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芳
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顯示, 自身免疫性肝炎屬于肝臟慢性炎癥中的一種, 目前, 對于此類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自身免疫缺陷是此類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1]。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自身抗體陽性、血清轉(zhuǎn)氨酶含量升高以及丙種球蛋白血癥等。為了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深入了解, 本研究將對太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8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所接收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共86例進行研究, 其中有30例女性, 70例男性,其年齡為28~79歲, 平均年齡為53.1歲。根據(jù)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qū)⑵浞譃閮山M,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傳統(tǒng)治療, 即對患者給予地奈德常規(guī)劑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免疫抑制劑治療, 即患者入院后對其給予潑尼龍單藥治療, 第1周的給藥劑量為60 mg/d, 第2周的劑量為40 mg/d,第3周的劑量為30 mg/d, 第4周的劑量為30 mg/d, 第5周以及以后的劑量為20 mg/d。為了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每天對其給予50 mg硫唑嘌呤輔助治療。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shù)資料用%來進行表示, 其對比用χ2來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有10例患者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26%, 該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7%。對照組中有30例患者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 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9.77%,該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4.4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轉(zhuǎn)變, 在對慢性肝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臨床中常將清除患者的致病因素作為其治療原則。有研究資料顯示, 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進行治療時, 由于對患者的病因進行清除具有較大的困難, 因此, 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時, 通常會將緩解肝細胞損害、降低組織中炎癥、改善生化指標以及緩解臨床癥狀作為其主要治療原則[2]。
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顯示,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種發(fā)病機制以及病因不明確的疾病,在對此類疾病進行診斷時尚無金標準, 確診率主要受到診斷技術的影響, 因此,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診斷存在漏診率高、誤診率高以及診斷率低等特點, 因此, 此類患者通常會由于診斷不及時而影響到其治療效果。有學者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 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免疫抑制劑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的結果可見, 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免疫抑制劑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且本研究的結果與某些學者在其研究報告中的結果基本一致。
通過對本研究的結果以及相關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 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免疫抑制劑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3]。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時, 一定要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引起高度重視, 并對其進行適當?shù)念A防性治療, 從而減輕患者在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程度以及發(fā)生率[4]。
綜上所述, 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免疫抑制劑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因此, 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 可以對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方式進行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1]張海濤,閻明,商楠, 等. P物質(zhì)及其受體在小鼠免疫性肝炎中的作用.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08,46(6):582-585.
[2]邱德凱.重視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2,20(5):321-323.
[3]趙艷,李艷麗,閆惠平, 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異性T淋巴細胞免疫.中華肝臟病雜志,2012, 20(5):333-335.
[4]韓麗利,路遙,張艷麗, 等.自身抗體及生化學指標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篩查及診斷的意義.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 2012,6(20):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