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垂敬
垃圾經過分類后,大部分能夠轉化成資源。農村有天、有地、有空間,完全可以自行消化農村自產的大部分垃圾。農村垃圾分類可行且不難操作,但是,需要政府及時跟上“分類后續(xù)處理工程”的建設。本文立足于農村一線的調查,從農村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可行性、易操作性,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角度,提出農村垃圾分類處置的對策建議。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農村出現(xiàn)了垃圾遍布塘邊、河邊、路邊的“垃圾圍村”困境。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理念推動下,不少縣啟動了“村收集、鎮(zhèn)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體系建設模式,其中,“鎮(zhèn)轉運”主要是通過垃圾中轉站壓縮后轉運到縣,“縣處理”主要是使用填埋場填埋垃圾。這比之前農村垃圾無人問津的狀況顯然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使用填埋法處理垃圾的問題接踵而來:①垃圾量猛增導致填埋場難以為繼。我國多數(shù)縣的農村人口是縣城人口的三倍以上,人口多、產生的垃圾也相應地多,農村垃圾加上縣城垃圾,日產量是原來縣城垃圾的好幾倍,已經遠遠超過了縣城原來垃圾填埋場的設計年限。眾多垃圾填埋場幾乎都變成了高聳的垃圾山。②垃圾填埋場吞噬土地資源嚴重。據測算,每1萬人1年所產生的垃圾,需要占地至少1畝進行填埋。一個100萬人的縣,每年填埋垃圾就要永久性占地100畝,浪費土地數(shù)量驚人。③從村莊到縣城運送垃圾的人力物力花費很大。據測算,以村莊到縣城平均25公里的距離計算,包括人力物力在內,處置一噸垃圾至少需要花費220元。一個六萬人的鎮(zhèn)年產生垃圾量7500噸左右(雖然農村日產垃圾量比城市要少些,但也達到平均每人每天0.35公斤),需要花費近170萬元。這其中還不包括垃圾填埋場的用地費用。④垃圾填埋場周圍的環(huán)境受到污染。不僅是周邊臭氣熏天,而且會對地下水構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盡管填埋場做了防滲漏處理),甚至會引發(fā)周邊激烈的社會矛盾。
垃圾不分類統(tǒng)統(tǒng)填埋而導致的系列問題有目共睹,解決此類問題的最生態(tài)、最環(huán)保、最低碳、最經濟、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垃圾從源頭分類,即戶分類。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而分類會產生價值,于是垃圾變成資源。垃圾分類是達到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眾多矛盾的突破口,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提到垃圾分類,大多數(shù)人搖頭,他們認為,別說在農村,就是在城市都很難實行。這是大多數(shù)人們有失偏頗的觀點。實際上,現(xiàn)階段在城市搞垃圾分類確實很難實行,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公用的分類垃圾桶擺放在城市小區(qū)里,投放垃圾時誰分類和誰不分類,難以區(qū)分,所以就很難追溯不分類的責任主體。
但是,農村的情況和城市很不相同,垃圾戶分類在農村很可行。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垃圾分類的責任主體明確。第一,垃圾產生者的責任明確。農民的居住多為獨門獨院,晚上臨睡前農戶把兩個分好類的小垃圾桶放院子門外,這樣就能夠明確垃圾產生者的責任——有名有姓、獨門獨院的農戶從源頭上分類。第二,垃圾收集者的責任明確。次日一早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時,肯定知道誰分類和誰不分類。誰如果不分類或者分類不到位,上門收集垃圾的保潔員立即就能找到他家,農村是個熟人社會,保潔員三番五次的勸說,會讓不分類的農戶感到不好意思。這樣就能夠明確垃圾收集者的責任——村保潔員從源頭上監(jiān)督分類和分類收集。第三,分類監(jiān)督者的責任明確。村干部可以把居住相近的農戶劃分為一個個垃圾分類的責任區(qū)(8戶或10戶為一責任區(qū),戶數(shù)不宜太多,便于管理),采取激勵措施,洗衣粉之類的小獎品雖然不重要,但在熟人社會的農村,農戶看重的是面子,所以,小小的日用獎品會激發(fā)廣大農戶分類的積極性,還會使得一個責任區(qū)內的農戶互相監(jiān)督和切磋:誰分類了,誰沒分類,怎樣分類等等,就會成為大家見面打招呼時常聊的話題。責任區(qū)與責任區(qū)之間的評比,也使得所包掛責任區(qū)的村干部有了壓力。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農戶是監(jiān)督者,保潔員是監(jiān)督者,村干部是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者的責任明確。
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垃圾分類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務,不分類的戶就容易“搭便車”(搭享受公共服務的便車),為了排除“搭便車”行為的出現(xiàn),日用品獎勵措施的采取就很有必要。采取了獎勵措施,明確了責任主體,“搭便車”行為就變得困難,能夠減少甚至避免。
綜上,農村垃圾分類的責任主體非常明確,決定了農村垃圾分類的可行性。
在城市,隨便問問周圍的熟人和朋友,啥是“可回收垃圾”、啥是“不可回收垃圾”,他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清楚,更不知道這種分類方法的依據。所以,城市小區(qū)或馬路旁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垃圾筒形同虛設,很多人只是把垃圾不加區(qū)分地一投了之。
在農村,如果問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農戶也大都搖頭。而且,“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方法也并不適合農村。像書本子報紙、廢鐵廢銅廢鋁、酒瓶、飲料瓶等等“可回收垃圾”,早已被農戶收集在一起,很少有放到垃圾桶的情況,因為有鄉(xiāng)村的廢品收購者經常吆喝上門收購。所以,農戶頭腦中壓根就沒有“可回收垃圾”的概念,只認為那是可賣錢的廢品。
筆者經過在農村的長期調研,充分集納老百姓的智慧,依據農村的特點,可將農村垃圾主要分成三類,每戶配備三個小塑料垃圾桶:①可堆肥垃圾,例如菜葉果皮、剩飯剩菜、雜草落葉、塵?;彝恋鹊?,占農村垃圾總重量的60%左右,為多量,建議用綠色小垃圾桶盛放。②有毒有害垃圾,例如廢電池、農藥瓶、農藥袋、廢燈泡燈管、廢溫度計等等,占農村垃圾總量的5%左右,一個月一戶未必能積攢一小桶,數(shù)量雖然很少,但污染的危害不小。建議用黑色小垃圾桶盛放。③其它生活垃圾,例如各種包裝袋、糖紙、泡沫、玻璃、橡膠、衛(wèi)生紙、尿不濕、婦女用品、舊衣物等,占農村垃圾總重量的35%左右,雖然重量少,但體積較大,是農村垃圾的罪魁禍首。建議用紅色小垃圾桶盛放。
通常,把綠色的可堆肥垃圾桶放在廚房,把紅色的其它生活垃圾桶放在堂屋,把黑色的有毒有害垃圾桶放在小孩接觸不到的隱蔽處。顏色的不同,使得老人和兒童也容易辨認。每晚農戶把常用的綠色桶和紅色桶放院外大門口,次日一大早保潔員上門分類收集,之后,農戶把垃圾桶放回原處。由村里統(tǒng)一約定,有毒有害垃圾只需每月的固定日收集一次即可。通常情況下,每晚擺放門口的只是綠色桶和紅色桶兩個常用的小垃圾桶,這使得垃圾分類更加簡化和省事。使用這套收集辦法,上午和下午在村子里基本看不到垃圾桶。
用這種“宜粗不宜細”、容易理解的簡單方法分類,老百姓一聽就懂,一看就會,稍動腦筋,舉手之勞,簡便易行,完成分類。像那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再生垃圾、不可再生垃圾”,“可降解垃圾、不可降解垃圾”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名稱,不通俗易懂,不便于在農村使用;像那種垃圾分類過細的歐洲模式和日本模式,在我國農村更不切合實際,更不適用。城市垃圾有城市垃圾的特點,農村垃圾有農村垃圾的不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生搬硬套,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出適合于農村的、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方法。
在農村搞垃圾分類并不難,甚至簡便易行。但是,除了政府的強有力宣傳和動員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之外,還需要政府的強有力硬件支持,主要是“垃圾分類后續(xù)處理工程”的建設必須及時跟上,才能夠確保農村垃圾分類真正推行。
生活垃圾包圍民居
可堆肥垃圾的處理。農村有廣闊的天地,何必把農村的西瓜皮、爛菜葉經過幾番轉運、拉到城里去填埋?經過垃圾分類后,農村完全可以自行消化占比60%的可堆肥垃圾。對于可堆肥垃圾的處理,主要有如下幾種方法:①分散施肥法。農戶將可堆肥垃圾自行填埋在家前園后的樹下、菜園里,此法適用于居住條件不是太擁擠的村莊,尤其適用于丘陵地帶和山區(qū)。②分散發(fā)酵法。由政府出資,給每戶統(tǒng)一配置可漚肥發(fā)酵的垃圾發(fā)酵桶(桶較大,有蓋,桶下有孔),投進一定數(shù)量可漚垃圾后,噴灑活性益生菌有助于發(fā)酵產生農家肥,間隔若干日農戶各自將肥料還田。此法適用普遍。只是,目前在市場上尚未有企業(yè)生產此類垃圾發(fā)酵桶,一旦研制成功(注意冬季也要求快速發(fā)酵漚漬),市場前景應該很廣闊。③集中堆肥法。由政府出資,以行政村為單位,建設兩座沼氣池以周期性循環(huán)使用,由村保潔員分類收集后將可堆肥垃圾投放沼氣池。如果沒有沼氣池,可由政府出資在村外空曠地帶建設若干個非露天堆肥池進行發(fā)酵腐熟,這需要噴灑活性益生菌,冬春季還需要溫室大棚提高溫度,以較快發(fā)酵。同時要注意處理好污染和滲濾液。
相較而言,分散施肥法和分散發(fā)酵法都較好,因為要將可堆肥垃圾投放在自家的樹下、菜園里、農田里,農戶自然用心去分類。集中堆肥法會加重保潔員收集的工作量,而且,如果有些戶分類不當,摻雜進不可降解的垃圾,則不利于漚漬農家肥;更重要的是,建設沼氣池或非露天堆肥池,既需要野外場地,還需要一次性較多資金的投入。
有毒有害垃圾的處理。有毒有害垃圾數(shù)量雖少,但危害大,務必經過嚴格的運送程序,收集運送后由縣統(tǒng)一進行專業(yè)化處理。對于有毒有害垃圾,建議采取“政府購買垃圾”的引導性思路,將會起到很好的保潔效果,因為利益產生動力。由于有毒有害垃圾幾乎無市場價值,政府若以較高價收購(比如,廢電池、廢燈泡燈管、廢溫度計都是1元/斤,農藥瓶、農藥袋因需收集較多才夠1斤,可以1.5元/斤的價格收購),很容易把有毒有害垃圾收集上來;假如收購價格很低(比如1斤只有一兩毛錢),則失去了收集的吸引力,人們懶得收集出售,有毒有害垃圾還是難以收集。
其它生活垃圾的處理。其它生活垃圾多是干垃圾,由村保潔員收集后,進行二次分揀,大多數(shù)會變成資源,出售給廢品回收企業(yè),收益歸保潔員。只有很少量垃圾需要進入“村收集、鎮(zhèn)轉運、縣處理”的垃圾運行體系。
“垃圾分類后續(xù)處理工程”的硬件建設需要政府及時跟得上。垃圾分類是個系統(tǒng)工程,垃圾戶分類在農村可行且不難操作,但是分類之后還要后續(xù)處理設施和工程等硬件作支撐。分類后的后續(xù)處理工程,例如垃圾發(fā)酵桶的研制和生產,沼氣池、野外堆肥池的建設,專門的有毒有害垃圾處理場(目前我國多數(shù)縣沒有建設此類處理場)的建設,這些都需要政府及時的資金投入。如果分類后的后續(xù)處理工程跟不上,垃圾車仍將所有垃圾混裝在一起“一鍋端”,最終會出現(xiàn)分了也白分、前功盡棄的局面。因此,在政府倡導農村垃圾戶分類的同時,政府及時跟上垃圾分類后續(xù)處理工程的建設,非常必要而且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