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露陳淼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境教”在通識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
彭露陳淼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通過對中西方通識教育發(fā)展的對比與分析,探尋“境教”與通識教育的關(guān)系,在通識教育中實踐“境教”發(fā)現(xiàn),“境教”與通識教育密不可分,“境教”對于通識教育的發(fā)展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提倡通識教育的當下,高校探索、實踐“境教”具有積極意義。
境教;通識教育;實踐研究
“通識教育是針對專業(yè)主義教育和職業(yè)主義教育而產(chǎn)生的高等教育理念與高等教育模式”[1]。通識教育承襲于古希臘自由教育,要求知識的廣度高、涉及面廣。高校的通識教育一般都是以開設一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主渠道,輔以“第二課堂”、專題講座、課外閱讀和活動等[2]。通識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離不開言教和身教,但“境教”卻往往被人忽視。境教指情境教育,即結(jié)合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教育對象所處的環(huán)境特點進行教育。這里所講的“環(huán)境”包含:語言環(huán)境、實地環(huán)境、時間環(huán)境等。在通識教育中,“境教”可以通過其所處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每一個教育對象。因此,在提倡通識教育的當下,實踐、探索“境教”實為必要。
在中國,通識教育源遠流長?!吨杏埂诽岢觯鰧W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易經(jīng)》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淮南子》說“通智得而不勞”。《論衡》提倡“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從古至今,中國的通識教育一直深刻地影響著國人。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通識教育培養(yǎng)“通古今之變,覽天下群書”的通才;而到了建國初期,國家教育以通專結(jié)合為主,注重能力的均衡;1952年之后,通識教育被淡化,逐步進入專業(yè)教育模式;1978年后,延續(xù)專業(yè)教育模式,又重新開始探索通識教育;而從1995年至今,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人才作為目標,重新把通識教育作為重點發(fā)展。
西方的通識教育源自19世紀,馬修·阿諾德最早在《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提出了拋卻固有的陳舊觀念和習慣,學習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思想和理論去解決與我們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的教育觀念[3]。這種教育觀念容易被人接受,但過分強調(diào)學術(shù)分科和專業(yè),不利于學科的發(fā)展和進步,也不利于學生獨立的思考,具有妨礙學科的交叉等弊端。有先進思想的教育家們意識到了上述問題,開始探索和發(fā)展通識教育。例如,哈佛大學力極力打造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在通識教育中倡導文理交叉;而較早進行自由教育的耶魯大學則提倡學生選修人文藝術(shù)類課程。迄今為止,西方大學仍然重視發(fā)展通識教育。
與西方學生相比,我國學生從小受到的是缺乏反饋的、線性的、居高臨下的教育,獨立人格和求異思維都有所缺失。近年來,雖一直提倡通識教育,許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相關(guān)的觀點和方法,但很大程度上學生們目前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之中。在西方“境教”理念的影響下,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文庫”與芝加哥大學的“名著課程計劃”在通識教育中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試圖把“全人類的文明經(jīng)典”介紹給學生[4]。
教育應當面向未來,教書育人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使人得到更為充分的發(fā)展,更大地推動社會進步。在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適應人的發(fā)展,更有利地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人才,教育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熬辰獭睂儆谕ㄗR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是卻被傳統(tǒng)的通識教育所忽視。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是言傳身教,這種教育方式側(cè)重日常習慣的養(yǎng)成,老師把知識和道理教授給學生,給受教育者理論上的直觀認識和榜樣的力量。而“境教”則是通過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從積極層面熏陶學生,引導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主動地投入有益的學習活動中,注重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與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它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和全面發(fā)展。
首先,“境教”是通過環(huán)境影響學生,讓學生從主觀意愿上能動地追求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屬于通識教育所提倡的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方式;其次,“境教”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來熏陶學生,以引導為主要方式,避免強迫式教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健全而獨立的人格和品質(zhì);最后,環(huán)境和氛圍的營造有益于學科和知識之間的融合,“境教”涵蓋的內(nèi)容之廣使得其在多方面對學生造成影響,有力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促進全面發(fā)展?!熬辰獭彪x不開言教和身教,與其相輔相成,相互影響,通過心境的啟迪和環(huán)境的營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多方面發(fā)展。因此,“境教”與言教、身教共同對學生的成長發(fā)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古代傳統(tǒng)教育中不乏采用 “境教”的例子?!度纸?jīng)》中孟母三遷的故事將“境教”擺在了比言教、身教更為重要的位置??鬃釉趯Φ茏拥慕逃幸渤2捎谩熬辰獭钡姆绞?,“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里仁唯美,擇不處人,焉得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等等。大學教育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梅貽琦先生說:“意志須鍛煉,情緒須裁節(jié),為教師者果能于二者均有相當之修養(yǎng)功夫,而于日常生活之中與以自然之流露,則從游之學子無形中有所取法”。湖南師范大學的田中陽教授指出,“教育不論是何種形式,都有言教、身教和‘境教’三種層次,在這三種層次中,‘境教’往往為人忽視,究其實,‘境教’更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更細微,更深刻”[5]。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的實現(xiàn),不僅需要老師的言傳身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所學所獲,在這當中,環(huán)境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田中陽教授提出了一種“大思維、大視野、大尺度”的育人范式、學術(shù)范式和管理范式。在他的倡導下,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創(chuàng)立了“書山論壇”,設立了“背書獎”,弘揚“書山文化”,倡導“讀書為本,不同流俗”、“做通曉天下的新聞傳播人才”等,致力于從“境教”的角度教育學生、影響學生。迄今為止,以“書山論壇”、“背書獎”等特色實踐教育活動已經(jīng)成功舉辦多次。其重要使命之一是要在培養(yǎng)通識型人才方面做出貢獻,它們既是應試教育的一種有效補救措施,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它們不拘一格,社會自然、歷史人文、人生百度都涵蓋其中,特別是為新聞傳播學科學生的“文史哲”底蘊功底的培養(yǎng)提供了平臺[6]。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其把歷史、社會、文學、新聞等多方面的思想內(nèi)容帶給學生,力求培養(yǎng)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聞傳播人才。
“書山論壇”邀請文史和傳媒方面的名家進行講座,拓寬學生思考的維度和廣度,讓學生接受到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思考所認知的世界,激發(fā)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并活躍其思維方式?!氨硶劇被顒右员痴b國學經(jīng)典的比賽形式,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大學生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讓更多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主動追求學習,使其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經(jīng)典,在信息迅猛發(fā)展的當下停下腳步、閱讀經(jīng)典,并從中吸取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經(jīng)典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jié)晶,它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個人修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促進全面發(fā)展。
除此之外,學院重視教學樓環(huán)境氛圍的打造。走廊上掛著七八十幅學院師生員工的照片,展示了師生員工的亮麗風采以及學院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側(cè)面,體現(xiàn)了學院一步一個腳印的發(fā)展歷程,它們成為學院重要的文化元素,對師生員工的成長形成無形的影響力。大廳、教室、辦公室、走廓和“書山論壇”掛著一百多幅書畫作品,它們都是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的格言,或關(guān)于讀書正志,或關(guān)于篤學修身,均是教育學生讀書做人的名言。還有一些自擬的關(guān)于專業(yè)、傳統(tǒng)文化的警句,例如“讀書為本,不同流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砥礪品行,求通天下”等等[7]。
運用“境教”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生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熱愛,變老師灌輸為學生探求,變回答問題為提出問題,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思考;開闊學生的眼界,以基礎(chǔ)代替深刻,以廣泛代替專精,更多的接觸世界,更好的探尋內(nèi)心,培養(yǎng)素質(zhì),從而更為完善地實現(xiàn)通識教育。
通過研究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的要求下實踐“境教”,筆者發(fā)現(xiàn)“境教”對于通識教育的推進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氛圍是最好的老師,在實踐中以環(huán)境和氛圍為老師,熏陶學生、引導學生自主發(fā)展,有利于通識教育。通過開展“書山論壇”講座,培養(yǎng)學生成為“通曉天下的新聞傳播人才”;通過開展“背書獎”特色活動,樹立學生“讀書為本,不同流俗”的學習目標,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有助于通識教育的推進。通過打造學院教學樓的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院環(huán)境歷史的積淀和厚重感,潛移默化地予學生以熏陶和教育。
高校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有助于高校情境教育——“境教”的形成,對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的展現(xiàn)也大有裨益。通過這種長期的耳濡目染式的“境教”,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學生基本素質(zhì)的提高、學科之間的互相交流進步必將產(chǎn)生積極的意義,從而更進一步推動通識教育的發(fā)展。
[1]苗文利.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研究述評[J].高校教育管理,2007(5):12-16.
[2]王義遒.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zhì)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2-8.
[3]A.Matthew.Culture and Anarchy[M].BiblioLife press.2008. [4]孫建偉.試析通識教育對高職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的影響[J].課程教育研究,2012(20):43-48.
[5]田中陽.對新聞傳播專業(yè)德性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1):188-191.
[6]田中陽.對新聞傳播專業(yè)通識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兼對梅貽琦先生《大學一解》的解讀[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6):58-63.
[7]田中陽.使命和責任——對新聞傳播學科通識教育的認識和實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3):63-69.
(責任編校:馬余平)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of"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in the Liberal Education
PENG Lu CHEN Miao
(College of Journalism&Communi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The dissert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d liberal education was discussed,and the 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 was put into practice in our college.The research group thought that the"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is tightly related with the liberal education,an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iberal education.Therefore,it has positive means for high schools to discuss and practice"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when the liberal education was prevailing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mpus Environment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practice research
G 710
A
1672-738X(2014)01-0066-03
2013-11-08
湖南師范大學2011-2012年度學生工作研究資助課題(11XG01);
彭露(1978—),女,湖北孝感人,思想政治教育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