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導言 (續(xù))

2013-11-17 03:32:24陳智超
史學集刊 2013年5期
關鍵詞:五代史資治通鑒永樂

陳智超,張 龍

(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

一、為什么要續(xù)作《導言》

筆者發(fā)表《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導言》(以下簡稱《導言》)①陳智超:《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導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一輯,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233頁。時,由于篇幅限制,一些問題只能概括敘述,未能充分展開。

《導言》發(fā)表后,近兩年來,隨著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工作的進展以及對《舊五代史》列傳、志的研究和輯補,②陳智超:《輯補〈舊五代史〉列傳導言 (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教研室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陳智超、鄭慶寰:《〈舊五代史〉諸志標準本的論證》,《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陳智超:《輯補〈舊五代史〉列傳導言 (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教研室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我們對《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問題的認識也逐步加深。經(jīng)驗證的輯本《舊五代史》的其他本紀和列傳、志,也成為我們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新的支撐點。

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篇續(xù)作,公布輯補工作的部分成果,以便更好地汲取同行的寶貴意見。

二、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在輯補《舊五代史》本紀中的地位

筆者在《導言》中重申全力找出《舊五代史》本紀“標準本”的重要性。這里所謂的“標準本”,必須是來源于《舊五代史》原書,并且是完整的本紀。筆者確實在現(xiàn)存的《永樂大典》卷8980,“周”字韻“五代周太祖”事目中,找到了《舊五代史》本紀的標準本,它就是《周太祖本紀》,收錄于輯本《舊五代史》卷110至113共四卷中。③陳智超:《論重新整理〈舊五代史〉輯本的必要與可能》,《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0年第1-3期。

《導言》強調了以下幾點:(一)可以通過《周太祖本紀》概括出《舊五代史》各本紀的特征。首先應是收入《永樂大典》以朝代名為字韻,以廟號為事目之中,如唐莊宗本紀應收入《永樂大典》卷7155-7158“唐”字韻“后唐莊宗”事目等;其次,完整的本紀必須具備即位前的姓氏、家世、誕辰、創(chuàng)業(yè)或繼統(tǒng),即位后的立制度、興教化、命相、委任等要件。最后必定有以“史臣曰”發(fā)端的史論;(二)以上述完整本紀的特征去檢驗輯本《舊五代史》的其他十三帝本紀,證明除了《梁太祖本紀》及《后唐武皇紀》以外,其他十一篇本紀都符合原本《舊五代史》;(三)輯本《舊五代史》的《后唐武皇紀》記事完整,所有完整本紀的要件齊全,但它并非錄自《永樂大典》的唐/后唐武皇事目,《永樂大典》也沒有這樣的事目;而是分別錄自《永樂大典》卷18125將/唐將 (十七)和卷7154唐/后唐莊宗 (一)事目。原因何在?我們從《永樂大典》卷8980周/五代周太祖中可以找到答案,這一卷一反其他事目的做法,不是按成書先后收錄相關文獻,而是將《新五代史》的《周太祖本紀》置于《舊五代史》的《周太祖本紀》之前。這就告訴我們,《永樂大典》為五代各帝設置的事目是以《新五代史》為準的。歐陽修以梁為正統(tǒng),李克用死在梁亡之前,并未稱帝,所以《新五代史》不為克用立本紀而將其事跡置于《莊宗紀》的前部?!队罉反蟮洹肪幷咭虼艘矊ⅰ杜f五代史》的《后唐武皇紀》拆開,分別置于將/唐將事目的最后一卷和唐/后唐莊宗事目的前部。

輯本《舊五代史》十三帝的本紀既經(jīng)證實符合原本,就可以明白,《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所以主要由《永樂大典》各散韻和未經(jīng)甄別的《冊府元龜》條文組成,殘缺不全,就是因為全文收錄《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永樂大典》卷6599-6604梁/五代后梁太祖事目在邵晉涵等人輯錄《舊五代史》時已經(jīng)遺失。①參見陳智超:《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導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一輯,第220-221頁。

這樣,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就成了我們輯補《舊五代史》本紀部分的重點。這項工作完成了,就表明輯補《舊五代史》本紀部分工作的全部完成。至于標點、??钡裙ぷ?,屬于另外的范疇,不在本文需要解決的范圍之內(nèi)。

三、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路線圖

(一)找出《舊五代史》本紀的標準本—— 《周太祖本紀》,概括出它的特征,進而確定其他十二帝本紀都符合原本《舊五代史》。這項工作已經(jīng)完成。

(二)明確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是整個輯補《舊五代史》本紀工作的重點。見上一章。

(三)明確可以作為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依據(jù)的諸書。

有成書在《舊五代史》之前的《梁太祖實錄》、《大梁編遺錄》、《舊唐書》、《五代會要》。有成書與《舊五代史》大致同時的《太平御覽》。有成書在《舊五代史》之后的《續(xù)通歷》、 《冊府元龜》、《新五代史》、《新唐書》、《資治通鑒》及其《資治通鑒考異》(以下簡稱《考異》)、《資治通鑒》胡三省注 (以下簡稱《胡注》)和宋代的其他類書及地方志。

其中最重要的是《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鑒》及其《考異》?!秲愿敗肥莻魇乐T書中收錄五代史料包括五代帝王本紀資料最多的一種。但《冊府元龜》不注出處,所以引用時必須分辨出那些確實是引自《舊五代史》本紀的條文,剔除那些引自實錄的條文;《冊府元龜》即使是引自《舊五代史》本紀的條文,編者也作了加工,包括加“條前語”和可能節(jié)略,引用時必須考慮這兩點,盡可能復原原文文字?!顿Y治通鑒》為編年體,與《舊五代史》本紀的體例、特別是帝王即位以后的部分的體例相符,所以也是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重要依據(jù)和來源。但需注意,《考異》所引《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一般都有節(jié)略,亦加條前語 (引用其他本紀時也是如此),引用時必須考慮這兩點?!顿Y治通鑒》中與《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內(nèi)容相同的條文,有些并無《考異》,但這并非表明《資治通鑒》該條沒有史源,而是表明該條的不同史源 (包括《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之間沒有歧異。所以我們要做的工作,先是要找出那些《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確實有其內(nèi)容的條文,然后在引用《資治通鑒》該條時剔除它所作的加工。

可以作為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其他各書,在引用時要注意其不同的特點。如《太平御覽》,不但只收錄《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片斷,而且它所說的“五代史”,是《舊五代史》還是《實錄》,還要注意甄別。又如,署名馬總撰、孫光憲續(xù)的《通歷》,卷12-15為五代記事,誠如徐松、葉德輝的題記所說,對《舊五代史》有刪略而無異同,可作依據(jù),只可惜所引《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前后較詳而中間刪節(jié)甚多,可補者不算太多?!缎挛宕贰繁炯o的材料很少超出《舊五代史》之外,但因為輯本《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殘缺太多,仍不失為輯補《梁太祖本紀》的依據(jù)之一?!逗ⅰ匪杜f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有的明確說明引自《梁太祖本紀》,但有的只注明引自《薛史》,是否確實引自《梁太祖本紀》,在應用時需要慎重。

(四)整合已知的《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條文。

根據(jù)其他已經(jīng)驗證的輯本《舊五代史》十二帝本紀,作為開國皇帝的梁太祖,其本紀應該包括建國前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即位后的守成階段和以“史臣曰”發(fā)端的史論,但因為梁太祖為其子友珪所弒之后,友珪還有八個半月的在位期間,然后才是梁末帝即位。正史本紀不應有八個半月的空白。根據(jù)《資治通鑒》及其《考異》,可以確認《舊五代史》的本紀中應有這八個半月的記載,而且它不是安排在已經(jīng)驗證的《梁末帝本紀》的前部,而是在《梁太祖本紀》的后部。

這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已知的《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所有條文,包括輯本《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所引《永樂大典》散條90條,《考異》所引42條, 《胡注》所引16條以及《續(xù)通歷》所引28條,還有《太平御覽》可確定源自《舊五代史》的2條,按照時間順序,歸入上述建國前、建國后、友珪在位期間三個階段和最后的史論中。

這是我們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起點。

(五)列出《資治通鑒考異》所引《梁太祖實錄》、《大梁編遺錄》和《五代通錄》。

梁太祖實錄共修過兩次。第一次為梁末帝貞明 (915-921年)中李琪等人所修,即名《梁太祖實錄》,計30卷。因末帝認為此實錄“事多漏略”,詔宰臣敬翔別纂《大梁編遺錄》補其闕,也是實錄,也有30卷。這兩部實錄是比《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更原始的文獻,并很可能是本紀的史源,彌足珍貴。此外,據(jù)《玉?!肪?8,藝文·實錄·建隆五代通錄條,“《通錄》65卷,建隆間宰臣范質以五代實錄三百六十卷為繁,總為一部,名《五代通錄》,記事自梁開平至周顯德共五十三年”,也需要加以考察。

可惜的是,兩部梁太祖實錄均已不存,只有《考異》中保留了小部分內(nèi)容?!犊籍悺芬读禾鎸嶄洝?1條,引《大梁編遺錄》(《考異》作《梁太祖編遺錄》)59條。其中并引兩書的有22處,可見其差異;并引《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36處。對于其間的取舍,《考異》都作了說明?!段宕ㄤ洝方褚嗖淮妫犊籍悺芬段宕ㄤ洝匪浟禾鏁r事不多,只有1條,可見并沒有什么新材料。

(六)對比已知的《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條文和《資治通鑒考異》所引《梁太祖實錄》、《大梁編遺錄》、《五代通錄》。

這種對比,當然是指雙方內(nèi)容相同的條文的對比。這樣的條文雖然不很多,但可以從中知道《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與兩部實錄和《五代通錄》的區(qū)別。

(七)掌握了這種區(qū)別,我們就可以鑒別出《冊府元龜》中關于梁太祖的條文 (內(nèi)容),哪些是源自《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可以引用;哪些是源自兩部梁太祖實錄及《五代通錄》的,可作參考。

(八)將所有經(jīng)過鑒別可以確認為《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條文,按建國前、建國后、友珪在位八個半月三個階段和史論共四部分,按照時間先后排列。

(九)列出上述四部分每一部分應有的內(nèi)容,如建國前的名諱、誕生、感應,建國后的征戰(zhàn)、除拜等。

(十)列出上述每一部分應有的內(nèi)容中應有的條文,如除拜中建國后敬翔等人的除拜等。

(十一)對上述每一部分應有的內(nèi)容中的所有條文逐一進行輯補,包括文字的調整。

四、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起跑線——已知的《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條文

根據(jù)現(xiàn)存史料,對能夠確定為《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條文 (內(nèi)容),列表于下。其中注出處為《永樂大典》者,除特別說明者外,均來自輯本《舊五代史》的《梁太祖本紀》,所注卷數(shù)有誤者,在“備注”欄中說明。(《考異》、《胡注》所標卷次均為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卷次。)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 《永樂大典》 8687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姓朱氏,諱晃,本名溫。2 《通歷》 12太祖皇帝諱晃,本名溫,唐帝賜名全忠,姓朱氏,宋州碭山人。祖信,父誠,世皆微賤。誠粗通五經(jīng)大義,以教授為業(yè)。3 《永樂大典》 16019以唐大中六年,歲在壬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于碭山縣午溝里。是夕,所居廬舍之上有赤氣上騰,里人望之,皆驚奔而來,曰:“朱家火發(fā)矣?!奔爸?,則廬舍儼然。既入,鄰人以誕孩告,眾咸異之。所注《永樂大典》卷數(shù)有誤,應為卷8687,騰/事韻?!笆窍Α币韵聝?nèi)容,又見《通歷》卷12。4 《永樂大典》 5949昆仲三人,俱未冠而孤,母攜養(yǎng)寄于蕭縣人劉崇之家。帝既壯,不事生業(yè),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崇以其慵惰,每加譴杖。唯崇母自幼憐之,親為櫛發(fā),嘗誡家人曰:“朱三非常人也,汝輩當善待之。”家人問其故,答曰:“我嘗見其熟寐之次,化為一赤蛇?!比槐娨辔粗乓??!拔垂诙隆币韵聝?nèi)容,亦見于《通歷》卷12,文字略異。5 《通歷》 12 乾符中,辭劉氏入黃巢軍,以力戰(zhàn)屢捷,補為隊長。6 《通歷》 12 中和元年,西拒邠、岐、鄜、夏之師于興平,所向皆立功。7 《通歷》 12二年,巢以帝為同州防御使,使自攻取。聞巢軍勢蹙,諸校離心,帝遂斬偽監(jiān)軍使嚴實,舉郡降王重榮,即日飛章上奏。時僖宗在蜀,聞之,喜曰:“天賜予也?!蹦耸诘圩蠼鹞岽髮④姡浜又行袪I副招討使,仍賜名全忠。自是帝帥所部與河中兵士偕行,所向無不克捷。8 《通歷》 12三年,蔡州刺史秦宗權與黃巢余孽合從肆虐,共圍陳州。僖宗命帝為東北面都招討使。帝領兵于鹿邑,與巢眾相遇,縱兵擊之,斬首二千余級。9 《資治通鑒考異》 255(中和四年)五月甲戌,帝與晉軍振旅歸汴,館克用于上源驛。既而備犒宴之禮,克用乘醉任氣,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圍而攻之。10 《通歷》 12四年,收西華寨,巢遁去,帝遂入陳。是時,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奉僖宗詔,同謀破賊,與帝合勢于中牟北,邀擊之,賊眾大敗于王滿渡,多束手來降。時賊將霍存、葛從周、張歸厚、張歸霸皆匍匐馬前,悉宥而納之。是歲,黃巢雖沒,而秦宗權繼為巨孽,攻陷鄰郡,殺掠吏民,屠害之酷,更甚巢賊。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1 《資治通鑒考異》 256 (光啟二年五月)襄王下偽命賜以檢校太傅,上命焚毀于庭。12 《資治通鑒胡注》 256 (光啟三年二月)(帝)使朱珍募兵于東道,懼蔡人暴其麥,期以夏首回歸。13 《資治通鑒考異》 257 (光啟三年四月庚午)帝掩殺蔡軍。14 《資治通鑒胡注》 257 (四月)盧瑭于圃田北夾汴水為梁,以扼運路。15 《永樂大典》 3271 (五月丙子)其日晚,大星殞于賊壘,有聲如雷。所注《永樂大典》卷數(shù)有誤,應為卷2719雷/事韻或卷7875星/事韻。16 《資治通鑒考異》 257 (八月)朝廷就加帝兼領淮南節(jié)度使。17 《資治通鑒考異》 257 (文德元年二月丙戌),以帝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tǒng)。18 《資治通鑒考異》 257 (三月)太祖遣朱珍等救樂從訓。19 《永樂大典》 15120(五月)至是帝領諸侯之師,會德 以伐蔡,敗蔡賊于汝水之上,遂薄其城。五日之內(nèi),樹二十八寨以環(huán)之,蓋象列宿之數(shù)也。20 《永樂大典》 20712 時帝親臨矢石,一日飛矢中其左腋,血漬單衣。顧謂左右曰:“勿泄?!?1 《資治通鑒考異》 258(龍紀元年正月),初,申叢縛 (秦)宗權,折足而囚之,雖納款于太祖,欲自獻于長安以邀旄鉞。及奸謀不就,乃欲復奉宗權以接取其柄,為其將郭璠所殺,縶宗權送于太祖,即以璠為留后。太祖遣都統(tǒng)判官韋震奏事,且疏時溥之罪,愿委討伐,仍請降滄、兗二帥之命。22 《資治通鑒考異》 258 (三月)進封東平郡王。23 《資治通鑒考異》 258 (大順元年七月)帝請以河陽節(jié)度使朱崇節(jié)為潞州留后。24 《資治通鑒考異》 258九月,壬寅,帝至河陽,遣李讜引軍趨澤潞,行至馬牢川,為晉人所敗。帝又遣朱友裕、張全義率精兵至澤州北以為應援。既而崇節(jié)、從周棄潞來歸。戊申,帝廷責諸將敗軍之罪,斬李重胤以徇,遂班師焉。25 《資治通鑒考異》 259 (景福元年二月),丁亥,朱瑄來擊,張歸厚于后力戰(zhàn),僅免。26 《資治通鑒考異》 259 (景福二年)四月,丁亥,(龐)師古下彭門,梟(時)溥首以獻。27 《資治通鑒考異》 259 (十二月)葛從周攻齊州刺史朱威,朱瑄、朱瑾引兵救之。28 《永樂大典》 15120乾寧元年二月,帝親領大軍由鄆州東路北次于魚山。朱瑄覘知即以兵徑至且圖速戰(zhàn)。帝整軍出寨,時瑄、瑾已陣于前,須臾更東南風大起,我軍旌旗失次甚懼失色,帝即令騎士揚鞭呼嘯,俄而,西北風驟發(fā)。時兩軍皆在草莽中,帝因令縱火而煙焰亙天,乘勢以攻賊陣,瑄、瑾大敗。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29 《資治通鑒考異》 260 (乾寧二年十月)齊州刺史朱瓊舉州降。30 《資治通鑒考異》 261(乾寧四年正月)辛卯,營于濟水之次,龐師古令諸將撤木為橋。乙未夜,師古以中軍先濟,朱瑄棄壁夜走,葛從周擒瑄并其妻男以獻。31 《資治通鑒考異》 261 入鄆州,以朱友裕為鄆州留后。32 《資治通鑒考異》 261 五月丁丑,朱友恭遣使上言,大破淮寇于武昌,收復黃、鄂二州。33 《通歷》 12帝擒濮州邵儒,梟徐州時溥之首,平兗、鄆、南伐北侵,拔瀛、莫二郡,攻中山,繼為所敗,由是河朔皆弭伏焉。34 《資治通鑒考異》 261 (光化元年)八月,魏博節(jié)度使羅弘信卒。35 《資治通鑒考異》 261(光化二年)六月,帝表丁會為潞州節(jié)度使,以李罕之疾亟故也。又遣葛從周由固鎮(zhèn)路入于潞州,以援丁會。36 《資治通鑒考異》 262(光化三年)八月,河東遣李進通襲陷洺州,帝遣葛從周屯黃龍鎮(zhèn),親領中軍涉洺而寨,晉人懼而宵遁,洺州復平。37 《資治通鑒考異》 262(十二月)季述幽昭宗,立德王裕為帝,仍遣其養(yǎng)子希度來言,愿以唐之神器輸于帝。時帝方在河朔,聞之,遽還于汴,大計未決。會李振自長安使回,因言于帝云云。帝悟,因請振復使于長安,與時宰潛謀返正。38 《通歷》 12是歲,唐左軍中尉劉季述幽昭宗于東內(nèi),立皇子德王裕為帝,仍遣其養(yǎng)子希度來言,愿以神器輸于帝。帝方在河朔,遽還于汴。會李振自長安使回,因言于帝曰:“夫豎刁、伊戾之亂,所以資霸者之事。今閹豎幽辱天子,王不能討,無以令諸侯?!钡畚?,因請振復使于長安,與時宰潛謀反正。侍衛(wèi)將軍孫德昭以下,誅劉季述,迎昭宗反正,改元天復,進封帝為梁王,酬反正之功也。39 《資治通鑒考異》 262 (天復元年)正月,癸巳,進封帝為梁王,酬返正之功也。40 《資治通鑒胡注》 262 昭宗之廢也,汴之邸吏程嚴牽昭宗衣下殿,帝召嚴至汴,折其足,送于長安,杖殺之。41 《資治通鑒考異》 262 天復元年二月,李克用遣牙將張?zhí)貋砥?,帝亦遣使報命?2 《資治通鑒考異》 262 四月,氏叔琮班師。43 《資治通鑒考異》 262 六月庚申,帝發(fā)自大梁。44 《資治通鑒考異》 262十月戊戌,奉密詔赴長安。是時朝廷軍國大政,專委崔胤,崔每事裁抑宦官,宦官側目。崔一日于便殿奏,欲盡去之,全誨等屬垣聞之。中官視崔眥裂,以重賂甘言誘藩臣,以為城社,時因?聚,則相向流涕。時崔專掌三司貨泉,全誨等教禁兵于昭宗前訴之;昭宗不得已罷崔知政事。崔急召太祖,請以兵入輔,故有是行。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45 《通歷》 12朝廷既誅劉季述,以韓全誨、張弘彥為兩軍中尉。宰相崔胤每事裁抑宦官,宦官側目。昭宗不得已,罷崔知政事。崔怒,急召太祖,請以兵入輔。帝行次零口,聞長安亂,昭宗為閹官韓全誨等劫遷,西幸鳳翔,避帝之兵鋒也。翌日,遂命旋師,自赤水次咸陽,歧人大將符道昭領兵萬人屯武功以拒帝,帝遣康懷英敗之,且移軍北伐。46 《資治通鑒考異》 262 (十一月)丙辰,帝表建權知忠武軍事,促令赴任。己未,發(fā)赤水。47 《通歷》 12 二年六月,帝復西征,次于虢縣,與歧軍大戰(zhàn),殺萬余眾,擒其將校數(shù)百人。48 《永樂大典》 3208(天復二年)九月甲戌,帝以岐軍諸寨聯(lián)結稍盛,因親統(tǒng)千騎,登高診之。時秋空澄霽,煙靄四色,忽有紫云如傘蓋,凝于龍旌之上,久之方散,觀者咸訝之。49 《通歷》 12九月,帝以歧人堅壁不戰(zhàn),思欲旋旆以歸河中。親從指揮使高季昌曰:“天下雄杰,窺此舉者一歲矣,今歧人已困,愿少俟之。”帝乃命季昌密募人入歧以紿之。騎士馬景堅愿應命,許之。明日,景躍馬西走,直叩岐 ,詐以軍怨東遁為告,且言列寨尚留萬余人,夕將遁矣,宜速掩之。李茂貞信其言,遽啟二扉,悉眾來寇。時諸軍以介馬待之,中軍一鼓,百營俱進,又分遣數(shù)騎以據(jù)其闉。岐人進不能駐其趾,退不能入其壘,殺戮蹂踐,不知其數(shù)。茂貞喪膽,議誅閹寺,以自贖焉。50 《永樂大典》 14407三年正月,甲寅,岐人啟壁,昭宗降使宣問慰勞兼?zhèn)髅苤肌び置擦謱W士韓渥、趙國夫人寵顏赍詔押賜帝紫金酒器、御衣玉帶。51 《永樂大典》 15016既而,促召升殿密邇御座。且曰:“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戚屬是卿再生,因解所御玉帶,面以賜帝,亦以玉鞍勒馬金銀器紋錦御饌酒果等躬自拜進焉。”52 《資治通鑒考異》 263 庚午,帝殺宦官數(shù)百人。53 《通歷》 12伐青州,楊師厚率大軍與王師范戰(zhàn)于臨朐。青軍大敗,師范舉城請降。青州平。分命將校略地于登、萊、淄、棣等州,皆下之。由是東漸至海,皆為梁土也。54 《資治通鑒考異》 264 九月戊午,王師范降。55 《通歷》 12 十月,有大聲出于梁邸之廳事帝甚驚駭。占者曰:“當有大慶?!比辏酃次挥诖?。56 《資治通鑒考異》 264 辛巳,朱友倫墜馬而卒。57 《資治通鑒考異》 264 十一月,丁酉,(劉) 降。58 《資治通鑒考異》 264 (天祐元年)正月,辛酉,帝發(fā)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師聞之,為之震懼。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59 《通歷》 12帝將議迎駕東幸洛陽,慮大臣不從,密令護駕都指揮使朱友諒矯昭宗命,收宰相崔胤、京兆尹鄭元規(guī)等殺之。時又邠、岐兵士侵逼京畿,帝因是上表,堅請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從之。駐蹕于陜,帝自河中來覲,謁見于行營,因灑涕言曰:“李茂貞等竊謀禍亂,將迫乘輿,老臣無狀,請陛下東遷,為社稷大計也?!闭炎诿佑趯嬍乙姾位屎螅尜n酒器及衣物。何后謂帝曰:“此后大家夫婦委身于全忠矣?!币蚱?。帝辭歸洛陽,昭宗開內(nèi)宴,時有宮人與昭宗附耳而語。韓建躡帝足,帝遽出,以為圖己,因連上章請車駕幸洛。昭宗累遣中使傳宣,謂帝曰:“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钡垡躁冎菪》?,非萬乘久留之地,請以四月內(nèi)東幸。閏月,昭宗發(fā)自陜郡,次于谷水。左右唯小黃門及打球供奉、內(nèi)園小兒二百余人,帝猶忌之。是日,密令醫(yī)官許昭遠告變,乃設饌于別幄,召而盡殺之,皆坑于幕下。先是,選二百余人,形貌大小一如內(nèi)園人物之面,至是使一人擒一人,縊于坑所,即蒙其衣及戎具自飾。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后,皆梁人矣。車駕至洛,入宮。是日大風晝暝,改元天祐。60 《通歷》 12 八月,昭宗遇弒于大內(nèi),遺制以輝王柷為嗣。61 《資治通鑒胡注》 265 (天祐二年五月)是年正月甲辰,有彗出于北河,貫文昌,其長三丈余。62 《資治通鑒胡注》 265 五月乙丑,(彗)復出軒轅大角,及于天市換,光耀嚴猛。63 《資治通鑒考異》 265 七月庚午,遣楊師厚帥前軍討趙凝于襄州。辛未,帝南征。64 《通歷》 12 天子命帝為相國,總百揆,以荊南等二十一道為魏國,進封魏王,兼?zhèn)渚佩a之命,為天下兵馬元帥。65 《永樂大典》 15207 (天祐三年)九月丁卯,營于長蘆,一夕,帝夢白龍附于兩肩,左右瞻顧可畏,恍然驚悟。66 《資治通鑒考異》 265 (十二月)(錢)镠辟 (王景仁)為兩府行軍司馬,具以狀聞。太祖復命遙領宣州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67 《資治通鑒考異》 265 (閏十二月)丁會降李克用。68 《永樂大典》 5149 (開平元年正月)甲辰,天子遣御史大夫薛貽矩來傳禪代之意。69 《永樂大典》 17167 二月戊申,帝之家廟棟間有五色芝生焉,狀若芙蓉,紫煙蒙護,數(shù)日不散。70 《永樂大典》 17167 是月,家廟第一室神主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識者知梁運之興矣。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71 《通歷》 12 又府第前舊有苦井,是日忽變?yōu)楦?,其味如醴?2 《通歷》 12 四月,降御札傳禪于帝,出傳國寶、玉冊、受禪寶及文物儀仗,朝于梁國?!顿Y治通鑒考異》卷266:“四月,唐帝御札敕宰臣張文蔚等備法駕奉迎梁朝?!?3 《通歷》 12四月,庚戌,帝御金祥殿,初受百官稱臣,下書稱教令。改名晃,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廟。其舊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去避。74 《資治通鑒胡注》 266梁自謂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獻鸚鵡,諸州相繼上白烏、白兔洎白蓮之合蒂者,以為金行應運之兆,故名殿曰金祥。《通歷》卷12:“福建道使持牋幣來聘,仍以白鸚鵡一同獻。自是旬浹之內(nèi),諸州郡繼以白烏白兔洎白蓮并合蒂者相次來上,以金行應運之兆也?!?5 《通歷》 12 壬戌,宰臣百官各押本司法物于正殿前習儀,乃下教令。76 《資治通鑒胡注》 266 時將受禪,下教以本名二字異帝王之稱,故改名。77 《通歷》 12《握升樞記》曰:“黑衣神孫披天裳,免子持函上天床?!焙谝律駝t北方之神,北方主水,火為水之孫,王南方。南為朱方,朱,帝之姓也。帝復以丁卯火年夏四月受唐禪。又讖曰:“承唐祚者,坐在龜頭號初年,中有一市在臣邊?!弊邶旑^,是元字,號初年,亦元字也。市在臣邊,是師字,故帝自元師踐天子之位。78 《通歷》 12先是唐乾符中,木星入南斗,王鐸問邊崗曰:“是何祥?”崗曰:“木星入斗,帝王之兆也。然不于今,其在后乎?木在斗中,于文為‘朱’字,當有朱氏王天下者也。木數(shù)三,其應在三紀乎?!敝潦枪炑伞?9 《永樂大典》 19396天后朝有讖辭云:“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斗血成川?!碑敃r好事者解云:“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毕掳病鞍恕?,八即角之象也,故朱滔、朱泚構喪亂之禍,冀無妄之福,豈知應之帝也。又見《通歷》卷12 80 《永樂大典》 5149 戊辰,即位。制曰:“……是日大酺,賞賜有差?!?1 《通歷》 12 以曹州濟陰之邑奉唐主,封為濟陰王,外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都。其東都改為西都。82 《永樂大典》 16642-49 以太府卿敬翔知崇政院,翔與帷幄之謀,故首擢焉。83 《永樂大典》 12113 以宣武節(jié)度副使皇子友文為開封尹,判建昌院事。友文,本康氏子也,帝養(yǎng)以為子。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84 《永樂大典》 3520以大內(nèi)正門為元化門,皇墻南門為建國門,滴漏門為啟運門,……升開封、浚儀為赤縣,尉氏、封丘、雍丘、陳留為畿縣。85 《永樂大典》 16187 辛巳,有司奏,以降誕之日為大明節(jié),休假前后各一日。86 《永樂大典》 21175 泉州僧智宣自西域回,進辟支佛骨及梵夾經(jīng)律。87 《永樂大典》 16628 乙酉,立皇兄全昱為廣王,皇子友文為博王,友珪為郢王,友璋為福王,友雍為賀王,友徽為建王。88 《永樂大典》 12113 辛卯,以東都舊第為建昌宮,改判建昌院事為建昌宮使?!顿Y治通鑒胡注》卷266,載:“初,帝創(chuàng)業(yè)之時,以四鎮(zhèn)兵馬倉庫籍繁總,因置建昌院以領之,至是改為宮,蓋重其事也?!?9 《永樂大典》 12113 詔樞密院宜改為崇政院,以知院事敬翔為院使。90 《永樂大典》 16746 丙申,御玄德殿,宴犒諸軍使劉捍、符道昭已下,賜物有差。91 《永樂大典》 16746 是月,青州、許州、定州三鎮(zhèn)節(jié)度使請開內(nèi)宴,各賜方物。92 《資治通鑒考異》 266 六月,馬殷奏破淮寇。93 《資治通鑒考異》 266 丙辰,(曲)裕卒。94 《資治通鑒胡注》 267 六月,司天監(jiān)上言,請改月辰內(nèi)“戊”字為“武”,避諱也。95 《永樂大典》 16746 (七月戊寅)幸乾元院,宴召宰臣、學士及諸道入貢陪臣。96 《資治通鑒考異》 266 丙申,以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后曲顥起復為安南都護,充節(jié)度使。97 《永樂大典》 17296 己亥,追尊皇妣為皇太后。(八月)敕:“朝廷之儀,封冊為重,用報勛烈,以隆恩榮,固合親臨,式光典禮。舊章久缺,自我復行。今后每封冊大臣,宜令有司備臨軒之禮?!?9 《資治通鑒考異》 266 九月,(王)建自帝于成都,年號武成。98 《永樂大典》 16751(十月)庚午,大明節(jié),內(nèi)外臣僚各以奇貨良馬上壽。故事,內(nèi)殿開宴,召釋、道二教對御談論,宣旨罷之。命閣門使以香合賜宰臣佛寺行香。101 《永樂大典》 16803 駕幸繁臺講武。100 《永樂大典》 16487(開平二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薨。 (正月辛卯)帝聞之薨,喜,詔諭中外,其略曰:“楊行密方命討除,不經(jīng)年而自滅;李克用才行削奪,未逾歲而云亡。皆憑天命之誅,不假兵威之勢?!?03 《資治通鑒胡注》 268 改臨安縣廣義鄉(xiāng)為衣錦鄉(xiāng)。102 《通歷》 12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04 《永樂大典》 2630二月,自去冬少雪,春深農(nóng)事方興,久無時雨,兼慮有災疾,帝深軫下民,遂命庶官遍祀于群望,掩瘞暴露,令近鎮(zhèn)案古法以禳祈,旬日乃雨。105 《永樂大典》 16746(三月)丁丑,幸澤州。辛巳,以同州節(jié)度使劉知俊為潞州行營招討使。壬午,宴扈駕群臣并勞知俊,賜以金帶、戰(zhàn)袍、寶劍、茶藥。106 《通歷》 12 三月,以鴻臚卿李嵸,為二王后,封萊國公。107 《永樂大典》 14212 (五月)王師敗于潞州。108 《永樂大典》 2630己丑,令下諸州,去年有蝗蟲下子處,蓋前冬無雪,至今春亢陽,致為災沴,實傷隴畝。必慮今秋重困稼穡,自知多在荒陂榛蕪之內(nèi),所在長吏各須分配地界,精加翦撲,以絕根本。壬辰夜,火星犯月,太史奏,災合在荊楚。乃令設武備,寬刑罰,恤人禁暴以禳之。109 《永樂大典》 14212軍前行營都將康懷英、孫海金以下主將四十三人,于右銀臺門進狀待罪。帝以去年發(fā)軍之日不利,有違兵法,并釋放,兼各賜分物酒食勞問。110 《永樂大典》 2630六月辛亥,以亢陽,慮時政之闕,乃詔曰:“邇者下民喪禮,法吏舞文,銓衡既失于選求,州鎮(zhèn)又無其舉刺,風俗未厚,獄訟實繁,職此之由,上遭天譴?!敝潦?,決遣囚徒及戒勵中外。111 《永樂大典》 2630丙寅,月犯角宿,帝以其分野在兗州,乃令長吏治戎事,設武備,省獄訟,恤疲病,祈福禳災,以順天戒。112 《永樂大典》 19599詔曰:“敦尚儉素,抑有前聞,斥去浮華,期臻至理。如聞近日貢奉,競務奢淫,或奇巧蕩心,或雕鐫溢目,徒殫資用,有費工庸。此后應諸道進獻,不得以金寶裝飾戈甲劍戟,至于鞍勒,不用涂金及雕刻龍鳳。如有此色,所司不得引進?!?13 《永樂大典》 7866 甲子夜,東方有大流星,光明燭地,有聲如裂帛。114 《永樂大典》 520 廣州上言,白龍見,圖形以進。115 《永樂大典》 16746 (九月)丁亥,至陳州,賜宴扈從官。116《永樂大典》 16746 (十月)乙巳,御內(nèi)殿,宴宰臣扈從官共四十五人。丙午,御球場殿,宣夾馬都指揮使尹皓、韓瑭以下將士五百人,賜酒食。庚戌,至西都,御文思殿。辛亥,宰臣百僚起居于殿前,遂宣赴內(nèi)宴,賜方物有差。丁巳,至東都?!顿Y治通鑒考異》卷267載,開平二年十月,“丁巳,帝還大梁?!?。117 《永樂大典》 16487 己未,大明節(jié),諸道節(jié)度刺史各進獻鞍馬、銀器、綾帛以祝壽,宰臣百官設齋相國寺。118 《永樂大典》 16746 壬戌,御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19 《永樂大典》 16746 十一月辛未,御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以大駕還京故也。庚辰,御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120 《永樂大典》 16746 乙未,又宴宰臣文武百官于宣和殿。121 《資治通鑒胡注》 267 以尹皓部下五百人為神捷軍。122 《永樂大典》 6666(開平三年正月)詔曰:“近年以來,風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燈,廢停已久。今屬創(chuàng)開鴻業(yè),初建洛陽,方在上春,務達陽氣,宜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開坊市門,一任公私燃燈祈福。”123 《永樂大典》 4376 辛卯,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是日,降雪盈尺,帝升壇而雪霽。禮畢,御五鳳樓,宣制大赦天下。124 《永樂大典》 13719賜南郊行事官禮儀使趙光逢以下分物。甲午,上御文思殿,宴群臣,賜金帛有差。丙申,賜文武官帛有差。命宣徽使王殷押絹一萬匹并茵褥圖帟二百六十件賜張宗奭。125 《永樂大典》 16748 (二月)丁酉,宴群臣于崇勛殿。甲辰,又宴群臣于崇勛殿,蓋藩臣進賀,勉而從之。125 《永樂大典》 19817(三月)丙戌,以朔方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韓遜為潁川王。遜本靈州牙校,唐末據(jù)本鎮(zhèn),朝廷因而授以節(jié)鉞。127 《永樂大典》 16748 (四月)己亥,御前殿,宴宰臣及冀王友謙扈從官。甲寅,宴宰臣及扈從官于內(nèi)殿。128 《永樂大典》 16748 (五月)己卯,車駕至西京。129 《永樂大典》 16748 癸未,御崇勛殿,宴宰臣及文武官四品以上。130 《永樂大典》 16748 己丑,復御崇勛殿,宴宰臣文武官四品以上。131 《資治通鑒胡注》 267 升宋州為宣武軍節(jié)鎮(zhèn),仍以亳、輝、潁為屬郡。132 《永樂大典》 3513 (六月)是月,知俊奔鳳翔,同州平。133 《資治通鑒考異》 267 (七月)商州刺史李稠棄郡西奔,本州將吏以都牙校李玟權知州事。134 《資治通鑒考異》 267 (七月)初,帝召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楊師厚,欲使督諸將攻潞州,以前兗海留后王玨為留后,鎮(zhèn)襄州。己丑夕,寢殿棟折,詰旦,召近臣諸王視棟折之跡,帝慘然曰:“幾與卿等不相見。”君臣對泣久之。遂詔有司釋放禁人,從八月朔日后減膳,進素食,禁屠宰,避正殿,修佛事,以禳其咎。136 《永樂大典》 2630 八月甲午,以秋稼將登,霖雨特甚,命宰臣以下禱于社稷諸祠。135 《永樂大典》 16571 137 《永樂大典》 16958詔曰:“封岳告功,前王重事;祭天肆覲,有國恒規(guī)。朕以眇身,恭臨大寶,既功德未敷于天下,而災祥互降于域中。慮于告謝之儀,有缺齋虔之禮,爰修昭報,用契幽通。宜令中書侍郎、平章事于兢往東岳祭拜禱祀訖聞奏?!?/p>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38 《永樂大典》 16746 九月癸巳朔,御崇勛殿,宴群臣文武百官。賜張宗奭、楊師厚白綾各三百匹,銀鞍轡馬。139 《永樂大典》 16746 丁酉,上幸崇政院宴內(nèi)臣,賜院使敬翔、直學士李班等繒彩有差。140 《永樂大典》 16487十月癸未,大明節(jié),帝御文明殿,設齋僧道,召宰臣、翰林學士預之,諸道節(jié)度、刺史及內(nèi)外諸司使咸有進獻。141 《永樂大典》 6920 詔以寇盜未平,凡諸給過所,并令司門郎中、員外郎出給,以杜奸詐。142 《資治通鑒胡注》 267 是年,劉守光上言,于薊州西與兄守文戰(zhàn),生擒守文。143 《資治通鑒胡注》 273 開平三年,改西京貞觀殿為文明殿。144 《太平御覽》 210 開平三年,詔升尚書令為正一品。按《唐典》,尚書令正二品,至是以將授趙王镕此官,故升之。145 《永樂大典》 16746 (開平四年正月)壬寅,幸保寧球場,錫宴宰臣及文武百官。賜宰臣張宗奭已下分物有加,賜廣王分物。146 《永樂大典》 16746三月壬辰,幸崇政院宴勛臣。己亥,幸天驥院宴侍臣。壬寅,幸甘水亭宴宰臣、勛戚、翰林學士。辛亥,宴宰臣于內(nèi)殿。丙辰,于興安球場大饗六軍,樂春時也。147 《永樂大典》 2632 五月己丑朔,以連雨不止,至壬辰,御文明殿,命宰臣分拜祠廟。148 《永樂大典》 5109(七月)時陳、許、汝、蔡、潁五州境內(nèi)有蝝為災,俄而許州上言,有野禽群飛蔽空,旬日之間,食蝝皆盡,是歲乃大有秋。149 《永樂大典》 2632 八月,車駕西征。150 《永樂大典》 2632 己巳,次陜府。是時憫雨,且命宰臣從官分禱靈跡,日中而雨,翌日止,帝大悅。151 《永樂大典》 1521 (九月)辛丑,以久雨,命宰臣薛貽矩禜定鼎門,趙光逢祠嵩岳。152 《太平御覽》 255開平四年九月詔曰:“魏博管內(nèi)刺史比來州務并委督郵,遂使曹官擅其威權,州牧同于閑冗,俾循通制,宜塞異端,并河南諸州例,刺史得以專達。”時議者曰:“唐朝憲宗烏重裔為滄州節(jié)度使,嘗稱河朔六十年,能抗拒朝命者,以奪刺史權與縣令職而自作威福耳!若二千石各得其柄,又有鎮(zhèn)兵,雖安史挾奸,豈能據(jù)一墉而叛哉!遂奏以所管德、棣、景三州各還刺史職,分州兵并隸收管。是后雖幽、鎮(zhèn)、魏三道以河北舊風自相傳襲,惟滄州一道獨稟命受代,自重裔制置使然也,則梁氏之更張,正合其者矣?!?53 《永樂大典》 2632(十一月)戊戌,詔曰:“自朔至今,暴風未息,諒惟不德,致此咎征?;侍靹油?,罔敢不懼。宜遍命祈禱,副朕意焉?!辈罟俜滞羲癸L。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54 《永樂大典》 2632 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日有蝕之,帝素服避殿,百官守司,以恭天事,明復而止。155 《永樂大典》 16378制曰:“兩漢以來,日蝕地震,百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蓋欲周知時病,盡達物情,用緝國章,以奉天誡。朕每思逆耳,罔忌觸鱗,將洽政經(jīng),庶開言路。況茲謫見,當有咎征。其在列辟群臣,危言正諫,極萬邦之利害,致六合之殷昌。毗予一人,永建皇極。”156 《永樂大典》 9324二日,日旁有祲氣,向背若環(huán)耳,崇政使敬翔望之曰:“兵可憂矣?!钡蹫橹菏场J侨?,果為晉軍及鎮(zhèn)、定之師所敗,都將十余人被擒,余眾奔潰。157 《永樂大典》 1521 (三月)辛卯,以久旱,令宰臣分禱靈跡,翌日大澍雨。158 《永樂大典》 5149 五月甲申朔,帝被冕旒御朝元殿視朝,仗衛(wèi)如式。制改開平五年為乾化元年,大赦天下。159 《資治通鑒胡注》 260 乾化元年九月,丙辰,幸魏縣。戊辰,幸邑西白龍?zhí)丁?60 《資治通鑒胡注》 268(十月)帝至相州,左龍驤都教練使鄧季筠、魏博馬軍都指揮使何令稠、右?guī)R軍都指揮使陳令勛,以部下馬瘦,并腰斬于軍門;次魏縣,先鋒指揮使黃文靖伏誅。161 《永樂大典》 1612戊辰,幸邑西之白龍?zhí)兑杂^魚焉。既而漁人獲巨魚以獻,帝命放之中流,從臣以帝有仁惻之心,皆相顧欣然,是日名其潭曰萬歲潭。162 《永樂大典》 2632 十二月,詔以時雪稍愆,命丞相及三省官各詣望祠祈禱。163 《永樂大典》 2632 (乾化二年正月)甲申,以時雪久愆,命丞相及三省官群望祈禱。164 《永樂大典》 22516 丙申夕,熒惑犯房第二星。165 《永樂大典》 2632(二月)癸丑,敕曰:“今載春寒頗甚,雨澤仍愆,司天監(jiān)占以夏秋必多霖潦,宜令所在郡縣告喻百姓,備淫雨之患?!?66 《永樂大典》 2632 (三月)丙午,次濟源縣。詔曰:“淑律將遷,亢陽頗甚,宜令魏州差官祈禱龍?zhí)??!?67 《永樂大典》 2632 戊申,詔曰:“雨澤愆期,祈禱未應,宜令宰臣各于魏州靈祠精加祈禱。”168 《永樂大典》 2632 (四月)甲寅夕,月掩心大星。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69 《永樂大典》 2632丙辰,敕:“近者星辰違度,式在修禳,宜令兩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禁斷屠宰。仍各于佛寺開建道場,以迎福應?!?70 《永樂大典》 1052 帝泛九曲池,御舟傾,帝墮溺于池中,宮女侍官扶持登岸,驚悸久之。171 《永樂大典》 2632 (五月)丁亥,以彗星謫見,詔兩京見禁囚徒大辟罪以下,遞減一等,限三日內(nèi)疏理訖聞奏。172 《永樂大典》 2632辛卯,詔曰:“亢陽滋甚,農(nóng)事已傷,宜令宰臣于兢赴中岳,杜曉赴西岳,精切祈禱。其近京靈廟,宜委河南尹,五帝壇、風師雨師、九宮貴神,委中書各差官祈之?!?73 《通歷》 12(閏五月)車駕至西京。時帝疾大漸,因謂近臣曰:“我三十年經(jīng)營王業(yè),不意太原余孽復此诪張,我觀所為,其志不小,天復使我短命,身后必無奈何。我料諸兒咸非彼敵,吾死,其無葬地矣!”言次氣絕,久而方蘇。174 《永樂大典》 18314 (六月)友珪葬太祖于伊闕縣,號宣陵。175 《資治通鑒考異》 268 乾化三年,正月,甲子,祀圜丘,大赦,改元鳳歷。176 《資治通鑒胡注》 268友珪小字遙喜,母失其姓,本亳州營妓。唐光啟中,帝徇地亳州,召而侍寢。月余,將舍之而去,以娠告。是時元貞張后賢而有寵,帝素憚之,由是不果攜歸大梁,因留亳州,以別宅貯之。及期,妓以生男來告,帝喜,故字之曰“遙喜”。后迎歸汴?!锻v》卷12:“友珪,帝第二子。母亳州之營妓。唐光啟中,帝徇地于亳州,召而侍寢。娠及期,妓以生男告,故帝字之曰‘遙喜’。帝受禪,封郢王?!?77 《通歷》 12帝不豫,動多躁撓,友珪因事遭杖,心不自安。時東京留守博王友文者,帝之養(yǎng)子,其妻王氏甚有姿色,帝潛亂之。帝未遇弒前旬日,謂王氏曰:“吾終不起此疾,召友文來,吾與之決?!鄙w意有所屬。且友珪妻張氏容色冠代,帝亦嬖之,皆廉知其事,乃告友珪曰:“大家以傳國璽授王氏,令懷往東京,公將及禍矣!”友珪憂恐,知不保全,夕乃易服微行,入左龍虎軍,見統(tǒng)軍韓勍備告。帝末年,勛臣宿將多以非罪見誅,勍亦懼死,乃共畫弒逆之謀。是夜,勍以牙兵五百人,雜控鶴軍士伏禁中。夜三鼓,斬關及萬春門,至帝寢殿,侍疾者皆驚走。帝惶駭而起,帝曰:“我疑此賊久矣,恨不早殺爾!”友珪之親信馮廷諤刺帝,遂崩于內(nèi),年六十一。友珪自以茵褥裹之,瘞于寢室。翌日,遣受旨丁昭溥赍偽詔赴東京,誅博王友文。發(fā)喪,友珪矯遺制于柩前即位。謚帝曰神武元圣孝皇帝,廟號太祖,葬宣陵,改乾化三年為鳳歷元年。

序號 出處 卷次 條目 備注178 《通歷》 12洛軍大擾,先犯宮禁。友珪聞亂,引妻張氏及親校馮廷諤趨北垣樓下,知事不濟,令廷諤先刃其妻及己,廷諤亦自剄焉。友珪年二十八,末帝即位,乃貶友珪為庶人。

五、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參照系——五代梁朝實錄

《資治通鑒考異》所引《梁太祖實錄》、《大梁編遺錄》、《五代通錄》一覽表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1 255/8294 中和三年四月甲辰 梁太祖編遺錄 四月乙巳,巢焚宮闈、省寺、居第略盡,擁殘黨越藍田而逃,明日,上與諸軍收復長安。2 255/8306 中和四年五月甲戌 梁太祖編遺錄甲戌,并帥自曹南旋師,上出封丘門迎勞之??擞脠哉埲胫輧?nèi),上初止之,乃于門外陳設次舍,將安泊之??擞貌恢Z,因縱蕃騎突入,馳至上源驛。既不可遏,上乃與之并轡,送至驛亭。是日晚備宴,宴罷,復張樂,繼燭而飲??擞镁坪ㄊ箽猓瑥V須樂妓,頗恣無厭之欲;又以丑言陵侮于上。時蕃將皆被甲胄以衛(wèi)克用。上既甚不歡,遽起圖之,遂令都將楊彥洪潛率甲士入驛戮之。時夜將半,克用沉醉,忽大雨暴至,克用不覺,近侍人乃減燭推于床下藏之。蕃戎與我?guī)煻?,?zhàn)移時方敗,楊彥洪中流矢而斃。是時陰黑,克用遇一卒,背負登尉氏門,因得懸縋而出,乘牛行數(shù)里以投其眾,余親衛(wèi)數(shù)百人,皆梟之。其后克用至太原,以是事表訴于唐帝,蒲帥亦繼馳書請上與克用和解,上終不釋憾。3 256/8337 光啟二年五月 編遺錄二年,春正月壬午,唐室有襄王之亂,僖宗駐蹕梁、洋,襄王遂下偽命以檢校太傅,令邸吏左環(huán)赍所授偽官告一通。左環(huán)至,具事以聞。上怒,切責環(huán),將加其罪,久乃赦之,遂令焚毀于庭。4 257/8360 光啟三年七月 編遺錄八月,丙午,都指揮使朱珍以諸都將士日有逃逸者,初未曉其端,今乃知為鄆帥朱瑄因前年與我?guī)煏嫌懛ゲ炭?,睹將士驍勇,潛有窺覬之心,密于境上懸金帛招誘,如至者皆厚而納焉。積亡既多,上察之,且不平是事,因移文追索亡者,朱瑄來言不遜,上益怒其欺罔,乃議舉兵伐之。5 257/8373 文德元年正月癸亥 編遺錄 二月癸未,上以時溥阻我兼鎮(zhèn),具事奏聞。丙戌,上奉唐帝正月二十五日制命,授蔡州四面行營都統(tǒng)。6 258/8398-9 大順元年五月壬子 編遺錄八月,甲寅,馮霸殺李克恭來降,上請河陽帥朱崇節(jié)領兵入潞,兼充留后。戊辰,李克用圍之,上遣葛從周率驍勇夜銜枚斫營突入上黨,以壯潞人之心。7 258/8401 大順元年七月 編遺錄八月,遣從周入上黨。九月,壬寅,上往河陽,令李讜救應朱崇節(jié),又命朱友裕、張全義簡精銳過山,于澤州北應接,取崇節(jié)、從周以歸。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8 259/8426 景福元年二月 編遺錄 朱全忠奏貶河陽節(jié)度使趙克裕。9 259/8442 景福二年四月戊子 編遺錄 癸未,自將如徐州;戊子,龐師古拔彭城,時溥舉族登燕子樓自焚死。10 259/8451 景福二年十二月 編遺錄 十月乙未,葛從周攻齊州刺史朱威,朱瑄、朱瑾引兵救之。11 260/8477 乾寧二年十一月 編遺錄 十一月丁巳,(朱)瓊遣軍將王自新奉檄歸義。壬申,瓊自來,辛巳,死。12 261/8499 乾寧四年正月丙申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四年正月,復以洹水之師大舉伐鄆,十五日辛卯,營其西南河外,龐師古命諸將撤木為橋以圖宵濟。癸巳,前軍以心膂百人盜決河口,甲午,浮橋集水次。乙未夜,師古中軍先濟,聲振壁內(nèi)。朱瑄聞之,棄壁走?!薄毒庍z錄》:“五月,遣騎于鄆州軍前追從周,徑往洹水董師,以代侯言,師古留攻鄆?!薄毒庍z錄》:“四年正月己卯,朱瑄兵少糧盡,不敢出戰(zhàn),然深溝高壘,難越也。從周、師古乃取清河內(nèi)小舟,采野葛草茅,索之以為巨纜,乃于其墻南建浮橋。丙申,功就,我?guī)煻蓸?,朱瑄奔遁?!?3 261/8500 乾寧四年正月梁太祖實錄大梁編遺錄《實錄》:“龐師古為鄆州留后”《編遺錄》:“三月,丙子,以友裕為鄆州留后,師古為徐州留后。”14 261/8525 光化二年三月丁巳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載六月方遣從周入潞州?!毒庍z錄》:“丁巳,河陽丁會收復澤州?!?5 261/8526 光化二年六月乙丑梁實錄編遺錄《實錄》載遣葛從周代丁會守潞州?!毒庍z錄》:“六月,乙丑,李罕之疾甚,請歸河陽。丁卯,上令抽大軍回,以丁會權制置,綏懷上黨,上乃東歸?!?6 262/8531-2 光化三年七月 編遺錄八月中云,“前月二十五日,上于球場饗士,忽有大風驟起,占者云賊風。果于是時李進通領蕃寇出攻洺州。”“八月,乙丑,出兵救洺州?!?7 262/8532 光化三年八月 編遺錄七月二十五日,李進通領蕃寇出并州來攻洺州。八月乙丑,發(fā)大軍救應之。上尋亦自領衙軍相繼北征,翌日,達滑臺。軍前馳報,洺州已陷,刺史朱紹宗因踰堞,角而傷足,為賊所擒。18 262/8533 光化三年九月 編遺錄 八月,帝遣葛從周屯黃龍鎮(zhèn),親領中軍涉洺而寨,晉人懼而宵遁,洺州復平。(與薛史梁紀同)19 262/8541-2 光化三年十二月梁實錄編遺錄《實錄》載張濬勸全忠依附中官,文字未見,與他書異?!毒庍z錄》:“上雖聞其事,未知摭實,但懷憤激。丁未,上離定州軍前,十二月,戊辰,達大梁,欲潛謀返正,乃遣李振偵視其事。振回,益祥其宜也,尋馳蔣玄暉與崔胤密圖大義?!?/p>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20 262/8545 天復元年正月癸巳 編遺錄 二月辛未表讓梁王。21 262/8546-7 天復元年正月梁實錄編遺錄 不言全忠遣使宿衛(wèi)京師,與薛史梁紀同。22 262/8549-50 天復元年二月 編遺錄天復元年二月,李克用遣軍將張?zhí)貓?zhí)檄厚幣而來釋憾,亦差軍將持函以為報。又曰:辛巳,上欲北回軍,便征北虜。近者李克用以甘言重幣,請通和好,遂具事奏聞。23 262/8552-3 天復元年五月 編遺錄四月,壬戌,上以李克用遣張?zhí)仃鍟垖g盟,乃指揮諸軍所在且駐留,見差發(fā)專人之太原,許通歡好。兼并州地寒,節(jié)候甚晚,戎馬既多,野草不足于芻牧,尋令氏叔琮回戈。(《梁紀》載班師在四月)24 262/8553 天復元年六月癸亥 編遺錄 六月,癸亥,帝如河中。25 262/8561-2天復元年十一月丁巳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乙卯,大軍及華州,建來降。甲辰,署建權知華州事,仍以宣武牙推龔麟佐之。”《編遺錄》:“上引兵逼華州,韓建輕騎出墻歸投。上于西溪亭子與建飲膳畢,卻歸赤水營。旬日:乃請建充忠武節(jié)度使?!?6 262/8562-3天復元年十一月丁巳編遺錄于時長安無人主,朝廷無敕畫,帝在岐下無輔臣,自漢、魏以來,喪亂未若今日。胤請王溥自西京至赤水,請上進軍迎駕。戊午,離赤水。27 262/8563 天復元年十一月 編遺錄 戊辰,帝至鳳翔,軍于城東。28 262/8564 天復元年十一月辛未 編遺錄 辛未,移兵北趣邠州。29 263/8567-8 天復二年二月戊寅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正月,戊申朔,上總御戎馬,發(fā)自三原,復至武功縣駐焉;貢章奉辭,回軍赴蒲阪?!毒庍z錄》:二月戊寅,上以久駐兵車于三原,乃議東歸蒲阪,遂取高陵、櫟陽、左馮入于蒲津。30 263/8569 天復二年三月 梁太祖實錄三月,癸丑,虜眾悉出,友寧以飛騎犯其左右翼,虜大敗北,掩殺不知其數(shù),擒克用男廷鸞及將校健卒數(shù)千人。31 263/8574 天復二年五月己未 編遺錄 六月,帝始離渭橋。32 263/8576 天復二年六月丁亥 梁太祖實錄六月,丁丑,暨虢縣。辛未,文通涸兵驟出,布陳俟敵。我之將卒躍進決斗,始辰暨午,寇大敗,尸仆萬余人。命諸軍徙寨,逼其壘。自是岐人繼出師,靡不喪衄。六月,乙亥,上以盩厔有博野軍與岐人往來以窺我,命李暉討平。丙戌,復遣孔勍領兵由大散關取鳳州。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33 263/8586天復二年十一月甲寅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十一月癸卯,鄜帥李周彝統(tǒng)州兵萬余人屯于老聃祠之下,上命孔勍、李暉乘虛捷取之。壬子,勍等破中部郡。甲寅,大雨雪,大軍冒之夕進,五鼓,及其壘,克之。《編遺錄》:十二月癸酉,遣孔勍、李暉領兵襲鄜州,以牽李周彝之兵。己亥,我?guī)煿ハ萼~墻,獲周彝親族,遂令李暉權知鄜畤軍事。不數(shù)日,周彝乃遣幕賓投分通好,然后上許抽兵。34 263/8590-1 天復三年正月丙午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丙辰,青州綱將亂于華而敗;是日,劉 陷我兗州?!毒庍z錄》:魏師及朱友寧告急,劉鄩正月四日襲陷兗州35 263/8594-5 天復三年正月庚午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己巳翌日,誅宦官第五可范等五百余人于內(nèi)侍省,仍命畿內(nèi)及諸道搜索處置以盡厥類。 (梁紀,日期同此)《編遺錄》:正月辛未,誅可范等。36 264/8604 天復三年二月壬辰 編遺錄 天祐三年,閏十二月乙丑敕,“鎮(zhèn)國之號,興德之名,并宜停?!?7 264/8608-9 天復三年五月壬子 編遺錄李神福聞其將至,自乘輕舟前覘之,謂諸將曰:“彼戰(zhàn)艦雖多而不相屬,易制也,當急擊之!”壬子,神福遣其將秦裴、楊戎將眾數(shù)千逆擊汭于君山,大破之,因風縱火,焚其艦,士卒皆潰,汭赴水死,韓勍聞之,亦引兵去。38 264/8610-11 天復三年五月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四月,丙子,上至鄆領事。辛卯,從子友寧帥師破青州之博昌、臨淄二邑,殺戮五千余眾,暨北海焉?!毒庍z錄》:五月,辛亥,卻離歷下,宿豐齊驛。甲寅,上到汶陽。乙卯,奏王師范逆狀。己未,上又往歷下。壬戌,上以兵士攻取博昌,寨下少樹木,時當炎毒,卻勒親從騎兵皆歸齊州,又因前行。夜將半,客將劉捍謀曰:“捍請馳赴軍前傳諭上意,敦將士,令戮力速攻,必可克也。今請上卻歸歷下。”上悅而從之,便令捍馳騎東往,上乃西歸汶陽。丙寅,捷音至,攻拔博昌,盡戮其黨矣。39 264/8615 天復三年九月癸卯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九月,癸卯,楊師厚勵眾決斗,青人大敗,北走,殺戮一萬人,擒師范弟師克。翌日,東萊郡遣州兵洎土團等五千人將援青壘,我?guī)熝佤鍝?,無一二存焉,實時徙寨逼其闉阇。《編遺錄》:冬,十月,丁卯,楊師厚繼告捷,于臨朐北及青州四面,累殺破賊黨,擒斬頗眾。至十一月,萊州刺史王師克領六千人欲徑入青丘,助其守御;師厚伏兵邀之,殺戮將盡。丁亥,上誕辰,聞朱友倫死。40 264/8617 天復三年九月甲寅梁實錄編遺錄《實錄》:記在壬戌日《編遺錄》:甲寅,帝如洛陽,遇疾,復還大梁。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41 264/8618 天復三年九月戊午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記在九月戊午,同《梁紀》?!毒庍z錄》:十一月,敗萊州刺史王師克。一日,師范差人捧款檄至軍前,請舉墻歸降。42 264/8620 天復三年十月丁丑 梁實錄 四年,正月,辛丑,劉鄩自兗州來降。43 264/8621 天復三年十月辛巳 編遺錄 丁亥,趙廷隱自長安馳來告,今月十四日,朱友倫墜馬而卒。(梁紀,載辛巳)44 264/8627-8 天祐元年二月乙亥梁實錄編遺錄《實錄》:(天祐元年正月)丁巳,詔以今月二十二日,先遣士庶出京,朕將翌日命駕。壬戌,襄宗發(fā)自秦、雍;甲子,暨華州。二月,丁卯,上至河中。乙亥,天子駐蹕陜郡,翌日,上來覲于行在?!毒庍z錄》:正月,丁酉,上聞闕下人心不遑,遂往河中以審都邑動靜。己酉,離梁園,行至汜水,聞崔胤死。是時皆言崔胤已下潛諫帝,不令東遷雒陽,又密與岐、鳳交通,及斯禍也。洎上至蒲津,帝謀東幸,決取二十一日屬車離長安。是日丁巳,玉鑾東指;癸亥,到甘棠。二月乙亥,上離河中;丁丑,到陜郊;戊寅,朝。上欲躬往洛下催促百工,壬辰朝辭,明日東邁。45 264/8631天祐元年閏四月戊申編遺錄戊申,鑾輿初到洛都,經(jīng)費甚廣;況國用未豐,庶事草創(chuàng),因刪略閑冗司局,今后除留宣徽等九使外,余并停廢,仍不差內(nèi)中夫人充使。46 265/8645 天祐二年八月己亥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七月庚午,遣楊師厚帥前軍討趙凝于襄州,辛未,帝南征?!毒庍z錄》:八月壬辰,先抽武寧楊師厚,是日到,乃議伐襄州帥趙匡凝。乙未,大發(fā)車徒,委楊師厚總其軍政。己亥,上領親從步騎繼大軍之后,是夜宿尉氏。47 265/8649 天祐二年十月壬辰梁太祖實錄編遺錄《實錄》:十月壬申,上御大軍發(fā)自襄州,由安、黃,涉申、光,暨壽春之霍丘駐焉?!毒庍z錄》記在辛卯日,發(fā)離襄州。48 265/8652天祐二年十一月庚辰梁編遺錄 天祐三年三月,潁州獲河東諜者,言去年十一月持李克用絹書往淮南,十二月至揚州,方知楊行密已死。49 265/8655 天祐二年十二月 編遺錄 天祐三年二月云:“行襲已于均州建節(jié),因署韓恭知金州事,請朝廷落下防御使,井不建戎昭軍?!?0 265/8659-60 天祐三年七月癸未 編遺錄 七月癸未,上起兵離魏都。(是月無癸未日)51 265/8660 天祐三年七月壬辰 編遺錄 壬辰至大梁。(日期誤)52 265/8664 天祐三年閏十二月 編遺錄 閏十二月,李嗣昭為潞帥。(梁紀同)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53 266/8670 開平元年三月甲辰 五代通錄 四月丁未,唐帝降御札禪位于梁。(梁紀僅言四月)54 266/8674 開平元年四月戊辰梁實錄編遺錄《實錄》、《編遺錄》、《梁紀》皆不云大赦。今從《歐陽史》。55 266/8678 開平元年五月 編遺錄 開平二年五月,契丹王阿保機及前國王欽德貢方物。56 266/8681 開平元年五月甲午 實錄 四月辛未,以 (敬)翔知崇政院事,五月甲午,詔樞密院宜改為崇政院,始命翔為院使。57 266/8682 開平元年六月 編遺錄天祐四年四月,湖南軍陳邵告捷?;茨稀⒗手菟懞蟿荼紱_其境,馬殷出舟師于瀏陽江口大破賊黨,生擒偽鄂州節(jié)度使劉存。58 266/8701 開平二年五月 梁太祖實錄 丁酉,朗州軍前奏捷,(雷)彥恭沒溺于江。59 267/8705 開平二年十月丁巳實錄編遺錄帝還大梁。《實錄》、《薛史》記于丁巳;《編遺錄》記于乙卯。60 267/8709 開平三年四月己未 編遺錄 岐王所署保大節(jié)度使李彥博《編遺錄》、《五代史》作“彥容”。61 267/8710-11 開平三年六月乙未實錄編遺錄《實錄》:六月庚戌,(劉)知俊據(jù)本郡反,削奪官爵,興師討伐?!毒庍z錄》:六月,乙未,初奏本道軍民遮留,尋聞擒使臣及將送鳳翔。62 267/8713 開平三年七月 實錄丙寅,陜州奏商州刺史李稠棄郡逃出山谷?!讨輰⒗粢猿眚屘斒渴鞫荩窋責o遺,暫令都押牙李玟主州事。63 267/8714 開平三年七月戊寅 實錄 王班,《薛史》作王玨64 267/8714 開平三年七月己卯梁祖實錄編遺錄《實錄》:八月丁酉賜玘、王延順物,以其違逆將之難來歸。《編遺錄》斬李洪等敕云:“始扶劉玘,既奔竄以歸明?!?5 267/8716 開平三年八月 實錄 (楊師厚)殺戮生禽賊將蕭萬通等,賊由是棄寨而遁。66 267/8718開平三年十一月己亥實錄己亥,以司門郎中羅廷規(guī)充魏博節(jié)度副使,知府事,仍改名周翰。時鄴王紹威病日甚,慮以后事,故奏請焉。67 267/8725 開平四年八月 實錄 是歲五月以義昌留后劉繼威為義昌節(jié)度使,八月又云以守光兼義昌節(jié)度使。68 267/8734 乾化元年正月 實錄 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序號 《資治通鑒》卷次及頁碼 時間 所引文獻 內(nèi)容69 268/8741 乾化元年五月甲辰 梁太祖實錄乾化元年五月,以清海節(jié)度副使劉陟為節(jié)度使。二年四月,以韋戩為潭、廣和葉使,云廣守淪謝,其母弟巖為軍情所戴。七月,友珪加劉巖檢校太傅。70 268/8743 乾化元年六月乙卯 編遺錄三月壬辰,差閣門使王瞳、受旨史彥群赍國禮賜幽州劉守光。甲午,守光連上表章,率以鎮(zhèn)、定既與河東結歡,兼同差使請當?shù)绤s行天佑年號事。守光尋捉王瞳、史彥群上下一行并囚禁,數(shù)日后放出。71 268/8745 乾化元年八月甲子 編遺錄 史彥群為御史臺副使(《資治通鑒》記作“御史大夫”)72 268/8748乾化元年十一月庚寅實錄 開平三年六月丁未,靈武韓遜奏收復鹽州,擒偽刺史李繼直已下六十二人。73 268/8751 乾化二年二月甲子 梁祖實錄 命大臣自盡;《資治通鑒》取《莊宗實錄》記作撲殺。74 268/8752-3 乾化二年三月 編遺錄時有一百姓來投軍中,李周彝收于部伍間,謂周彝曰:“請賜一劍,愿先登以收其墻。”未許間,忽然抽茶擔子揮擊周彝,頭上中擔,幾仆于地。左右擒之,元是棗強邑中遣來詐降,本意欲窺算招討使楊師厚,斯人不能辨,乃誤中周彝。75 268/8761 乾化二年八月 梁祖實錄 八月,龍驤軍三千人戍懷州者,潰亂東走,所過剽掠。76 268/8765 乾化三年正月甲子 實錄 庚戌,友珪祀圜丘,改元。(《考異》云:今從《薛史》,作甲子。)77 268/8767 乾化三年二月 梁太祖實錄 丙戌,東京言龍驤軍準詔追赴西京,軍情不肯進發(fā)。

六、《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已確定條文與相關實錄材料的比對

我們將《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現(xiàn)存條目與《梁太祖實錄》、《大梁編遺錄》相關記載進行對比,列表如下: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實錄(中和四年)五月甲戌,帝與晉軍振旅歸汴,館克用于上源驛。既而備犒宴之禮,克用乘醉任氣,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圍而攻之?!毒庍z錄》:(中和四年五月)甲戌,并帥自曹南旋師,上出封丘門迎勞之??擞脠哉埲胫輧?nèi),上初止之,乃于門外陳設次舍,將安泊之??擞貌恢Z,因縱蕃騎突入,馳至上源驛。既不可遏,上乃與之并轡,送至驛亭。是日晚備宴,宴罷,復張樂,繼燭而飲。克用酒酣使氣,廣須樂妓,頗恣無厭之欲;又以丑言陵侮于上。時蕃將皆被甲胄以衛(wèi)克用。上既甚不歡,遽起圖之,遂令都將楊彥洪潛率甲士入驛戮之。時夜將半,克用沉醉,忽大雨暴至,克用不覺,近侍人乃減燭推于床下藏之。蕃戎與我?guī)煻?,?zhàn)移時方敗,楊彥洪中流矢而斃。是時陰黑,克用遇一卒,背負登尉氏門,因得懸縋而出,乘牛行數(shù)里以投其眾,余親衛(wèi)數(shù)百人,皆梟之。其后克用至太原,以是事表訴于唐帝,蒲帥亦繼馳書請上與克用和解,上終不釋憾。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實錄(大順元年七月)帝請以河陽節(jié)度使朱崇節(jié)為潞州留后。九月,壬寅,帝至河陽,遣李讜引軍趨澤潞,為晉人所敗。帝又遣朱友裕、張全義率精兵至澤州北以為應援。既而崇節(jié)、從周棄潞來歸。戊申,帝斬李重胤,遂班師?!洞罅壕庍z錄》:八月,甲寅,馮霸殺李克恭來降,上請河陽帥朱崇節(jié)領兵入潞,兼充留后。戊辰,李克用圍之,上遣葛從周率驍勇夜銜枚斫營突入上黨,以壯潞人之心。/八月,遣從周入上黨。九月,壬寅,上往河陽,令李讜救應朱崇節(jié),又命朱友裕、張全義簡精銳過山,于澤州北應接,取崇節(jié)、從周以歸?!犊籍悺?薛居正五代史梁紀,瓊降及死皆在十月?!毒庍z錄》:(乾寧二年)十一月丁巳,(朱)瓊遣軍將王自新奉檄歸義。壬申,瓊自來,辛巳,死。(乾寧四年正月)辛卯,營于濟水之次,龐師古令諸將撤木為橋。乙未夜,師古以中軍先濟,朱瑄棄壁夜走,葛從周擒瑄并妻男以獻?!秾嶄洝?四年正月,復以洹水之師大舉伐鄆,十五日辛卯,營其西南河外,龐師古命諸將撤木為橋以圖宵濟。癸巳,前軍以心膂百人盜決河口,甲午,浮橋集水次。乙未夜,師古中軍先濟,聲振壁內(nèi)。朱瑄聞之,棄壁走。《編遺錄》:四年正月己卯,朱瑄兵少糧盡,不敢出戰(zhàn),然深溝高壘,難越也。從周、師古乃取清河內(nèi)小舟,采野葛草茅,索之以為巨纜,乃于其墻南建浮橋。丙申,功就,我?guī)煻蓸?,朱瑄奔遁。(光化二年)六月,帝表丁會為潞州節(jié)度使,以李罕之疾亟故也。又遣葛從周由固鎮(zhèn)路入于潞州,以援丁會?!毒庍z錄》:六月,乙丑,李罕之疾甚,請歸河陽。丁卯,上令抽大軍回,以丁會權制置,綏懷上黨,上乃東歸。(光化三年)八月,河東遣李進通襲陷洺州,帝遣葛從周屯黃龍鎮(zhèn),親領中軍涉洺而寨,晉人懼而宵遁,洺州復平?!毒庍z錄》:七月二十五日,李進通領蕃寇出并州來攻洺州。八月乙丑,發(fā)大軍救應之。上尋亦自領衙軍相繼北征,翌日,達滑臺。軍前馳報,洺州已陷,刺史朱紹宗因踰堞,角而傷足,為賊所擒。八月,帝遣葛從周屯黃龍鎮(zhèn),親領中軍涉洺而寨,晉人懼而宵遁,洺州復平。(十二月)季述幽昭宗,立德王裕為帝,仍遣其養(yǎng)子希度來言,愿以唐之神器輸于帝。時帝方在河朔,聞之,遽還于汴,大計未決。會李振自長安使回,因言于帝云云。帝悟,因請振復使于長安,與時宰潛謀返正?!毒庍z錄》:上雖聞其事,未知摭實,但懷憤激。丁未,上離定州軍前,十二月,戊辰,達大梁,欲潛謀返正,乃遣李振偵視其事。振回,益祥其宜也,尋馳蔣玄暉與崔胤密圖大義。天復元年二月,李克用遣牙將張?zhí)貋砥?,帝亦遣使報命。《編遺錄》:天復元年二月,李克用遣軍將張?zhí)貓?zhí)檄厚幣而來釋憾,亦差軍將持函以為報。辛巳,上欲北回軍,便征北虜。近者李克用以甘言重幣,請通和好,遂具事奏聞。(六月)庚申,帝發(fā)自大梁。 《編遺錄》:(天復元年)六月,癸亥,朱全忠如河中。(十一月)丙辰,帝表建權知忠武軍事,促令赴任?!秾嶄洝?乙卯,大軍及華州,建來降。甲辰,署建權知華州事,仍以宣武牙推龔麟佐之?!毒庍z錄》:上引兵逼華州,韓建輕騎出墻歸投。上于西溪亭子與建飲膳畢,卻歸赤水營。旬日,乃請建充忠武節(jié)度使。己未,發(fā)赤水?!毒庍z錄》:(天復元年十一月)于時長安無人主,朝廷無敕畫,帝在岐下無輔臣,自漢、魏以來,喪亂未若今日。胤請王溥自西京至赤水,請上進軍迎駕。戊午,離赤水。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實錄(天祐元年)正月,辛酉,帝發(fā)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師聞之,為之震懼。《實錄》:(天祐元年正月)丁巳,詔以今月二十二日,先遣士庶出京,朕將翌日命駕。壬戌,襄宗發(fā)自秦、雍;甲子,暨華州。二月,丁卯,上至河中。乙亥,天子駐蹕陜郡,翌日,上來覲于行在?!毒庍z錄》:正月,丁酉,上聞闕下人心不遑,遂往河中以審都邑動靜。己酉,離梁園,行至汜水,聞崔胤死。是時皆言崔胤已下潛諫帝,不令東遷雒陽,又密與岐、鳳交通,及斯禍也。洎上至蒲津,帝謀東幸,決取二十一日屬車離長安。是日丁巳,玉鑾東指;癸亥,到甘棠。二月乙亥,上離河中;丁丑,到陜郊;戊寅,朝。上欲躬往洛下催促百工,壬辰朝辭,朝日東邁。(天平元年)六月,馬殷奏破淮寇。 天祐四年四月,湖南軍陳邵告捷?;茨?、朗州水陸合勢奔沖其境,馬殷出舟師于瀏陽江口大破賊黨,生擒偽鄂州節(jié)度使劉存。(開平二年十月)丁巳,帝還大梁。(開平三年七月)(商州刺史李)稠棄郡西奔,本州將吏以都牙校李玟權知州事。《實錄》記于丁巳;《編遺錄》記于乙卯?!秾嶄洝?(開平三年七月)丙寅,陜州奏商州刺史李稠棄郡逃出山谷?!讨輰⒗粢猿眚屘斒渴鞫?,追斬無遺,暫令都押牙李玟主州事。(乾化三年正月)甲子,祀圜丘,改元鳳歷。 《實錄》:(乾化三年正月)庚戌,友珪祀圜丘,改元。

通過初步對比我們可以看出:1.《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文字相較于實錄為簡。但我們已知的條文都錄自《永樂大典》散韻,是否完整,還需進一步考察;2.稱謂的不同?!杜f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稱太祖為“帝”,實錄則稱“上”;3.對比《資治通鑒》的相關敘述,可知司馬光對《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兩部梁實錄以及其他史料的取舍,對下一步的輯補工作有重要意義。

七、《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所含內(nèi)容分類

本文第三章已論證,《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內(nèi)容應包括即位前、即位后、友珪在位時期、史論四部分。

史論部分,不但從已驗證的其他十三個本紀可知其存在,從史料記載亦能判斷。開寶七年閏十月,薛居正領銜“上新修《五代史》百五十卷”。太祖當晚就加以閱讀,第二天便對諸臣講:“昨觀新史,見梁太祖暴亂丑穢之跡,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賊虐也?!雹?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26頁。宋太祖一夜之間,不可能通讀梁太祖本紀全文,其所得出的評價,必定來自史論無疑。《通歷》卷一二有關太祖潛亂友文、友珪妻的記載,應是史論的部分內(nèi)容。

由于我們已經(jīng)對《舊五代史》的標準本—— 《周太祖本紀》以及其他已經(jīng)驗證各本紀的內(nèi)容進行了細致的分類與劃分。故對《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應包含的內(nèi)容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現(xiàn)予以列出,為輯補《梁太祖本紀》提供內(nèi)容框架。

即位前部分,應包括姓氏、誕辰、廟號、謚號、家世、征應、感應、創(chuàng)業(yè)等部分。

即位后部分,應包括立制度、興教化、征戰(zhàn)、赦宥、巡幸、封冊、命相、委任、慶賜、符瑞、仁慈、奉先、招懷、宴享、朝貢、明罰、改元、食貨、崇儒、崇釋道、征討、天象、災害、歷法、政區(qū)調整、朝廷禮儀等部分。

八、輯補實例

以上各章論述了輯補《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的史料依據(jù)、史料間的記載差異、本紀所應包含的基本項目。下面根據(jù)上述原則與標準,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輯補工作,現(xiàn)選取官員除拜與外臣朝貢兩個條文,舉例如下:

1.官員除拜

由于五代遵行唐制,故本文所指官員除拜類型包括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職事官、勛官、爵位及使職差遣。

輯補后的條目:(開平元年四月)辛未,武安軍節(jié)度使馬殷進封楚王。

進封爵位在輯本《舊五代史》諸本紀中,均有明確記載,故應當列入《梁太祖本紀》之中。此條輯補內(nèi)容主要依據(jù):《冊府元龜》卷196《閏位部·封建門》:“辛未,武安軍節(jié)度使馬殷進封楚王。”《資治通鑒》卷266,“辛未,以武安軍節(jié)度使馬殷為楚王。”

輯補的條目文字完全采取了《冊府元龜》的記載,因為其符合本紀記載的風格?!顿Y治通鑒》記載的差異表現(xiàn)在:一,“以”字的使用。在輯本《舊五代史》諸本紀中,“以……為……”是官員除拜的典型表達形式,“以”后面是被任命官員的原職務,“為”后接新職務。但是,“以”和“為”之后所接官職,按照官員類型論,全部是散官、職事官、勛官及使職差遣。在授予爵位時,在爵號前,必定有“進封”、“加封”、“封”等此類的文字,而這些文字與“以”字并不搭配。《資治通鑒》的表達雖然符合“以……為……”的形式,但卻不符合授予爵位的文字表達,故不取。

但是,《冊府元龜》的此條記載也并不一定完整。原因是,通觀輯本《舊五代史》諸本紀,授予爵位的官員,絕大多數(shù)都會將其所有官職列舉出來,比如:輯本《周太祖本紀》廣順元年正月乙亥,“襄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齊國公安審琦進封南陽王,青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師、守太保、兼中書令、魏國公符彥卿進封淮陽王”。所以,輯補出來的條目可能并不完整,但至少目前的文字應屬于原本《梁太祖本紀》之中。

2.外臣朝貢

周邊族群、政權朝貢中原王朝,古來有之,亦多記載于正史之中。由《舊五代史》的標準本《周太祖本紀》觀之,外臣朝貢屬于本紀記載的內(nèi)容。具體到《舊五代史》來說,對外臣朝貢的記載有哪些原則,需要我們依靠分析現(xiàn)存史料來判斷。這里,我們列舉兩條材料,以便分析。

輯補后的條目:(開平元年五月)戊寅,渤海、契丹遣使朝貢。

本條主要依據(jù)兩條史料:《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紀下》載:開平元年五月,“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來”。《冊府元龜》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貢五》載:“渤海王子大昭順貢海東物產(chǎn)”、“契丹首領袍笏課哥、梅老等來朝。契丹久不通中華,聞帝威聲,乃率所部來貢。三數(shù)年間,頻獻名馬方物?!?/p>

對上引兩條材料的取舍判斷主要基于我們對標準本《周太祖本紀》與《冊府元龜》卷九七二的比較,并結合輯本其他《本紀》,得出幾點認識。通過比較可知:(1)文字差別較大,《周太祖本紀》所載內(nèi)容均較《冊府元龜》簡略。如,廣順三年閏正月的朝貢,《周太祖本紀》記作:“丙戌,回鶻遣使貢方物?!倍秲愿敗酚洖?“三年正月,回鶻入朝使獨呈相溫貢白氎段七百七十,玉團一,珊瑚片七十?!薄吨芴姹炯o》的四條朝貢內(nèi)容,行文無一例外均是:朝貢政權 (或國王名字)加遣使貢方物。而《冊府元龜》則詳細交代使臣姓名 (有的有官職)及所朝貢物品的名稱、數(shù)量,如上引條目。另外,《周太祖本紀》均以干支記事精確于日,而《冊府元龜》則記事于月為止;(2)《周太祖本紀》的朝貢主體僅限于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及其首領,不收《冊府元龜》所載之高僧朝貢文字。此外,從輯本其他《本紀》與《冊府元龜》比較看,兩者內(nèi)容并不完全等同,總體而言,諸《本紀》的內(nèi)容基本包含于《冊府元龜》的內(nèi)容之中,而《冊府元龜》中相當篇幅的內(nèi)容不載于《本紀》中?!侗炯o》此類條目的取舍標準,并不明確。但從《本紀》朝貢條目的內(nèi)容看,可以明確兩點:第一,內(nèi)容上,契丹、高麗、新羅、突厥、吐蕃、回鶻等周邊主要政治勢力的遣使活動,基本都見于記載;第二,敘述上,多以某政權 (首領)遣使朝貢或遣使貢方物或遣使貢獻為主要行文方式。

對上述事件,《新五代史》記作:“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來”,將兩國遣使合并敘述;而《冊府元龜》則分別敘述:“渤海王子大昭順貢海東物產(chǎn)”、“契丹首領袍笏課哥、梅老等來朝。契丹久不通中華,聞帝威聲,乃率所部來貢。三數(shù)年間,頻獻名馬方物?!痹谳嫳疽羊炞C的各本紀中,有關同月中的多國朝貢,亦多采取合并記載的方式。如,輯本《唐莊宗本紀》載,同光三年二月,“突厥、渤海國皆遣使貢方物”; 《唐明宗本紀》載,天成元年七月,“庚申,契丹、渤海國俱遣使朝貢。”《資治通鑒》卷二六六對此次契丹遣使亦有記載:“契丹遣其臣袍笏梅老來通好,帝遣太府少卿高頎報之?!庇嘘P遣使回訪的內(nèi)容,未見于諸本紀。因此,至少有關契丹來朝的部分應當屬于《梁太祖本紀》記載范圍。

猜你喜歡
五代史資治通鑒永樂
自己睡覺
《五代史闕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天中學刊(2022年5期)2022-10-26 08:22:26
歷史:現(xiàn)在與過去的對話——以呂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為例
彩色筆動起來
宋初詩人李九齡考
胡三省苦心作注
老友(2020年6期)2020-06-22 17:03:49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澤東翻碎了的書
新傳奇(2019年28期)2019-08-06 03:07:08
《永樂大典》所見明人佚集二種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40
《資治通鑒》帶我玩穿越
《資治通鑒》差點被毀版
怀化市| 平昌县| 洛扎县| 麟游县| 同仁县| 扶绥县| 石狮市| 榆社县| 枣阳市| 同江市| 安顺市| 永清县| 南城县| 广汉市| 合川市| 珠海市| 峨眉山市| 通州市| 东至县| 泰宁县| 旌德县| 同江市| 五大连池市| 中江县| 清丰县| 吴江市| 监利县| 定兴县| 安多县| 丰县| 甘洛县| 普陀区| 重庆市| 乌拉特中旗| 思茅市| 邯郸市| 方正县| 瑞昌市| 肇庆市| 蕲春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