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森
摘 要: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而是在體驗、感悟、踐行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思想品德課要走出課堂,回歸社會和生活,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回歸生活;體驗感悟;道德踐行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學是活動、是體驗、是建構、是過程,它不應該僅僅發(fā)生在課堂上。結合這一理念,筆者談談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如何引導學生做到知行統(tǒng)一的幾點做法。
一、在生活中體驗,思想品德課應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挖掘生活化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以自己的經(jīng)驗作根,以這個經(jīng)驗所發(fā)生的知識作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边@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世界,挖掘生活化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2.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引進課堂。例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學中,我不是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義”這一理念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生命體之間的聯(lián)系,又通過教師深情地講述《一個女孩與丹頂鶴》的故事,進行配樂渲染,使學生情感以升華。
3.運用生活化的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把有關教學內(nèi)容活動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思想品德課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動方式,如就一些學生關注的問題,實現(xiàn)從教室到社會的轉(zhuǎn)移,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本內(nèi)容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在生活大環(huán)境中,通過報刊、圖書、上網(wǎng),收集相關主題內(nèi)容的資料。例如,在上《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我讓學生熟悉的童話人物走進課堂,以匹皮諾曹的活動為線索,通過走進誠信—體驗誠信—堅守誠信三大板塊。知行有機統(tǒng)一,課堂效果良好。
二、在體驗中感悟,思想品德課應提倡體驗式教學
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掌握是一個從道德體驗上的“認同”向道德觀念上的“應當”過渡的過程,所以,在思想品德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產(chǎn)生相應的情緒體驗,那么這些知識對他們來講就是外在的東西,或僅僅是考試時的答案。只有當學生產(chǎn)生了相應的情緒體驗,他們才能理解和感悟這些知識的價值與意義,并將之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思想品德課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參加各種體驗活動,在體驗中認知,在認知中感悟,在感悟中發(fā)展。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體驗
在體驗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恰當?shù)剡\用音樂作品、故事、問題、詩歌、小品、實物演示、直觀的音像等手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活動的交互作用中統(tǒng)一和諧,獲得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感悟青春》這課的教學中,我先請學生準備歌頌青春的詩歌,在班里開展詩歌朗誦會、演唱了贊美青春的歌曲,以詩歌和歌曲作為媒介,使學生體會青春的美好和寶貴,自然引發(fā)了珍惜青春的情感,使呆板的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真實感受。
2.融入情境,獲取感悟
引導學生融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讓他們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體驗,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體驗,從而使學生喚起學習和情感的需要。我們可以運用方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設想自己成為體驗的對象,并從而認識、感悟其中的道理。
行動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體驗。實踐證明,在思想品德課的日常教學中進行體驗性教學,能促進學生對感知的事物、知識在頭腦中重新組合,有利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日漸形成。
三、在感悟中成長,思想品德課必須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踐行
從根本上說,道德是踐行之知,踐行就是強調(diào)道德體驗,教育重在行動。為此,品德課教學不能僅僅圍繞教材進行思想品德理論知識教學,還應該注重將品德課內(nèi)容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與學生的社會閱歷、社會經(jīng)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品德內(nèi)容,內(nèi)化自身行為,從而達到思想品德課的育人效果。
1.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延伸課堂教學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學是活動、是體驗、是建構、是過程,它不應該也不會僅僅發(fā)生在課堂上。因此,思想品德課不會在下課鈴響中結束。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一些實踐活動,延伸課堂的教學。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承擔或扮演一些社會角色,體驗、感悟那些實際角色承擔者的生存處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這樣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嘗試了自立,也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了體驗。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自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感悟到父母的艱辛,激發(fā)了他們熱愛父母、熱愛勞動、熱愛學習的熱情,也使他們更有社會責任感。
2.引導學生踐行,養(yǎng)成良好習慣
陶行知先生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的合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合格公民。想到‘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記住些什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某些精要的東西化為自身的血肉,養(yǎng)成永久的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這才對做人真有用處?!边@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完成幾個轉(zhuǎn)換:(1)要將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及道德情感體驗轉(zhuǎn)化為學生的道德實踐與體驗;(2)要通過個體道德實踐和道德體驗,體會道德價值要求,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
總之,教書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需要每位教師不斷地探索和艱辛地改進,只有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zhì),在教學過程中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倡導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理念,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體驗、踐行,從而達到知行的有機統(tǒng)一,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