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和文 高 潔
清詩總集是編輯者按自己的編輯標(biāo)準(zhǔn)從清人詩作品中輯選出相應(yīng)的詩歌,按一定的體例編排而成的詩歌作品集。清人所編輯的清詩總集據(jù)筆者調(diào)研有近千種,經(jīng)眼的達(dá)320種。與數(shù)量眾多的清詩總集相對應(yīng)的是龐大的輯選者隊伍,以前述320種清詩總集為例,輯選者有310位(除去無名氏),且這些編輯者身份各異,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編輯趣向。大致來看,清詩總集輯選者分為三大類:推崇風(fēng)雅的職位顯赫者,釋放情懷的地位低卑者,承傳文化的藏書家、刻書家。
統(tǒng)計經(jīng)眼的清詩總集輯選者身份,大多數(shù)輯者受過良好的教育,其中舉人出身35人,進(jìn)士出身56人,占全部輯選者的1/4以上。他們或為著名的學(xué)者,如趙藩、劉存仁、紀(jì)昀等,或為經(jīng)學(xué)家,如王鳴盛、王先謙、阮元等。因為他們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所輯詩歌總集一般都有著較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或考證周全、資料翔實,或發(fā)揮己見、自出新意。其中不乏職位顯赫者,如魏裔介、吳偉業(yè)、盧見曾、徐世昌等,或為督撫疆臣、閣部大僚,或為漕總和鹽運使,宦途顯要,名望頗高。他們以權(quán)勢、才學(xué)、聲望、財力等因素綜合而成的優(yōu)勢廣攬人才,通過編刻詩集來增強其凝聚力,以達(dá)到主持詩壇的目的。他們都輯有“當(dāng)代”詩人詩歌總集,如吳偉業(yè)的《太倉十子詩抄》,王昶的《湖海詩傳》,畢沅的《吳會英才集》,法式善的《同館試律匯抄》,徐世昌的《晚晴簃詩匯》等。另外,諸如魏裔介、盧見曾、阮元、沈德潛等刊刻了多種清詩總集。如魏裔介,順治十三年(1656)輯《觀始集》十二卷,又于順治十八年(1661)輯成《溯洄集》十卷;盧見曾,乾隆二十三年(1758)輯《國朝山左詩抄》六十卷,收620余人詩作5900多首,又于乾隆十七年(1752)為王士禛《感舊集》補傳重編,刊成十六卷;沈德潛,乾隆十八年(1753)輯《七子詩選》十四,又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國朝詩別裁集》三十六卷,乾隆二十四年(1759)與錢陳群合編《嘉禾八子詩選》八卷,又輯有《國朝詩選》三十卷。
從魏裔介、吳偉業(yè),到沈德潛、阮元、曾燠,再到徐世昌等十余人,前承后繼,基本主盟了有清一代的詩壇。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和學(xué)識,通過輯刻詩歌總集推動著清代詩歌的發(fā)展。誠如錢泳所云:“詩人之出,總要名公卿提倡,不提倡則不出也?!盵1]如曾燠任兩淮鹽運使,刻《邗上題襟集》;阮元為浙江學(xué)政,刻《兩浙輶軒錄》,東南之士,群然向風(fēng)。
詳考所經(jīng)眼的清詩總集輯選者身份,有仕宦經(jīng)歷者占了大多數(shù),但地位低卑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包括終生未仕者、入清后未仕者、職位卑微者、教諭和書院院長、方士等。根據(jù)經(jīng)眼清詩總集的輯者身份統(tǒng)計,終生未仕者和入清以后未仕者有30余人(不包括生平不詳者),約占1/10。其中吳元桂、王豫、章黻、周三燮、王應(yīng)奎等人終生未仕,而他們卻是當(dāng)時詩壇頗具影響力的輯選者。
吳元桂,安徽無為人,終身布衣,輯有《昭代詩針》十六卷,收錄詩作2500余首,同時代的吳書元稱(《詩針》之選)“已臻巨觀,且意見又相符節(jié)”。[2]王豫曾舉“孝廉方正”,力辭不就,先后輯《江蘇詩征》一百八十三卷,《京江三上人詩選》三卷,《群雅集》四十卷、《二集》九卷,《京江耆舊集》十三卷,《國朝今詩精選》四冊,《淮海英靈續(xù)集》己、庚、辛三集十二卷,計有6種共260多卷。清詩總集的輯選者還有一些入清不仕者,如馮舒、陳瑚、鄧漢儀、魏憲。馮舒(1593~1645),明季諸生,年四十,謝諸生,與弟班并自為馮氏一家之學(xué),吳中稱為“海虞二馮”,匯集朋舊詩作為《懷舊集》。
有些輯選者雖有一定的仕宦經(jīng)歷,但官職微小,地位不高。他們或為御用文人,或為知縣一類的小官,或為幕府。如莊令輿(1662~1740),江蘇毗附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以五經(jīng)成進(jìn)士,經(jīng)殿試后選翰林院庶吉士,習(xí)國書,散館后,授編修,即教習(xí)滿洲庶吉士,充政治典訓(xùn)纂修官,輯有《毗陵六逸詩抄》二十四卷;又如商盤(1701~1767),浙江會稽人,雍正八年(1730)中二甲第二十四名進(jìn)士,以知縣用,奉旨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八旗館、國史館纂修,輯有《越風(fēng)》三十卷?!墩裱盘脜R編詩最》的輯者倪匡世,為了生計,為葉映榴幕客;方觀承曾為平郡王幕客,輯有《述本堂詩集》十八卷,《續(xù)集》五卷。
清代文網(wǎng)密集,地位低卑的知識分子雖有歷史責(zé)任,但迫于統(tǒng)治階級的壓制,欲言難言,只能以編輯詩歌總集作為一種釋放生命情懷的方式,以此寄托生命的意義,其中往往融進(jìn)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清初文人志士或主動隱居山林,或與清廷保持離心力,抱一腔幽憤失望之情,將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著書立說之中。作為他們釋放生命情懷的獨特方式,《遺民詩》《詩觀》等詩歌總集中都選入了相當(dāng)數(shù)量緬懷故國的詩歌。
清詩總集輯選者的身份,還有一個特點:或為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或與藏書家、刻書家有著密切的交往。其中黃丕烈、汪森、丁丙、陸心源、王相、全祖望、潘祖蔭等都是名重一世的大藏書家,黃氏的“百宋一廛”、汪氏的“裘抒樓”、丁氏的“八千卷樓”、陸氏的“皕宋樓”和“守先閣”、全祖望的“雙韭山房”等皆聞名遠(yuǎn)近,收藏圖書頗豐。他們充分利用自己藏書及交往資源,輯有相關(guān)的詩歌總集,錄其如下。
汪森(1653~1726),康熙十一年(1672)恩貢生,官桂林通判,生平喜藏書。輯有《華及堂視昔編》六卷,《粵西詩載》二十五卷。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歷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藏書家。字紹農(nóng),號謝山,浙江鄞縣人(今寧波鄞州區(qū))。繼李杲堂輯《甬上耆舊詩》之后,續(xù)輯《續(xù)甬上耆舊詩》,凡八十卷,并補撰作者列傳附于詩集內(nèi)。
王相,近代詩文家、藏書家,祖籍浙江秀水,后遷入宿遷。他家累世藏書頗多,至王相時更多方搜羅,收藏益富,其所收歷代別集為當(dāng)時海內(nèi)藏書之最。很多書籍經(jīng)他校勘,陸續(xù)刻版,統(tǒng)稱《信芳閣叢書》,其中最著名的是他選輯的道光以前的清代300多家詩選《信芳閣詩匯》,洋洋大觀,是一部清代詩選巨制。又輯《白醉題襟集》四卷,《草堂題贈》一卷,《國初十大家詩抄》七十五卷,《友聲集》三十七卷。
清詩總集的輯選者除了以藏書而著名的藏書家外,藏書萬卷以上的輯選者還有:朱緒曾、吳翌鳳、譚獻(xiàn)等。清詩總集編輯者的交游圈中還有諸多藏書家,為其編輯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沈德潛所輯《國朝詩別裁集》利用了山東學(xué)政黃叔琳和江南王遴汝所藏之書,其云:“黃昆圃侍郎,多藏北方學(xué)者詩。王遴汝上舍,多藏南方學(xué)者詩。余從兩處捆載而來,選中所收,幾有十分之三,余皆逐漸征取。鱗次投贈,積久成多,以供采擇。然四方萬國,其邊徼之遠(yuǎn),不能遍收也。掛漏實繁,不無遺憾?!盵3]王豫編輯《江蘇詩征》時,充分利用當(dāng)時的藏書家阮元、秦恩復(fù)、陳本禮所藏之書,《凡例》云:“江蘇詩人之盛,其未刻集者無論已,即已刻而未行世者,亦指不勝屈,是書僅就豫之‘種竹軒’,阮氏之‘文選樓’,秦氏之‘五笥仙館’,陳氏素村之‘瓠室’所藏選而錄之?!盵4]
在清代,部分藏書家兼有刻書家身份,直接刊刻詩歌總集行世。潘祖蔭為近代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其“滂喜齋”藏書豐富,且刊刻總集多種,其中自己所輯《癸酉消夏詩》一卷、《壬申消夏詩》一卷、《南苑唱和詩》一卷等,另有葉廷管《感逝集》四卷。丁丙出身于一個藏書豐富的家庭,其祖父丁國典,刻意捜求書籍,建藏書樓曰“八千卷樓”。其父丁英嘗往來齊楚燕趙間,遇秘籍輒載以歸,藏書益臻豐富。丁申、丁丙兄弟仍孜孜不倦地征購圖書,“節(jié)衣縮食、朝蓄夕求,遠(yuǎn)自京師,近逾吳越,外及海國,或購或抄,隨得隨校,積二十年,聚八萬卷”。[5]藏書之富甲于東南。丁氏兄弟搜集大批圖書,并非僅僅將之深藏書閣而已,而是充分發(fā)揮藏書的作用。曾把八千卷樓的藏書拿出來用于補抄文瀾閣本《四庫全書》。丁丙也是近代杭州重要的刻書家。從同治初年刊印蒙學(xué)書籍開始,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病逝前刊成《于肅愍集》為止,共刊書200余種。其中總集類有:《國朝杭郡詩輯》208冊,所收為杭州籍詩人或寓居杭州詩人;所刻《武林掌故叢書》收文獻(xiàn)187種,輯有朱文藻《鑒公精舍納涼圖題詠》、章黻《西溪梅竹山莊圖詠》、吳修《復(fù)園紅板橋詩》等。
清詩總集的輯選者身份除上述外,還有其他身份:如畫家周煜輯有《婁水琴人集》十卷,秦緗業(yè)輯有《西泠酬唱集》五卷、二集五卷。書法家王仲儒輯有《離珠集》七卷,書法家鄭廷旸輯有《四家詩抄》八卷。實業(yè)家徐新六輯有《復(fù)盦覓句圖題詠》一卷。同時,詩歌總集編輯者身份并非單一,而是兼有多重身份。這些輯選者共同構(gòu)成了清詩總集龐雜的編輯隊伍,編輯了內(nèi)容豐富的詩歌總集。
[1]錢泳.履園譚詩[M].王夫之.清詩話[C]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73
[2]吳書元.昭代詩針序[M].吳元桂.昭代詩針》[C],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3]國朝詩別裁集凡例[M].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C],乾隆二十六(1761)刊本
[4]江蘇詩征凡例[M].王豫.江蘇詩征[C],道光元年(1821)海西庵刊本
[5]胡鳳丹,張椒華編.嘉惠堂藏書目序[M].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C],北京:中華書局19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