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進行適當?shù)恼n外拓展閱讀,有助于文本的深化解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但是,一味地不顧原則,不加選擇地拓展,往往并不能取得實效,甚至適得其反,干擾了課堂節(jié)奏。那么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拓展呢?筆者結合多年課堂教學實際,加以簡單說明,與讀者探討一二。
一、課前指定閱讀,熟知文本背景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涉及到的時代背景較復雜深刻,若還像在小學、初中時那樣,僅僅就文本本身閱讀,是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對此類文本的教學,一定要要求學生去搜尋相關文本背景,或者指定相應篇目的文章去閱讀。在熟知文本背景的基礎上,再去閱讀、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筆者在教學《想北平》一文時,如果僅僅從思鄉(xiāng)角度來談,很難將作者那種對北平的赤子深情講透徹,而不深入了解,這一點文章的寫作背景就難以理解,特別是對當下的高中生而言,更是無從去分析。于是,我結合文章的寫作時間,把“何梅協(xié)定”、日本侵華、“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等幾則素材放在導學案上,作為背景材料。文章創(chuàng)作于此時,作者自然為華北危急、北平危急的局面而百感交集、憂心如焚。學生通過對這一背景材料的閱讀,也就明白了文中作者將北平比作母親、思念北平欲落淚的情感來自何處了。在具體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在對背景的普及閱讀后,學生普遍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不再是僅僅將其作為普通的思鄉(xiāng)散文來看,也更能理解作者的一腔愛國熱忱和憂患意識了。
老師們都明白文本背景對于文本教學的重要意義,但很多人都習慣于只在課堂教學中重點講解。其實,這既浪費時間,也不合乎閱讀規(guī)律。將文本背景相關資料提前指定學生閱讀,好處多多。一方面,可以提前讓學生熟知背景;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預習中深入理解文本。這樣在教學中,可以少花時間在背景介紹上,而更多地分析背景與文本寫作的關聯(lián),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和有效的。
二、課上對比閱讀,深化文本內(nèi)涵
對比閱讀的好處在于可以給讀者強烈的印象。相似文本的對比閱讀,可以互通有無,勾連認識;風格迥異文本的對比閱讀,可以理性思考,強化認識。在具體教學中,對比閱讀文本的選擇很重要,不能為對比而對比,而應該選擇確有必要,有明確教學意圖的文本,否則既浪費時間,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種對比,可以是內(nèi)容上的、風格上的、語言上的、手法上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筆者在教學《我與地壇》一文時,在講到史鐵生對其母親的內(nèi)疚情懷時,發(fā)現(xiàn)這種復雜的情感及其根源很難言喻,作者在文中只是通過幾個側面的小細節(jié)進行點染,并沒有細細描寫,這對于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筆者選擇了對比閱讀。找來史鐵生另外一篇著名散文《秋天的懷念》,作為對比閱讀、深化理解的輔助文本。當筆者讀到文中作者母親要帶兒子去看菊花,卻最終吐血而亡時,學生眼中閃動的淚花證明他們理解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情,也理解了文章中深深的愧疚何來。因為在《我與地壇》中,作者較少寫到自己和母親的生活場景,更多的是寫自己的追悔,是一種間接的寫作方法,而《秋天的懷念》中是直接抒情,自然更加清晰易懂,也更加煽情。通過這兩個文本的互通、勾連,就成功地幫助學生理解到原文本背后的內(nèi)容,有效深化了文章的內(nèi)涵。
再如教學李商隱《錦瑟》一詩時,針對李商隱詩歌“意象朦朧、典故繁多、情感復雜”的特點,筆者摘錄了二十多對李商隱詩歌中的名句,以詩解詩,將李商隱其他詩歌中的情感、意象與《錦瑟》中相同情感、意象對比閱讀、分析,取得了較好效果,同時也大大深化了學生對李商隱詩歌的整體認識,課堂結束后,有同學感嘆,以后遇到李商隱的詩歌再也不怕了,因為從哪些方面去理解李商隱的詩,這堂課基本上都已經(jīng)涉及到了。
三、課后延伸閱讀,提升文學品位
課堂文本教學只是文本閱讀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課后延伸閱讀,既有利于對文本內(nèi)涵的鞏固、深化,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最終“反哺”到文本閱讀上來。課后延伸閱讀文本的選擇,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和課堂文本有著近因聯(lián)系,即延伸文本與課堂教學文本在作者、內(nèi)容、手法等方面有突出聯(lián)系;二是延伸閱讀文本短小精悍,便于理解,否則就會打擊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如筆者在執(zhí)教《老王》一課時,明確了要尊重底層人,維護他們的尊嚴,看到他們身上散發(fā)的光芒,這樣的主題對于學生而言,看起來容易,其實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于是,我在文本教學結束后,給他們下發(fā)了課后延伸閱讀資料——不到1000字的小小說《尊嚴》,作者吳培利在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老鐵,本來個子高大魁梧,是籃球好手,女兒生病了需要醫(yī)治,所在公司捐獻了10萬元,在捐款儀式上,公司宣傳部要拍攝廠長將錢款遞給老鐵的鏡頭,但老鐵個子高,廠長個子低,不能凸顯廠長威儀,于是宣傳部小記者要求老鐵彎腰、低頭,并最終一腳踢到老鐵腿彎,讓他跪下來,才拍好鏡頭,在這種場景下,老鐵的尊嚴喪失殆盡。在接受公司捐款后,老鐵卻不辭而別,讓公司人既感到詫異也很憤慨,但最終有人看到,老鐵跑到其他單位去做了個看大門的,而且低頭彎腰再也不復雄壯魁梧了。小說不長,但揭示的有關尊嚴的內(nèi)涵很深,并且作為小說,其表達方式比較直白,理解起來比較容易。通過延伸閱讀,學生很容易就能認同,人窮志不短,底層人也需要尊嚴的內(nèi)涵,反饋到《老王》中,就能理解老王在臨死前拿東西送到作者家中,作者卻沒有讓座還給錢“侮辱”的內(nèi)涵,也就能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何由而發(fā)了。還有不少同學,據(jù)此寫了讀后感,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幾篇有關尊嚴的小小說。
可見,經(jīng)常性地讓學生多在課外讀一讀與教學文本相關的文學作品,既能夠深化對教學文本的理解,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品位,激發(fā)其文學閱讀、創(chuàng)作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多涉獵一些課外文學作品,整理作為課外拓展閱讀資源,提供給學生,以期有更好的成效。
(作者單位 :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