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珍 浙江綠城醫(yī)院 杭州 310012
慢性咳嗽在兒科臨床上比較常見,是指咳嗽時間超過4 周,無明顯肺部疾病的證據(jù),中醫(yī)稱為“久咳”、“久嗽”[1]。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有咳嗽變異性哮喘、上氣道咳嗽綜合征(鼻后滴漏(流)綜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呼吸道感染與感染后咳嗽、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咳嗽患兒一般病程較長,服用過各類抗生素、止咳藥,家長和患兒都對治愈失去信心,治療也比較棘手。筆者近年應用中醫(yī)辨證和西醫(yī)辨病相結合治療156 例慢性咳嗽,收效顯著。
1.1 一般資料 2010 年9 月—2012 年9 月本醫(yī)院兒科門診收治慢性咳嗽患兒156 例,其中男87 例,女69 例;年齡6 個月~10 歲,平均4.2 歲。西醫(yī)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 個月~9 歲,平均3.8 歲;上氣道咳嗽綜合征62 例,男32 例,女30 例,年齡7 個月~10 歲,平均4.5 歲;胃食管反流性咳嗽8 例,男4 例,女4 例,年齡8 個月~8 歲,平均4.1 歲;呼吸道感染與感染后咳嗽30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齡6 個月~9.5 歲,平均4歲;病因不明確16 例,男12 例,女4 例,年齡8 個月~7 歲,平均4.2 歲。
1.2 診斷標準 患兒均符合慢性咳嗽的臨床診斷標準[2],40 例符合咳嗽變異性哮喘[3],62 例符合上氣道咳嗽綜合征[4],8 例符合胃食管反流性咳嗽[5],30 例符合呼吸道感染與感染后咳嗽[4]。中醫(yī)辨證分為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外感咳嗽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內(nèi)傷咳嗽分為痰熱咳嗽、痰濕咳嗽、陰虛咳嗽、氣虛咳嗽。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
基本方:瓜蔞、杏仁、冬花、白前、炙紫苑、炙百部、桔梗、甘草??人宰儺愋韵C見夜間咳嗽多,或刺激性咳,活動后加劇的加白僵蠶、地龍、川貝、炙麻黃;上氣道綜合征證見鼻塞流涕、鼻癢噴嚏或頻繁清喉者加白芷、辛夷、蟬衣、三葉青,辨證為風熱的再加黃芩、辨證為風寒者再加細辛;胃食道反流見反酸噯氣燒心者加代赭石、萊菔子、制半夏、旋復花;感染后咳嗽多見于近期有明確的呼吸道感染史,咽癢、喉癢后陣咳,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白色黏痰加用沙參、麥冬、桑葉。辨證見痰濕咳嗽痰多的加半夏、橘紅、茯苓;喉間痰鳴為痰熱蘊結量多者加蘇子、葶藶子、黃芩,桑白皮;陰虛咳嗽癥見干咳無痰者加北沙參、制玉竹、石斛;氣虛咳嗽癥見咳嗽無力,痰稀色白,神疲,自汗者加太子參、黃芪、五味子;痰出不暢伴胸悶者加桔梗、枳殼。依年齡、體質(zhì)、寒熱側重不同加減藥物及劑量。用法:水煎服,小于1 歲,1 次50mL,1~2 歲1 次60mL,3~10 歲1 次80mL,1 天2 次,連服1 周。
3.1 療效標準 治愈:治療7 天后咳嗽消失;顯效:治療7 天后咳嗽明顯減少,偶有咳嗽;有效:咳嗽癥狀減輕;無效:治療7 天后咳嗽癥狀仍不改善。
3.2 臨床療效 156 例中治愈28 例,顯效87 例,有效36 例,無效5 例??傆行?6.8%,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療效 例
咳嗽是機體的防御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內(nèi)的有害分泌物和異物。但長期而頻繁咳嗽,消耗氣血,損傷機體正氣?!秲?nèi)經(jīng)·素問》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7],“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咳嗽的病機“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因此離不開“氣”和“痰”。宋·揚士瀛《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曰:“所以咳嗽者,痰塞胸脘,氣逆不下,沖擊肺耳。”肺主氣司呼吸,肺體清虛,不耐寒熱,故為嬌臟,內(nèi)外之邪侵襲后易于為病,宣降失司,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痉街泄鲜V清肺化痰理氣;杏仁味苦能降且兼疏利開通之性,降肺氣中兼有宣肺之功,為治咳喘要藥;冬花消痰降氣,溫潤,不燥為化痰止咳要藥;白前辛散苦降,長于祛痰降肺氣;炙紫苑辛散苦泄,下氣消痰且溫潤不燥,作用平和;炙百部甘平質(zhì)潤,功善潤肺下氣,長于止咳;桔梗歸肺經(jīng)宣肺止咳,如舟載物,引諸藥直達病所;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宣肺化痰,下氣止咳之效。正如劉完素言:“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
變異性哮喘的病因比較復雜,西醫(yī)對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數(shù)認為以持續(xù)的氣道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為其特征,是由炎癥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zhì),如白細胞介素等引起的氣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也有認為由于支氣管上皮因慢性炎癥受損,暴露的迷走神經(jīng)末梢感受器易被微小刺激所激惹,引起局部小血管收縮,刺激末梢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中醫(yī)認為,該病病機與哮喘相似,內(nèi)有伏痰,外有誘因相觸而發(fā)?;痉街屑又寺辄S宣肺平喘又能發(fā)表散寒,其中麻黃堿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川貝潤肺化痰;白僵蠶熄風止痙化痰,僵蠶所含蛋白質(zhì)具有刺激腎上腺皮質(zhì)作用;地龍熄風通絡平喘,有抗過敏抗組胺作用。上氣道綜合征者加白芷祛風解表,通脈行竅;辛夷祛風透邪,利竅通鼻,抗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中醫(yī)認為,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為食積氣滯,胃失通降,母病及子,肺胃之氣上逆而咳嗽。旋復花下氣消痰,萊菔子消食降氣化痰,代赭石質(zhì)重降逆,制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通過對慢性咳嗽常見病因病理認識,結合西醫(yī)的病因診斷,根據(jù)每位患兒證候、體質(zhì)辨證施治,不離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根本,所以辨病和辨證相結合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李斌愷,賴克方.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學[J].中國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1):62-66.
[2]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S].中華醫(yī)學信息報,2008,23(23):20-22.
[3]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10):745-753.
[4]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兒童慢性咳嗽診斷與治療指南(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2):104-107.
[5]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小兒胃食管反流病診斷治療方案(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2):96-97.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6-78.
[7]陳雪梅,王儒平.淺析內(nèi)經(jīng)“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12):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