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虎
摘 要:信息技術(shù)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小學作文教學與信息技術(shù)的整合,為作文教學注入了活力。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作文教學;整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40-01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老師們的一個難題。由于學生的寫作素材貧乏,生活經(jīng)歷少,學生寫作文尤感痛苦。而今隨著信息技術(shù)走進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作文的工具,作文教學與信息技術(shù)的整合,能達到激發(fā)興趣,提高效率,培養(yǎng)能力。我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興趣,做事者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反之,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就敷衍了事,有“眼”無“心”,以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到作文時,當然頭腦空空,無話可寫。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下寫作,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發(fā)展,對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運用信息技術(shù),給學生提供直觀逼真的感知材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寫作。而且,多媒體課件能集圖、文、聲多功能于一體,融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圖文并茂、動靜相融、聲形兼具的教學場景,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例如:語文課本第七冊的習作《寫一處美景 》,要求寫出這個地方怎么吸引人,于是我從網(wǎng)上搜集了不同季節(jié)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農(nóng)村景色資料,制成了多媒體課件,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在音樂和圖畫的感染下,學生有話可說,產(chǎn)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又如在第八冊的習作《感悟生命》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次以“生命”為題材的網(wǎng)上信息搜集。課前教師通過網(wǎng)絡下載了大量有關“生命”的新聞報道、圖片資料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制作了一個“關于生命”的專題學習閱讀網(wǎng)頁。教學時,我首先打開這個主題網(wǎng)頁,使學生從網(wǎng)上獲得了相關的大量材料,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討論、感知的基礎上,學生開展自主性寫作活動。最終,寫作的效果令人驚喜: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體和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有的以《我要活著》為題,贊揚了地震中珍惜生命的人;有的以《生命的意義》為題,表達出自己對生命的價值觀;還有的以童話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引導觀察,啟發(fā)思維
在作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興趣盎然。在第七冊《觀察作文》的教學中,我以向日葵的生長過程為例,搜集了向日葵從開始種植到收獲的全過程的圖片資料。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欣賞了關于家鄉(xiāng)向日葵的圖片,使他們先在腦海里留下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我就從種植向日葵開始,結(jié)合每一幅畫面,讓學生踴躍發(fā)言,說出畫面上的內(nèi)容,并用上平時積累的好詞句,力求說得生動、形象、真實。其他同學認真聽,對說得不完整的地方予以補充。當他們看到那鮮活的圖片時,馬上就能結(jié)合實際說出圖上的內(nèi)容,并展開豐富的想象,說出一些相關的事情,如“自己的父母會在春天干些什么?”“而當向日葵快要成熟時又要做點什么?”“收獲了又是怎么處理葵花籽的?”……一堂課下來,學生們興趣盎然、滔滔不絕、余興未盡……到第二節(jié)課寫作的時候,他們自然是提筆成章,一氣呵成。在其它題材的作文教學中,我也是能用直觀教學手段的就盡量用,絕不因為麻煩就放棄,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調(diào)動學生們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細心觀察,認真傾聽,再用心去寫。充分享受現(xiàn)代科技為習作帶來的樂趣,進而感受到寫作的快樂。
在指導四年級習作《可愛的小動物》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動物世界”的錄像,并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學生常見的動物,再次觀看它們的生活習性、外形特點、與人類的關系、用途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呼吁。最后,又讓喜愛同一種小動物的學生自愿結(jié)成小組討論,他們很輕松地完成了本次習作。而且,還有學生從生態(tài)和諧的角度,從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角度寫出了人類和動物應該怎樣相處,人類應該如何保護有益的動物。他們那一篇篇語言形象生動、描寫栩栩如生、用詞恰如其分、構(gòu)思新穎獨到的作品,足見網(wǎng)絡不但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見聞,拓展了學生的寫作資源,而且使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堂作文訓練課,變成了思想、品德、行為、情感、信息素養(yǎng)、作文訓練的綜合課,其收益,遠不是一堂普通作文課所能比擬的。
三、交互評改,促進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變革傳統(tǒng)寫作教學“學生寫、教師改”的評改方式,提倡學生間的交流與評改,提出了“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他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等具體要求。而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大大擴展了學生習作交流的時空,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以更快的速度、讓更多的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主動與他人交互修改”。師生共同評議作品的優(yōu)劣,并對作文的修改提出個人不同的看法。修改后的作文都會有所提高,從而使被點評者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加深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新穎的課堂作文形式,使學生感到特別的新鮮。他們不僅寫出了生動感人的習作,而且交流了情感,寫下了許多簡短精彩的評語。使他們在相互交流與評改中懂得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信息技術(shù)與作文教學的整合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優(yōu)化了課堂環(huán)境,也改變了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了寫作能力;如同給作文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極大地強化開放作文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激發(fā)寫作興趣,增強成功感和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