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遼寧 大連116600)
英美文學文學課程是我國各大高校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必不可少的一門高級課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明確規(guī)定了英美課程的教學目的:即“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使學生語言基本共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盵1]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要性及不可或缺性可見一斑。但是高校英語專業(yè)的文學課程教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出其自身的許多弊端及問題,比如:課時量嚴重不足,授課方式呆板單一,學生熱情不高,課堂氣氛沉悶等。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使大綱中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無法圓滿實現(xiàn),同時也督促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以有效避免或解決問題以實現(xiàn)文學課程的效益最大化。李公昭教授曾說:“除了從社會環(huán)境、教育思想找原因外,我們更應該從英美文學教學自身去找原因。比如,我們應自問: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如何設置,英美文學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更有效的吸引最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2]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大高校的文學教學也開始與網(wǎng)絡技術掛鉤,這是基于幾十年來傳統(tǒng)文學教學的一大突破和一大進步??梢哉f,相關的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不僅大大改觀了文學課堂的授課效果,也為文學課程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
多媒體技術的介入使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教學內容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單調的講解,而是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的萬花筒。傳統(tǒng)的“粉筆加黑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PPT中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的完美結合。當然精煉有力的文字表達依舊是信息傳達的主要載體,但是圖片、影像等的介入能讓這個載體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從而使整個課堂氣氛活潑而不失嚴肅,輕松而不失嚴謹。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十四行詩Sonnet 18(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的課件可以以如下方式呈現(xiàn):首先呈現(xiàn)詩歌文字內容,并加以注釋;接著呈現(xiàn)幾張熱烈絢爛的夏日圖片,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為什么把你比作夏日而不是其他;接著呈現(xiàn)這首詩的朗誦音頻,從而使學生不僅能欣賞到這首詩的意境,還能領略十四行詩的音律和節(jié)奏;最后再以文字形式清晰呈現(xiàn)出什么是五音步抑揚格和十四行詩的押韻。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視覺聽覺都受到相應的沖擊,從而加深他們對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
課件內容的活色生香使得課堂活動也隨之豐富起來。以往的課堂無非是老師居主體地位,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聽課記筆記,而現(xiàn)在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讓學生有機會越來越多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讓他們能越來越直接體驗課堂。比如在介紹莎士比亞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VOA或BBC音頻,然后或者以提問的形式或者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學會如何從音頻文件中獲取重要的信息;在講解Sonnet 18時,可以讓學生模仿音頻進行朗誦,時間允許的話甚至可以舉行必要的朗誦比賽;對照Sonnet 18幾個版本的翻譯時,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同版本的不同韻味,也可以鼓勵學生生成自己的譯文。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課堂活動使得師生關系更為密切,老師不再是主體,而是在眾多課堂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對課堂活動進行必要的統(tǒng)籌安排和及時反饋,對于學生來說,一節(jié)貌似普通的文學課可以讓他們在聽說讀寫譯演等各個方面都得到鍛煉,促進他們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行之有效的考核手段是任何一門課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學課也不例外。但是因為文學課自身的特點,單純的對與錯或是ABCD選擇恐怕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的文學知識和文學功底,而且文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敏感性,以及敏銳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3]所以文學課的考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在必要的文學知識上,還要注重學生欣賞文學,從文學中感受生活的能力,而網(wǎng)絡技術的應用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教師可以建立文學課相關的網(wǎng)絡平臺,其中可以設定相應的考核模塊,比如“學生自測”“模擬考試”“試題庫”等,讓學生在課下自行完成相關考核,學生通過自測結果可以清晰跟蹤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考核結果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本身的教學成果。所以多種多樣的考核手段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們的學習,也可以提高課堂的整體質量,真正實現(xiàn)了“以考促學”“以考促教”。
傳統(tǒng)文學課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課時量有限,而文學內容又相對繁雜豐富,換言之,純粹的課堂中的教與學遠遠不能滿足文學課程的自身要求,但是隨著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文學課程已經邁進了新的“課前—課上—課后一條龍”的新模式,有限的課上教學不再是文學學習的全部,而是整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小部分。課前授課老師通過相關網(wǎng)絡平臺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內容(如提出幾個思考問題,觀看電影片段等),讓同學們課前通過平臺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分享各自獨特的見解,本身對學生們來說這是個獨立完成任務獨立思考同時相互學習的過程,同時老師通過網(wǎng)絡平臺上提供的信息能更好的了解學生們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使課上的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更能“投其所好”。比如在講授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to be or not to be”,教師先讓學生回去欣賞電影中該段獨白的經典片段,將晦澀難懂的文字同聲情并茂的聲音表演結合起來,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刻含義。
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粉筆加黑板”的黑白世界,讓文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也為教師開啟了多種選擇性并大大增加了課堂效果,解決以往文學課上難以逾越的一些問題。正如何其莘教授所說:“在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為作為信息載體的外語的學習提供了空前優(yōu)越的條件,大大豐富了外語教學的內容,增添了新的外語教學手段。在這一領域,我國和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基本上處于同一起跑線,只要我們抓住這一機遇,我國的外語專業(yè)教學就一定能處于世界的前列?!盵4]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大綱,外語教育額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李公昭.現(xiàn)狀與憂思[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11.
[3]舒?zhèn)?對高校英語專業(yè)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46-48.
[4]何其莘,殷桐生,等.關于外語專業(yè)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界,1998,(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