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東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20世紀以來,土司史的研究進入鼎盛期,涌現(xiàn)出大量的優(yōu)秀的成果。[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學者們對土司相關史料的挖掘越來越深入,但某些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出現(xiàn)史料利用上的瓶頸。正如李世愉先生所言,“隨著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新史料的發(fā)掘和利用就顯得尤其重要”[2],筆者以為,新史料的發(fā)掘和利用除了要充分注意到李世愉先生提到的清代檔案外,中國周邊國家所留傳的漢文文獻也是開掘土司史料的重要的突破口。長期以來,學界對這些文獻中有關中國土司的記載關注甚少。葛兆光教授曾提出“從周邊看中國”的中國史研究新思路。這一研究途徑就是通過對周邊國家所保存有關中國的漢文文獻的研究,即借助異域的眼睛來重新審視中國。[3]我們知道,朝鮮王朝是中國明清兩朝最重要的藩屬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與中國有著十分密切的交往。朝鮮王朝所存留下的大量的漢文文獻是研究中國史的重要史料,早在1980年,吳晗先生就曾將《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輯出,編成《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一書出版。多年來,中國學界利用朝鮮漢文文獻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或許因為地緣的關系,鮮有學者對朝鮮文獻中關于中國西南土司的記載進行整理、研究。盡管朝鮮與中國西南地區(qū)相距甚遠,但并不意味著朝鮮史料中沒有中國西南土司的記載。下文中筆者將以明代石砫宣撫司為例,考察朝鮮文獻對研究中國西南土司的價值。石砫宣撫司為明代川東南地區(qū)一個土司。洪武七年十二月,石砫土官馬克用遣子向明朝朝貢,正式臣服明朝。[4]洪武八年,明廷升石砫安撫司為石砫宣撫司。于此確立土司制度,石砫土司宣撫使一職由馬氏家族世襲。[5]天啟元年,石砫土司因援遼有功,朝廷提升為宣慰司。[6]有明一代,石砫土司為明王朝納貢從征,成為明廷鎮(zhèn)戍西南邊疆的重要屏障。近年來,學界對石砫土司隸屬關系、朝貢制度、軍事征調等基本問題已有相應的研究,[7]但對于一些具體問題的考察仍有待深化。朝鮮文獻中有關石砫土司的記載為進一步的考察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信息。
在石砫土司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無疑是明朝末年的女土司秦良玉。秦良玉的丈夫為明代石砫土司宣撫使馬千乘。[8]明神宗萬歷年間,馬千乘因開礦事下獄并瘐死獄中,而其子馬祥麟年幼,依據(jù)“土司例:死則子襲,子幼則妻襲”[9],秦良玉因此代行宣撫使職。[8]在秦良玉任職期間,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率領石砫土兵為朝廷屢立戰(zhàn)功,使得石砫土司的政治地位在明末達到了巔峰。秦良玉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以女將身份載入正史將相列傳的女性。[10]中國史籍中關于秦良玉生卒年的記載尚存不同說法。乾隆《石砫廳志》記載“(秦良玉)至戊子歲病終,壽七十有五,或曰六十有五”。[5]《忠州秦氏家乘》亦載“(秦良玉)家居至戊子歲,病卒,壽七十有五,或曰六十有五”。[11]對此學界前輩大多傾向于秦良玉“壽七十有五”之說。如黃次書先生在其所撰《秦良玉》一書中認為“到了順治五年五月二十日庚申卒于家,年七十有五”[12];陳世松先生亦認同黃次書的看法:“關于秦良玉的生卒年……根據(jù)各方面材料推斷,壽七十有五較為恰當,又黃次書《秦良玉》稱:秦良玉‘五月二十日庚申卒于家,年七十有五’。本文有關秦良玉的年齡皆從黃說”[10];彭福榮、李良品也認為秦良玉卒于順治五年(1648),享年七十五歲。[13]以上研究雖然都認同“七十五歲”說,但都沒能提供有力的證據(jù)。因此秦良玉的生卒年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萬歷四十八年五月,出使明朝的朝鮮使臣黃中允在通州遇到率軍援遼、抵御后金軍隊南下的秦良玉一行人,并將其所見所聞記錄在其所著之《西征日錄》中,留下極其珍貴的記載:
是日(萬歷四十八年五月十五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吹角打鼓乘轎而氣勢頗壯。厥夫馬姓云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領各隊。凡女兵四十余名,著戰(zhàn)笠,穿戰(zhàn)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凡戰(zhàn)陣器械俱以車運。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遼賊,蓋其自奮,非朝廷命也。朝廷壯之,官其子游擊云。[14]
大約在同一時間,出使明朝的使者尚有李廷龜,其在京城辦理兩國相關手續(xù)的過程中,將從明朝官員那里聽到的有關秦良玉的信息記錄在其所撰《庚申燕行錄》中:
……援遼兵馬,連續(xù)出去。四川女將軍宣撫使司掌印女官秦氏上本自募領手下兵三千赴遼討賊。兵部獎諭其弟秦明屛、其子馬祥麟幷格外加衘,激勸忠勇云。聞秦氏能使五百斤大刀,其子祥麟,年今十六歲。而乃馬伏波三十八代之孫。亦有勇力云云。[15]
這兩條朝鮮史料皆為當時人記當時事,特別是黃中允還親自見到秦良玉,因此史料價值極高[16],為我們解決秦良玉生卒年的問題提供了關鍵證據(jù)。如果秦良玉卒于順治五年、壽七十五之說成立,可推知秦良玉當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年。萬歷四十八年時,秦良玉則應該47歲。但是根據(jù)黃允中的記載,言其“年可三十五六許”,這兩者相差甚大。盡管黃中允并不能完全確定秦良玉當時的年齡,但是“三十五六許”這一說法當大致不差。首先,如果按秦良玉“壽六十有五”來計算,萬歷四十八年時秦良玉當37歲,與黃允中所言“三十五六許”基本一致。其次,黃中允和李廷龜都以十分確定的語氣記載馬祥麟時年十六歲,李廷龜?shù)倪@一信息是來源于明朝的官吏之口,黃中允雖未記載信息來源,但由于其并不認識秦良玉、馬祥麟,所以關于秦良玉“能文墨,熟兵書”、馬祥麟16歲的記載很可能也是來自明朝官員的口述。馬祥麟當時為石砫土司應襲舍人,而明朝對于土官的承襲管理較為嚴密,據(jù)《明會典》:
(正統(tǒng))六年奏準:預取應襲兒男姓名造冊四本,都、布、按三司各存一本。一本年終類送吏部備查。以后每三年一次造繳。
嘉靖九年題準:土官衙門造冊,將見在子孫盡數(shù)開報。某人年若干歲,系某氏生,應該承襲;某人年若干歲,某氏生,系以次土舍。未生子者,侯有子造報。愿報弟姪若女者,聽。布政司依期繳送吏兵二部查照。[17]
可見到明朝后期,朝廷對土司應襲舍人有著較為完備的管理制度,應襲舍人的姓名、年齡等信息,都會報送中央。作為應襲舍人的馬祥麟的相關信息也肯定早就造冊報送朝廷。因此朝廷相關官員能十分確定的告訴黃中允、李廷龜關于馬祥麟的年齡。換言之,馬祥麟的年齡信息應該來自官方官檔,可信度很高。如果按照前輩學者的說法,秦良玉出生于萬歷二年,那么其生馬祥麟時已經32歲,這顯然并不符合古代社會女性正常的生育年齡。因此以馬祥麟的年齡亦可以推知秦良玉此時大約在三十六七歲左右。再結合《石砫廳志》的記載,可以得出結論:秦良玉生于萬歷十二年,卒于順治五年,享壽65歲。
記載秦良玉相關史實的中國史籍雖多,但是卻罕有史料記載秦良玉所用是何兵器。由于秦良玉嫁給馬千乘后,根據(jù)石砫當?shù)氐淖匀毁Y源以及石砫土兵的作戰(zhàn)特點,打造出使用白桿長矛的白桿兵。因此在石砫當?shù)厝藗兂3UJ為秦良玉自己在作戰(zhàn)中亦使用白桿長矛。如現(xiàn)在重慶市石砫縣有一座秦良玉雕像,其形態(tài)便為“騎跨桃花馬,身披鎧甲,手握白桿長矛”。[13]但是根據(jù)黃中允的記載,秦良玉本人以雙劍作為兵器。而李廷龜則記載聽聞秦良玉使用五百斤允大刀,由于黃中允本人親自見到秦良玉,因此《西征日錄》的記載應該更為準確,由此可得出結論:秦良玉兵器既非白桿長矛亦非大刀,而是重量為八十斤的雙劍。
據(jù)乾隆《石砫廳志》和道光《馬氏家乘》記載,石砫馬氏土司入川始祖馬定虎為漢代大將馬援之后,南宋初年因授命平定五溪蠻叛亂,而被封為石砫安撫司。[5]換言之,馬氏土司先祖為漢人,乃名將之后,并非當?shù)赝林U酋。對這一問題田敏先生曾有細致的分析,認為“從石柱馬氏之族屬看,志譜以馬氏為漢代馬援之后,意即外來遷入之漢人,這又與《渝州志》所載不同?!队逯葜尽贩Q馬什用為‘蠻酋大蟲’,又稱馬定虎為定虎什用即馬什用,都證明石柱馬氏應該是當?shù)赝林U酋,而并非外來漢人”。[7]筆者完全同意這一論斷。那么在此基礎上需要追問,石砫馬氏是何時構建和怎樣構建自己的先祖的漢人身份的呢?《庚申燕行錄》為我們考察這一問題提供了一點蛛絲馬跡。
首先,由于記載石砫馬氏是馬援之后這一信息的《石砫廳志》和《馬氏加乘》皆成書于清代石砫土司改土歸流之后。因此僅憑這兩種史料尚不能確定石砫馬氏對先世漢人身份的構建是土司時期馬氏的攀附還是改土歸流之后馬氏后人的建構。根據(jù)上文所述《庚申燕行錄》的記載,我們可以確認石砫馬氏為馬援之后的這一說法在明朝時就已經存在。眾所周知,明代是華夷之辨思想較為盛行的時期。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土司始終存在身份焦慮,因此通過重構先世漢人身份來“去土著化”就成為當時土司擺脫“蠻夷”身份的重要方法。如明代廣西的部分土司就聲稱自己的先祖為漢人軍官,因馬援南征或者狄青征蠻有功而留居該地,世守其土。[18]這種敘述模式和石砫土司稱自己為馬援之后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筆者以為馬氏土司為馬援之后的這一說法當形成于明代。
其次,一般而言,西南土司往往借助族譜這一聯(lián)通古今的媒介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蠻夷歷史,建構正統(tǒng)漢人的身份象征,達到合理化統(tǒng)治的目的。[18]但這種方式畢竟影響力有限?!陡暄嘈袖洝分兴涶R氏土司為馬援之后的信息是李廷龜從一位明朝官員處聽來的。這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示。第一,漢人士大夫是明朝的統(tǒng)治階層,他們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因此馬氏土司的身份建構如果能得到這些人的認同勢必會提升馬氏土司的地位和影響力。從向李廷龜透露這一信息的明朝官員是一名京官這一點可以看出,馬氏土司努力在漢人士大夫當中傳播自己是馬援之后的這一身份信息,并且輻射到了京官當中。第二,對于明朝而言,女真人乃是“叛亂的夷狄”,因此秦良玉率軍援遼就具有一種“攘夷”意味。眾所周知,馬援的主要功績在于“征夷平蠻”,因此當“平蠻攘夷”馬援之后與現(xiàn)實中“平蠻攘夷”行為結合在一起時,秦良玉率軍援遼之舉就有了構建和傳播馬氏土司先世漢人身份的意味。
最后,《庚申燕行錄》中記載馬祥麟為馬援的第三十八代孫,但是馬援主要活動于東漢初年,以每代三十年計,馬援以下三十八代約一千一百余年,當為宋代。這與馬祥麟生于明萬歷年間相差甚遠。這本身也可以印證馬氏土司源自馬援之論不足采信。又據(jù)《馬世家乘》云,馬氏土司入川始祖馬定虎為“漢伏波將軍三十九代孫也”[19],顯然這與明朝萬歷末年時的說法已有明顯不同。這說明清代馬氏土司后人在撰寫家譜、建構先祖身份時,已經注意到世代傳承的時序合理性問題,他們修正秦良玉時期馬氏土司漢人身份建構的世系,以使其系譜在時間上更為“合理”??梢哉f,《庚申燕行錄》和《馬氏家乘》所呈現(xiàn)出的變化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土司構建先世漢人身份的絕佳范本。
石砫土司在明代的數(shù)次軍事征調中,援遼之戰(zhàn)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役是石砫土兵首次在西南以外的地區(qū)作戰(zhàn);也是著名女土司任宣撫使之后作為石砫土兵主帥所指揮的第一戰(zhàn),秦良玉與石砫土兵都因此戰(zhàn)而名聞天下。此役之后石砫土司從宣撫司升為宣慰司,躋身土司序列中的最高品級。[6]學界前輩對具體戰(zhàn)斗過程多有考察,但對于戰(zhàn)爭以外的信息卻少有關注。比如石砫土兵抵達通州的時間問題便是一例。
明人王在晉所著《三朝遼事實錄》明確記載萬歷四十八年五月“四川石砫女官秦良玉率兵三千援遼,所過無犯。至通州。偶與浙江相觸格斗,地方官諭解旋止步”。[20]《三朝遼事實錄》雖有較高史料價值[21],但所謂孤證不立,僅憑一條史料尚難確定秦良玉抵達通州的準確時間。因為黃中允明確記載其見到秦良玉的時間為萬歷四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所以《三朝遼事實錄》的記載可以坐實。據(jù)《明實錄》記載:
(萬歷四十七年十一月)兵部左侍郎楊應聘覆……調酉陽宣撫司兵四千,宣慰冉躍龍親領。石柱宣撫司兵四千,應襲馬祥麟同秦邦屏親領,以遵義參將童仲揆統(tǒng)之。仍將四川副總兵陳策升授遼總兵官,責成統(tǒng)領兩省撫按仍各議委道臣一員監(jiān)兵兼程前來,沿途不得騷擾遲滯,仍望速賜批發(fā)以便遵行,從之。①《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八十八,萬歷四十七年十一月戊子條,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62。
可知朝廷下令征調石砫土兵援遼的時間為萬歷四十七年十一月,而據(jù)《三朝遼事實錄》和《西征日錄》記載石砫土兵抵達通州的時間為萬歷四十八年五月,可見石砫土兵從四川到通州的時間約為五個月,這對于研究軍事征調中土兵的行軍速度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石砫土兵在明末之時幫助朝廷東征西討,譽滿天下,《明史》就記載“西南邊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順、保靖二宣慰所部,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狼兵,四川酉陽、石砫秦氏、冉氏諸司,宣力最多。”①(清)張廷玉:《明史》卷九一《兵志》,中華書局,1974年。這樣一支驍勇善戰(zhàn)的部隊的民族構成是怎樣的呢?既有的研究并沒有對此進行專門討論。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兩點:第一,相關史料幾乎沒有對此問題進行記載,第二,石砫地區(qū)乃是土家族聚居區(qū),因此石砫土兵皆為土家族似乎成為不言自明之事。[13]但朝鮮英、正時期的著名學者成大中在其所撰《華陽洞記》一文卻有不同的記載:
秦良玉之征胡也。亦賜之詩曰:蜀錦征袍手制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不乏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良玉滇土司婦也。其夫死于獄。兄弟死于虜。而良玉猶自將苗部萬里勤王。忠勇無與比也。故帝特獎之。良玉繡于其旗。以表其榮。屬國尤宜知此。故附記之。大統(tǒng)歷則崇禎丁丑。②文中秦良玉為滇土司婦的記載有誤。(朝鮮)成大中:《青城集》卷之七《華陽洞記》,漢城: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編刊,2000年。
文中所言秦良玉“自將苗部,萬里勤王”清楚的說明石砫土兵中存在相當數(shù)量苗兵。而這在中國的史料中亦可找到印證。湖北利川地區(qū)與石砫土司轄境接壤,雙方互動聯(lián)系頗為密切。據(jù)當?shù)刈T氏家族的族譜記載:
九世,大斛、大忠、大科等,因土酋馬斗斛,屢統(tǒng)土兵,劫擄燒殺,于萬歷十四年告蒙兩院批允,容令回籍,殊土酋馬斗斛,挾忿愈甚,縱男馬千乘,統(tǒng)聚苗夷,圍困黃宗受宅,殺燒幾盡。[22]
《譚氏族譜》中明確稱馬千乘統(tǒng)領的兵士為“苗夷”。而馬千乘又為秦良玉之夫。因此兩相映證,推知石砫土兵之中當有為數(shù)不少的苗兵。這些苗兵在明代后期的石砫土司的軍事征調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司地區(qū)實行全民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因此可以推知,石砫土司轄境之內有為數(shù)不少的苗民居住。
其實四川、湖廣、貴州三省正是苗民聚居生活的重要地區(qū)。這一地區(qū)土司轄境之內,大多居住有一定數(shù)量的苗民。這說明土司有幫助朝廷控御、鎮(zhèn)戍和管理苗民之責。苗民善戰(zhàn),因此有些土司會將苗民編入自己的軍隊中,甚至憑此擾亂地方,犯上作亂。比如與石砫土司有聯(lián)姻關系的播州土司楊應龍在萬歷二十四年時“益統(tǒng)苗兵,大掠貴州洪頭、高坪、新村諸屯。已,又侵湖廣四十八屯,阻塞驛站”。③(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三一二《四川土司傳》,中華書局,1974年??梢哉f在這一地區(qū),苗兵是土司軍隊中重要組成部分。
[1] 李良品.中國土司研究百年學術史回顧[J].貴州民族研究,2011(4).
[2] 李世愉.研究土司制度應重視對清代檔案資料的利用[J].青海民族研究,2013(1).
[3] 葛兆光,等.從周邊看中國[N].中華讀書報,2010-06-09(101).
[4]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三一二《四川土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清)王縈緒.承襲志[M]//石砫廳志,點校本.重慶:重慶市欣榮銘印務有限公司.
[6]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四三《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田敏.土家族土司興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8] (清)張廷玉,等.秦良玉傳[M]//《明史》卷二七 O.北京:中華書局,1974.
[9] (清)道光.馬氏家乘[M]//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329.
[10] 陳世松.論秦良玉[J].四川大學學報,1978(2).
[11] 秦嵩年.秦良玉傳匯編初集[M].羊鳴山房校印本,1911.
[12] 黃次書.秦良玉[M].北京: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六年.
[13] 彭福榮,李良品.石砫土司文化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9:222.
[14] (朝鮮)黃中允.西征日錄[M]//燕行錄全集:第16卷.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43.
[15] (朝鮮)李廷龜.庚申燕行錄[M]//燕行錄全集:第11卷.韓國東國大學出版部,2001:48-49.
[16] 楊昕.朝鮮使臣筆下的明代中國女性形象[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
[17] 萬歷《明會典》卷六[M]//吏部五·土官承襲.北京:中華書局,1989.
[18] 蔣俊.帝國邊陲:桂西土司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73.
[19] 清道光.馬氏家乘[M]//川東南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326.
[20]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三[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 趙毅,欒凡.20世紀明史研究綜述[M].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77.
[22] 鄂西土家族苗民自治州事務委員會.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譚氏族譜[M].鶴峰縣國營民族印刷廠,198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