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凌
淺談貝司運弓技巧的合理運用
■鄒凌
低音提琴是最大的弓弦樂器,是弦樂的組成基礎(chǔ)。形制與小提琴族其它成員不同,按照古老的倍低音提琴維奧爾的雛形制成,斜肩為其特征,樂譜比實際音響寫高八度,以避免過多加線,現(xiàn)代低音琴有四根弦,有的也為五根。約1800年之前古典派的管弦譜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聲部大多相同,在較后期的浪漫派樂譜中,低音提琴的獨立傾向日益明顯,增強,單為低音提琴寫的比較精彩的經(jīng)過句比較少,威爾第《奧瑟羅》最后一幕中就有一段,馬勒的交響樂中也有。
低音提琴的持弓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法國弓持弓法,另一種叫德國弓持弓法。法國弓持弓法類似于普通弦樂族的持弓法,而德國弓持弓法則明顯不同,它是用手掌握弓,所以兩種不同的弓法運用也有差異。這兩種運弓方法有其不同的特點,用德國弓演奏跳弓比較容易,因為演奏者可以用手腕的運作演奏跳弓,二法國弓的演奏者則必須手腕明顯向內(nèi)轉(zhuǎn)動。但是“法國弓”對換弦有利。因為手腕正好和換弦的動作成一條線,而德國弓演奏者必須使用很多的手臂動作。另外一個不同點時在高音弦上演奏“德國弓”時手臂不用像“法國弓”那么高,這樣更容易演奏高音區(qū)的樂句,對于獨奏家來說這是很重要的。相反,在演奏低音弦時,因為手臂獨置很高,用“法國弓”則更為舒服,而用“德國弓”手臂就會很容易擦過演奏者的臂部。這兩種持弓方法所形成的不同的轉(zhuǎn)矩,從發(fā)音上來看是很有意義的。“德國弓”持弓法可以毫不費力地把壓力施加到弦內(nèi),而“法國弓”持弓法則把弓可以從弦上拉開。
由于低音提琴的琴身較大,弦長而且很粗,所以振動起來相對比較困難,發(fā)音也比較遲緩,這就不能要求運弓速度與其它弦樂相比。使用D弦上的一個“A”并仔細觀察弓在弦上的運行,然后再G弦上演奏一個高八度的“A”音。弓與弦的接觸點不變,音量也保持相同。這時弓速恐怕就要快一倍。假如在低音弦上用過快的弓速起演一個音,那么你得到的就會是泛音,一種刮擦的聲音,運弓速度就過快了,應(yīng)該讓演奏者不使用壓力而聲音盡量拉出來,這一點更為重要。假如你一開始就使用快速運弓,你就必須加大壓力,先是弓速,然后才是壓力。綜合起來說,應(yīng)是壓力與弓速的結(jié)合。如果你用慢速運弓,你就會感到不必使用那么多的壓力。弓速越快,所使用的壓力就會越大。弓子是有它的生命,因而的弓子應(yīng)該自由自在的在弦上運行。我們需要放松的持弓,而我們的手臂,手腕,手指所做的一切只是受到弓子在弦上自然運行的帶動。弓它與琴弦的接觸是由琴弦的振動影響到弓毛再傳到弓桿,弓桿再使你感受到弓毛和琴弦所發(fā)生的一切,就想火車在軌道上運行一樣,弓毛擦過琴弦運行,我們不必要妨礙它的運行,假如弓握的太緊的話弓毛就不能保持在軌道上,你就會迫使它朝它不想走的方向走去。舉例來說,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弓子的一部分弓毛上,從弓根開始拉并且注意這些弓毛從弓跟到弓尖始終以同樣的方式和琴弦相接觸,也就是觸弦點不變,你就會發(fā)現(xiàn)弓子走得是橢圓形,并不一定要始終保持直角。當你拉到弓尖時,會發(fā)現(xiàn)弓根比弓毛稍高一些,從弓尖演奏上弓,弓尖應(yīng)比弓根高,當你演奏下弓至弓尖時,手如果過多地往下壓會有一個壞處,就是拉到弓尖時,你的手臂不夠長,你就不得不偏下身子,而身體一彎,就在弓尖上失掉了身體的全部重量。在弓尖演奏時,可以用背部的力量,如果你把你的手臂,手腕和肩膀垂直,立正站直,你的確可以稍稍用背部來換弓。當你拉一個長弓快到弓尖時,感覺手臂快不夠長了,這是稍稍使你的背部向運弓方向轉(zhuǎn)一點,這是你會感覺你的運弓半徑變大了,弓子也能自然地走至弓尖,而且不會失掉聲音,當然也不能過多過大地運用這種方法,這會影響你的左手和整個演奏姿勢。最好再獨奏或合奏中出現(xiàn)一個很長的音時,運用才更好。
在演奏短的音符時,不能運用過多的手腕,應(yīng)該很自然地把手伸直,要處理好弓的運動以及弓子的壓力。但總有一樣東西有彈性,那就是手腕。但手腕是被動的,動作不要多,一多就會失去手臂上的重量,所以拉短弓時,把手腕到肩膀各個部份全用上了,但不是并成一塊的,手腕的彈性只是幫助換弓的一種緩沖而已。當你演奏G弦上的一個A音,以8平的節(jié)奏拉短音,千萬別用手腕放松運出來,那只會使弦的振動不夠充分,還是盡量用小臂來拉,手腕只是相應(yīng)地做一點緩沖而已,這一點在實踐當中會明顯地感覺到。
其實對一個音產(chǎn)生影響的有三個要素:弓速,壓力和觸弦點。這三者的關(guān)系我們來分析一下:演奏者應(yīng)當把從琴碼到指板這一范圍看作調(diào)色板。當弓靠近馬子,特別是用慢速運弓,就會發(fā)出響的,比較明亮的聲音。當離開馬子靠近指板運弓時,就容易發(fā)出輕柔朦朧的聲音。音符越高就越要靠近琴馬,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琴弦失去規(guī)則的震動。弓速是這樣影響音質(zhì)的,弓速越慢聲音越清晰,弓速越快聲音就模糊不清了。手臂重量對力度影響最大,重量用得越少,聲音越輕柔。如果要演奏大的音量,演奏者必須靠近琴馬。越靠近琴馬,弦的阻力也越大,能承受的能量也更大。我建議,采用快速而寬廣的運弓。如果弓度加快了弓與弦的接觸點這是在近馬子的部位,那么加在弦上的壓力就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過分的壓力總是發(fā)出緊而刺耳的聲音。
認真研究弓的弓速,壓力和觸弦點,對于不斷改進我們的演奏質(zhì)量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