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琦
(浙江樹人大學 基礎部,浙江 杭州 310015)
關于美國作家協(xié)會等訴HathiTrust案合理使用認定的評述
劉文琦
(浙江樹人大學 基礎部,浙江 杭州 310015)
技術的進步不斷地打破傳統(tǒng)著作權利益平衡的格局,同時又催生著新平衡格局的形成。網(wǎng)絡與數(shù)字技術造就了大規(guī)模儲存與網(wǎng)絡定位的現(xiàn)實性,改變了作品使用的傳統(tǒng)方式,同時使著作權法面臨新的挑戰(zhàn)。法院作為迎接挑戰(zhàn)的先行者,在司法實踐中傳遞著新的利益導向。在Authors Guild, Inc. v. HathiTrust案中,法院以著作權的核心價值為基準,根據(jù)合理使用規(guī)則,再次站在了維護公共利益的立場上。在該案中,上訴法院不僅厘清了合理使用要素的考量標準,糾正了一審法院的推理錯誤,還為解決新技術引發(fā)的著作權問題提供了思路,在司法實踐中極具參考價值。
知識產(chǎn)權;著作權;知識產(chǎn)權保護;合理使用;數(shù)字化儲存
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多樣化的作品使用方式,并使得在傳統(tǒng)模擬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利益平衡一再被打破。特別是當大規(guī)模數(shù)字化儲存與網(wǎng)絡定位成為現(xiàn)實時,“合理使用”這架天平如何達到平衡引發(fā)了多方關注。無論是在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領域還是在世界知識產(chǎn)權保護領域,美國都一直處于領軍地位,故而其司法實踐對這一問題的再評價值得關注。
2011年9月,美國作家協(xié)會、澳大利亞作家協(xié)會、魁北克作家協(xié)會和來自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多國作家對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基金會、密歇根大學等五所美國大學提起侵權訴訟。①Copyright Act of 1976, 17 U.S.C. §107.原告訴稱被告未經(jīng)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作品的行為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包括:對由作者享有版權的圖書進行全文掃描以供搜索的行為、將其數(shù)字化圖書進行格式轉化以供殘障人士閱讀的行為以及“孤兒作品”項目。這里所稱的“孤兒作品”項目是指密歇根大學欲意將其館藏的、無法找到著作權人的作品以電子版形式向會員開放的項目。但由于遭遇操作上的困難,該項目已在“孤兒作品”電子版正式上線前擱淺。在一審中,以上這些訴訟請求均被美國紐約南部地區(qū)法院駁回。隨后,原告向美國第二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該上訴法院于2014年6月10日作出駁回判決,認為部分上訴人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被上訴人掃描圖書的行為及格式轉化行為均為合理使用制度所允許,且“孤兒作品”項目因在現(xiàn)階段不具損害事實而不宜判決。
本案的爭議焦點主要有:其一,由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基金會成立的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為了實現(xiàn)搜索目的而掃描整本圖書的行為是否屬于合理使用;其二,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為不能閱讀印刷版本的殘疾會員提供經(jīng)格式轉換的可讀版本的行為是否構成合理使用;其三,“孤兒作品”項目是否構成著作權侵權?;谘芯磕康?本文將著重討論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庇護下被上訴人(一審原告)的全文掃描行為和對數(shù)字化圖書格式轉化行為的特性,從而進一步探究合理使用制度為數(shù)字化技術擴展使用提供的自由空間。
美國《著作權法》第107條為合理使用的判定確立了四項非排他性要素。*Copyright Act of 1976, 17 U.S.C. §107.第一,使用作品的目的和特點,包括是否用于商業(yè)用途或是非營利性的教育用途。Leval法官將此要素定義為“變形使用”,*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510 U.S. 569, 579(1994).并提出對該要素的考量應著重于新作品是否給原作品增加了新的表達方式或意義,或是實現(xiàn)了新的目的或功能。*Pierre N. Leval, Toward A fair Use Standard, 103 Harvard Law Review 1105, 1111(1990).第二,被使用作品的特性,即從作品內容和作品類型考量使用被保護作品的合理性。其中,作品發(fā)表與否,作品是否基于虛構創(chuàng)作,作品是印刷作品還是視聽作品等因素,將影響使用作品的合理性。*吳漢東:《美國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斷標準》,《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3期,第43頁。第三,使用作品的程度,即被使用部分的數(shù)量以及被使用部分是否為該作品的實質性核心部分。對于該要素的考察主要聚焦于作品使用程度是否過度超出了第一項目的要素所必需或相關的使用程度。如果過度超出,則不具有合理性。*Lloyd L. Weinreb, Fair’s Fair: A Comment on the Fair Use Doctrine, 103 Harvard Law Review 1137(1990).第四,對被使用作品的潛在市場和價值影響。這是一個衡量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即考量這種使用是否構成原作品的替代品從而影響原作品的市場價值。*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510 U.S. 591(1994).
(一)全文掃描行為之合理使用屬性分析
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向社會公眾提供詞條搜索服務,搜索范圍及于其所有館藏圖書。為了實現(xiàn)這種搜索功能,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事先要將其所有館藏圖書進行全文電子掃描。社會公眾可在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提供的搜索引擎頁面中輸入要搜索的詞條,經(jīng)搜索后頁面將顯示某本圖書中該詞條出現(xiàn)的頁碼和每頁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除非著作權人另有授權,搜索結果頁面中不會顯示任何被搜索作品的文字內容。
為了界定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對館藏圖書進行全文掃描行為是否構成合理使用,美國第二巡回上訴法院以合理使用的四要素為基點對該行為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第一,該全文掃描行為屬于典型的“變形使用”。因為從目的、特征、功能或表達方式等各方面看,搜索結果都與原作品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法院認為,沒有證據(jù)表明原作者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具有為其作品實現(xiàn)搜索功能的意圖,因此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全文掃描以實現(xiàn)搜索功能的行為已超出了作品原創(chuàng)時的目的。*Authors Guild, Inc. v. HathiTrust, No. 11 Civ. 6351, 2012 WL 4808939, (S.D.N.Y. Oct. 10, 2012).同時,美國第二巡回上訴法院還援引了一些以往由其判決的合理使用的案例,并認為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全文掃描行為與之相較,其“變形使用”的特點更為鮮明。例如,在Cariou v. Prince案中,被告是一名挪用藝術家,他未經(jīng)原告許可,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原告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這一使用最終被認定為合理使用,因為“挪用”是當代藝術的一種重要創(chuàng)作方法,雖然“挪用”行為使用了他人作品,但最終是為了表達后續(xù)創(chuàng)作者新的藝術思想與智慧。*Cariou v. Prince, 714 F.3d 694, 706(2d Cir. 2013).類似的,在Blanch v. Koons案中,藝術家Koons創(chuàng)作了“挪用”藝術作品。*Blanch v. Koons, 467 F.3d 244(2d Cir. 2006).他精選了一些廣告圖片和自己拍攝的照片,將其掃描至電腦,并將它們數(shù)字化疊加至田園風情的背景圖中,最后將拼接作品彩印成大幅繪畫作品用以展出。由于他作品中的一些元素來源于原告享有著作權的照片,因此原告訴稱Koons侵犯了她的著作權。但Koons的挪用行為最終被認定為合理使用,其重要原因為這種“變形使用”在表達和傳遞信息等方面都超出了原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Blanch v. Koons, 467 F.3d 252,253 (2d Cir. 2006).此外,第二巡回上訴法院援引了一個由第九巡回法院審理的與本案更為類似的案例,即Perfect 10, Inc. v. Amazon.com, Inc.案。*Perfect 10, Inc. v. Amazon.com, Inc., 508 F. 3d 1146(9th Cir. 2007).在該案中,亞馬遜公司的網(wǎng)絡搜索引擎可顯示較低分辨率的圖像結果,用以指引用戶查找相應的原始網(wǎng)頁?;诖恕白冃问褂谩钡哪康呐c功能,亞馬遜公司使用他人作品的行為被認定為合理使用。綜上所述,法院認為,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對館藏圖書進行全文掃描的行為具有鮮明的“變形使用”的特點,滿足合理使用規(guī)則第一項要素的要求。
第二,該案中被使用的作品具有保護價值。由于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允許全文掃描其館藏圖書的任何一種作品,因此從被使用作品的特性來看,被使用的作品無疑具有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保護價值。但法院并未因此而作出不利于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的認定,也未在這一要素的考量上潑灑過多筆墨,只是援引Cariou v. Prince案,說明當二次使用的目的與特征構成“變形使用”時,這一要素并非認定合理使用的決定性因素,且在綜合考量時權重不宜過大,因此分析重點應轉向其他三種要素。①Cariou v. Prince, 714 F.3d 694, 710(2d Cir. 2013).
第三,鑒于掃描的范圍及于被保護作品的全文,該行為是否滿足使用作品程度標準引發(fā)關注。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該使用程度是必要的、合理的,原因在于:其一,使用程度標準用于考察使用作品的數(shù)量是否超過了必要的限度,但并沒有一個絕對標準規(guī)定使用多少數(shù)量屬于合理范圍。②Maxtone-graham v. Burtchaell, 803 F.2d 1253, 1263(2d Cir. 1986).一般來說,允許復制的數(shù)量或比例應與該使用方式的目的或特征相關,因此允許使用的程度也因個案而有所不同。在本案中,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為了實現(xiàn)在全文范圍內的搜索功能,有必要通過全文掃描創(chuàng)建所有館藏圖書的電子版本。這種復制行為是為了實現(xiàn)目的而采用的必要方法。其二,上訴人所訴稱的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在四個不同地點創(chuàng)建電子復制件的行為亦未超過合理限度。為了防止單臺服務器超負荷而停止運作,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通過兩臺服務器向用戶提供服務,分別設置在密歇根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前者為主服務器,后者為鏡像服務器,且每個服務器中均有其館藏圖書的電子掃描版本。這種設置是為了平衡用戶網(wǎng)絡路徑的負荷,因此是必要的。另外,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出于維護數(shù)據(jù)安全的目的,在兩臺加密的備份磁盤中將服務器內容各儲存了一份備份。這兩個備份磁盤不與網(wǎng)絡相連,并分別安放在密歇根大學校園中不同的安全位置。這種備份在電子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可以防止災難性事件引發(fā)的兩臺服務器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的丟失,因此也是必要、合理的。
第四,該案中使用作品的行為未對上訴人產(chǎn)品市場造成影響。上訴人訴稱,HathiTrust允許其用戶在沒有著作權許可的情形下進行圖書詞條搜索,勢必會影響這種新興市場,這意味著上訴人喪失了為圖書搜索而許可的市場機會。針對該觀點,第二巡回上訴法院再次澄清了考量市場影響的關鍵。法院援引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案指出,市場影響是指被訴行為引起著作權人的某種經(jīng)濟損失,且這種損失是因為作品的二次使用形成了原作品的替代品。③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510 U.S. 591(1994).而由于變形使用有別于二次使用,它是一種轉換目的與用途的使用,并不會形成原作品的替代品,因此,由變形使用引發(fā)的市場經(jīng)濟損失并不在合理使用第四項因素的考量范圍之內。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法院以批判性評論為例進行了分析。評論本身包含一部分受保護作品的內容以表明評論者的觀點,而批判性評論則可能對原作者的市場帶來負面影響。但眾所周知,批判性評論是為著作權法許可的合理使用,因為這種評論行為并不會在市場上形成原作品的替代品。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類比論斷,也同時說明了引發(fā)市場影響的原因是多元的,而與合理使用第四項市場影響因素相關的唯有“是否形成替代品”這一種。另外,上訴人還訴稱HathiTrust的行為導致了安全風險,因為一旦黑客入侵,數(shù)千萬冊圖書的全文將毫無限制地流傳到世界各地,從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法院沒有采納上訴人的觀點,因為證據(jù)顯示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已采取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上訴人所訴稱的安全風險。這些措施包括:嚴密的物理安全防范措施,如儲存數(shù)據(jù)的設備上鎖,其鑰匙僅由密歇根大學的6名工作人員和印第安納大學的3名工作人員掌管,且數(shù)字中心有視頻監(jiān)控,進入需密碼并通過生物技術感應測試;嚴格限制的網(wǎng)絡數(shù)據(jù)進入系統(tǒng)和雙層防火墻;防止網(wǎng)絡用戶的批量下載等。法院認為,上訴人所陳述的未來損害,只是基于推論或假設而獲得的一種認知上的損害事實,卻不能滿足訴訟中“確定性”和“緊迫性”的要求,這種要求在過往案例中多有涉及。④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464 U.S. 417, 453-54(1984).
綜上,在合理使用規(guī)則四要素的考量中,法院在第一、三、四項上都作出了有利于被上訴人的判定。只有在第二項——被保護作品的特性中,法院認為被使用的作品具有著作權法意義上保護價值,但法院并未因此而作出有利于上訴人的判定。相反的,法院認為這一要素并非認定合理使用的決定性因素,重點應轉向其余三個要素的考察?;谝陨戏治?法院認為,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全文掃描的行為屬于合理使用。
(二)格式轉換行為之合理使用屬性分析
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為身體殘障的客戶提供經(jīng)格式轉換的作品版本,使他們可以閱讀到非打印版本的圖書館藏書。這里指的身體殘障包括視覺殘障無法閱讀或肢體殘障無法翻書或拿書等。殘障客戶首先必須經(jīng)過資格的審查,即由相關專家為其出具相關的殘障證明。同時,這些客戶還必須隸屬于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基金會被授權的會員。目前,僅密歇根大學被授權這一項目。
與全文掃描行為性質分析類似,第二巡回上訴法院圍繞合理使用的四要素對轉換格式以供殘障客戶閱讀的行為進行了逐一分析。
第一,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為殘障客戶提供經(jīng)格式轉換的圖書版本,不屬于“變形使用”。顯然,這一結論與一審法院的觀點有所不同。原紐約南部地區(qū)法院認為,這種行為在目的和功能上屬于“變形使用”,但上訴法院推翻了它的論斷。上訴法院認為“變形使用”應賦予原作品新的內容。被上訴人為殘障客戶提供經(jīng)格式轉換的圖書,雖擴大了讀者范圍,但該行為的目的與原作者并無差異。事實上,這種行為更像是演繹行為,正如將一本書翻譯成其他語言一樣。①Copyright Act of 1976, 17 U.S.C. §107.盡管巡回法院否定了“變形使用”的論斷,但它強調“變形使用”也并非合理使用認定中絕對必要的因素。就格式轉換行為的目的而言,即為殘障提供獲取作品的方便,它符合合理使用的要求。因為無論是在最高法院的判決中,還是在國會立法的報告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②H R REP, No. 94-1476, at 73(1976).
第二,從使用作品的性質來看,不利于認定合理使用。本案中的殘障客戶可以獲取各種類型的圖書,而這些圖書無疑是值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如同在分析全文掃描行為一樣,法院再次強調了第二項要素并非決定性的,不滿足這項要素也并不妨礙可以被認定為合理使用,所以還必須要綜合其他因素進行考量。
第三,轉換格式行為對受保護作品的使用沒有
超過合理限度。上訴人聲稱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除保留電子版的文本內容外,還保留了電子版的圖像內容,后者對于殘障客戶而言是不必要的。但該理由沒有被法院采納。法院認為,雖然圖像不能轉換為聲音或文本,但保留這部分內容仍然很有必要,尤其是對學生和學者而言。一些法律上認定的盲人并未完全喪失視覺功能,他們能看見經(jīng)放大或增大色彩對比度的圖像。另一些因為肢體殘障而無法拿書或翻書的客戶,也可以借助輔助設備而瀏覽圖像。因此,保留圖像內容與保留文本內容一樣,都是必要、合理的。
第四,轉換格式行為未對受保護作品的市場產(chǎn)生不良影響。法院指出,當前市場中為殘障人士提供的可讀圖書相當稀缺,許多出版商放棄了為殘障人士供應特殊版本圖書的市場。市場上可供盲人閱讀的圖書僅有幾十萬冊,這相對于全球圖書市場而言可謂微不足道。由此可見,這些特殊類型的圖書并不是出版商的主營市場。因此,轉換格式行為并不會對市場產(chǎn)生影響。
綜上,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轉換格式的行為構成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的路徑選擇關乎著作權利益平衡機制的構建。而美國司法實踐中所采用的“四要素”彈性評價方法雖能在即時應對技術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時發(fā)揮積極作用,但也易導致法律的不確定性。因此,對該問題的分析仍需立足于著作權價值的再思考。
(一)技術發(fā)展與利益的動態(tài)平衡
平衡精神始終是法律所孜孜以求的目標,著作權法亦然。著作權法通過對著作權專有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界定促使達到這一目標。所謂專有領域,具體表現(xiàn)為承認作者對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享有壟斷性的財產(chǎn)權,以保障作者利益的方式促進全社會的智力創(chuàng)造與信息傳授。而所謂公共領域,主要表現(xiàn)為對著作權的權利限制,從而使社會公眾能在法定的范圍內自由地接觸和使用作品。這種對公共領域的設定不僅可以滿足公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后續(xù)創(chuàng)造去除不必要的阻礙。著作權的限制主要體現(xiàn)在保護期限、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和權利窮竭等方面。著作權的發(fā)展歷史表明,各國為應對情勢變化和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為了確保社會公眾對作品一定程度上的接觸權利,往往利用合理使用規(guī)則予以應對?!侗Wo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確立“三步檢驗法”作為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則,即對復制權的限制必須要符合以下三個要求:“復制著作權作品僅限于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情形,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以及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①《伯爾尼公約》第9條第2款。雖然《伯爾尼公約》并未以列舉式的法律條文具體規(guī)定合理使用的情形,但各成員國的立法應當遵守該原則。同時,“三步檢驗法”所強調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立法與司法精神所吸收,并作為著作權限制的核心判斷標準。
技術上革命性的進步不斷打破傳統(tǒng)的著作權利益衡平格局,同時又催生著新平衡格局的形成。既然著作權平衡機制根據(jù)激勵創(chuàng)作與公眾接近的范式而設計,則一切失衡和新平衡也皆據(jù)此判別或設定。技術的發(fā)展直接引發(fā)了作品使用方式的增加,從而導致了著作權人利益失控的危機。②馮曉青:《知識產(chǎn)權法利益平衡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頁。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并促進創(chuàng)作與傳播,權利擴張是著作權法的不二選擇。但著作權擴張也意味著對作品接近的更大限制,這種限制必須要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否則將使作品構成不合理的壟斷,過分妨礙公眾接近,從而對后續(xù)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不利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發(fā)展對著作權法下利益平衡格局的影響是動態(tài)變化的。正因如此,法院時常面臨以司法實踐彌補立法缺憾的窘境。
面對新技術引發(fā)的利益失衡問題,法院一般有兩種選擇。其一,作為權利擴張的維護者,通過司法實踐對立法中的權利作擴大解釋;③我國司法實踐中,在王蒙等六人訴世紀互聯(lián)通訊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法院對1991年《著作權法》第十條作出了擴大解釋,認為非窮竭列舉的權利規(guī)定可以涵蓋作品在網(wǎng)絡中傳播的權利。其二,作為公眾利益的維護者,嚴格堅守現(xiàn)行法律中權利的界限,認可社會公眾使用由新技術帶來的作品新形式的自由。④在覃紹殷訴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中,法院對2001年《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作出了擴大解釋,認為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使用原告作品的行為屬于合理使用。但這種擴大解釋極易引發(fā)“法律適用缺乏預見性”的詬病。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運行于完全不同的框架下。中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對合理使用的情形作出了窮竭式列舉,不利于對合理使用情形作出擴張解釋。而美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則不然,它利用判例法體系的優(yōu)勢,以“四要素”為衡量標準,對新技術引發(fā)爭議的處理顯得游刃有余。比如,本文所述的Campbell案、Sony案以及Perfect 10案等,皆屬于此類。但無論如何,各國法院在面對新技術帶來的難題時,都顯得謹慎小心,盡力使法律的天平在激勵創(chuàng)作與公眾接近的范式中保持平衡。為此,法院多將分析推理回歸至對著作權價值目標的思考。例如,在HathiTrust案中,上訴法院在具體分析合理使用的四要素前,首先回顧了著作權保護的歷史并強調著作權的核心價值在于激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以豐富大眾才智,因此,著作權并非一種神圣的自然權利,作者對其作品也不擁有毫無限制的財產(chǎn)權。基于這種價值目標的思考,法院才能游刃有余地回旋于衡平范式之間。
美國擁有全球領先的科技,與之相伴而生并隨之發(fā)展的知識產(chǎn)權制度也走在世界的前沿。除國會立法外,作為判例法國家,美國的司法實踐常常以更敏銳的觸覺反映新技術環(huán)境下知識產(chǎn)權制度的價值取向。從近年來對合理使用的判定來看,法院往往更傾向于維護新技術帶來的公眾利益。上世紀80年代的Sony案,法院確定了為增加公眾利益而實現(xiàn)異時觀看的錄播技術的合法性,該案也成為尊重著作權公共政策與公共利益的典型判案。上世紀90年代,在Sega Enterprises Ltd. v. Accolade, Inc.案中,法院確認了反向工程的合法性,條件為該反向工程旨在合理接近不受保護的功能性要素。⑤Sega Enterprises Ltd. v. Accolade, Inc., 977 F.2d 1510, 1527-28(9th Cir. 1992).法院的判決充分考慮了著作權所保護的公共利益與維護創(chuàng)新和競爭的重要性。與此相似的還有近期的Perfect 10, Inc. v. Amazon.com, Inc.案(以下簡稱Perfect 10案),法院站在維護公共利益的立場,認為新技術帶來的變形使用能提高信息搜索效率、降低搜索成本,符合著作權立法的價值取向。
(二)對大規(guī)模數(shù)字儲存與定位的影響
網(wǎng)絡與數(shù)字技術造就了大規(guī)模儲存與網(wǎng)絡定位的現(xiàn)實性。數(shù)字化儲存與定位提高了信息搜索與使用的效率,它不僅運用于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更成為社會公眾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輔助手段。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運用搜索引擎來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從而更高效地鎖定有用信息?;谶@種需要,“拇指照片”和“網(wǎng)頁快照”等應運而生。在Perfect 10案與Kelly v. Arriba Soft Corp.案中,網(wǎng)絡服務商們都是通過搜索引擎將處于著作權保護中的作品的拇指照片提供給用戶。*Kelly v. Arriba Soft Corporation, 280 F.3d 934 (9th Cir. 2002).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兩案中對作品的使用都具有商業(yè)目的,且并非評論意義上的使用。但法院最終仍認定了它們合理使用的屬性,主要原因在于這是一種增加定位與檢索能力的變形使用。
HathiTrust案再一次迎合了大規(guī)模數(shù)字化儲存與網(wǎng)絡定位的需求。法院的判決確認了為提供搜索定位功能而進行的全文掃描行為與大規(guī)模數(shù)字儲存行為的合法性。雖然該案中HathiTrust數(shù)字圖書館只將服務限于其用戶,但從法院分析來看,即使將服務向社會公眾提供也不會減損合理使用的屬性。因此,該案也再次印證了The Authors Guild v. Google案中谷歌公司掃描、儲存與定位行為合理使用的法益價值取向。*Authors. Guild, Inc. v. Google Inc., 721 F.3d 132, 134(2d Cir. 2013).
一旦新技術改變了作品使用的傳統(tǒng)方式時,著作權法就面臨新的挑戰(zhàn)。HathiTrust案之所以引發(fā)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就在于它是新興科技引發(fā)作品使用方式改變的又一典型案例。法院作為迎接挑戰(zhàn)的先行者,在司法實踐中傳遞著新的利益導向。法院在HathiTrust案中的精辟論述,為解決新技術引發(fā)的著作權問題提出了可供參考的思路。一方面,它強調了著作權爭議的解決應回歸對著作權核心價值的剖析,既要讓著作權制度達到促進智力創(chuàng)造與信息傳播的根本目標,又要為后續(xù)創(chuàng)作與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它又一次表明了在著作權制度框架下,科技進步可以為社會公眾合理接近與使用作品謀福祉。社會公眾可以據(jù)此期待科技進步為之帶來更多接近作品的機會,而非由不正當壟斷帶來的恐懼與憂慮。
法院所經(jīng)歷的困境意味著著作權法對當前新技術產(chǎn)生的問題界定模糊或不足,反映了修改立法的呼聲。立法者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當法律躊躇不前而作品新的使用方式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甚至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時,社會公眾將以不受著作權法規(guī)制的意志使用被保護的作品。到那時,社會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立法成本和執(zhí)行成本。故而,著作權法對新技術帶來的重大變革作出即時應對,顯得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 毛紅霞)
Comment on the Fair Use Doctrine Applied in Authors Guild, Inc. v. HathiTrust
LIU Wenqi
(BasicCourcesDepartment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break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balance of interests in the copyright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in new balance. The network and digital technology have created digital storage in large scale and network location,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use of work, and generated challenges for the copyright law. Courts, as the pioneers facing the challenges, usually express new orienta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Authors Guild, Inc. v. HathiTrust, the court underlined the core purposes of the copyright system and protected the public interests. In this case, the court of appeals not only clarified the four factors of the fair use doctrine and corrected the reasoning errors of the district court, but also provided solutions for dealing with copyright issues caused by new technologies. Therefore, 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judicial practi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air use; digital storage
2014-07-23
劉文琦,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知識產(chǎn)權法。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