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靜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并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之后,他又在多個場合,闡述了中國夢的實質、意義、內涵、實現路徑等問題。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國人探討的熱點話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需要一定的物質文化基礎作為保障的。換句話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要實現中國夢,必須千方百計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夯實黨的領導基礎、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生態(tài)基礎。
自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想。這一夢想的實現,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歷史和人民做出的選擇。鴉片戰(zhàn)爭以后,面對外敵入侵和國內封建階級的壓制,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等都采取了行動,試圖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率領中國人民進行人民戰(zhàn)爭,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之后又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帶領人民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帶領人民走向富裕之路。歷史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
新世紀新階段,“黨面臨的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2]黨要擔負起中國夢實現的領導地位,就必須夯實自身的領導基礎,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就需要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學習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的執(zhí)政骨干隊伍和基層黨組織;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深化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要加強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反腐敗法律制度,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只有有效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才能夠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才能夠夯實中國夢實現的黨的領導基礎。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生產力基礎始終是根本。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美好的理想,如果沒有物質基礎作為強大支撐,最后也只能淪為空想或幻想。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現有國情情況下,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仍然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夯實其經濟基礎。只有推動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才能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
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夯實中國夢實現的經濟基礎呢?答案是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3]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堅持改革和擴大開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需要進行商品生產,發(fā)展市場經濟。當前,我們已經置身于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必須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體來說,就是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3]。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活力。同時,還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保證非公有經濟和國有經濟之間能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完善和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努力把國民經濟的蛋糕做大做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物質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健全和完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實現的政治基礎。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確立也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夯實其政治基礎。具體來說,就是要健全和完善各種民主制度。首先,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依法行使立法、監(jiān)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加強對政府的監(jiān)督,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tǒng)一。其次,要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在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jiān)督,不斷拓寬基層民主的范圍和途徑,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此外,還應當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對一些不合理或有弊端的體制應當進行改革或廢止,確立新的符合社會實際的政治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夢實現的政治基礎,我們應當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為中國夢實現提供民主政治保障。
文化構成了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是中國夢實現的文化基礎。
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需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科學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的方針,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方針。倡導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fā)展。如果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學派和風格,禁止另一種學派和風格,不利于科學和藝術的發(fā)展,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在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既要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又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注重吸收借鑒國外文化成果。此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4]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帶動和吸收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建設的事業(yè)中來,不斷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還要在全社會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人們樹立起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和諧社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和諧是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有序發(fā)展狀態(tài),狹義的社會和諧是指社會管理方面的和諧。在這里,主要是指狹義層面的社會和諧建設。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鄧小平曾說過,中國人多底子薄,如果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huán)境和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那就什么也做不成,穩(wěn)定壓倒一切。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加強社會建設以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狀態(tài),尤其是要注重社會民生領域的建設,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隨之也出現了一些新矛盾新問題,這就需要解決好人民群眾當前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教育問題、住房問題、收入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醫(yī)療衛(wèi)生等問題。只有努力解決好民生領域的這些問題,讓人民群眾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才能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也才能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中國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
判斷中華民族是否復興的標準,并不僅僅以經濟實力來衡量,還需要看文化、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發(fā)達的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文明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著生態(tài)基礎。所謂生態(tài)文明,籠統(tǒng)地說,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共生。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題中應有之義。
眾所周知,人類由自然脫胎而來,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存在和發(fā)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必須通過自身的生產勞動同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但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當前,生態(tài)因素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進一步發(fā)展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我國而言,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huán)境污染嚴重、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生態(tài)文明制度,如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huán)境保護制度等,用制度規(guī)范企業(y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行為,使得資源得到節(jié)約,環(huán)境得到保護,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狀態(tài)。
總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基礎,需要不斷夯實黨的領導基礎、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生態(tài)基礎。
[1]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4]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