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春玲
(嵊州市馬寅初中學,浙江 紹興 312400)
一字一句的講解,一份一份的試卷,學生從此叫苦連天,教師至今焦頭爛額。高中的語文課怎么了?怎樣的語文課才是好課?除了那些題目的講解,我們是不是還漏了些東西?
2013年底,北京率先對高考進行改革,增加語文學科的分值;毋庸置疑,這是對語文學科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否意味著母語可以回歸,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的路途可以越走越寬?這是否意味著語文學科肩負了更多的責任?《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語文(2012版)》中明確指出,語文的基本教學需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學習質(zhì)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促進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可見,情感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
而培養(yǎng)情感最有效的途徑應該是借助文本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高中的文本是編者精選之作,寄寓著作者的閱歷、感情、思考與啟發(fā),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的情感世界該是怎樣地五彩繽紛,思想的火花該會怎樣地熠熠生輝。
那么,在語文課上,如何借助文本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呢?
披情入文,渲染鋪墊。高中的文本里不外乎小說、散文、雜文等,文體多樣,我們可以選一些可學能教的文本,如內(nèi)容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的,語言優(yōu)美動人的,人物形象生動感人的。我們要從文章的字里行間讀懂作者的情感,然后帶領(lǐng)學生通過閱讀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作者的喜怒哀樂,去領(lǐng)略文章中的無限風光。
教師領(lǐng)讀,這是一種十分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領(lǐng)讀的內(nèi)容可以是課本的語段,也可以是與文本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如上閱讀課《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我用抒情化的語氣誦讀了作者對青海湖自然景觀描寫的語句,不用分析語句,不用講解手法,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青海湖的美,青海湖美在“粗獷”、美在“自然”、美在“質(zhì)樸”,作者是抓住了青海湖“藍”的特點來寫的。再如《陌上花開可緩緩歸》,我誦讀第四段,舒緩而有節(jié)奏,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讓吳越王錢镠對遠在臨安陌上的愛妃,體貼、對春色的傾心之情游移在古籍史冊之中,艷稱千古,更讓吳越王的形象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誦讀讓課堂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也直逼主題——讓心回歸自然。
再如上孫梨的《亡人逸事》時,開課鈴聲一響,我就直接誦讀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苯處熁蠲摼褪悄莻€兩鬢斑白、無處話凄涼的蘇軾。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堂課的感情基調(diào)以及文本的文體特點。
一般來說,散文類的文本更適合誦讀來渲染氛圍,讓學生通過想象聯(lián)想去理解情感,以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字里行間,品讀情感。從字里行間去品讀,去還原、去探尋作者情感,或是喜怒哀樂,或是思考感悟,然后去沉思、去回味,去引領(lǐng)自己。
如《禮拜二午睡時刻》一文中,有對母親的一個細節(jié)描寫:母親一定要當下拿到公墓的鑰匙。母親為什么這么固執(zhí)?僅僅是因為“火車三點半就要開了”嗎?可能是母親迫切地想去看望兒子;可能母親認為這是合理的要求,自己沒必要讓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母親的固執(zhí)源自母愛的執(zhí)著,母親的堅決源自作為已死去的兒子的母親的強烈自尊。無論是母親直挺挺的背,還是對女兒的嚴厲,還是這里的固執(zhí)都是由于那個在苦難中堅強滋生的自尊的靈魂。這是一個多么高貴的靈魂。無論生活怎樣的艱難,她對生活的態(tài)度永遠是那樣的堅定,讓我們折服!兒子是不是小偷是其次的,作者主要想要贊美的是天下最沉重也是最偉大的母愛,是那顆永遠高貴的靈魂。再如授課《斑紋》時,我們就可以從文本最后一句“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的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中找到關(guān)鍵詞語“不過”,然后去深究作者的寫作目的,文章主旨就不難理解了——人與自然是平等的,需和諧共處。再如《雷雨》中,我們可以品讀周樸園與魯四萍的那些經(jīng)典的對話;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我們可以品讀王熙鳳出場的那幾句話;如《金岳霖先生》一文,我們品讀金岳霖先生的 “今天是徵因的生日”這句話。
學習字里行間去品讀情感,去真正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悟,這是情感共鳴的前提;如果不得法,情感的共鳴會流于形式,最終學生會胡亂生發(fā)一通,毫無意義可言。
情感共鳴,美不勝收。如果鋪墊得好,品讀也好,學生的情感一旦被觸動,那結(jié)果當真是美不勝收。
如《我與地壇(節(jié)選)》一文,第一部分是作者對生死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敘述對母親的懷念。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與品讀,學生對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我決定在講解第二部分時,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去體悟作者對母親的情懷,以期望能產(chǎn)生共鳴。下課了,學生用掌聲送我出門,更讓我感動的是,當周的隨筆里,幾乎每一位同學都談到了自己的父母?,F(xiàn)摘錄幾則:
“只要你喜歡就行?!蔽曳畔码娫?,眼淚卻奪眶而出。為了換一副漂亮的眼鏡,我花了媽媽355塊錢。此刻,以前媽媽所有的“苛刻”我仿佛都明白了。讓我們?nèi)ダ斫鉃槲覀儾偎樾囊餐此樾牡陌职謰寢尠桑?生1)
“我把買摩托車的錢給你買電腦吧……爸爸買車還有機會,可不能讓你失去學習的機會……”我緊緊抱住爸爸,爸爸也擁抱了我。我真想快點長大,賺了錢就給爸爸買世上最棒的摩托車。(生2)
該上學了,仍是媽媽送我。我理好東西,不經(jīng)意望了一下家門口,卻發(fā)現(xiàn)爸爸正朝我這邊看。他發(fā)現(xiàn)我看他,就馬上轉(zhuǎn)過頭去……以前一一幕幕都浮上腦海:小時候,我的腳被自行車夾傷了,爸爸發(fā)瘋似地抱我上醫(yī)院;我迷路了,爸爸找了我兩天兩夜……誰說爸爸曾經(jīng)因為我是女孩兒而不要我?(生3)
父母的愛如同一望無際的海洋,在沒有航標的汪洋中,我經(jīng)常迷失自己;父母的愛如同三月的春風,在和風細雨中,我往往只懂得肆意開放……(生4)
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堂課,也讓我覺得情感的共鳴可以激發(fā)學生無窮的潛力,無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思考。于是,在以后的語文課堂里,我會有意識地讓學生從文本獲得共鳴,去觸動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情懷。如《英雄》一文,引導學生在當下社會中對英雄的思考,學生的回答是同樣鮮活,還給了我無限的啟發(fā),真正是教學相長了。如《禮拜二午睡時刻》,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在當下社會中像母親一樣在苦難中生活卻仍然堅定、驕傲的人,思考當碰到一個在艱苦生活中保持微笑的人我們要做些什么,當我們面對挫折時應該做些什么。
什么樣的語文課是一堂好課?薛法根老師說:課堂貴在簡約之美。王崧舟老師說:好課三味——語文味、人情味與書卷味。的確,高中的語文課,應以“情”為軸,以文為輪,載著莘莘學子,隆隆前行,去領(lǐng)略語文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