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芳 阿 榮 洪 挺
(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民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800)
在我國,單純糖耐量受損(IGT)的患病率高于單純空腹血糖受損(IFG)的患病率(在男性中為11.0%對3.2%,女性中為10.9%對2.2%)[1]。IGT只是糖代謝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過渡階段,一般無任何癥狀,但從IGT 人群合并存在的大血管病變和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來看,IGT 不是一個健康狀態(tài),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先兆和導(dǎo)致心血管并發(fā)癥的重要階段。但IGT 是糖尿病前期唯一可以逆轉(zhuǎn)為正常人群的階段,也是進行生活方式(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或藥物干預(yù)的最佳時機。本院采用阿卡波糖對IGT 人群進行干預(yù),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3月~2010年9月經(jīng)本院75g 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確診的IGT 患者共48例,排除高血壓、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肥胖癥患者以及有心、腦、肝、腎疾病及其他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的患者。48例隨機分為阿卡波糖組和二甲雙胍組各24例。阿卡波糖組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齡(57.6+7.7)歲;二甲雙胍組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齡(55.8+8.1)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飲食與運動指導(dǎo)。飲食方案由本院營養(yǎng)師制定,原則上給予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別占總能量的15%~20%,20%~25%和55%~60%,結(jié)合患者自身飲食習(xí)慣給予搭配;運動方案:指導(dǎo)患者堅持中等強度體力活動,鼓勵進行有氧運動。阿卡波糖組在此生活方式干預(yù)基礎(chǔ)上服用阿卡波糖50mg,3次/d;二甲雙胍組服用二甲雙胍0.25g,3次/d。治療期限為6個月,治療結(jié)束時測定兩組空腹血糖、OGTT 餐后2小時血糖、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壓、三酰甘油、膽固醇水平。
1.3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采用SPSS15.0 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治療前,兩組空腹血糖和OGTT 餐后2小時血糖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阿卡波糖組OGTT 餐后2小時血糖顯著低于二甲雙胍組(P<0.01),詳見表1。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組間血壓、血脂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s,mmol/L)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二甲雙胍組比較**P<0.01
表2 兩組血壓、血脂、體質(zhì)量指數(shù)水平(±s)
表2 兩組血壓、血脂、體質(zhì)量指數(shù)水平(±s)
2.2 治療6個月后,阿卡波糖組有13例糖耐量恢復(fù)正常,二甲雙胍組7例恢復(fù)正常,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均無低血糖事件發(fā)生,亦均無進展為糖尿病患者。
IGT 患者可視為“潛在的”糖尿病人群,不同研究對于IGT 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比率報道不一,我國大慶的研究表明,隨訪6年,未給予任何干預(yù)措施的IGT 人群,2型糖尿病發(fā)生率約為15%[2];且IGT 人群較糖代謝正常人群心血管疾病及中風(fēng)危險顯著增加[3]。因此,對IGT 人群中進行及早有效的干預(yù)已成為共識。
二甲雙胍作為目前糖尿病治療一線用藥,具有多種作用機制,包括延緩葡萄糖由胃腸道的攝取,通過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而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以及抑制肝、腎過度的糖原異生,不降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阿卡波糖作為α-糖苷酶抑制劑,能延緩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峰值,減輕高血糖對胰島β 細胞的刺激,單獨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本觀察納入的48例患者具有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異常的特點。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及阿卡波糖對異常的餐后血糖代謝均有改善作用,但阿卡波糖效果更為明顯,治療后組間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分析其原因為IGT 以餐后血糖代謝異常為特點,且中國人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較高,阿卡波糖的降糖機制即能延緩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對這類人群的治療有優(yōu)勢。
本觀察中兩組治療后均未出現(xiàn)低血糖事件,因此,兩種藥物在改善餐后血糖過程中是安全的。
[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
[2]Li G,Zhang P,Wang J,et al.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a 20-year follow-up study.Lancet,2008,371(9626):1783
[3]楊麗娟,母義明.二甲雙胍對葡萄糖耐量減低的干預(yù).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7,23(27):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