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慧婷
作者:代慧婷,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341000。
2012年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誕生1300周年。正當此時,吳中勝先生的《杜甫批評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月版)面世了,這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
提起“杜甫”,這個老少皆知,誰都能背上他幾首詩的名字,我們可能在想:杜甫?誰人不知!或者這樣名聲顯赫的大家,有多少人研究過他,這本書又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杜甫呢?讀完吳中勝先生這部44萬字的專著,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正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研究杜甫的。
這個視角就是文學批評史的引入,從批評史的角度研究杜甫,有別于“就杜甫研究杜甫”的傳統(tǒng)思路,用吳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整體史的研究遮蔽了作家作品這個世界上最富靈性的個性存在,也遮蔽單個批評史都是“這一個”的事實。如果說整體史的研究已是“山窮水盡”,那么作家作品的個案批評史的研究就是“柳暗花明”,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向深廣度拓展的“又一村”。
吳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作頗豐,近二十年來對杜甫的研究從未間斷,這也正為本書的成書打下了數(shù)十年的研究基礎。本書以批評史為視角,以歷代杜甫批評為對象,考查歷代學者對杜甫及其詩學的思想態(tài)度,在歷史演進過程中考察杜詩價值的生成和發(fā)展,把杜詩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之中去考察杜詩的歷史命運。
這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河岳英靈集》引發(fā)的話題——唐代人喜歡杜甫嗎?”吳先生開門見山,直接從最具爭議的話題開篇:杜甫的詩歌在各個朝代都受到推崇嗎?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人對杜甫其人其詩說“不”嗎?為何唐人唐詩最普遍的選本中都沒有收錄杜甫的詩歌呢?帶著這一問題,我們走進了唐人心目中的杜甫。第二章“宋金元杜甫批評”,這是歷史上“三次學杜高潮”的第一次,吳先生寫到北宋初期文人、王安石、江西詩派、陸游、宋代理學家、嚴羽、文天祥等評杜的盛況,其中“宋代理學家論杜”和“嚴羽與杜詩的經(jīng)典化”這兩個章節(jié)觀點頗有新意,文中處處可見老杜自己的或評論他的詩句,切情切景,其中大多數(shù)章節(jié)的標題直接是詩文,如“一飯未嘗忘君”、“誰得其皮與其骨”這自是講蘇軾評杜;“醉里眉攢萬國愁”、“無一字無來處”寫的正是黃庭堅學杜;“重尋子美行程歸”、“看渠胸次隘宇宙”自是陸游論杜了。第三章“明代杜甫批評”。第四章“清代杜甫批評”,是歷史上第二次“學杜高潮”,涵蓋了王嗣奭、金圣嘆、錢謙益、仇兆鰲、王夫之、葉燮、神韻派、沈德潛、浦起龍、趙翼、翁方綱、楊倫、劉鳳誥、桐城派等對杜甫批評的研究。歷代評杜不僅有肯定,也有真正批評的“批評”,如王夫之,到他這里杜甫的地位“降落到歷史的最低點”。浦起龍的《讀杜心解》“吾之心悶悶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來”,吳先生評論道“心哉美矣!”為何說“心哉美矣”呢?這與中國直覺印象式的批評方式和以心解詩的詩學批評傳統(tǒng)不無關系,古人以心解詩,今日吳先生又何嘗不是在以自己的一顆“悶悶然”之心,苦解老杜與古今大家之心呢?第五章“民國時期杜甫批評”,杜甫詩歌五四前后的命運和抗戰(zhàn)時期杜甫形象的研究都較有新意,一直以來杜甫研究多限定在“古代文學”的范圍內(nèi),如何跳出“古代”,從更廣泛的近現(xiàn)代的研究視野來探討杜甫批評?在這里吳先生給了我們答案。第六章“新中國成立后的杜甫批評”,這是“第三次學杜高潮”,結合上兩次,以及吳先生對杜甫批評歷史和鮮活情境細致的解說和還原,不難明白歷史上為何會有“三次學杜高潮”。第七章“新時期杜甫批評”,吳先生以杜甫研究學刊為視窗——對新時期以來的杜甫研究做了一個全景式的掃描。
品讀全書,感觸頗深的有兩點:
一、角度新,從批評史的角度研究杜甫,使兩大學科領域的結合與縱深發(fā)展都迎來新的研究視角與理論視角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以前看到的文學批評史都是“整體史”,是一種宏大敘事,今日竟然看到可以將某一個作家作品的批評寫的如此細致入微;以前是看名人對名家的批評,今天是對批評者“批評”的“批評”。原來還可以這樣做研究,還可以這樣“走近杜甫”。
二、觀點新,思維嚴密中透露出新穎的理論,且不說這部書本身就是一個創(chuàng)新,在內(nèi)容上吳先生關注杜甫詩歌在五四前后的命運,關注梁啟超為何稱杜甫為“情圣”,關注學術怪胎郭沫若評李白與杜甫,更關注杜甫在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形象;他還拿“村夫子”說與“詩圣”說做比較,研究理學家眼中的杜甫,還認為王夫子對杜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批評。
撇開這些理論性的東西不說,單從文采上講,讀這本書像是參與一場詩詞的盛宴。吳先生似乎不喜歡故紙堆似的一板一眼的說教,讀他的書,只覺得興致盎然,情之所至,吳先生也會幽默的令人頗感意外,在談到《河岳英靈集》時,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吳先生把它比作今天的“流行歌曲排行榜”,既新穎又明了。在談到杜甫早年不成熟詩作受追捧時,吳先生用了“粉絲”一詞,像少男少女追捧一些流行的快也消失的快的明星一樣。這個比喻讓人不禁莞爾??梢妳窍壬趯懽鲿r沉醉其中,文辭中不見大段自顧自的解說,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很會講故事的博學者,娓娓道來,不緊不慢。講別人評價杜甫,似乎自己就在眼前看著,生動的筆調,似乎就是歷史的還原。更為難得的是,此書參考引用的文獻處處皆是,看似不經(jīng)意的落筆,卻是作者翻閱無數(shù)資料告訴你的真理,看似隨意的引用,卻是匠心獨運的安排,使你在不經(jīng)然間已獲得大量詳實珍貴而又有條理的史料。這也許正是吳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而詩詞點綴其間,看似信手拈來,卻又入情入理?!鞍倌旮枵呖?,未見有知音”這一節(jié)寫的正是杜甫自況最好的描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正是世人拿李杜比較的境況;“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這一節(jié)自是寫晚唐詩人又在杜甫身上找到了學習和推崇的對象。這只是書中詩文一隅,其他更是不勝枚舉,如此說讀此書像是參加一場詩詞的盛宴,絲毫不覺夸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