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娟娟
摘 要: 從小讓幼兒學習自己動手、自己觀察,培養(yǎng)幼兒活潑好問、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對他們今后生長發(fā)育有著深遠的影響。面對日新月異、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孩子們需要的并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將來對他們學習生活產生幫助的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同時,社會要向前發(fā)展,需要具有開拓精神、勇于探索的人才。而要培養(yǎng)這樣的人才,顯然不能單純通過傳授知識實現(xiàn)。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探究學習能力 科學教育
隨著周圍世界的變化和教育改革,我們頭腦里原來的一些固有的認識日益受到沖擊,教育活動的單一性正被多元性替代,知識的“唯一正確答案”受到“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觀念的挑戰(zhàn)。人們越來越覺得:幼兒學習是一個主動獲得經驗的過程,并非是成人教學的結果。新的《幼兒園教育綱要》中,幼兒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使我們強烈地感到: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tài)知識的傳遞,而注重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及環(huán)境積極交流的能力。
在以往幼兒園科學教學活動中,我們一般采用教師提問、講解,幼兒逐一回答的方式,然后得出這一事物的結論。在現(xiàn)在的教學活動中我改變“你教我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幼兒通過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練一練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學到粗淺的知識技能,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學習能力。以下是我在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在觀察中產生疑問,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是興趣的原動力,更是幼兒求知、探索、創(chuàng)新的動力,幼兒與生俱來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凡是新異的事物、奇特的東西都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想觀察、探索原因。就拿春天的草坪來說,幼兒對它充滿無窮興趣,每天去戶外活動時,幼兒都要去看看,從枯黃一片、光禿禿的草坪,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孩子們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產生許多疑問,如孩子們發(fā)現(xiàn)石塊四周和操場邊緣的小草開始長出嫩芽,可中間的草坪卻還是光禿禿的一片,為什么會這樣呢?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邊上的小草水喝多了,有的說邊上的草坪太陽曬得多,成成說:“不對,不對,因為中間的草坪常常被我們踩,小草鉆不出來,還沒有發(fā)芽。”又如雨后的草坪,幼兒突然發(fā)現(xiàn)了許多細小的泥土,對此他們充滿了好奇,展開了又一次的爭論,一部分幼兒說:“我知道為什么這樣?因為下雨,泥土里的水分變多了,所以蚯蚓要出來呼吸新鮮空氣?!庇钟幸徊糠钟變赫f:“那是蚯蚓的大便。”就在他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丁丁大聲地說:“是不是大便聞一聞就知道了?!闭f完他跑到草坪上彎下腰聞了一下,回來很自信地對我們說;“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們,這絕對不是大便,因為它不臭?!钡降资鞘裁茨??我并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幼兒,而是讓他們回去自己尋找答案。果然,第二天,丁丁第一個來告訴我,他找到了答案,是從網上查到的。接著許多幼兒都來告訴我答案,雖然他們的答案是一致的,但我知道,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卻是不一致的,正是在一次次的質疑、主動探索、思考、解決問題中,幼兒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同時促進了觀察力和探索能力的發(fā)展。
二、為幼兒營造安全、輕松的探究環(huán)境
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幼兒經常表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動機和愿望,新《綱要》強調“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所以在探究過程中,我們努力為幼兒營造安全的探究氛圍。記得有一天,我放在鋼琴上的兩片藥突然不見了,了解情況后才知道,原來自然角的蠶豆“生病”了,而晨晨當起了“醫(yī)生”給蠶豆“喂藥”。我并沒有責備他,而是讓他繼續(xù)當“醫(yī)生”,認真觀察“病人”是否會好,可過了幾天,他哭著跑來告訴我:“葉子都掉光了,該怎么辦?都是我做錯事了。”我鼓勵他不要害怕失敗,“老師會和你一起解決的?!庇谑牵野褱蕚浜玫膸着杌贸鰜?,和他們一起觀察實驗,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陰暗處;一盆經常澆水,一盆不澆水。經過幾天和孩子一起觀察和記錄,他們發(fā)現(xiàn)植物需要陽光、空氣和水,而不是“藥”。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因此我們相信幼兒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探究周圍世界的。在他們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時,在他們的行為與并不重要的或可靈活調整的常規(guī)發(fā)生矛盾時,在他們行為表面上看來有點錯誤時,我們不要急于批評或制止,而要耐心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支持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無論他們的實驗能不能成功,老師都應鼓勵他們嘗試,幫助他們獲得最終的成功,并給予激勵性評價。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在安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探索、發(fā)現(xiàn)。
三、樹立“以幼兒為本”的觀念,充分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地位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要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學習能力,則必須樹立“以幼兒為本”的新觀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以往科學教育中,教師是中心,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在講臺前,按照教學目的發(fā)出一個個指令,講解、陳述、演示;在個別活動中,注意采用實驗方式,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動一動,但是這些方法還是為讓幼兒掌握知識服務的,因而即使幼兒親自試驗,也都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下,根據(jù)教師的要求一步一步進行的,幼兒不能超出教師的規(guī)定,動手機會少,課堂氣氛嚴肅沉悶,使幼兒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例如:“在認識水的特殊性”時,教師演示了水與醋、牛奶的比較,告訴幼兒水是無色無味的;再將一根棍子放進水與牛奶里,告訴幼兒水是透明的;將水倒在地板上,告訴幼兒水是會流動的。最后幼兒獲得了關于水的特性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是由老師教,幼兒背誦得到的,并不是通過自己探究活動獨立發(fā)現(xiàn)的,因而無助于幼兒獨立性、自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而在真正的探究性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有時端坐在前,發(fā)出簡短的指令,但更多的是指導幼兒開展活動,允許幼兒盡情操作、觀察、分類。教師則巡回于幼兒身旁參與幼兒有關活動,觀察了解幼兒的情況,傾聽幼兒的發(fā)現(xiàn)或提出的要求,并給予必要的幫助或及時補充活動材料。如在“可愛的小腳丫”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可以用腳玩的玩具,還有海綿、顏料、白紙等。活動一開始教師先脫去鞋襪積極參與活動,再請幼兒脫去鞋襪,通過看、摸、揉、走、跑、跳認識其結構。在幼兒自由選擇玩具用腳玩時,教師在旁給予一定指導,盡可能讓幼兒自己操作探索,然后讓幼兒用語言表達——我是怎樣用腳玩玩具的,并演示給大家看,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用腳趾夾玩具”等及時給予表揚肯定。在活動中幼兒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教師把指導與幼兒的探索活動結合起來。這一活動改變了過去教師呆板灌輸知識、幼兒被動接受的局面,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活動中既是合作者,與幼兒一起提問,一起回答,一起討論;又是活動的引導者, 起到適時的點撥、穿針引線的作用;更是活動的支持者,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四、把握時機,引導幼兒探索學習
第一,老師要注意觀察、適時引導。觀察的著眼點應放在幼兒是否大膽嘗試、樂于探索,對不愿探索的幼兒,老師要用探索的語言激勵他們“你來試一試”,“你一定能試成功”。如在“我來攪一攪”活動中,剛開始許多幼兒只知道將泥裝在盆里,不知道往盆里加水和泥,我很著急,怎么辦?當看到微微、玲玲等小朋友往盆里加水和泥時,我趕緊表揚他們,其他小朋友都跟著學做起來,這樣不僅使這幾個幼兒感到自豪,同時不知不覺地教給其他幼兒探索方法,改變教師一味地教、幼兒學得厭煩的局面。對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兒,我耐心啟發(fā),循循誘導,用“你再想想”,“你再來試試”等親切自然的話語,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嘗試活動。
第二,鼓勵幼兒進行討論和交流,培養(yǎng)幼兒探索意識。“語言是思維的拐杖”,離開語言的思維是虛晃無力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應重視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fā)現(xiàn),使幼兒理清思路,更清晰地了解某些事。在探索過程中,語言伴隨動作同步進行,同伴間的交流、爭論有時是一種催化劑,教師要及時捕捉并以此為契機,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大膽進行猜想和解釋,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驗證,把問題弄個水落石出。石頭和石頭碰撞可以撞出火花,爭論一下也許就有新思路、新方法。如在“怎樣使雞蛋落下來不破”的活動中,幼兒發(fā)現(xiàn)了各種讓雞蛋落下來不破的方法,但是有一種方法幼兒運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實驗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那就是把雞蛋放在瓶子里,再在瓶子外面包上海綿,為什么同樣的材料會有不同實驗結果呢?于是我組織幼兒探討交流,再次探索,最終發(fā)現(xiàn)瓶子外面包的海綿多了雞蛋掉下來就不破。瓶子外面包的海綿少了,那雞蛋落下來就會破。在一次次爭論中幼兒學會傾聽別人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傾聽”讓幼兒獲得更多信息,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幼兒的想法,為我們及時調整教育行為提供依據(jù),也為更好地發(fā)展幼兒的探索能力提供保證。
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活動,發(fā)展幼兒的探索能力
有人曾講:“教孩子記住十個問題,不如引導他們思考一個問題?!庇變褐鲃铀伎紗栴}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我們開展了“小問號”、“發(fā)現(xiàn)天天報”、“每周一問”等活動,促使幼兒對社會和自然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并提出問題。幼兒提出問題之后,教師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勵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答案,或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回家和父母查找各種資料等。讓幼兒把自己觀察到的細節(jié)、結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膽表達出來。如在主題活動“有趣的動物”中,孩子們問道:“老師,蝸牛喜歡吃什么呢?”過去,孩子們要問爸爸媽媽、問老師,現(xiàn)在我們會說:“我們一起喂喂就知道?!苯涍^一段時間的喂養(yǎng)觀察,孩子們發(fā)現(xiàn)蝸牛喜歡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不喜歡吃芹菜、黃瓜等。孩子們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畫出來貼在墻上,告訴全班同學。更有趣的是,孩子們發(fā)現(xiàn)蝸牛吃了草莓會排出紅色的糞便,吃了橘子會排出黃色的糞便。經過反復實驗觀察,孩子們得出結論:蝸牛糞便的顏色與吃的食物有關。
孩子們通過實驗、觀察,證明自己的假設和猜想是否正確,然后寫出“實驗報告”。有的實驗報告是一幅畫,有的是一張照片,有的是圖表,還有的是采集的實物。在探究過程中,孩子們學會讀書和寫字,學會推理和思考,學會與他人合作。
所以我認為探索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保護幼兒的探索精神,將探索性學習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讓幼兒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爭取讓每個幼兒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