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宇,田 徑,崔 娟,陳保存,史樹森
(吉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大豆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長春 130118)
大雙斑長跗螢葉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屬鞘翅目(Coleoptera),葉甲科(Chrysomelidae),亦稱雙斑螢葉甲,是我國分布很廣的多食性害蟲[1-2]。主要為害豆類、馬鈴薯、苜蓿、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茼蒿、胡羅卜、十字花科蔬菜及雜草、杏樹、蘋果等[3-4]。該蟲屬高溫、干旱型害蟲,具有發(fā)生面積大、危害期長、繁殖快和遷飛性等特點[5]。成蟲為害大豆、玉米、棉花等植物葉片時形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形成網(wǎng)狀葉脈,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進而影響植物長勢和產量;為害玉米花穗等,影響正常授粉,造成作物減產,大面積發(fā)生時甚至絕收[6-7]。近年來,在東北地區(qū)該蟲在玉米、大豆、水稻及一些蔬菜等多種作物上為害程度明顯上升,發(fā)生面積不斷擴大,危害逐年加重。為了明確防治該蟲的理想藥劑,為大田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進行了10種藥劑防治雙斑長跗螢葉甲的藥效對比試驗,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擬除蟲菊酯類: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 22500mL/hm2:山東百威農藥有限公司;(2)氨基甲酸酯類:25%抗蚜威WG 11250g/hm2:北京金久豐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90%滅多威DP 30000g/hm2:薩爾夫農化有限公司;(3)有機磷殺蟲劑:40%毒死蜱EC 75000mL/hm2: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45%馬拉硫磷EC 37500g/hm2:天津市海藍精細化工廠;(4)煙堿類:5%啶蟲脒WP 30000g/hm2:河北滄州諾邦·綠王農化有限公司、10%吡蟲啉WP 1500g/hm2:上海圣凱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5)苯基吡唑類:5%丁烯氟蟲腈EC 30000g/hm2:大連瑞澤農藥股份有限公司、5%銳勁特SC 45000mL/hm2:拜耳杭州作物科學有限公司;(6)大環(huán)內酯類:2%阿維菌素ME1080g/hm2:西安長隆正華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供試昆蟲均采自吉林農業(yè)大學大豆區(qū)域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實驗田。
藥效試驗均在室內(通風良好)進行,將田間采集的成蟲放入自制活蟲盒內,采用蟲體直接噴霧法處理,每個處理用試蟲30只,試驗設10個處理,一個清水對照,3次重復,分別在施藥后1h、3h、6h和24h調查成蟲死亡率。室內測定藥效期間,平均溫度24℃。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數(shù)—施藥后蟲數(shù))×100/施藥前蟲數(shù);
防治效果(%)=(藥劑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100—空白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
數(shù)據(jù)分析使用Excel 2007和DPS 13.5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8],防治效果等均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由附表可以看出,藥后1h,在10種殺蟲劑中,以高效氯氟氰菊酯、滅多威和馬拉硫磷處理的防效最高均達到100%,說明這3種藥劑對雙斑長跗螢葉甲藥效快,有很強的擊倒能力;毒死蜱防效次之為94.71%;銳勁特防效略低為74.07%,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阿維菌素等4種藥劑防效均較低在65%左右,丁烯氟蟲腈防治效果最低僅為56.08%。從藥后3h、6h防效來看,10種藥劑中除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阿維菌素等4種藥劑的防效較低外,其余6種藥劑的防效均可達100%,藥后6h較藥后3h防效均有所提高。在用藥24h后,啶蟲脒、抗蚜威防效均達到97%以上,阿維菌素防效也達到94.85%。表明雙斑長跗螢葉甲對所試驗的10種殺蟲劑均有較高的敏感度。
附表 10種殺蟲劑對雙斑長跗螢葉甲的防治效果
上述試驗結果表明,雙斑長跗螢葉甲對一般殺蟲劑均較敏感。試驗結果顯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90%滅多威DP、45%馬拉硫磷EC 3種藥劑防效最好,在用藥1h后,試蟲全部死亡。5%銳勁特SC、40%毒死蜱EC和5%丁烯氟蟲腈EC 3種藥劑用藥3h后防效也達到100%,表現(xiàn)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從上述殺蟲劑類型來看,雙斑長跗螢葉甲對擬除蟲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有機磷殺蟲劑、苯基吡唑類殺蟲劑均有較高的敏感性,對煙堿類、大環(huán)內酯類殺蟲劑敏感性較低。
在生產實踐中選擇藥劑時,建議優(yōu)先選用擬除蟲菊酯類、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其中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 22500mL/hm2、90%滅多威DP 30000g/hm2、45%馬拉硫磷EC 37500g/hm2田間常規(guī)噴霧防治,均可達到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生產實際中可互為有效輪換藥劑使用,以防止其產生抗藥性。
[1]虞佩玉,王書永,楊星科.中國經(jīng)濟昆蟲志葉甲總科(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82-196.
[2]何振昌.中國北方農業(yè)害蟲原色圖鑒[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58-159.
[3]杜愛華.雙斑長跗螢葉甲為害棚室蔬菜幼苗特點及防治策略[J].2013,23(1):35-36.
[4]陳靜,張建萍,張建華,等.雙斑長跗螢葉甲的嗜食性[J].昆蟲知識,2007,44(3):357-360.
[5]趙秀梅.谷糜田雙斑長跗螢葉甲發(fā)生危害與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5):134-135.
[6]李宗讓,武愛玲,賈浩.藥劑防治玉米田雙斑長跗螢葉甲試驗初報[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1(1):46,102.
[7]杜建軍,云雷.雙斑長跗螢葉甲發(fā)生危害特點及防治措施[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9(3):202-203.
[8]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