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敏
摘 要:只要從事教學工作,教師面對的就不會永遠是“乖乖女”或“乖乖男”。就如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一樣,也沒有相同的學生。后進生是教師不得不面對卻令人頭疼的。然而,最難的不是一個班的幾個后進生,而是一大片,這樣教師該如何面對呢?崩潰、失望、委屈卻不能放棄。教師要因材施教,自由發(fā)揮。能把好學生教好并非就是好教師,能把差生教好才是真能耐!
關鍵詞: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習任務;先學后教;不斷學習
心動不如行動。那么,學困生怎么入手學英語呢?
一、最近發(fā)展區(qū)
“最近發(fā)展區(qū)”就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踮起腳尖能夠夠得著的區(qū)域范圍,如果你給學生的知識太難超出了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或者太易都會讓給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其實,英語差的學生最大的缺陷是過不了詞匯關,導致語法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漸漸失去了學英語的興趣。那過好詞匯關首先就要抓一個“讀”。從字母、書寫、音標、拼讀規(guī)則開始教他如何有效地快速背單詞。要先讓學生找到“會”的感覺,再找到他們中存在的問題,有了這個銜接,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產(chǎn)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點有了,面自然也會有,句子的意思自然就一目了然。為了防止光說不練,每天翻譯一段話,大部分作業(yè)都要求英漢雙解。先從每個單詞翻譯,再組詞,再重點詞組,再句子,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重心。知識如漣漪,從最近到最遠,循序漸進地學習。
二、窮追不舍
在完成學習任務上窮追不舍是必須的。聽寫單詞時,我常常按號數(shù)依次在黑板上聽寫,讓每個人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也有表現(xiàn)的準備。有時也來個突然襲擊讓他們措手不及,不能存僥幸心理。如果不及格下次繼續(xù),經(jīng)過我的堅持,很多不學習的同學第二次都能有所收獲。找機會表揚學生是不錯的手段。還有并不是聽寫完就算,我會借助于聽寫的板面,再追憶漢語意思,還會擦掉讓他們挨個拼讀。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必須要讓每個人都動起來。在聽寫本上也是窮追不舍,必須改正。正確的答案要讓他們自己去找,除非特別易混的,特別需要指出的。第二天講評作業(yè)中的錯誤的。學英語要多而少,不許每天花太久、持續(xù)太久,只要你常常和“它”見面,你就會對它有印象有了解。對于作業(yè)同樣要一追到底,直到他完成相應的任務,要因人而異。課堂上回答問題,也同樣如此,我會一直創(chuàng)造機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成功”的機會。
三、“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并不是優(yōu)生的專利,正因為差,才更要先學后教。面對高二教材上冗長的課文,閱讀成了老大難。逐詞逐句翻譯的方式已不可接受。拋開了整體理解和觀察,那課文就失去了意義和閱讀的目的。先學后教用在這里再好不過了。盡管難,但這條路必須要試著走。只有不斷地嘗試,才會有所體會、感悟,提高理解能力。要讓學生先讀課文的譯文,再了解一些相關的課文知識背景,然后掃除陌生詞匯,再通讀課文,盡量不要停,遵循閱讀的規(guī)則,這樣就大大減輕了閱讀的難度。很多同學總是喜歡說,老師你告訴我吧。我只會把詞典放在他的面前,鼓勵他們去查,哪怕用手機。查詞典會有很多收獲。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看到自己學過的,有一面之緣的,有新的,這些知識的初始和再認都會激活學生的思維。有了思維活動,記憶便會存在,只不過我們常常感覺不到而已。
四、學情記錄本
“近師者近其藝”,所以,要走進學困生,尤其是內心世界。把平時對他們的觀察、交流都記載下來,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走進他們。在本子上記著作業(yè)的內容、目的以及上交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如此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或者上自習“面解”,或者第二天上課“群解”。這一點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表揚。
五、不斷學習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所以,常常充電使我們既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讓我們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教育學、心理學,還有學科教育知識這些方面的書籍,網(wǎng)上視頻,都為我的精神和對教學的理解注入甘露,得到了升華。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運用中才能加深對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導,更多地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合作、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步驟的設計意圖,這些理念讓我感受得越來越深刻。教學后記和點滴靈感也記得越來越多。我常常在教案的眉頭上寫下一兩句突發(fā)的教學感悟。
我本身不善言辭,但在教學研討時,卻驚訝地聽到了老師們對我的贊許: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表現(xiàn)良好,我辦公桌上的作業(yè)也總是高高的一摞一摞地擺放整齊。功夫不負有心人。教學這條路我會繼續(xù)探索下去。
(作者單位 福建省平潭翰英中學英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