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文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福州 350014)
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茶亭十番音樂文化價值及傳承
徐慧文
(福建工程學院人文學院,福州 350014)
著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從不同角度探討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發(fā)展概況和文化價值,力求發(fā)現(xiàn)茶亭十番音樂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價值,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進而推動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在內的地方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茶亭十番音樂;文化價值;傳承研究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又稱為“十歡”“十番鑼鼓”“十番伬”,發(fā)源于福建省福州市臺江區(qū)茶亭街,故稱之為“茶亭十番音樂”。所謂十番,就是十種樂器,傳統(tǒng)十番音樂的樂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茶亭十番音樂是源于我國古代民間慶典活動中的為龍燈舞伴奏的打擊樂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包含吹拉彈唱的地方民間音樂,與蘇南十番和遂昌石練十番同屬于“十番鑼鼓”。2005年茶亭十番音樂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茶亭十番音樂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共同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茶亭十番音樂自其產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演變,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為了有效搶救和保護地方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筆者將從不同角度探討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發(fā)展概況和文化價值,力求發(fā)現(xiàn)亭十番音樂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價值,并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進而推動包括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在內的地方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茶亭十番音樂是主要流行于福州的一種地方音樂,據史料考證,清代乾隆年間茶亭十番音樂已經在福州地區(qū)得以蓬勃發(fā)展。清乾隆年間福州詩人鄭洛英《榕城之夕竹枝詞》描寫茶亭十番音樂的“子弟場中較十番”的詩句,描繪出當時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盛行的盛況。早期的茶亭十番音樂主要目的在于為福州當時民間流行的舞龍燈伴奏的打擊樂,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單一的用于伴奏的打擊樂慢慢發(fā)展分化,成為一種獨立的演奏音樂。[2]早期演奏時,一般使用的樂器只有大鑼、小鑼、狼串、大鈸和小鈸等五件,主要在福州地區(qū)的婚喪壽喜、元宵踩街和迎神賽會上敲打一番。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將絲竹樂器融合進來,主要包括逗管、笛子和椰胡,同時還引進云鑼和清鼓,使得茶亭十番音樂達到音量上的平衡。此時福州茶亭十番樂隊規(guī)?;径ㄐ停l(fā)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地方民間器樂形式。隨著茶亭十番音樂的不斷發(fā)展,到上世紀80年代其使用的樂器已達20多種,幾乎包括了我國民族音樂的所有樂器。茶亭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主要分為坐奏、舞奏和行奏,早期十番音樂主要在民間迎神賽會和百姓婚喪嫁娶時進行演奏,因此,當時的十番樂隊主要采取邊走邊奏的“行奏”方式。隨著茶亭十番音樂在社會上的不斷普及流行,其社會功能不斷擴大,在室內的表演機會日益增加,進而便產生了類似于室內舞臺排列的坐奏演奏形式。福州十番音樂發(fā)源于茶亭,其最早形成于市區(qū),進而逐漸向福州周邊農村傳播,并且還流傳到南平建陽、龍巖古田、寧德福安、寧德柘榮、寧德霞浦等地區(qū)。茶亭十番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福州及其周邊地區(qū)廣泛流傳,深受當?shù)厝嗣袢罕姷南矏邸8V莶柰な魳钒l(fā)展到上世紀20、30年代時達到高峰,1922年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樂隊“鶴鳴皋“班受邀前往香港演出慶賀英國女王加冕。20世紀20年代福州春松師傅(姓氏不詳)應邀前往臺灣濱東組織教班,目前臺灣地區(qū)還流傳著十番音樂,資料保存較為齊全,而且添加了臺灣本土音樂元素。2004年11月10日至11月15日,臺江區(qū)民間樂團一行21人,在團長王道輝、藝術總監(jiān)陳澤銘的帶領下,應香港中國文化傳播中心邀請,第三次赴港演出(前兩次為民國年間)。在港期間共演出7場,有數(shù)千港民聆聽了他們的精采演奏,演出的曲目有《雁來云》《水底天》《石鼓涌泉》等十番樂曲,以及福州禪和曲等共計10余首樂曲,受到香港民眾的熱烈歡迎。[3]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現(xiàn)了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內在魅力和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價值。
2.1 歷史價值
茶亭十番音樂是主要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種地方音樂,其起源于城市,發(fā)展于農村,傳播于福建閩北、閩東和臺灣地區(qū),可以說,茶亭十番音樂是一種“活”的非物質文化,是依托于人這一重要載體而存在的,以表演聲音和演奏技藝為表現(xiàn)手段,并以身口相傳的形式而不斷延續(xù),是當?shù)厝嗣袢罕娫陂L期的歷史發(fā)程過程中發(fā)展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沉淀。茶亭十番音樂具有十分濃郁的福建文化氣息,傳承了福州地區(qū)文化和當?shù)孛褡寰竦木?,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qū)民間音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內涵。福州十番音樂在詼諧風趣的音樂表演中表現(xiàn)出福州人的社會習俗、民間信仰和道德觀念,成為福州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成為福州文化“小傳統(tǒng)”的重要構成部分,在目前仍然和福州地區(qū)人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將隨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重要。
2.2 藝術價值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最獨特的樂器是“狼串”,亦稱“弄杖”“狼帳”或“狼鼓”,是十番音樂中富有明顯特色的重要打擊樂器。狼串是我國唐宋時期樂器的“活化石”,其保留了很多唐宋時期的音樂文化元素,而且其還與朝鮮樂器的“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福州茶亭十番音樂自其產生200多年來,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既粗獷熱烈,又不失優(yōu)雅抒情,具有南北音樂風格交融的鮮明特征,其藝術價值己經遠遠超出了單一音樂學的范疇,展現(xiàn)出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意蘊精妙的藝術特點,使其具有燦爛且重要的藝術學術研究價值,成為當前音樂研究的重要研究財富。
2.3 民俗價值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最早產生于清代的福州,此時福州經濟繁榮,市民文化不斷興起,從而為十番音樂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土壤;另一方面,福州地區(qū)具有非常豐富多彩的宗教信仰活動、廟會和民俗節(jié)慶,進一步為茶亭十番音樂的發(fā)展壯大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所以福州十番音樂產生于民俗活動的需要,出現(xiàn)于福州民俗舞龍活動、斗陣風俗和百姓婚喪嫁娶中,由市民自發(fā)組織。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在與福州各種民俗活動互動中獲得產生的土壤,進而在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營養(yǎng)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并隨城市民俗文化而傳播到福州周邊農村,甚至擴散到港澳臺地區(qū)。福州茶亭十番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不管是在文化生活較為單調的古代,或者是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現(xiàn)代,都以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魅力吸引著福州地區(qū)人民群眾的關注,直至今日在福建尤其是福州的廣大農村,每逢春節(jié)、中秋節(jié)、元宵節(jié)等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當?shù)厝罕姸家允魳繁硌莩晟?,進而增加節(jié)日喜慶氣氛。
3.1 加大對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普查、搶救和保護力度
只有通過全面收集資料、深入研究,才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因此要加強對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保護、繼承和發(fā)揚,必需進一步全面細致地開展對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搶救性普查工作,尤其應重視茶亭十番音樂傳統(tǒng)曲牌的普查、整理和收集文獻資料工作和對十番音樂老藝術家絕技音像資料的拍錄和出版,把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歷史沿革、唱腔、器樂等資料收集繪制成冊,并組織相關學者對其進行科學整理和研究分析,以保留最真實的面貌。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具書《茶亭十番音樂》已經編纂完成,于2007年6月正式出版。據介紹,《茶亭十番音樂》一書20余萬字,其中文字3萬字、樂譜約18萬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tǒng)介紹了發(fā)源于福州市臺江區(qū)茶亭一帶的十番音樂的起源、發(fā)展、樂社、樂人、曲牌、藝術特征、傳承、保護等情況,是一部集音、譜、圖、文、像系統(tǒng)介紹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的珍貴史料和工具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大力支持,福州市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茶亭十番音樂的支持力度,建議成立以專家學者、藝術傳承人和政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福州茶亭十番音樂保護小組,對其今后的發(fā)展定位、方向以及保護工作的具體措施進行研究和實施。經過搶救性挖掘保護,以《秦樓月》為曲牌填詞,于2006年創(chuàng)作改編而成的十番伬節(jié)目,讓消失了50多年的十番伬表演重現(xiàn)榕城。
3.2 加強保護茶亭十番音樂傳承人和培養(yǎng)年輕傳承人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看不見的,它是以人為載體的,它的擁有者、儲藏者存在于民間,是他們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薪火,失去了傳承與傳承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存在。沒有那些老藝人、老工匠、老師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如果不對傳承人進行保護、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只能是句空話。然而,被發(fā)達國家尊為“人間國寶”的非遺傳承人在我國普遍境遇不佳,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tài)空間不斷受擠壓而碎片化、邊緣化,加上他們大都進入銀發(fā)時代,許多絕活、絕藝因后繼乏人將成“廣陵絕唱。[4]因此,福州市政府應重視加強保護茶亭十番音樂傳承人,加快對國家、省、市、縣四級茶亭十番音樂代表性傳承人評審認定,對其表演進行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管理與培訓,通過資助扶持等手段改善現(xiàn)有茶亭十番音樂傳承人的演出條件和生活條件,建立一套福州茶亭十番音樂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激勵體系,真正解決代表性傳承人的后顧之憂。同時,要與福州藝術學校、閩江學院等高等院校密切協(xié)作,開設與亭十番音樂代相關的專業(yè),訓練和培養(yǎng)一批高學歷高水平的新生代福州十番音樂繼承人,探索解決傳承人斷層的問題。
3.3 加大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進校園力度以提高青少年認同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它需要依靠人進行“口傳心授”,青少年對本土文化接觸機會不多導致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認同感普遍不高,而且伴隨著中國不斷向老齡化發(fā)展更是無形加速了非物質文化進入衰亡高峰期。因此有效組織“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進校園”“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進課堂”等藝術活動都將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具有積極作用。
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并不是簡單地回歸于古代傳統(tǒng)音樂,更不是對現(xiàn)代西方音樂的單純飯依,而應該是在新的形勢下不斷創(chuàng)新、繼承和發(fā)展有重要價值的優(yōu)秀內容,使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進而推動我國音樂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與此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法規(guī)的引領下,不斷推動我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
[1]施冰青.福州十番音樂調查與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2]陳萍.民間文化視野中的福州十番音樂[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152-153.
[3]林修婷.福州十番音樂的價值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4]陳萍.福州十番音樂的價值與意義[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117-119.
責任編輯:李鳳英
Chating Juban Music Cultural Value and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Non-m 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XU Huiwen
(College of Humanities,F(xiàn)uji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F(xiàn)uzhou 350014,China)
Focusing 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of Fuzhou Chating Juban Music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rying to find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unique value,based on this,it 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measures,thu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ocalmusic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aus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hating Juban Music;cultural value;heritage study
J607
A
1009-3907(2014)11-1621-03
2014-08-23
徐慧文(1978-),女,福建漳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音樂、舞蹈教育及形體舞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