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敬國
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有人認為是“簡單”,有人認為是“快樂”,也有人認為是“啟智”,錢理群教授則以為是“立人”。
近年來,筆者對江蘇省特級教師李鳳的“無痕語文”教學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學習。李老師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無痕語文”教學主張,她指出,“無痕語文”的教學藝術(shù)就是盡可能地隱藏教學意圖,淡化教學痕跡,利用親和氛圍、語調(diào)色彩、人格魅力等諸多外部因素,在伙伴化關(guān)系、生態(tài)化情境中,不露痕跡地引導學生學習的教育方式。在“無痕語文”課上,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生成知識,涵養(yǎng)智慧,鍛造精神,促成發(fā)展。通過學習研究,筆者充分認識到“無痕語文”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快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等方面具有諸多優(yōu)勢,是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本文試結(jié)合李鳳老師的若干教學案例,從傳承文化、解讀文本、課堂拓展、育人方式等角度,探究“無痕教學”在彰顯語文教學魅力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
一、 在活動中傳承優(yōu)秀文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罢J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guān)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這些表述歸結(jié)到課堂上,就是要求語文教師通過教學來傳承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師只有充分挖掘課文的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適當方式濡染學生,才能讓語文課更有文化味,才能讓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端午日》一文節(jié)選自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課文著力描繪了湘西鳳凰縣的茶峒人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捉鴨子的精彩場面,富有濃郁的民俗文化氣息。教學中欣賞《端午日》“賽龍舟”的場面,李鳳老師別出心裁地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記者團,讓學生“神游”茶峒,分別報道賽前籌備、賽事經(jīng)過、領(lǐng)獎慶祝、觀眾反應。學生們情緒高漲,興趣濃厚,對文本揣摩更加深入細致,報道語言基于文本又靈活多變。讓像模像樣的“記者們”在報道活動中深切地感受端午文化,這是文化熏陶的高招,使課堂“動態(tài)無痕”而“風光無限”。
二、 在尊重中把握本原意義
文本解讀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從現(xiàn)實狀況看,有的教師囿于教參,迷信權(quán)威,缺少深入解讀文本的主體意識,又不尊重學生的自我解讀,導致了文本解讀的僵化;有的教師則曲解了新“課標”所說的多元化、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要求,“哈姆雷特千千萬”,導致了文本解讀的泛多元、偽多元化,偏離了文本的本原意義。周玉明在《文本解讀之基點問題》中指出:“從本質(zhì)上說,文本解讀是對文本本真意義的溯源和接近,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是要還文本的本來面目,充分尊重文本的客觀性,準確定位文本本體性向度,才能使文本的解讀更加忠實于文本。”這句話道出了文本解讀的真諦,既尊重學生,又尊重文本的本原意義。李鳳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正是基于對學生和文本的尊重。
《囚綠記》教學片段:
師:如果我們拋開時代背景,能解讀出很多的主題,說說看。
生:自由的空氣,自然的懷抱,是我們的向往——人乃自然的分子。
生:過分的愛是溺愛,是傷害——不乏自私的成分。走不出母親“視力范圍”的孩子,不會有作為。要學學其他動物——給孩子健康的愛。
生:人要有個性,要有執(zhí)著的精神,綠的精神。
生:與狼共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自然。要尊重自然,尊重規(guī)律才是對自然的愛。
生: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愛一個人,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要給對方足夠的自由。過分的束縛,是自私的表現(xiàn),不是真愛。
師:同學們很有見地,佩服!大家知不知道陸蠡寫這篇文章的時間?
生:1938年。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提到了盧溝橋事件。
師:盧溝橋事件發(fā)生后,“我”離開北平,回到哪里?
生:上海。
師:后面交代了具體的時間——
生:離開北平一年了。
師:如果聯(lián)系時代背景,這株“綠藤”有沒有特別的意義?你覺得這篇文章在那個時代發(fā)表以后,會對中國人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生:這里的常春藤儼然象征著被壓迫的中國人民。
師:象征著中國人民的什么?
生:堅強不屈的精神。它當時肯定會給國人以聯(lián)想、以激勵、以鼓舞。綠的精神肯定能激勵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李老師先拋開時代背景,讓學生暢談對主題的理解,這是基于對學生多元解讀文本的尊重,是“放”;然后回歸文本,抓住寫作時間和“盧溝橋事件”,引領(lǐng)學生認清文本的“本來面目”,進而揭示出常青藤的象征意義,這是基于對文本尊重的“收”。收放自如,“駕馭無痕”,李老師將課堂演繹得精彩無限。
三、 在質(zhì)疑中拓展有效信息
課堂教學拓展是教師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打破教材、課堂的束縛,積極引進更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為文本教學服務的一種方法。課堂教學拓展應處理好課內(nèi)與課外的關(guān)系。黃厚江先生曾說:“拓展須有機融入教學過程,成為課內(nèi)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钡?,拓展時機不當、拓展偏離文本等問題,在實際教學中還比較常見。李鳳老師善于在學生質(zhì)疑處拓展,展示出“踏雪無痕”的點撥藝術(shù)。
《棗核》教學片段一:
生:既然如此思念故土,為何不回國尋根呢?(眾疑惑)
師:中美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關(guān)系,1979年3月,鄧小平訪美,改革開放之后,美籍華人陸續(xù)可以回國探親,蕭乾“動身訪美”的時間是1979年8月。1980年初,他訪美歸來后,曾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十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
(學生恍然大悟)
《棗核》教學片段二:
生:“我留意到臺階兩旁是她手栽的兩株垂楊柳,草坪中央有個睡蓮池?!薄芭f時同窗”為何要栽垂柳、搞睡蓮池呢?
師:讀出問題,很好。
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缎⊙拧げ赊薄烽_了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詩詞之中,青青楊柳枝成為牽絆游子、離愁別緒的象征性植物。大家可有耳聞?
生:“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p>
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p>
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p>
師:楊柳不僅賦予詩人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還解除人們的痛苦,安慰落寞的心靈,從物質(zhì)到精神,柳樹對人益處多多。
師:同學們見過這幅畫嗎?觀音菩薩左手托著盛著甘露神水的寶瓶兒(凈瓶),右手持楊柳枝,蘸著甘露,向人間揮灑。
生:是的。
師:在佛教藝術(shù)中,蓮花是能夠消除人間疾苦的圣潔之花。
生:“睡蓮”又名“睡美人”,呈心臟形或橢圓形,象征純真的情感、純潔的心。
師:“我”的朋友是當年燕京大學的同學,一定深諳“柳文化”“蓮文化”?!按沽薄吧徎ā笔桥笥训木窦耐泻途窬辰绲膶懻?,大雅大俗之物,載的是鄉(xiāng)思情,打的是中國結(jié)。
以上兩個片段均是學生質(zhì)疑后的隨機拓展,均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一個教學片段,學生提出舊時同窗“既然如此思念故土,為何不回國尋根”的疑問,李老師順勢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適時恰當?shù)鼗卮鹆藢W生的質(zhì)疑,與某些喜歡在教學伊始就介紹寫作背景的教師相比,李老師的拓展如春暖花開,水到渠成。
第二個教學片段,學生對舊時同窗栽垂柳、搞睡蓮池提出質(zhì)疑,李老師巧吟《詩經(jīng)·采薇》中的詩句,引領(lǐng)學生遨游古典詩詞之中,隨后她又穿插介紹佛教文化,最后歸結(jié)到“鄉(xiāng)思情”“中國結(jié)”。這段拓展解答了“垂柳”和“睡蓮”這兩個意象的象征意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遵循了拓展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的原則,緊扣文本,效用明顯。
四、 在品讀中提升人格修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chǔ)”。嚴華銀先生在《用“育”的方式“育人”》一文中也有類似的表述:“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必須在‘教書的同時實現(xiàn)其‘育人價值?!眴栴}是,語文課堂是否需要像思想品德課那樣直接灌輸思想價值觀?李鳳老師用她的教學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七顆鉆石》教學片段:
師:小姑娘為什么夜里去給媽媽找水,而不是在白天呢?
生:白天小姑娘要照顧病重的媽媽,晚上媽媽可能睡著了,她才悄悄跑出去找水。
生:一般說來,我們小姑娘都是怕黑的,走夜路很恐怖,一個女孩子晚上出來需要很大的勇氣,要是我,真的不敢,難怪小姑娘的行為感動了上帝。
生:文章一開始就說了,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哪兒都找不到水,可小姑娘不放棄,仍出來給媽媽找水,可見她的愛心之可貴。
師:小姑娘的行為,令人感動!
上面的教學片段,李老師拋出“小姑娘為何黑夜找水”的問題,起到了“投石擊破水中天”的作用,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在聯(lián)系上下文的品讀中揣摩答案,在揣摩答案中感悟小姑娘的愛心,無形中接受了美德的熏陶感染,提升了思想境界。
《紀念白求恩》教學片段:
師:讀一讀,比一比。我讀白求恩的話,你們讀“不少的人”的話。
師: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
生: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師: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
生: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guān)心,麻木不仁。
細讀上面的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看出,李老師力求通過師生對讀的新穎形式,使兩種人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兩種人道德行為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修養(yǎng)教育。這完全是“以文化人”的“無痕之育”。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探究,我們領(lǐng)略了“無痕語文”的部分魅力,“無痕語文”的教學魅力還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不再一一列舉。李鳳老師曾說:“‘無痕語文教學是源于教師對教育的真愛,基于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與人性化關(guān)懷,指向?qū)W生終身發(fā)展的有根教育。真正熱愛語文教育、熱愛學生的教師,是可以在努力追求中走向‘無痕境界,彰顯語文教學魅力的!”
(作者單位:南通市如東縣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