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雪山
(合肥學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文學概論教材應該怎么編寫,一直是文論界和高教界很困擾的問題。按理說,中國的文學概論教材,是中國人編的,給中國人使用的,當然要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口味,使用中國的本土資源。但是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任何學問也不可能關起門來造車,吸收更豐富廣闊的資源成為一種必然。而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全球擴張,正如敏澤所言:“當代所說的‘全球化’,實際上就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來主宰和主導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盵1]12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也認為:“對于我們許多人而言(特別是在文學和文化領域工作的人),這是界定全球化的核心: 世界文化的標準化;美國的電視,美國的音樂,好萊塢電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些東西?,F(xiàn)在,這種恐懼卻是彌漫在我們后面兩個范圍之中: 一方面,這明顯是支配和本地文化工業(yè)被美國文化工業(yè)取代的后果;同時,這種恐懼更深層的方面在于社會,而文化現(xiàn)在被視為唯一的癥候。換言之,這種恐懼是,特定種族-民族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文化標準化的過程中將遭到破壞?!盵2]5在這種背景下,勢必帶來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如何堅持文論教材的本土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何謂“本土化”?本土化不是狹隘的地域觀念,更不是民族之間的對立,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現(xiàn)出來的民族特色。具體到文學概論教材,本土化則是一個如何彰顯自己民族文論特色的問題。它主要是指使用中國本土資源,構(gòu)建中國自己的文學概論。而中國本土資源,主要是指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術語、概念和思想觀念。各種版本的文學概論教材也或多或少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只是做得不夠充分??v觀五四以來的中國文論教材,從概念到體系,從方法到思想,基本上都是外來的,或蘇俄模式,或歐美模式,或馬恩+別車杜+韋勒克模式。而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資源只是一些零星點綴和補充。當然這只是事物的一面,另一方面,在這種大范圍“西化”趨向的背后,我們也看到,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西方文論單向輸出的局面已經(jīng)被多元對話的局面所取代,正如王岳川所言:“本土化和全球化從來都彼此依存,作為文明載體的民族自身發(fā)展不僅在沖突中融合而成,而且在融合中產(chǎn)生新的沖突并進而達到更高的融合?!盵3]32-33所以本土化成為全球化發(fā)展的一個深入階段而成為必然,離開本土化全球化也會變得難以持久。這樣一來,本土化就不只是內(nèi)在要求,也是外部要求。實際上本土化之路從未停止過,仔細梳理這些本土化探索,對中國當代的文論教材建設大有裨益。
中國現(xiàn)代的文學概論教材編寫,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初。梁啟超曾說:“凡一學術之興,一面須有相當之歷史,一面又乘特殊之機運?!盵4]24中國文學理論當然不乏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而晚清民初的巨大社會變遷,尤其是學術思想的巨大變遷,給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帶來特殊的機運。隨著“美術”“文學”等一大批特定概念術語的出現(xiàn),使文學理論學科的確立成為可能。尤其是1903年頒布“癸卯學制”之后,“文學門”的分類,使得文學獨立出來,為現(xiàn)代形態(tài)的文學理論學科的形成奠定基礎。中華民國成立后,蔡元培任教育總長,著手進行教育改革。在1913年的《教育部公布大學規(guī)程》中,在文學門里的梵文學類、英文學類、法文學類、德文學類、俄文學類、意大利文學類和言語學類,都設置了“文學概論”課程;同年的《教育部公布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中,要求“國文部及英語部之豫科,每周宜減他科目二時,教授文學概論?!盵5]646這是第一次明確把“文學概論”設置在大學文科課程中,使其在現(xiàn)代學科譜系中的位置得以確認。
中國最早的文學概論教材,應該是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1913年在京師大學堂講授,1914年由京華印書局出版。該書仿照《文心雕龍》之模式,分四卷25篇,體系完整,論述周嚴,為桐城派文論的集大成之作。盡管內(nèi)容上創(chuàng)新不多,但由于它出現(xiàn)在“癸卯學制”之后,“癸卯學制”是以西方現(xiàn)代學科為標準而設立的現(xiàn)代辦學模式,所以姚的授課內(nèi)容自然也有東西互相關照的視角和眼光,是“典型的傳統(tǒng)學術與現(xiàn)代教育(教材)結(jié)合的產(chǎn)物”[6]7。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向現(xiàn)代文論轉(zhuǎn)向的紐結(jié)點。”[7]43由于其主要內(nèi)容還是沿襲了傳統(tǒng)文章學理論的框架和范疇。因此,不好完全看作是本土化努力,而只能算是有新氣象的最后一本本土文論教科書而已。
20世紀20~30年代有3部本土化的文學概論著作,一個是劉永濟的《文學論》,一個是馬宗霍的《文學概論》,一個是段凌辰的《中國文學概論》。劉先生的“文學概論”共六章,包括文學的觀念、分類、工具,以及與藝術與人生之關系。最后還提出研究者應該注意的問題。劉先生既不墨守成規(guī),也不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在吸收傳統(tǒng)養(yǎng)分的前提下,融會新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為后來的文論教材提供有益的嘗試。馬先生的教材,分為四編:緒論,外論,本論、附錄。該書立足于傳統(tǒng),卻不拘泥于傳統(tǒng),在闡述文學分類、文體、流派和文學觀念時,都專章談論西洋觀點。在外來文論影響下,如何保持民族傳統(tǒng),馬宗霍的《文學概論》提供了一個典范文本。段著可謂“中國本土之文學概論”,全書十八篇:文學之定義、歷代文學觀念概述、文學之范圍、文學之功效、文學之特質(zhì)、文學之起源、文學之進化、文學與時代、文學與地域、文學家之個性創(chuàng)造 、文學與道德等。從教材的體例看,似有西學的影響,但從篇名看有其本土化選擇,如“歷代文學觀念概述”、“文學家之個性”、“文學與道德”等。兩年后,陳懷的《中國文學概論》問世,該書分為文性、文情、文才、文學、文識、文德、文時等章。顯然,陳著的撰寫體例是更加地道的中國式知識話語。30~40年代老舍先生的《文學概論講義》,除第一講引言外,第二講和第三講為中國歷代文說,是頗具特色的部分,將中國古代對文、文章、文學的觀念作了一番系統(tǒng)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有了后面的幾部分內(nèi)容:文學的特質(zhì)、文學的創(chuàng)造、文學的起源、文學的風格、文學的傾向、文學的派別和形式,以及各類文體。由此發(fā)現(xiàn),老舍的文學理論更重視中國古代文學觀念和文學形態(tài),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土化的特征,從而實現(xiàn)了中西文學觀念的較好融合。
作為新中國獨立編寫的文學理論教材,就其代表性和影響力來說,60年代是以群的《文學基本原理》,70年代主要是蔡儀的《文學概論》,80 年代主要是14院校的《文學理論基礎》,90年代主要是童慶炳的《文學理論教程》。在以群的教材中,除緒論外,全書結(jié)構(gòu)分為三編: 第一編為文學與社會生活、文學與政治和文學發(fā)展中的繼承、革新與各民族文學的相互影響三章,相當于前蘇聯(lián)體系中的文學本質(zhì)論和部分文學發(fā)展論;第二編為文學的形象與典型、世界觀與創(chuàng)作方法、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與形式、文學語言、文學體裁和文學的風格、流派和民族特點六章,相當于是文學構(gòu)成論和文學發(fā)展論;第三編為文學鑒賞和文學評論兩章,這是前蘇聯(lián)體系中所沒有的,可以稱之為文學接受論。蔡儀的《文學概論》,全書九章,第一章是文學是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第二章是文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兩章可視為文學本質(zhì)論;第三章是文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第七章是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法,這兩章可歸為文學的發(fā)展論;第四章是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第五章是文學作品的種類和體裁,則相當于文學構(gòu)成論。而第八章的文學欣賞和第九章的文學批評,則相當于以群的文學接受論;而蔡儀版本中還有第六章的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這是前蘇聯(lián)體系和以群版本中都沒有的。由此來看,經(jīng)過以群和蔡儀的努力,中國文藝學學科建構(gòu)起了“本質(zhì)論、發(fā)展論、構(gòu)成論、創(chuàng)作論、接受論”的體系框架。這既是對前蘇聯(lián)體系一脈相承,也對老舍先生有所繼承,并直接影響到后來的編寫體例。但是本土化努力不夠。
14院校的合編《文學理論基礎》,和前面兩部文論教材都是訪蘇教材的典范,遵從文藝是政治的口號,強調(diào)文藝的黨性人民性、階級性,把文藝當作政治的工具。該教材最可貴的努力是專門用一章來撰寫文學的民族特點,而且對民族特點認識較之以前和同期教材有所進步。當然本土化努力不足,不如之后童慶炳的系列文學理論教材。他的代表作《文學理論教程》,全書在內(nèi)容上共分為五編:第一編是導論,介紹文學理論的性質(zhì)和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誕生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第二編是文學活動,包括文學活動的一般分析,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性質(zhì),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活動等;第三編是文學創(chuàng)造,包括文學創(chuàng)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的性質(zhì)、文學創(chuàng)造過程、文學創(chuàng)造原則等;第四編是文學作品,包括文學作品的類型和特點、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tài)、敘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和文學風格等;第五編是文學消費與接受,包括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性質(zhì)、文學接受過程文學批評等??梢钥闯觯@樣的框架結(jié)構(gòu),既是對以往文學理論模式的借鑒,又體現(xiàn)出某種探索和創(chuàng)新,他一反過去的文學反映論,而把審美作為文學的特質(zhì)。尤為可貴的是,他在很多地方有意識地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論精神,比如文學意境、文學意象、文學蘊藉等。雖然整體是西方模式,但本土化努力也清晰可見。由于被全國很多高校采用,此教材影響深遠。
縱觀以上教材,已出或待出的,包括很多沒提到的教材,中國文論的本土化努力不外是兩條途徑,一是舊瓶裝新酒,一是新瓶裝陳酒。建國前基本是后一種,建國后基本是前一種。所謂“陳酒”,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或內(nèi)容是本土的也是古代的。所謂“新瓶”,就是用現(xiàn)代的也是西方的觀念、方法乃至話語方式來重新處理本土的文論資源。但是在西方文化話語的強大壓力下,用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進行“弱化”或“邊緣化”的處理,越來越多,這方面的教訓可謂多矣。多年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或照搬蘇俄模式,或套用西方模式,表面看來生機勃勃,實際卻一直不能真正書寫本土文化的主體性??上驳氖?,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努力在探索在尋求改變,在上世紀90年代全國舉行了幾次大的相關研討。曹順慶先生提出,中國現(xiàn)當代文藝理論沒有建立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論體系,沒有能夠發(fā)出自己的獨特聲音,患上了嚴重的失語癥?!拔覀兏緵]有一套自己的文論話語,我們一旦離開了西方文論話語,就幾乎沒有辦法說話,活生生一個學術‘啞巴’?!盵8]51持這種觀點者并非個別,實際上代表當代中國文論學者的普遍感受。季羨林先生也說:“西方文藝理論體系,主宰著當今世界上的文藝理論走向,大有獨領風騷之勢。新異理論,日新月異,令人目眩心悸。東方學人,邯鄲學步,而又步履維艱。
西方文藝理論,真仿佛成了天之驕子了?!盵9]1-2
如何實現(xiàn)當代文論的本土化、建立中國自己的文論體系,是很多學者思考的問題。陳寅恪說:“其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tǒng),有所創(chuàng)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盵10]184-185陳先生的話,對我們文學概論本土化建設很有指導意義。我們在接收外來文化時,不能忘記民族之本。不忘民族傳統(tǒng)的希望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化,而傳統(tǒng)文論的現(xiàn)代化,不是用西方理論切割中國傳統(tǒng)文論,也不是直接套用中國傳統(tǒng)文論,“文化上的盲目排外的國粹主義和奴顏媚骨的全盤西化都是不妥當?shù)??!盵11]193曹順慶先生于2007年提出“重寫文學概論”[12]72,以“中國本土的文學基本話語形態(tài)為主導”和“海納百川的世界眼光”兩個原則,從文、文思、文質(zhì)、文氣、文道、通變、言意論、詩法與文法、知音論、詩文評等十個方面來展開中國文論話語的建構(gòu)和文學概論教材的編寫。這是要在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話語系統(tǒng)中選擇一些涵蓋深遠、生命力強的原命題,恢復中國文論話語的闡釋能力,為重建中國文論勾畫出了一條路徑。具體來說,重寫中國文學概論,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其一,使用古代文論的概念術語。其二,運用古代文論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其三,解決中國當代的文藝問題。第四,立足本土,融會中西。
【參考文獻】
[1]敏澤.“全球化”與我國文化及文論的發(fā)展問題[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6).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論全球化的影響[M].王逢振,譯.漓江出版社,2002 .
[3]王岳川.“后理論時代”的西方文論癥候[J].文藝研究,2009(3).
[4]朱維錚,校注.梁啟超清學史二種[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5]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許結(jié).姚永樸與文學研究法[C]//姚永樸.文學研究法.鳳凰出版社,2009.
[7]傅瑩.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發(fā)生史[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8]曹順慶.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tài)[J].文藝爭鳴,1996(2).
[9]曹順慶.東方文論選·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
[10]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11]陸貴山.論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文論建設[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4(00).
[12]曹順慶.重寫文學概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