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語:王傳淞(1906—1987), 昆劇表演藝術(shù)家, 戲曲教育家, 昆劇副丑的代表人物。他在《十五貫》 中成功塑造了婁阿鼠形象, 深入人心。1960年后, 王傳淞曾執(zhí)教于浙江藝術(shù)學校首屆昆劇班。王傳淞十分注重昆劇人才的培養(yǎng), 王世瑤、林繼凡、劉異龍、范繼信、陶波等都曾得到過王傳淞的教誨。本期專題推出5 篇文章, 對王傳淞的昆劇表演藝術(shù)做全面的研究。
王朝聞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
王傳淞你出題目。
王朝聞我有一點不明白: 為什么昆曲這樣優(yōu)美而豐富的藝術(shù), 觀眾總是不多?
王傳淞因為昆曲生了毛病。記得1978年春天,在南京召開的昆曲座談會上我已經(jīng)講過:粉碎“四人幫”, 昆曲得解放。但光是“解放” 了, 不等于原來的毛病都醫(yī)好了。依我看, 新病已經(jīng)產(chǎn)生, 舊病也可能復發(fā), 弄不好病勢還會蔓延; 最討厭的是“并發(fā)癥”。
王朝聞你說說有哪些是新??? 哪些是舊???
王傳淞曲高和寡——因為太講究典雅, 并且硬充風雅, 變得深奧、冷僻, 寫怪字, 用怪典, 弄得一般有文化的人都看不明白, 聽不懂, 這是昆曲長期來患的慢性病。
王朝聞這類戲大概寫才子佳人的居多。
王傳淞不錯。昆曲和古代傳奇的作者, 常常借戲里的才子佳人的吟詩作對來賣弄自己的才華, 舞文弄墨, 咬文嚼字, 雕鑿牽強, 為了要炫耀自己樣樣懂, 就只好叫大家不懂。一般在寫才子佳人和名臣高士的時候, 用典特別冷僻。甚至有幾出付副行當?shù)膽颍?作者也是舞文弄墨, 讓戲里那些挑蔥賣菜、揩桌抹凳的“下等人”, 居然嘴里都是《詩經(jīng)》 《論語》。
王朝聞你演的那一類丑角和副角的戲, 很多都是下層人物, 他們不應(yīng)該咬文嚼字。
王傳淞但是作者偏偏要咬文嚼字?!端疂G記》 里的張文遠, 不過是一名刑房幫辦的書記,現(xiàn)在講起來, 是個抄寫員之類的小人物、小知識分子, 或者小市民。他在《借茶》這出戲里, 借口討茶吃去兜搭閻婆惜, 完全是市井無賴勾引婦女的行為, 從思想到行動都是極其庸俗的。這出折子戲, 刻劃人物非常深刻, 表演也極細致, 但是作者硬是要用許多文縐縐、酸溜溜的句子讓他來唱。一出戲不到20 分鐘, 用了30 多個典故, 有時一句唱詞六七個字, 竟連用三個典故。有些字在字典上也沒有。譬如“螮蝀” 這兩個字, 我從15 歲學戲開始,一直記不住它的字音, 等到記住了, 也不知啥意思。老先生自己也解勿出。老實說, 后來還是想了個自己易認易記的同音字注在旁邊, 才總算記住了。一出 《借茶》, 竟讓我當了半輩子文盲!
王朝聞當初昆曲老前輩里, 不是也有不少很有學問的老先生嗎?
王傳淞那時候, 大文學家我們攀不上話, 連一般文人自己也勿認識。直到1962年祖安來昆劇團寫本子, 同時幫我和傳瑛整理表演的心得, 我就請他把《借茶》 翻譯成白話, 總算徹底弄明白了。螮蝀原來是天上彩虹的別名。據(jù)《山海經(jīng)》 上說: 虹是一種動物, 還有一雌一雄, 雄的叫螮, 雌的叫蝀。我們中午在虎跑噴水池看見的虹, 不知是雌的還是雄的?
王朝聞?wù)婧眯Γ?都是庸人自擾! 過去文人賣弄筆墨, 倒給唱戲的找了好多麻煩。
王傳淞昆曲老本子里有不少這種洋相。《牡丹亭》 《西廂記》 《長生殿》 里也有。最好笑的是《虎囊彈》 中《醉打山門》 一出,魯智深吃醉了酒后有一段唱, 里面竟用了“濟癲僧” 的典故。魯智深是北宋人, 同徽宗道君皇帝同一代, 濟癲僧是南宋小康王這一代, 阿爹用孫子手里的典故, 好像講勿通。
王朝聞對! 雖然都是傳說中的人物, 但是既然有個時代的界限, 不應(yīng)該再混淆了。
王傳淞是啊! 如果認為傳說里的人物都好顛倒,讓穆桂英嫁給了楊老令公, 這總不行吧?哦, 我說遠了。我是說老戲里亂用典, 像《借茶》 這樣一出折子戲, 為了查到出典在哪里, 得把《詩經(jīng)》 《離騷》 《莊子》《山海經(jīng)》 幾十種冷僻的古書都翻遍, 才曉得其中意思, 叫演員和觀眾怎么吃得消? 據(jù)我曉得, 就連從前的吳梅、俞粟廬、徐凌云教昆曲本子, 也讀過白字。而像趙景深、吳白匋、俞振飛和陸兼之, 這些都是當代昆曲界有學問的先生, 他們也有勿認識的字, 如不打幻燈同樣也聽不懂。我沒有得罪他們的意思。振飛就親口對我說過: “古本上有的字, 恐怕《康熙字典》 上也尋不到!”
王朝聞對。昆曲曲文的深奧、冷僻, 加上曲牌的繁復, 何況演員也不能每一句都真正領(lǐng)會, 自然不能準確地表達, 這就苦了觀眾。
王傳淞演員只能大致上表達這個意思, 有的是瞎貓拖死老鼠——撞著算數(shù)的; 有的是黑鐵墨塔——認不清楚, 就像瞎貓把醬瓜當老鼠來捉。這樣, 就會造成表演上的形式主義。
王朝聞對。古老劇種有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表演程式, 如果運用不當, 不從人物出發(fā), 不根據(jù)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情緒來表達, 程式化就會出現(xiàn), 也就是你所講的形式主義。
王傳淞這也就是我們昆曲衰落的緣故吧。
王朝聞《十五貫》 應(yīng)該是推陳出新的一種典范。它含義很深刻, 但是不生僻, 很大眾化。應(yīng)該說, 這是昆曲改革的一個重要開端。
王傳淞是的?!妒遑灐?是昆曲走向通俗化的一個重要的嘗試。周總理也說過: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新中國成立后, 昆曲是枯木逢春, 又抽了芽。這表明它還沒有完全枯死。
王朝聞新中國成立后, 昆曲得到政府的關(guān)懷, 有了陽光, 又活過來了, 但是關(guān)鍵還是自己仍有生命力, 所以才能抽出芽來, “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妒遑灐?這出戲,從劇本到舞臺藝術(shù), 都體現(xiàn)了昆曲的生命力還是很強的。
王傳淞光有生命力, 不等于它能很健康地活下來。因為它身上有好幾種病沒有根治?!熬然盍恕?, 又不等于萬事大吉。60年代,我們改編了古裝戲《西園記》, 從內(nèi)容到舞臺藝術(shù)都有所改革; 后來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現(xiàn)代戲《血淚塘》 及《紅燈傳》, 又在昆曲走向大眾化中邁出了一大步。當時從省委到文化部門, 都很支持?!墩憬請蟆愤€就昆劇編演現(xiàn)代戲的問題, 討論了一個多月。大家認為, 昆曲也可以跟上時代。這些年來, 昆曲又出現(xiàn)了一些老毛病。從1978年到1982年, 先后在蘇州、南京開了四次會議, 大家討論的還是一個老問題: 昆曲要爭取觀眾, 它面臨一個往哪里去的問題。因為太守舊, 能看懂的人太少, 這樣, 觀眾的圈子也越來越小。有人說, 昆曲應(yīng)向電影靠攏, 向話劇和京劇靠攏, 我看也不行。還有人提出干脆關(guān)門不公演, 專門作為一個研究文化遺產(chǎn)的團體, 這樣行不行? 我看同樣不行。因為昆曲畢竟還是一個活著的劇種, 并非出土文物, 不能單為了幾個考古的人欣賞的需要, 像一本舊皇歷一樣鎖在抽屜里, 每逢黃道吉日才翻一次。
王朝聞這個問題提得好。我之所以喜愛昆曲, 是因為感到這門傳統(tǒng)藝術(shù)確實精彩和豐富,但并沒有對它作過更多的研究。我認為,作為我們民族歷史悠久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它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又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傳統(tǒng)的演法——如果它不是深奧到使人費解的話, 可以作為一種古典藝術(shù)存在。像日本歌舞伎那樣, 成為一種藝術(shù)上的國寶。中國那么大, 歷史那么久,也應(yīng)該有一些優(yōu)秀的古老藝術(shù)繼承下來,流傳下去。但是, 你是一位藝術(shù)家, 一個共產(chǎn)黨員, 一個社會主義的戲劇工作者,又是昆曲藝術(shù)的老前輩, 你所關(guān)心的, 你所憂慮的, 主要是昆曲如何能在今天立足于人民之間, 如何能為現(xiàn)實服務(wù), 這也是很重要的。我理解你的心情。我覺得, 你對昆曲的意見, 恐怕還不僅在劇本的文字上。
王傳淞對。我還對現(xiàn)在昆曲的演唱有些看法。這里關(guān)系到一個劇種究竟有多少人喜歡看的問題。觀眾的多少, 決定劇種的生存。
王朝聞這是對的。一個劇種, 不能光為了讓少數(shù)幾個專家看, 要使更多一些的觀眾也喜歡看, 尤其是戲曲團體。對廣大觀眾來說,唱得好聽不好聽, 這一點很重要。
王傳淞昆曲在表演上的長處, 大家是公認的?,F(xiàn)在的問題是它的唱要使更多的人喜歡聽。但是不少觀眾認為昆曲唱起來不好聽。據(jù)說老先生傳下來的昆曲有上千種曲牌, 現(xiàn)在能用的還有幾百種, 常用的也有上百種。但是觀眾卻說: “聽起來都是依—咦—吁—哦”, 差不多。
王朝聞對, 我聽起來也好像大同小異。但是我想, 如果都是差不多, 怎么會有上千個曲牌呢?
王傳淞因此觀眾到了劇場里, 常會傳染一種“病”。這個毛病大約是近幾十年來才生的。
王朝聞什么病?
王傳淞叫做“瞌睡病”。有些演員嗓子條件不算差, 但是都照一種譜子哼, 既不講究韻味, 也不追求風格特色; 既唱不出味道,也唱不出感情, 總 是 “依—咦—吁—哦”。你說唱得不對, 倒是有板有眼, 而且都是定了曲譜的, 何況簡譜、五線譜比你工尺譜要科學, 可是卻唱得連自己快要睏熟, 觀眾都想瞌睡。所以有些原先對昆曲并不了解又只偶爾聽過一次的新觀眾,就把昆曲叫做“睏曲”。
王朝聞你太夸張了一點。我聽過許多老年和中年演員的演唱, 都不是很有味道很有感情的嗎? 俞振飛唱得多好!
王傳教當然, 唱得好的也有。尤其是有些較有名氣的, 演唱上確有功夫。俞振飛不但熟悉音樂, 也熟悉唱法, 更熟悉昆曲演唱的特點, 所以他的唱格外好聽, 有橄欖味道。
王朝聞什么叫橄欖味道?
王傳淞這有兩種意思。一是昆腔的發(fā)聲和收聲,先尖中圓, 后面又尖, 由于中間大、兩頭小, 像橄欖形狀, 所以就叫“橄欖腔”;二是因為橄欖吃起來, 味道不是馬上品得出的, 起先有點澀口, 有點苦, 但是回味卻特別好。有人形容第一次吃橄欖, 覺得味道苦, 將它丟到草房頂上去了。后來回味越來越好, 就爬到草房頂上去找, 把草房也爬坍了。昆曲的腔調(diào), 應(yīng)該是像橄欖那樣, 要使聽的人感到回味無窮。俞振飛就是這樣。上海、浙江、江蘇的有些中年演員唱得也有這么一點味道??上КF(xiàn)在昆曲演員中唱起來有這種味道的還是太少。
王朝聞我看這是由于后來分批招考進來的青年演員, 對老一輩演員的藝術(shù)特色, 對傳統(tǒng)的藝術(shù)特點知道得太少的緣故。一個劇種,尤其像昆曲那樣古老劇種的昆山腔, 它的特色應(yīng)該是很強烈也很吸引人的。
王傳淞確實如此。明朝萬歷年間魏良輔和梁辰魚創(chuàng)造了“水磨腔”, 使昆山腔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好像水碓里磨糯米粉那樣, 又糯,又軟, 很好聽, 所以叫“水磨腔”。
王朝聞這種“水磨腔” 流傳下來, 隨著歷代優(yōu)秀演員的不斷創(chuàng)造, 特點一定越來越鮮明。
王傳淞不錯。聽說從明代到清代都有不少好演員, 有不同的唱腔, 但我都沒有聽見過。又聽說自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 還有不少流派。1962年我們在蘇州聽幾位全福班的老人回憶說, 當年全福班和鴻福班里都有不少好唱腔。俞振飛、顧傳玠和白云生都是小生, 他們的唱腔各具特色, 而且又都很好聽。
王朝聞其實這就是流派唱腔。
王傳淞對。任何一個古老劇種, 都是靠歷代優(yōu)秀演員的演技和流派唱腔豐富及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古典戲曲, 聲腔是主要的, 聲腔和語言的特點最要緊??上Ы鼛资陙恚デ牧髋沙徊坏珱]有很好的發(fā)展, 連一種唱腔——就是根據(jù)一個曲牌照樣地唱, 也唱不好。我當然不是講全部, 是講相當一部分。
王朝聞?wù)绽碚f, 現(xiàn)在青年演員有文化, 有樂理知識, 應(yīng)該認識到這一點。
王傳淞可惜他們偏偏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考進來時不少已有初中文化程度, 等到畢業(yè)至少高中水平。他們懂樂理, 自己會哼譜子, 但是拍曲子唱戲時卻像唱歌, 好像中國人學唱外國歌。正因為唱不出特點來,所以沒有橄欖味道, 也就對昆曲失去了信心。還有一些青年演員熱衷于學京劇, 學越劇, 學唱歌, 可就是不熱心學好自己所從事的昆曲?!笆陝觼y” 中昆曲又被當做垃圾, 還差一點給掃掉?,F(xiàn)在應(yīng)該是愛好自己昆曲的時候了。然而有些青年演員并不安心學昆曲, 覺得昆曲觀眾少, 票房價值又不高, 因此缺乏信心, 即使自身條件很好的也千方百計想改行, 更談不上自豪感。這樣長期下去, 昆曲的觀眾自然會越來越少, 干這一行的信心也更加不足了。
王朝聞看來還是要有一批愛好昆曲的人努力把昆曲振興起來。實際上, 唱腔、語言和表演都是一種形式, 是一個劇種形成自己特點的標志。
王傳淞不錯, 就是形式問題。我看, 如果對一種藝術(shù)的形式都不掌握, 還談什么繼承和發(fā)展呢? 現(xiàn)在犯的一個主要毛病, 還是形式主義。
王朝聞對。中國戲曲藝術(shù)很講究形式美。形式要講究, 但是又要反對形式主義, 因為它要破壞藝術(shù)的形式美。
王傳淞對。你肚里墨水多, 講得清楚。為啥會有這個毛病呢?
王朝聞這還是不懂得自己劇種藝術(shù)形式的特點在哪里的緣故, 因此就往往會產(chǎn)生形式主義。這和戲曲講究程式又反對程式化的道理一樣。你認為對不對?
王傳淞有道理。對癥就好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