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凌騰愿
T2DM是WHO確定的四大主要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結果顯示, 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 胰島功能逐年降低, 單一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每年繼發(fā)失效的發(fā)生率約為10%, 大多數新診斷的T2DM患者接受單藥治療6年后即出現HbAlc的不達標。HbA1c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 通過測定血液中HbAlc的含量, 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在以往幾個月的時間內糖尿病控制狀況的好壞。國內外的T2DM診治指南都明確強調[1,2], HbAlc的控制目標應<7%。作者對所在社區(qū)站管理的T2DM患者按按糖尿病病程6年以下和6年以上進行HbAlc達標率統(tǒng)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旨在提高HbAlc達標率, 有效控制T2DM。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統(tǒng)計所有建檔的126例T2DM患者, 年齡 40~97歲, 有T2DM病史半年以上, 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不確定糖尿病類型患者, 新診斷T2DM患者(病程 <6 個月 )。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 統(tǒng)計T2DM患者性別、年齡、體質指數、文化程度、病程、治療方案、3月內HbAlc值,檔案中不完整的資料由門診或電話追訪。
HbAlc檢測方法:均由美國伯樂公司生產的D-10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高壓液相色譜法檢測, HbAlc正常值4.5%~6.5%。
根據HbAlc水平, 將患者分為達標組:HbAlc<7%。未達標組:HbAlc≥7%。根據患者降糖治療方案分單純飲食控制或口服藥物組、胰島素+口服藥物組[3]。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χ2檢驗進行組間計數資料比較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基本情況 共調查病例126例, 其中男性55例,占 43.7%, 女性 71 例 , 占 56.3%。年齡 40~97 歲 , 平均年齡65歲。體質指數19.1~29.5, 平均體質指數 :男 26.5, 女27.4。糖尿病病程:6個月~34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9年。
2.2 病程6年以下與病程6年以上HbAlc均值(%) 病程6年以下 單純飲食或口服藥物組6.54%,胰島素+口服藥物治療組6.7%,HbAlc均值6.62%;病程6年以上:單純飲食或口服藥物組6.8%,胰島素+口服藥物治療組7.4%, HbAlc均值7.1 %。
2.3 性別對HbAlc達標率的影響 男女兩組間HbA1c達標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2.4 文化程度對HbAlc達標的影響 文化程度對HbAlc達標率有顯著性影響(P<0.05)。見表2。
2.5 病程6年以下與病程6年以上不同降糖治療方案HbAlc 達標比較 見表 3 。
表1 126例T2DM患者性別對HbAlc達標率統(tǒng)計表(n, %)
表2 126例T2DM患者文化程度對HbA1c達標率的影響(n, %)
表3 126例T2DM患者組間HbA1c達標率統(tǒng)計表(n, %)
比較病程6年以下與病程6年以上兩組治療方案HbAlc達標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
3.1 HbAlc達標率影響因素 2型糖尿病(T2DM)控制血糖的目的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并發(fā)癥。國內糖尿病診療指南中將HbAlc列入血糖控制的目標之一[1]。分析其影響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降糖藥物的有效使用: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結果顯示[2], 2種或2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降糖藥物聯用, 可提高達標率和延長達標時間。研究表明:磺脲類、二甲雙胍與瑞格列奈降糖效果相當, 單藥使用HbAlc降低1.5%-2.0%;噻唑烷二酮類可使HbAlc下降1.0%-1.5%;而那格列奈和α-糖苷酶抑制劑作用較弱, HbAlc僅降低0.5%-1.0%[3]。受體激動劑可使HbAlc降低約1.0%, 二肽基肽酶-Ⅵ抑制劑使HbAIc下降0.6%-1.4%。掌握這些降糖藥物的特性和降糖效果, 結合患者年齡、體重、肝腎功能、糖尿病病程、并發(fā)癥、用藥依從性, 選擇適合個體的藥物,及時給予單一口服藥物、聯合口服藥物、胰島素+口服藥物治療 , 使 HbAlc 值達標 , 患者方可受益[4,5]。2.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 沒有達到“知信行”的效果, 居民沒有建立堅持持久的治療性生活模式。3.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女性多伴有雙膝骨關節(jié)病, 影響行走, 不能進行有效的有氧運動,體質指數較高[6,7]。4.老人對胰島素治療有畏懼心理 , 拒絕胰島素治療。5.本轄區(qū)為老居民區(qū), 居民文化程度低, 對疾病發(fā)展是一個漸進過程認識不足, 認為能吃能喝、無感覺不適就沒事, 對HbAlc是否達標不重視。
3.2 在社區(qū)T2DM綜合性治療中需改進工作 1.需要加強全科醫(yī)師糖尿病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 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及早使用胰島素治療, 有效發(fā)揮胰島素的作用。2.患者對采用胰島素治療有恐懼心理的, 全科醫(yī)生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糖尿病防治知識, 告知患者高血糖導致并發(fā)癥的危害, 利用家庭成員力量幫助消除患者胰島素治療恐懼心理。3. 全科醫(yī)師在診療過程中要更加關注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改變其固有觀念,科學管理疾病。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2012:15,17.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h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2DM(UKPDS 33).Lancet, 1998, 352 :837-853.
[3] 王國興.非胰島素類降糖藥物的聯合應用.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0, 9(10):678.
[4] 楊和愛, 徐軍. 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在調脂治療中的臨床價值.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 2008, 7(10):719-720.
[5] 朱良湘. 糖尿病合理用藥與綜合治療.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8,7(5):356-358.
[6] 陳在嘉 , 高潤霖 .冠心病 ,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 2003:130-137.[7] 寇文镕.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是控制血脂異常的基石——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解讀.中國醫(yī)藥導刊.2007,9(5):42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