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育家曾經(jīng)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边€有位特級教師曾說過,語文教師的功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上課之前的鉆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細讀把握能力;另一個就是課堂上師生對話的把握,就是引導的能力和機智。積極而有效的課堂引導是一種思考、對話和民主的課堂文化,是師生對話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最見功力的。但遺憾的是,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往往只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尤其是課堂提問的設置,對課堂引導卻不大講究。在聽課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設計得十分巧妙的問題,或者學生現(xiàn)場提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卻收不到應有的啟發(fā)思考、發(fā)展思維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問題提出之后,教師或缺少引導意識,或缺乏引導機智,“啟而不當”、“啟不得法”。
如何才能“啟而得當”、“啟而得法”,讓我們的課堂引導充滿智慧呢?
一、充分預設應對方案
雖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的理答是不可預設的,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科學的回應,有時也會因為學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問而一時語塞,但是做好充分的彈性預設是理答質(zhì)量得以保證的基礎。我們聽一些特級教師上課,常為他們在課上信手拈來的引導妙策所折服,那些巧妙的理答使一堂課如行云流水般流暢。這種境界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其實,這些信手拈來的瀟灑背后是大師們一遍遍地學習教材、研究學生、揣摩教法支撐著的,是長期的研究積累了課感,才有了智慧理答的靈感。為了提升理答質(zhì)量,教師不但要全面深刻地解讀文本,而且要認真“備學生”。只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了比較深入地了解,才談得上充分的預設:預設萬一學生不能回答,應該采取何種提示方法;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回答及其相應的處理方法;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種種問題……教師唯有準備充分,知己知彼,有備而來,方能處驚不亂,穩(wěn)操勝券。
二、善于傾聽學生回答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師問生答已經(jīng)成為天經(jīng)地義的常規(guī),然而學生對問題作出的回答,并不一定就與教師預先估計的完全一致。事實上,在很多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不在教師標準答案范圍。而這時,有些教師往往會打斷學生的回答,另請其他學生回答,或者干脆自己把答案講出來,而這兩種做法都會挫傷答問學生的積極性。也許教師不是有意的,只是擔心耽誤教學時間,但學生會因此感到沮喪而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
師生互動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傾聽,傾聽是互動的前奏,傾聽的核心是思考,沒有傾聽就無法互動。葉瀾教授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位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敝挥猩朴趦A聽,才能在學生回答不正確、語言表達不清楚的地方予以及時指出,幫助其正確解答;只有善于傾聽,才能判斷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才能正確判斷學生在想什么,為什么會這么想,才能適時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教學,對癥下藥。
三、巧妙運用引導方法
問題提得好固然十分重要,但這僅是成功的一半,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半,那就是怎樣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饋,或是給予激勵,或是給予引導,仍然很重要。如果說,好的提問活動可以架構一堂語文課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深入鉆研,點燃其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將教學活動推向高潮的話,那么,教師推波助瀾的引導點撥必然在其中起著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所以課堂提問中,教師必須審時度勢,多方引導,在學生躍躍欲試或憤悱之時,助其一臂之力。
(1)關于教師的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邊聽邊思考,調(diào)整教學思路。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催促學生。要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運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抓住學生回答中的模糊處和膚淺處進行追問,激勵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獲得對問題的全面、深刻而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答問卡殼時,給予啟發(fā)式引導,指明思考方向,接通學生的思路,或者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提法進行疏通和引導;在學生答問偏向時,給予規(guī)范性引導,巧妙地把問題引導到教學的主題上來;在學生答問疏漏時,進一步追問,給予科學性引導,拓展學生思路,達到對問題理解應有的深度;在學生答問混亂時,給予點撥性引導,讓學生重新審明題意,撥正思路……
例如有的課文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教師提問后要關注學生的反應,快速進行分析,選擇應對方案。如果是因為學生對課文不夠熟悉導致問題難以解答,可以引導學生再回到文本閱讀,可以提示重點讀哪些段。如果問題難度較大,多數(shù)學生確實解決不了,可以采取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讓思維敏捷的學生當小老師,通過幾個學生的激發(fā)帶動,可能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確實需要老師出馬來引導,引導的方式也很多:可以是將問題換個說法試試;可以進一步提示一下,通過打比方舉例子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可以適時架梯子,在終結性問題的前面,補充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將較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密切相連、層層相扣的小問題,理解運用起來自然容易了許多。
(2)關于課堂的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p>
如果你的課堂是開放的,那么,你的課堂教學就是千變?nèi)f化的。面對課堂,我們教師要有彈性地預設,更要關注動態(tài)的生成,要用智慧引領生成。
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先生2003年曾在鄭州鐵路二中教《冬天》一課,那是一堂憑借現(xiàn)場氣氛即興發(fā)揮出的好課。
首先,李鎮(zhèn)西先生特別重視教育活動的“動態(tài)生成”,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并開放課堂,讓學生各抒己見,并適時地進行評價。其中有這么一個教學片斷,當一學生提出:“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通篇并沒有寫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對題。這是為什么?”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對這篇文章主旨及寫法的認識,于是他立刻肯定了“這個問題非常具有科研價值”,“那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吧!請大家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痹谏熒又?,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具有深入開掘的欲望,但他并不因此替代學生的思想及交鋒。李先生憑著那種隨機而動的教學機智,穿針引線,評價激勵?!昂?,這是你的看法。還有沒有同學有其他理由呢?”“好,我認為她說得非常好!就是說,這幾件事情都是發(fā)生在冬天。”“哦,好像剛才提問的那位同學還是不同意,好,你說吧!”“那么剛才第二位同學說這幾件事都發(fā)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為題,你同不同意這個觀點?”……在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放手讓學生思索、討論、爭論,在不斷生成出新的問題的基礎上加以適當引導,由此,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
其次,李先生不僅僅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他不忘導師的職責,他一再關注提問的學生的反應,目的在于引領學生把問題往深處開掘,直至“刨出”問題的關鍵。“哦,你認為還是應該直接寫冬天,就像《濟南的冬天》一樣,是吧?那么,這篇文章究竟寫冬天沒有呢?”至此,也許有人會覺得此時教師的講解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李先生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不急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繼續(xù)讓學生思考、答疑,終于有學生回答:“作者以《冬天》為題,是因為這幾件事不但都發(fā)生在冬天,而且這幾件事都給作者以溫暖的感覺。”至此,也許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然而,他又用追問法進一步點撥思路:“為什么會給作者以溫暖?”直至有學生答出“因為這些親情友情令作者懷念,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來就特別溫暖。這種心中的溫暖與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種襯托”。至此,提問的學生表示“基本同意”同學的回答,實際是全班學生“領悟”了這個問題,這個“生成”環(huán)節(jié)才算結束。
最后,教師進行了必要的補充?!拔疫€想補充一點:剛才這位同學說文章沒有寫到冬天,其實,文章是寫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濟南的冬天》那樣直接描寫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時都在提到冬天:‘說起冬天’‘又是冬天’‘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特別是最后一句:‘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這一點實為難能可貴。課改以來,開放的課堂不少,但有相當一部分課堂過分強調(diào)“開放”,不敢體現(xiàn)或者忽視教師的作用,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出現(xiàn)偏差也不加以糾正,這樣反而禍害了學生。因為學生對于問題的討論、看法畢竟有時可能存在著疏漏、偏差,甚至錯誤,教師到最后必須站出來,履行教師應有的職能,或總結或補充或糾正,以正視聽。
教學無痕,貴在得法;花開無聲,貴在芳香。莫讓“好問題”輕輕滑過。課堂引導技能是一門藝術,它充滿智慧、情感、技巧,考驗的是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彰顯的是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力,是精彩紛呈的課堂不可或缺的要素,值得每一位一線教師孜孜以求。
(作者單位:泉州市豐澤區(qū)教師
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