時候瞎的眼?波卓大為惱火:“什么時候,什么時候!有一天,難道這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啞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們?nèi)兂闪嗣@子,有一天我們誕生,有一天我們死去,同樣的一天,同樣的一秒鐘,難道這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生存即是死亡,起點即是終點,時間沒有意義?!痹谶@段對話中,看似簡短平淡的對話,卻似乎道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精神狀況和對存在的質(zhì)疑,后現(xiàn)代人們的時間概念已經(jīng)淡化,他們備受時間荒蕪的折磨與煎熬。
加繆 (2003:101)曾這樣形容現(xiàn)代社會的人生狀態(tài):“起床,公共汽車,四小時辦公室或工廠里的操作,吃飯,公共汽車,四小時辦公室或工廠里的操作,吃飯,睡覺,星期一二三四五六,總是一個節(jié)奏?!痹诂F(xiàn)代社會中,伴隨著重大生存命題的解決,人生頓時變得虛無縹緲起來。在這部劇中,人們總是忘記前一天發(fā)生的事,時間成了虛無:
弗:咱們昨天也來過了?
愛:不,你弄錯了。
弗:咱們昨天干什么了呢?
愛:咱們昨天干什么了呢?
德里達認為“主體作為現(xiàn)代哲學的元話語,標志著人的中心地位和為萬物立法的特權(quán),然而在后現(xiàn)代主義中,主體喪失了中心地位,已經(jīng)零散化一個沒有自我的存在了?!拔摇边@一概念也僅僅成為語言所構(gòu)成的影像而已。人沒有了自己的存在,人是一個已經(jīng)非中心化了的主體,無法感知自己與現(xiàn)實的切實聯(lián)系,無法將此刻和歷史甚至未來相依存。無法使自己統(tǒng)一起來,這是一個沒有中心的自我,一個沒有任何身份的自我”。
貝克特《等待戈多》出現(xiàn)的五個人物形象“戈戈,狄狄,波卓,幸運兒,和孩子”以及一個未曾出現(xiàn)的形象“戈多”共六個人物形象,構(gòu)成了三對統(tǒng)一體,正是這種人物的統(tǒng)一反證了??潞俺龅摹叭怂懒恕?,個體無法獨立存在,經(jīng)受零散化拼湊的折磨,個體獨立存在的不可能性,也是本劇人物形象的糅合,在零散化中顯示主體的消失,沒有自我的存在。
劇中戈戈與狄狄是兩個人物形象,但他們其實代表了一個在等待中的人物內(nèi)心的矛盾斗爭統(tǒng)一體,代表了人的精神與肉體的斗爭與統(tǒng)一。戈戈一出場就在脫鞋子,他總覺得鞋子讓他感到腳疼,身體備受折磨,而狄狄總是玩弄帽子,更關注大腦的思維。在等待戈多的漫長過程中,戈戈總是動搖著狄狄的念頭,沒有等待的耐心,但狄狄堅持認為戈戈會來,這實際反應了人物內(nèi)心的糾結(jié)與張力所在,是人物內(nèi)心心理獨白的寫照,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作斗爭,在這種斗爭的過程中,他們飽受心理折磨和痛苦?!暗冗€是不等”成了一個生命主題,在面對執(zhí)著堅持后的苦苦等待卻終等不到戈多,戈戈在與狄狄的第一次內(nèi)心斗爭中,戈戈就提出他們分開,當靈與肉分開后,他們各自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痛苦。狄狄堅持認為即使戈多今天不來,但他的信使說明天一定來,所以他不能離開,不能不等。在此劇中,他們都沒有了自我,只能通過對方證明自己的存在,證明現(xiàn)時的意義,他們無法將此刻與歷史乃至未來聯(lián)系起來。所以他們總忘記自己過去做了什么,遇見了什么人,因此無法將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有機結(jié)合起來。人物因無法獨立存在突顯出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下的人物主體的消失。
傳統(tǒng)的敘述作品比較注重作品的敘述結(jié)構(gòu),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有起因,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在等待戈多一劇中,敘述結(jié)構(gòu)極其零散化,這是一部兩幕劇,第一幕,流浪漢愛斯特拉岡(戈戈)和弗拉基米爾(狄狄)出現(xiàn)在一條村路上,四周空蕩蕩的,只有一顆光禿禿的樹,他們在等待戈多,可戈多是誰,他們自己都不清楚,他們苦苦等待著,脫帽子,穿鞋子,說著前言不搭后語的話,等來了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卻不是戈多,后戈多的信使來了告訴他們“戈多今天不來,明天一定來”。第二幕和第一幕一樣的情節(jié),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只是書上長出了四五片葉子,波卓眼睛瞎了,幸運兒成了啞巴,又等來了戈多的信使說“戈多今天不來,明天一定來”。第一幕和第二幕在時間,地點,內(nèi)容都十分相似,故事甚至都不能稱作故事,沒有任何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尤其是內(nèi)容到了最后又回到開始的地方,如果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零散的重復前兩幕。然而這在貝克特看來確實真正的藝術,因為他主張 “只有沒有情節(jié),沒有動作的藝術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彼詣≈腥宋锉厝辉谶@種零散了消失了主體存在中經(jīng)歷幻滅和煎熬。
復制是指作品對生活的簡單呈現(xiàn),一切都在一個平面上,沒有深度,沒有歷史,沒有主體,沒有了距離。同一性,整體性和中心性紛紛失效。在現(xiàn)代主義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限,也是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的界限,但在后現(xiàn)代藝術中,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消失。
等待戈多劇中呈現(xiàn)的人物生存狀況,心理反應和對生命,生活的態(tài)度正是一部反應當時人們生活的劇照,正是這種復制,給人們以感同身受的體驗,這也就是為什么1957年11月9日,《等待戈多》在舊金山圣昆廷監(jiān)獄演出,觀眾是1400名囚犯。演出之前,演員們和導演憂心忡忡,這一批世界上最粗魯?shù)挠^眾能不能看懂《等待戈多》呢?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立即被囚犯觀眾所理解,一個個感動得痛哭流涕。一個犯人說:“戈多就是社會。”另一個犯人說:“他就是局外人?!边@以后,無田無地的阿爾及利亞農(nóng)民,把戈多看作是已許諾卻沒有實現(xiàn)的土地改革;而具有被別國奴役的不幸歷史的波蘭觀眾,把戈多作為他們得不到民族自由和獨立的象征。人們終于恍然大悟:“戈多”原來是那“口惠而實不至的東西!”。
在貝克特看來,人生就是這樣,既難活也難死,既有希望又很絕望,正是這種振聾發(fā)聵的現(xiàn)實復制,讓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消失,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等待的命運。
通過《等待戈多》的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特征分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深度模式削平,歷史意義消失,主體消失,距離感消失后,人在那個時代“等待”所等的人,事,物,甚至命運的安排,承受生命之輕。由于一切在一個平面上,沒有深度,沒有歷史,沒有主體,沒有真理,在這種痛苦的掙扎與煎熬中,給現(xiàn)代人以警示。從中領悟“等待”,承受“等待”,等待“戈多”。
[1]陳曉明.歷史轉(zhuǎn)型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C].選編在《后現(xiàn)代主義》,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29.
[2]李艷麗.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零散化”審美特征探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
[3]劉常軒.從《等待戈多》中的“缺失”看貝克特的宗教期待[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4]劉志友.薩特與存在主義文學是后現(xiàn)代主義嗎?[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5]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榮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