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琴 吳積壬
中藥在抗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劉雪琴 吳積壬
目的 探討中藥在抗炎治療中的應用。方法 回顧性分析1例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結合其臨床癥狀給予抗炎治療,并給予中藥湯劑支持對癥治療。結果 經(jīng)半個月的治療后患者咳嗽、咯痰較入院前已不明顯,胸悶、氣短癥狀亦有明顯改善。結論 臨床中抗炎治療時中醫(yī)中藥的運用,不可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中藥;抗炎治療;應用
中藥抗炎具有悠久的歷史,臨床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藥主要有板藍根、馬齒莧、黃芩、黃連等,隨著中藥藥理的深入研究,很多抗炎中藥的活性成分得以明確,探明了中藥抗炎的機理。隨著中藥抗炎臨床應用的增加,臨床各種抗炎中藥的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本文總結多年中藥抗炎經(jīng)驗,以拋磚引玉,引起更多臨床醫(yī)生的重視,加強中藥抗炎工作的研究,使中藥應用體系更為完善,現(xiàn)報道如下。
封某,男,77歲,主訴反復咳嗽咳痰10余天,伴胸悶、氣短1天。患者于入院前在我院門診曾給予克林霉素磷酸酯鈉針0.8 g,1次/d,抗炎治療7 d后,療效不佳,遂繼配合使用左氧氟沙星針劑0.3 g,1次/d,協(xié)同治療,經(jīng)上述治療3 d后,咳嗽、咯痰癥狀無改善,為進一步治療而收住入院。癥見:咳嗽、咯痰為白色黏痰,量多,不易咳出,全身疲乏無力,食欲減退,夜寐欠安,小便量少,大便質(zhì)偏干,日行1次,舌質(zhì)暗,苔黃膩,脈弦滑。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
查體:體溫:36.4 ℃,呼吸:19次/min,脈搏:78次/min ,血壓:13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精神可,咽后壁有充血,雙側扁桃體無腫大,雙肺聽診示:雙肺呼吸音粗,于右側肺底部可聞及痰鳴音,心界不大,律齊,肝脾肋下未及,雙下肢無凹陷性水腫。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0.5×109/L,紅細胞4.85×1012/L,血紅蛋白100 g/L,血小板217×109/L,淋巴細胞7.3%,單核細胞3.5%,中性粒細胞89.2%。胸片示:雙肺紋理增多,雙下肺明顯,余肺未見器質(zhì)性改變,考慮:慢性支氣管炎。24 h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偶發(fā)房性早搏,部分ST段異常,心律變異性正常。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入院后即給予頭孢呋辛鈉針1.5 g,2次/d,左氧氟沙星針0.3 g,1次/d,同時配合霧化吸入(0.9%氯化鈉注射液40 ml+α-糜蛋白酶4 000 U+慶大霉素8萬U),1次/d,以稀釋痰液,給予口服鹽酸氨溴索片30 mg,3次/d,以輔助化痰。入院第2天患者突然出現(xiàn)腹痛、腹脹,同時伴有水樣大便,6次/d,腹部脹滿明顯,經(jīng)查提示出現(xiàn)電解質(zhì)紊亂(低鉀、低鈣),便常規(guī)回報潛血弱陽性。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遂立即停用抗炎治療,并給予中藥湯劑及支持、對癥治療,經(jīng)治療半個月后患者咳嗽、咯痰較入院前已不明顯,胸悶、氣短癥狀亦有明顯改善,遂出院修養(yǎng)。
結合臨床癥狀分析:①使用抗菌素后所致腸道菌群失調(diào)的偽膜性腸炎,但其屬于急性疾病,較出血性腸炎緩慢,腹瀉為其主要癥狀,典型者大便呈藍色海水樣,量多每日超過1 000 ml可伴有大小不等斑片狀或管狀偽膜,嚴重者大便每日10余次乃至失禁,常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成糊狀,黏液狀或膿血便,有腹脹、腹痛呈鈍痛[1]。②急性出血性結腸炎多發(fā)生于氨芐西林素及其衍生物等抗生素應用后,起病急,常有明顯痙攣性腹痛,便血及腹瀉為其主要癥狀,常伴有發(fā)熱等全身中毒癥狀。③細菌性痢疾多伴有不潔飲食史而無抗生素應用,是與抗菌藥物性結腸炎鑒別的重要依據(jù),故可排除。④藥物性結腸炎,患者入院第1天即更換抗菌素使用頭孢呋辛鈉針為廣譜抗菌素,本品在不良反應中,可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腹瀉、惡心、偽膜性腸炎,結合患者病史及治療后證實系藥物性腸炎所致。
在停用抗炎治療的同時,加強中醫(yī)湯劑的運用[2],方用瀉白散加減,運用敗醬草10 g,地丁15 g,蒲公英15 g,魚腥草15 g,知母12 g,黃芩12 g,桑皮10 g,桑葉10 g,地骨皮15 g,遠志9 g,瓜蔞15 g,薤白9 g,枳實6 g,厚樸9 g,桔梗6 g,紫菀9 g,款冬花9 g,貝母6 g,甘草6 g,方中使用敗醬草、地丁、蒲公英、魚腥草以清熱解毒;知母以滋養(yǎng)肺陰;黃芩、桑皮、桑葉、地骨皮以清肺熱;遠志、瓜蔞、桔梗、紫菀、款冬花、貝母以化痰止咳,宣暢氣機;薤白以利溫陽;枳實、厚樸以消脹除滿;甘草調(diào)和諸藥。服用4劑后,咳嗽、咯痰癥狀較前明顯緩解,腹脹、腹痛減輕但夜間為甚。遂在上方基礎上,去枳實、厚樸、紫菀、款冬花、貝母、薤白,考慮患者年老體弱加之出現(xiàn)多次腹瀉導致氣隨津脫、氣陰兩虛,故在原方中加用葛根30 g,花粉12 g,枸杞子12 g,養(yǎng)陰生津;黃芪20 g以補氣;陳皮9 g以化陳痰;五味子9 g以收斂肺氣養(yǎng)肺陰,服用上方4劑,患者夜間咳嗽癥狀已有改善,口干、口渴有所緩解,繼續(xù)服用4劑以鞏固療效,8劑后,咳嗽、咯痰已不明顯。遂去前方中敗醬草、地丁、蒲公英、魚腥草,而加用黨參15 g以益氣健脾,女貞子20 g、旱蓮草12 g以加強滋陰之力[3],服用3劑后,口干、口渴癥狀減輕,遂出院休養(yǎng)。通過對此例患者進行治療,筆者認為在臨床中對于老年人運用抗炎治療時,應注意其藥物的各種不良反應,出現(xiàn)不適時應立即停藥,查找原因針對病因可做到有的放矢。聯(lián)合使用中藥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故在臨床抗炎治療時聯(lián)合應用中醫(yī)中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1] 楊茂森,張晶.消風散加減治療咳嗽咳痰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31(11):133-135.
[2] 蔣天驕.略論中藥對抗炎的配合治療[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24(4):120-124.
[3] 齊輝.醫(yī)患共同的呼聲——重視中藥的炮制、貯藏與抗炎治療應用[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1,23(12):143-146.
R282.71
A
1673-5846(2014)08-0079-02
廣東省增城市人民醫(yī)院(中山大學附屬博濟醫(yī)院),廣東廣州 5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