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梅
探究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啟迪學生心智,挖掘學生潛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思維能力,提升學習能力。
既然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教師探究教學的意識到底如何?踐行的效果又是如何的呢?筆者就從日常教學的課例談起。
曾在不同時間段聽過兩位老師上《治水必躬親》一課,做過如下記錄:
李老師將本課教學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與目標設定為:讀準字音,能熟練朗讀全文;字詞落實,能準確疏通文意。課堂上,李老師引領著學生們認讀了生字詞,通讀了兩遍課文之后,就逐字逐句地進行字詞解釋和文意疏通。這過程持續(xù)了35分鐘,在大半節(jié)課的時間里,李老師一個人串講到底,細致到任何一個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與用法,無一遺漏地進行講解。余下的10分鐘里,李老師讓學生再讀課文,鞏固文意的理解,然后看時間還有多余,就對第1自然段的內容進行了層次的分析。一節(jié)課上完了,李老師口干舌燥,倍感輕松地說:“還好,我算講得抓緊的,總算講完了字詞解釋,還能講一點第1自然段的內容,夠快的了?!?/p>
王老師教這一課則只安排了一教時,她的教學內容與目標是這樣設定的:讀通全文,疏通文意,認識海瑞形象;理清脈絡,把握論證法,明確治水必躬親的道理。課堂教學中,第一環(huán)節(jié):讀通文句,讀懂文意。王老師通過檢查預習的環(huán)節(jié),輕松地完成了學生識讀生字詞與讀通全文的教學內容。隨后,王老師采用同桌合作學習的方式,落實掌握字詞含義,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從而掃清字詞含義理解上的障礙。這一步驟大約用時16分鐘。第二環(huán)節(jié):理文脈,明方法,析形象,抓觀點。王老師緊扣三個主問題展開教學:①治水為什么必躬親?②為什么要寫海瑞的事例?③本文要闡述什么道理?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從對主要問題的研討探究中,逐漸深入文本,逐漸把握文脈、逐漸認識形象,逐漸明確道理。這一步驟用時25分鐘。臨下課,王老師還啟發(fā)大家延伸思考:古代歷史上躬親治水的偉人有哪些?現(xiàn)今在治水上還存在哪些問題?一節(jié)課上下來,王老師從容篤定,游刃有余,下課了,還不忘贊賞學生:雖然課堂容量大,但學生都積極參與,思維很活躍。
以上兩堂課,從表面上看,是因為設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與內容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但從探究性教學的角度來審視這兩堂課的話,李老師的課沒有留下探究學習的痕跡,完全是采用注入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學中唯恐遺漏一點一滴,片面地追求知識的全面、細致、嚴密,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忘卻,從而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而王老師課堂教學的可貴之處在于,她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前布置預習、課堂合作學習、質疑解疑、問題引導思維等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于變化,而且緊扣學生學習實際,適時適度,收放自如。學生在課堂上或反饋、或交流、或記憶、或提問,真正體現(xiàn)出探究學習的氛圍與效果。這一課例是否帶給我們更深層的思考呢?筆者認為:自主學、巧提問、善延展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三大法寶。
一、 自主學,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前提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若教師一味地認為教學就是“我來教你”,那么勢必就會出現(xiàn)教學角色的偏差,定會將教師這一角色放在主要地位,更有甚者,自始至終扮演著教學的首席,儼然一副“我的課堂,我做主”的不容介入、不容商量的架勢。
課例中李老師的心理想必大家理解:想讓學生多學點,讓學生學細點,想一股腦兒將這些內容塞進學生腦中。老師傾盡所有心力、一心為生著想,這種精神固然可嘉,但后果是不夠理想的!試問:在這樣基本不讓學生開口說話的課堂上,你了解學生哪些知識是本來就知道了,根本無需教的,哪些是他們有能力自學的,哪些是需要老師講清講透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閱讀依賴,就會從“有話不能說”“有話不想說”最后直至“無話可說”。試想:這樣的結果是教師想要的嗎?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學生,還有探究學習的意識嗎?能有探究學習的能力嗎?顯然不是。
對比著看王老師的課堂,這里的學生是鮮活的。他們有課前的預習,有朗讀,有識記,他們還及時鞏固知識,他們循著老師的提問在思考,他們有交流、有討論、有質疑解疑。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會從有意識到有習慣,從有技法到有能力,最后實現(xiàn)由“老師扶著走”到“自己學會跑”的目標。至此,探究學習就實現(xiàn)了助推學生學業(yè)進步、能力提升的愿景。
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后,請張開雙臂,迎接學生走進課堂、參與課堂;請伸出雙手,給學生一些攙扶、一些指點;請默不作聲,留點時間給學生思考、留點機會給學生質疑;請察言觀色,看看哪位學生面有困惑,哪位學生還有見解;請側耳傾聽,學生的七嘴八舌中是否蘊含睿智,抑或存在普遍問題。所以,請務必記?。簩W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語文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同時也務必要明白:探究性學習是融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的一種學習方法。因此,我們要注意教學觀念的轉變:變教師的“教”為“導”,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大膽探索,也有利于教師教學的針對性,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二、 巧提問,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關鍵
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削弱教師的作用,事實上,《語文課程標準》已經(jīng)明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既然是組織者和引導者,那么,在學生探究學習上,教師該怎樣發(fā)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呢?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早就給出了答案:教師應該用思考來指導學生,給學生帶去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表現(xiàn)自己。教師只有促成學生勤思考、善思考,才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至關重要,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抓手就是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課例中的王老師在第二大步的教學過程中,緊扣三個主問題展開教學:①治水為什么必躬親?②為什么要寫海瑞的事例?③本文要闡述什么道理?這三個問題雖說普通,但實實在在地切合了文章的思路。循著文章脈絡來提問,這體現(xiàn)了“以本為本”的理念,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此為一巧;而且,每個問題的設計都緊扣教學目標,且互相關聯(lián),此為二巧。請看第①問,是從客觀的自然現(xiàn)象的復雜性、多樣性的角度來理解治水必躬親的原因,這里有道理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探究這個問題,學生就研讀到了本段嚴謹?shù)恼撟C思路以及文字中自然流淌的音韻美感。再說第②問,探究這一問題就是在學生認識海瑞形象的基礎上,更好地去探究事例論證在全文中的作用。從而與第①問的理解之間形成一個整合,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思維也就清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最后的第③問,就是要解決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的問題。因此,縱觀三個問題,教師逐漸引導學生認識了:治水必躬親的原因、治水必躬親的事例、治水必躬親的道理。同時也收獲了本篇議論文的寫法。課堂上,一個個融科學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的問題,如一塊塊精心選擇的燧石,必定能在學生心靈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開啟他們的思維。
然而,實際教學中,常存在提問誤區(qū):有的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的提問漫無邊際,空洞虛無;有的提問急于求成,只管問,唯求答;有的提問陳舊老套缺乏新意,有的提問對象過于集中……以上所舉的不科學的提問,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還會扼殺學生積極性,更別談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了。
在日常教學中,巧提問的方法很多。為避免課堂提問的碎、多、濫、淺現(xiàn)象,可以是一篇課文提一兩個主要的大問題,綱舉目張,突出重點的主干式提問;也可以是為更好理解主問題而由教師鋪設的散點式小問題,或者是學生們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生成的瑣碎的、零散的小問題。只要注意問題質量的指向性、有效性,就是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fā)展他們的探究學習的能力這一目標的。
三、 善延展,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保障
課堂拓展是學生語文學業(yè)成長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它不僅能拓寬學生知識面,更能發(fā)展個性,形成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特級教師胡明道曾說:“課堂是解決問題的地方,但是最好的語文課并不是解決完所有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帶著一些問題走出課堂?!?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
王老師的課例中,從海瑞治水拓展到歷史上的其他人治水,再由古代治水延展到現(xiàn)今治水,雖然在短短的二三分鐘時間里提出這個拓展要求,但是已經(jīng)能起到助推學生的課外學習、引導學生為議論文尋找古今例證,啟發(fā)學生思考治水必躬親的現(xiàn)實意義,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從時空上拓展的課堂內涵與外延、開闊了教學的有限與無限,這可是探究學習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昆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