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因特網(wǎng)上的祭奠

2013-12-29 00:00:00阿斯特里德·赫爾博爾德等
海外文摘 2013年11期

“心率降低了,我的心破碎了。”美國電臺主持人斯哥特·西蒙用這樣的句子讓他的無數(shù)微博粉絲屏住呼吸。西蒙從他生命垂危的84歲老母親病床邊發(fā)回現(xiàn)場直播,贊美芝加哥醫(yī)院的照料,記錄下母親給他的最后教導,描述他的感覺。

61歲的西蒙作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NPR)的節(jié)目主持人聞名全國,他的推特粉絲數(shù)達到120萬人。在母親身體越來越糟糕的情況下,西蒙決定,用140字以內(nèi)的推特信息記錄下她最后的日子和自己的感受。

“芝加哥的天空之門開啟,帕特莉西亞·萊昂·紐曼登臺。”在母親死亡時,他寫道,“她的光芒照亮夜空,整個世界都會因此愛上黑夜?!钡诙煲辉纾髅傻谋瘋栽诶^續(xù)?!澳阈褋恚雷约翰皇窃谧鰤?。母親真的走了。你昨晚沒哭,今天卻哭了?!彼苍谕铺厣厦枋隽藗鬟_噩耗的艱難?!白罾щy的是,怎樣將這個消息告訴我們的女兒。大女兒一聲不吭,小女兒小聲抽泣。你們猜猜,兩人中誰在深夜痛哭?”此外,也有最真實的情感?!耙粋€我討厭的人給我發(fā)了一條非常友好的信息,一時間我忘了不喜歡他的理由。”

對將悲傷公開的西蒙,人們的觀點各不相同?!拔蚁?,斯哥特·西蒙做得非常棒。”《華盛頓郵報》網(wǎng)頁上一位讀者這樣寫道。而在《洛杉磯時報》上,一位用戶則評論“西蒙的行為非常做作,且毫無尊重,他根本不是在寫他的母親,而只是寫他自己”。

專家認為,社會的這種情緒化反應非常正常,畢竟這關乎人類對自己和家庭成員死亡的態(tài)度。在美國,死亡一般被認為是非常隱私的事情。死亡和如今美國的很多價值觀,如年輕、進步、效率等相對,可以說非?!安幻绹保虼耸敲绹俗钪匾慕芍?。

斯哥特·西蒙的微博展示了因特網(wǎng)對美國祭奠文化的改變。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為去世的遠方親戚建立的祭奠網(wǎng)站和葬禮視屏。在接下來的幾十年,死亡將成為社會的一大重心,因為嬰兒潮一代(二戰(zhàn)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老了。斯哥特·西蒙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經(jīng)歷對那代人來說非常具有代表性。嬰兒潮一代的父母去世了,馬上就將輪到他們。

網(wǎng)絡改變了祭奠文化

長期以來,死亡的悲傷都是靜寂的,因特網(wǎng)卻給予祭奠活動新的語言和空間。

卡特琳·格博爾特本想就現(xiàn)代喪葬儀式、葬禮的個性化安排和特殊的最后安息地,寫作她的博士論文。但是這位年輕的人種學學者遇到了一個始料不及的問題:沒人愿和她談論這件事。不管是殯儀館的工作人員,還是亡者家屬,不管她去哪兒,不管她表現(xiàn)得多么悲痛,所有人都只給予她沉默。

文化理論的一個著名論斷認為,在西方文明中,死亡被擠兌,被禁止。然而,這種現(xiàn)象并不完全正確,因為死亡是普遍存在的。它占據(jù)了世界每日新聞,災難、事故、戰(zhàn)爭的報道幾乎只關乎死亡人數(shù),疾病和死亡的故事則是街頭小報所津津樂道的。只有對個人而言,它是禁忌,亡者家屬沉默地忍受痛苦,朋友和熟人小心翼翼,斟酌出合適的語言。如同格博爾特所說,“我們社會存在一種看不見的欠缺,無法表達死亡和悲傷”。

到處都是這樣,除了在網(wǎng)上。正是在那里,格博爾特收獲頗豐。對死亡場景、葬禮的描述,詳盡的哀悼日記,感情熱烈的哀悼信——這個新媒體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了哀悼者的故鄉(xiāng)。“我們希望避免直接面對哀悼消息,同時又渴望參與和交流。因特網(wǎng)提供了這一切,于是,真摯的語言如泉涌出,難以停歇?!币虼?,這位33歲的學者決定改變研究計劃,在無數(shù)虛擬的哀悼頁面和墓碑上追隨哀悼者。

首先,她注意到:在網(wǎng)絡上,不是所有亡者都得到隆重祭奠。尤其是老年人,大多是信息有限的簡短訃告,就像在日報上登的那樣, 主要由家人發(fā)布在悼念頁面上。如果死亡來得非常突然,或是不幸英年早逝,比如孩子、少年或年輕人死亡,家人的震驚和悲傷常常轉(zhuǎn)化為非常詳盡的祭奠頁面。大部分時候是父母自發(fā)建立起這樣的頁面:格博爾特研究的100個由個人建立的祭奠網(wǎng)站中,80多個都是由父母建立起來的,只有少數(shù)出自兄弟姐妹或朋友之手。

在這些自制紀念頁面上,到處閃爍著虛擬蠟燭,PS過的死者照片被鮮花和天使環(huán)繞,充滿愛意、有個人特色的圖片和文字相互組合。格博爾特發(fā)現(xiàn),有些父母在遭遇喪子的沉重打擊之后才開始接觸因特網(wǎng),有些甚至開始學習編程,以求能夠隨心修改和更新他們孩子的頁面。

因特網(wǎng)在哀悼行為中獲得一席之地,其實并不奇怪。每種新媒體都曾在不同歷史時期迅速地滲透進哀悼文化,比如在印刷術出現(xiàn)后,突然就有了印刷的葬禮布道詞,攝影術出現(xiàn)后,突然就有了遺像。

網(wǎng)絡同時提供給人們公共空間和私人領域。一方面所有人都可以訪問,另一方面又可以隱藏來訪者的真實個人信息。使用者則分為兩撥,一部分在還活著的時候就開始鼓搗自己的遺書,建立起一種永恒的電子生命,其他人則利用網(wǎng)絡紀念他們?nèi)ナ赖挠H朋。

網(wǎng)絡是悲傷者的避風港

只有被遺忘的人才會真正死亡。人們不想被遺忘,也不想遺忘,他們想哀悼。一位為女兒建立起祭奠網(wǎng)頁的女士這樣說道:“對我而言,網(wǎng)絡墓地的好處在于,我能夠安安靜靜一個人表達自己的哀思,在那里,我不會因自己被人觀察感到不自在,同時也能夠收獲理解?!?/p>

有些文化科學家從中看到真實墓地意義的喪失。柏林洪堡大學教授托馬斯·馬克幾年前曾預言:“顯然,死者已經(jīng)不需要一個能夠存放尸骨的確定地方,如今的墓地中沒有死者——網(wǎng)絡虛擬墓地。”歷時三年的研究之后,格博爾特推翻了這個結論。她認為,這兩種祭奠方式是互補的。沒有任何證據(jù)可以證明,墓地對于亡者家屬來說變得不重要。有些父母甚至定期給真實墓地的墓碑拍照,把照片放到網(wǎng)上。

悲傷從真實空間轉(zhuǎn)移到無確定地點的電子數(shù)據(jù)中,重回語言和集體的懷抱。教堂很少是悲傷者的第一避難所。天主教堂官網(wǎng)上根本沒有互動空間,新教主頁2009年才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哀悼論壇。在那之前的那么多年,喪葬公司承擔了先鋒工作,在網(wǎng)上建立起交流論壇,而顧客對這種服務非常感激。沒有人認為這不好,相反,詳盡地描述自己的痛苦被當事人認為是大有益處的。不是因為人們尋求關注,而是因為人們需要一個治療的出口。網(wǎng)絡為所有敘述厄運、抒發(fā)悲痛的人提供了空間。它甚至還含有想象的成分,很多家庭成員常常用直接對話的形式,給死者寫信。

大部分祭奠網(wǎng)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復雜的網(wǎng)絡鏈接相互聯(lián)系的,這樣家庭成員會感覺自己是悲傷大軍中的一部分。在無數(shù)的互助論壇中,他們互相鼓勵,訪問他人頁面,在留言簿上留下溫暖的字句。他們自己也有同樣的遭遇,這往往能從他們的簽名檔看出來,例如:“埃爾克和彥深深懷念勞拉?!?/p>

祭奠網(wǎng)頁基調(diào)幾乎總是小心、虔誠的,沒有匿名網(wǎng)絡常有的放肆和張揚。另外,如果一個人靜靜在屏幕前閱讀,很容易陷入悲傷的情緒之中,沒有距離感。盡管如此,人們在瀏覽頁面的時候,一旦覺得繼續(xù)看下去會受不了,也能關掉頁面,及時抽身,幫助自己很快平復心情。這也是網(wǎng)絡共同哀悼的特征之一:讓人淚流滿面的體會和空間上的安全距離并存。

電子祭奠頁面和哀悼者論壇不只會帶來正面的效果。長期沉浸于此,家庭成員的悲痛延續(xù)的時間可能更長,頁面總是加入新的內(nèi)容時,也更不易走出悲傷。而格博爾特認為,網(wǎng)絡祭奠安慰人心的一面占主要作用,“尤其是一種在我們的社會無法立足的現(xiàn)象,長期哀悼”。那些在死亡的不幸發(fā)生幾年或幾十年后無法從周圍獲得理解的人,至少可以躲進網(wǎng)絡中,接受其他渴求安慰者的擁抱。

伊維林·阿豪斯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5月,她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自己的女兒。她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了墓地上,真實的和網(wǎng)絡的墓地?!坝腥苏J為,一段時間過后,悲傷就可停止。他們不能理解一直哀悼著的我們。我將一生哀悼,永遠懷念我的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