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聲樂教學中的審美表現及審美體驗兩個方面的分析闡述來探討蘊含在聲樂教學中的審美觀念。主要通過對聲樂教學過程中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的論述來解讀審美觀念的體現;通過對在教學過程和表演過程中的審美體驗的解讀來說明作為主體的演唱者所需要的情感體驗和美學思考。
關鍵詞:聲樂教學 審美表現 審美體驗 美學意蘊 審美觀念
唱歌,在人類歷史上很早就出現。最早的唱歌以發(fā)出各種聲音來傳情達意,逐漸加上語言,形成最初的歌曲,歌曲最易溝通也最易被接受流傳。重視、遵循、總結唱歌的規(guī)律以及發(fā)現這門藝術其中的美學意蘊成為聲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聲樂表演藝術作為音樂學的分支,本身已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聲樂表演是用人的聲音唱出來的帶有語言的音樂。其中不僅包括了語境高度凝練的歌詞,情感化的旋律音調,悅耳動聽鮮明生動的聽覺形象,也包括了歌唱中的形體表演以及舞臺形象。
一、聲樂教學中的審美表現
聲樂教學中的審美表現主要通過旋律,節(jié)奏和音色體現出來。聲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技巧、個人素養(yǎng)與情感教育的復雜過程。這其中不僅需要有良好的音樂聽覺,敏銳的節(jié)奏感,嫻熟的技巧,完美的音色,同時還需以文學藝術修養(yǎng)的積淀來展示每一首曲目的精髓。聲樂是善于表達感情的藝術,從聲樂的表現性來看,聲樂使用音響的運動加上詞語的組合通過演唱者的主體表達作為表現手段,這種類似于描繪造型的手法,需要欣賞者的聯想才能達到。聲樂通過時間上的流動、有序而形成的藝術形象,不僅可以表達感情,而且可以間接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節(jié)奏感,還要有良好的把握旋律的能力,敏銳的理解能力和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
(一)旋律
旋律又叫曲調,由長短、高低、強弱等不同的樂音組成。是聲樂中的重要載體,音樂的內容、風格、體裁、民族和時代特征都首先從旋律中表現出來。旋律被稱為音樂的靈魂,旋律可以與人的情感動態(tài)相吻合,從而塑造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旋律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的手段,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將眼中所見,變成心中所想,然后再以詠唱的方式表達出來。要使演唱具有韻味,就必須將主觀的情思與客觀的景物高度凝練,這是一個在自我體會后又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打動別人。同一首歌,不同人唱會有不同特色,縱觀古今中外的聲樂名家,都是將表演獨特的藝術魅力建立在高超的演唱技巧基礎上。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聲音技術的訓練就很容易陷入一種片面的狀態(tài),缺少了對情境把握的能力,即使有嘹亮的音色,也不會產生美感。
(二)節(jié)奏
節(jié)奏通常是指不同長短時值的有組織序列。節(jié)奏是樂曲的脈搏,對于旋律的表現力和情緒色彩的渲染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短促的節(jié)奏可以表現熱烈、活潑、歡快、緊張的情緒;悠長的節(jié)奏可以表現悠閑的情緒,有時也可以表現如泣如訴的情緒。節(jié)奏與音準一樣,都是聲樂演唱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學好聲樂的首要條件。演唱者本身應當具備感知音樂節(jié)奏的能力,通過對音樂的節(jié)拍、曲調、調性和結構的復合感覺和辨別進行整體。雖然聲音的發(fā)生雖是物理現象,但感知聲音卻是生理和心理的活動。但是,在日常的聲樂教學活動中,常常會出現過分關注于技術技巧的提高,忽略聲樂藝術美的本質,重技術而輕音樂表現的問題。有的學生具備較好的嗓音條件和良好的節(jié)奏感,在演唱中一味的展示自己的音量,卻很少考慮自己的演唱是否符合音樂表現的需要,將自身的演唱與聲樂藝術的內在規(guī)律背道而馳,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這樣的做法不僅得不到觀眾思想上的共鳴,同時也背離了關于聲樂表達初衷。
(三)音色
“音色是由不同的發(fā)生體所發(fā)出的樂音的色彩特質,或是不同樂音組合的音響構成的音質的特色,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感到悅耳,音色美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每個人的音色都是不同的,并非千篇一律。音色是給觀眾們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先有美好的聲音才有美好的音樂,如果沒有好的聲音和好的音色,是無法表達出音樂作品中所要傳遞的審美意境與藝術震撼力。表演者的聲部、音色、音域、歌唱技巧等不同方面都會影響到對整個歌曲的表達。
在聲樂教學中,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氣質,思維方式和發(fā)音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準確全面的判斷分析出合適學生個體的訓練方法。除了對學生進行氣息、發(fā)音、吐字、共鳴等基礎指導,還應根據學生個體基礎和條件的不同因勢利導,讓學生發(fā)揮最大的潛能。幫助學生選用適合的音色來詮釋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除此之外,對于聲樂專業(yè)訓練得較好而知識文化有欠缺的學生,一方面通過平時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思想內涵的分析講解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另一方也要加強文化課程的學習;而對于語言不標準的學生,除了要注重對母音的訓練,還要注重對發(fā)音習慣的調整;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聲樂教學中的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是經過材料的儲備和審美經驗的積累,結合創(chuàng)作主體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與理解,形成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此之間,審美的主體充分調動出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因素,對審美客體進行觀察、體驗和感悟進行創(chuàng)作積累,形成從事藝術創(chuàng)造內在的心理動力和誘因,或者形成創(chuàng)作的動機。
聲樂教學中的審美體驗往往應用于在演唱者本身對于聲樂藝術的整體表達。這種表達不是在于對對象的直接模仿,而是在于能夠使人們的心靈接近于被描述的對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音樂僅僅是提供給聽眾一個氛圍和一個生發(fā)想象的依據。對于音樂的鑒賞力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象力。那么該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激發(fā)出觀眾的音樂鑒賞力,就成為演唱者們應最先思考的問題。歌唱作為一項美的事業(yè),演唱者不僅要追求自身音色音質的完美,而且要注重思想內涵的表達,才能把美帶到歌聲中,觸動靈魂。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做到在學習中取長補短,在歌唱中揚長避短。
聲樂教學過程中的對聲音技術的訓練蘊含了內在的審美意識,聲樂教師除了要有良好的素養(yǎng)和技能還需要能給學生更多的啟發(fā)。通常情況下,教師應當運用描述、引導、制造氛圍等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相關資料,這些素材再經過學生的審美心理活動的深入與內化,會使學生的情感與情緒產生外在的反映,進而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在聲樂課堂上應當適當采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觀摩其他大師的演唱,也可以將自己的演唱錄下來,相互對比反復揣摩,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需要加強的地方。除此之外還要根據教學的變化與發(fā)展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以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正確的、完整的聲樂審美理念。
在音樂史上,有許多的音樂作品直接取材于文學作品,例如《浮士德》、《鄉(xiāng)村騎士》、《卡門》、《圖蘭朵》、《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奧賽羅》、《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魔笛》、《費加羅的婚禮》等等。這些作品一方面遵從了文學原作的情節(jié)和思想發(fā)展過程,從原作中提煉出必要的過程和戲劇沖突作為構思的必然基礎。另一方面,提煉原作中的精神實質,通過再創(chuàng)造,以表達新的情感。這就要求演唱者有較多的文學素養(yǎng),不僅僅是要有堅實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表達出作者的意思,或者說塑造一個新的形象。在教授學生意大利歌劇選段的時候,因為屬于不同的語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意大利的語感把握起來較難,即便是模仿和掌握意大利語的語音規(guī)則,也很難唱出原汁原味的歌曲。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采取多媒體的教學技術,先反復觀摩經典的意大利語的電影,培養(yǎng)學生對意大利語的最直觀的感受,同時閱讀相關書籍,對其文化也有基本了解。而這個教授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的體驗過程。因此,只有將技術的訓練與審美的體驗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一個具有靈魂的、感染力的歌曲表演,才會給更多的觀眾帶來真正意義上美的體驗。
三、結語
聲樂是一個樂音規(guī)則進行變化更替的運動過程,具有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和流動性。聲樂教學是一個審美體驗和審美表現相結合的過程。聲樂形象的流動性類似于人情感的流動性,鮮明的節(jié)奏感,嚴格的序列性,是聲樂作為時間藝術運動進程必不可缺的元素。一首歌曲的外在表達體現了作品的內涵、表現出真與美統一的情感。演唱者對于對作品風格韻味的把握與展現以及形體表演的優(yōu)劣直接會影響到對作品的表達。在歌唱表演過程中,表演者的情感展現源于表演者對于音樂作品是否有透徹的理解,以及表演者現場的表現意識與表現手法。只有達到了真與美的統一,才是最能打動人的作品。表演者本身的二度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升華了一度創(chuàng)作傳遞出所要表演的藝術情感。這也就要求我們無論是在教或學中不能僅僅靠技能技巧的學習,而更應加深對聲樂中美學的理解,只有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的結合起來,才會產生出震撼人心的聲樂作品。
參考文獻:
[1]許自強.美學基礎[M].北京:北京經貿大學出版社,2003.
[2]張普俐.關于民族聲樂教學現狀的思考[J].音樂研究,2006,(03).
作者簡介:
[1]徐玉蘭: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