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超,羅憶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個人微博、BBS、論壇等紛紛出現,人們找到了一個表達自我、參與談論的途徑和平臺。伴隨中國民主化程度的不斷進步,人們參政議政的熱情不斷高漲,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網絡問政平臺的構建為政府執(zhí)政提供了一條新渠道,它不僅是黨政官員傾聽群眾呼聲、匯集群眾智慧的新方式,更有效地實現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本文以烏魯木齊《紅山網》為例來分析網絡問政平臺中政府、公眾和媒體的關系。
關鍵詞:網絡問政;互動交流;紅山網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1-0024-03
一、網絡問政的發(fā)展概況
(一)網絡問政興起的背景和發(fā)展
1.網絡問政興起的背景。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第31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64 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42.1%[1]。
從CNNIC 的數據中可以推斷出,目前中國有5億多網民會或多或少地參與政治,而這個數字還將每年增加。伴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有意識參與政治的網民數量正在增加,網民參政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網絡是言論的匯集中心,同時是謠言的溫床,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為了有效實現公眾參政議政的權利,一種新的執(zhí)政方式——網絡問政平臺應運而生。
2.網絡問政的發(fā)展。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名們在線交流,開啟了中國網絡問政的新紀元。此后網絡問政在各地掀起熱潮。2010年以來,網絡問政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態(tài)化。從中央到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先后搭建問政網站、政務微博,地方領導留言板等黨政干部與網民的溝通平臺,在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當中扮演重要角色。
全國各省市逐步將網絡問政實踐推向制度化,設立政府網絡發(fā)言人及時答復和處理問政平臺反應的問題,取得了便捷有效的傳播效果。這些問政平臺中影響較大的如人民網的《地方領導留言板》,廣東省的“奧一網”,大河網的“焦點網談”等。
(二)網絡問政的定義和要素
1.網絡問政的定義?!熬W絡問政”這個詞是由“奧一網”和《南方都市報》于2008 年2月首次提出?!熬W絡問政”在學術上并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各學者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和研究視角定義有所不同,本文在吸取各方觀點的基礎上將“網絡問政”定義為:由媒介構建網絡平臺,政府(包括各政府部門、官員、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等)與公眾個體或群眾通過這個平臺就政策、社會民生、公共事件等問題進行的溝通和交流。政府可以發(fā)布信息,征詢民意,網民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即時的意見表達和反饋,雙方展現了一種動態(tài)的對話和互動過程。
2.網絡問政的要素。按照本文對網絡問政的定義,網絡問政過程存在三個要素:政府、公眾和媒體。媒體。網絡作為一個公共交流平臺需要引導和規(guī)范,媒體作為主導者構建一個平臺幫助政府和公眾溝通交流,同時對這個平臺予以引導、“把關”和監(jiān)督,使其有效運行。政府。政府既包括各政府部門也包括官員、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等。網絡發(fā)言人制度是在已有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建立的?!熬W絡新聞發(fā)言人”這一概念有不同的釋義,本文通過歸納將政府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定義為:政府部門利用互聯(lián)網發(fā)布網絡新聞、回復網絡熱點問題、澄清網絡虛假謠言,接受社會監(jiān)督,并積極引導網絡輿論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及其背后的團隊。政府通過問政平臺即可以主動發(fā)布政策信息,征集民意,尋求監(jiān)督還能夠回復和處理公眾提出的問題。公眾。網絡問政中的公眾主要指網民,網民通過網絡問政平臺向政府提出意見、建議,尋求政策解答,監(jiān)督反映問題,反饋政府信息等。
在網絡問政過程中,媒體構建了媒介,充當了“把關人”,而政府和公眾既是傳者又是受者,雙方展現了一種動態(tài)的對話和互動過程。這個過程將在實例中具體論述。
二、烏魯木齊《紅山網》實例研究
(一)《紅山網》概述
1.《紅山網》興起的背景。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止2012年12月底,新疆網民達962萬人,網民增速9.1%,新疆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43.6%,居全國第11位,列西部地區(qū)第一位[1]。從數據中可以出,隨著互聯(lián)網在新疆的普及以及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疆內各族人民通過網絡參與政治的機會大幅增長。“西部大開發(fā)”以及各項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使得各族人民參政議政的熱情逐漸高漲。
網絡的普及一方面讓新疆人民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也為不法分子提供制造流言的機會,存在影響社會安定的隱患。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qū),各族人民的安定團結尤為重要,網絡這個言論聚集地需要有權威的聲音來引導和規(guī)范。
伴隨全國網絡問政的高潮,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的首府,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更應積極投入到網絡問政平臺的建設中,給各族人民一個與政府對話的平臺,有效實現各族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至此,烏魯木齊《紅山網》呼之欲出。2011年5月26日烏魯木齊《紅山網》上線,標志著網絡問政工作在烏魯木齊全面推開。
2.《紅山網》概述。《紅山網》是以“百姓問政通道,民生服務平臺”為辦網宗旨的烏魯木齊綜合門戶網站。網站集合了時政、社會、財經、娛樂、體育等新聞資訊,匯集了便民、數碼、女性、汽車、旅游等服務信息和各類專題頁面?!都t山網》首頁和主要子頁面上都有烏魯木齊市網絡問政平臺的通欄標示和入口鏈接,網民可以點擊進入反映問題并查詢處理結果。網絡問政平臺以“問政于民、問責于官、跟蹤督辦、服務為民”為宗旨,平臺分為“網民問政”、“熱點追蹤”、“統(tǒng)計監(jiān)督”、“問政會客廳”、“紅山論壇”和“幫助指引”等幾個板塊。網民除了能夠在線留言外,《紅山網》還定期邀請烏魯木齊市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作客視頻直播室,以文字、圖文、視頻訪談等方式,與網民在線交流,解答、解決網民關注的民生問題。作為烏魯木齊市網絡問政的主要平臺,《紅山網》通過網絡問政硬件網絡平臺、網絡發(fā)言人制度、跟蹤督辦制度、定期訪談制度實施網絡問政工作。
(二)《紅山網》實例分析
1.《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內容分析。本文將《紅山網》33類網絡問政平臺的問政信件整理歸納為為18個類型,并選取2013年3月1日至3月20日“全國兩會”前后共計二十天的信件為研究樣本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如表1、表2所示)。
分析流程:日留言內容分類匯總——總體留言匯總——分類計算、繪制表格
《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上從3月1日至20日,20天共計收到333條的問政信件,信件大量集中在3月15日之前,3月11日信件高達122條,此后信件逐漸減少。
從分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信件以民生問題為主,公眾比較關心的是四類問題公共交通、城市建設、國土房產和物價民政,此類問題的比例分別占到了18.32%、15.02%、9.01%和8.4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烏魯木齊市市民在公共交通、城市建設、住房和物價等方面存在較多困擾。
公眾對質安藥監(jiān)、司法監(jiān)察、人口生計以及工商稅務等方面關注不多。占2.70%的其他類型里包括了情感咨詢、宗教咨詢等,由于問題類型較多,且數量較少將其歸為一類。
(說明:表內的滿意度根據網絡問政平臺上群眾評議的數據綜合整理而來)
由于《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上有“按來信編號”、“按信件分類”、“按來信分類”、“按單位分類”的搜索設置,因此,公眾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類檢索和咨詢。網站上政府相關部門對信件的回復程度很高,除表揚信,公告之類的信件無需回復外,網站顯示信件都已辦結。
從分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上咨詢信件占到了一半以上,公眾通過這個平臺向政府咨詢并解決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投訴類的信件占到了31.23%,排在第二位,建議和表揚類所占比例不大。公眾的咨詢能夠促進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投訴建議一方面能夠反映出管理的問題和政策的實施情況,另一方面也有效保證了公民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此外,表中的數據顯示群眾對網絡問政平臺的滿意和不滿意程度基本持平,群眾參與評議的積極性較高。
2.《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處理流程。在網絡問政平臺上存在公眾、網絡聯(lián)絡員、網絡新聞發(fā)言人、相關單位等要素,各單位的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從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政府和公眾之間是一種互動交流的過程,通過流程圖可以看出(如圖1所示)。
圖1 《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處理問政信件的基本流程圖
3.《紅山網》網絡問政平臺分析歸納:第一,網絡問政平臺以民生問題為主,問政的內容都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反映的問題因公眾不同的社會角色呈多元化態(tài)勢。住房問題和交通問題是城市居民關注的焦點,政府在這兩方面還需要加強建設。第二,問政信息的互動交流。網民問在線政,有問有答有評議,政府發(fā)布信息,網民有回復,政府與公眾有著相互的交流。第三,問政的制度初步形成。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制度、跟蹤督辦制度、定期訪談制度、首問責任制實施網絡問政工作。第四,網絡問政形式多元化。網民既可以登陸網絡問政平臺進行在線咨詢,也可以參與“紅山論壇”,發(fā)布微博?!皢栒蛷d”通過視頻直播室,以文字、圖文、視頻訪談等方式,與網民在線交流,解答、解決網民關注的民生問題。通過多種渠道集中民意,解決公眾關注的問題。第五,網絡問政平臺滿意度有待提高。群眾參與問政評議的積極性較高,但滿意度略高于不滿意度,在群眾滿意度上還有待提高。
三、結 語
網絡的普及使得公眾在網絡平臺上充分享有言論自由,網絡媒體具有的自由、平等、互動等特點,使得政府和公眾能夠既可以成為傳者也可成為受者。政府通過網絡問政平臺可以問計于民,能夠集中民智,匯集民意,了解民情,更好的服務于民。公眾通過網絡問政平臺能夠有效的參政議政,實現自身知情權、監(jiān)督權。網絡問政平臺為政府和搭建了一座溝通交流的橋梁,二者的良性互動使得這一平臺能夠有效運行。
公民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應當遵守網絡秩序,尊重他人的權利,約束自己的言行,才能使網絡擁有良好的秩序,才能提高網絡媒體的公信力。政府則應做好管理工作,保障網絡秩序有序穩(wěn)定,與此同時,也應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不搞虛假的問政平臺,積極解決群眾的問題,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媒體在發(fā)揮構建橋梁作用的同時也應當好“把關人”,做好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做負責的媒體。只有三者相互約束,相互作用,才能使得網絡問政走得更長更遠。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2013(1).
[2] 梁甜.政府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初探—以貴陽市網絡新聞發(fā)言人制度為例[D].華中科技大學,2010.
[3] 宛婧.網絡問政初探—以奧一網網絡問政實踐為例[D].廣西大學,2011.
[4] 劉杰.網絡問政研究[D].暨南大學,2011.
[5] 王悅生.公共領域內網絡問政的互動反饋模式構建[D].華中科技大學,2011.
[6] 王雙寧.中國網絡問政模式的演進過程和階段性特點分析[D].遼寧大學,2011.
[7] 趙紅衛(wèi).論“網絡問政”及其良性發(fā)展的路徑選擇[J].法制與社會,2010(5).
[8] 郭鵬杰.“網絡問政”是健全社會矛盾釋放機制的新途徑陰[J].黑河學刊,2010(7).
[9] 南都報系網絡問政團隊編.網絡問政[M].廣州: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10] 李金兆,董亮.網絡問政與政府門戶網站發(fā)展閉[J].中國信息界,2010(3).
[11] 紅山網[EB/OL].http://www.hongshan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