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清
(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廣東潮州 521041)
關于文天祥《集杜詩》的研究,20世紀以來的文學史專著還未有全面而充分的論述。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論及“宋末詩歌”時云:“文天祥晚期詩作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集杜詩’,即把杜甫的詩句重新組合成詩。他在燕京獄中寫了《集杜詩》一卷,共五言絕句200 首。集句詩向來被視為文字游戲,但文天祥的集杜詩卻是具有獨立文學價值的創(chuàng)作。”后以《至福安第六十二》和《思故鄉(xiāng)第一百五十六》二詩為例,說明“情真詞摯,意境完整,如出己手”?!?00 首集杜詩清晰地寫出了宋亡前后的歷史過程,且滲入了詩人自己的感受,正如文天祥在集杜詩的《自序》中所說:‘予所集杜詩,自余顛沛以來,世變?nèi)耸?,概見于此矣。’文天祥的集杜詩說明杜甫的傳統(tǒng)對宋末詩壇的深刻影響,也說明集句詩這種形式也可能改變其游戲文字的性質(zhì)而成為嚴肅的創(chuàng)作,雖說這也許是文學史上僅有的一個范例?!盵1]這部面向21 世紀高等學校的教材,對文天祥的集杜詩應該說作了高度的評價。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論述了文天祥的詩、詞、文“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只是提及集杜詩:“他在燕京獄中曾集老杜詩句作絕句二百首”,并引用《集杜詩自序》說明其論詩及創(chuàng)作特色。[2]臺灣學者裴普賢《集句詩研究》在“集句詩的發(fā)展”(上)錄文天祥《集杜詩》二百首其中的十首[3],表明其對文天祥有所重視。而更多的中國文學史或研究史對文天祥的集杜詩只字未提。如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4],曹礎基主編《中國古代文學》[5],黃霖主編《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6]等等。文學史、研究史的情況如此,說明文天祥的集杜詩尚未引起學界的足夠關注。
那么學術期刊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據(jù)傅林紅、羅紅《1979~2006年文天祥研究論文定量分析》一文的統(tǒng)計,近30年來,研究文天祥集杜詩的論文一共只有5篇[7],相對于121篇詩歌論文來說,微乎其微。它們是劉華民《學杜典范,集句珍品——試論文天祥〈集杜詩〉》[8],萬繩楠《詩史奇觀——文天祥〈集杜詩〉》[9],黃鎮(zhèn)林《善陳時事,同聲相應——從文天祥〈集杜詩〉看杜詩對后世的影響》[10],高靄亭《文天祥的“集杜詩”》[11],趙超、王渭清《文天祥〈集杜詩〉與〈胡茄曲〉異同論》[12]。還有未統(tǒng)計的非期刊論文,莫礪鋒先生的《簡論文天祥的〈集杜詩〉》[13]。2006年以后的期刊論文未予統(tǒng)計,通過中國期刊網(wǎng)檢索,有楊媛媛《前生子美君即是,信手拈來俱天成——文天祥〈集杜詩〉的藝術特色》[14],張明華、李曉黎《試論集杜詩的發(fā)展及其與杜詩的關系》[15],劉福燕《集杜詩摭析》[16],左漢林、高付軍《宋代集杜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17];涉及《集杜詩》的論文有文艷蓉《文天祥詩歌的藝術特征》[18],陳衛(wèi)華、胡紹炯《透過詩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識》[19],王艷平《文天祥的忠孝之念與出處之思——兼論文天祥詩歌創(chuàng)作的多元主題取向》[20],劉加洪《文天祥在閩粵贛地區(qū)的抗元愛國斗爭及其影響》[21],魏景波的《文天祥與杜甫的異代詩緣》[22],朱小寧《試論文天祥前后期詩風的變化》[23],鄧曉瓊《論文天祥的詩歌藝術》[24],趙冰潔《文天祥對杜甫詩歌的繼承》[25]等。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有兩篇碩士論文專論文天祥集杜詩,它們是艾茂莉《文天祥〈集杜詩〉研究》[26]、趙長杰《文天祥集杜詩研究》[27],說明文天祥集杜詩課題引起了碩士研究生們的關注,集杜詩的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深化。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如張明華、李曉黎《試論集杜詩的發(fā)展及其與杜詩的關系》一文,首先從宋元明清概述了集杜詩的基本發(fā)展狀況,一共列舉了13種從宋至清的集杜詩集,其中就有文天祥《集杜詩》。其次論述“尊杜——集杜詩對杜詩的繼承與發(fā)揚”,認為對老杜“詩史”精神的發(fā)揚是集杜詩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重要特點,文天祥的《集杜詩》200 首則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它以宏大的篇幅,從上到下,從國到家,從誤國奸臣到忠義之士,全方位展現(xiàn)了南宋滅亡前的慘痛歷史。[15]202最后論述“變杜——集杜詩人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認為“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主要表現(xiàn)為文天祥不但開創(chuàng)了‘五言四句體’的《集杜詩》形式,并且給絕大部分的詩寫作了詩序。”“五言四句”的古體詩,在杜甫1458首詩中一首也沒有,這是文天祥對杜詩形式的創(chuàng)新。作者還以清代黃之雋、劉鳳誥為例,討論了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與變化,這當然與文天祥沒多大關系。張文將文天祥《集杜詩》放在宋元明清整個集杜詩中來梳理與觀照的方法,讓讀者對集杜詩歷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讓讀者一目了然文天祥《集杜詩》在集杜詩史中的地位。劉福燕《集杜詩摭析》、左漢林和高付軍《宋代集杜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也論述到文天祥《集杜詩》。
其中以趙超、王渭清《文天祥〈集杜詩〉與〈胡茄曲〉異同論》為代表。該文認為《集杜詩》與《胡笳曲》都為文天祥的集杜詩,它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其相同處表現(xiàn)為詩歌中包含的“法天地不息”的主體精神和“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而“自鳴”的詩歌主張。不同的是藝術形式和認識價值:《集杜詩》200 首全為五言四句的絕句,且有105 首詩有小序,《胡笳曲》18 首則采用古體歌行的形式,只有總序而無小序,難度比《集杜詩》增大?!都旁姟?00 首主要運用杜詩來記人、敘事,具有很強的“詩史”的價值;而《胡笳曲》主要是抒發(fā)感情,具有“心史”價值。這種比較研究,讓讀者從橫向上更為廣闊地了解文天祥《集杜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
在這些集杜詩研究中,較有分量的有劉華民、萬繩楠、莫礪鋒諸先生的論文。
劉文對文天祥《集杜詩》200 首作了系統(tǒng)解讀,作者認為文天祥利用杜詩原句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一是南宋敗亡的重大事件和有關人物,二是寫自己起兵贛州、入衛(wèi)臨安到兵敗海豐、囚居大都的經(jīng)歷,三是紀念自己的部將、戰(zhàn)友、親人,四是抒發(fā)“思故鄉(xiāng)懷故山之情”。200首集句詩集中體現(xiàn)了文天祥的盡忠死節(jié)、堅貞不屈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思想情懷和慷慨悲壯的風格。作者從“體式上的繼承”、“題材上的繼承”、“詩史精神的繼承”、“愛國思想的繼承”四個方面論及了文天祥《集杜詩》對杜甫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認為其《集杜詩》在學習、繼承前人創(chuàng)作集句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時短量多,速成高產(chǎn)”、“專集一家,只采一體”、“詩序結(jié)合,詩文互補”、“連篇接續(xù),體大思精”、“提要勾玄,善于概述”、“集句詩史,獨樹一幟”這樣的特點,“堪稱一流精品”。[8]
萬文主要從詩史的角度分析《集杜詩》,他認為“目錄”、“序言”、“詩歌本身”三個方面能體現(xiàn)其詩史面貌。首先是目錄,前44 寫宋亡經(jīng)過,45到52雜寫死于國事的人物,53到104寫自己的抗元斗爭經(jīng)歷,105 至138 寫與他共同斗爭的戰(zhàn)友,139 至155 寫家庭,156 到162 寫故鄉(xiāng)、故山之情,163 到191 雜寫其本心,192 到200 概嘆世道。其次是序言,作者云“《集杜詩》200首,有序的達105 首。這105 篇詩序,是最直接、最原始、最信實、最有價值的有關南宋末年歷史的史料?!绷信e了《黃州第七》、《京湖兩淮第二十七》、《幸海道第三十》、《張世杰第四十一》四首詩之序言,證明“其價值的珍貴”。再次,從詩歌本身所集杜句來看,全是杜詩精華。以《社稷第一》、《誤國權(quán)臣第三》、《襄陽第五》、《荊湖諸戍第六》、《鄂州第十一》、《魯港之遁第十四》、《鎮(zhèn)江之戰(zhàn)第十八》、《將相棄國第十九》、《京城第二十》、《幸海道第三十》、《祥興第三十四》、《陸樞密秀夫第五十二》等多首所集杜句為例,分析所“集杜句,寫南宋末年的歷史,句句切合,首首相連,一代事變,清晰如畫,非大手筆不可能做到?!盵9]
莫文認為:其一,從北宋到清代,集句詩的作者代不乏人,作品數(shù)量也相當可觀,但是為什么只有文天祥的集杜詩得到了成功呢?第一,如果把集句詩看作一種再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所集的詩句必須能夠很好地表達集句者的真實感情;第二,要作好集句詩,特別是要作好專集某家詩句的集句詩,作者必須與原作者在思想情操、生活經(jīng)歷等方面有較多的相似之處。其二,集杜詩200 首按題材內(nèi)容可分為七大類,其“被人稱作《文山詩史》,是名副其實的”[28]260。分析了杜甫詩句能被集來紀述數(shù)百年之后的歷史的兩個原因:一是歷史往往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二是杜詩歷來被稱為詩史,那些與時代脈搏桴鼓相應的詩篇字字句句都浸透著深沉的歷史意識,且具有精微的紀實功能。其三,在與《指南錄》、《吟嘯集》的比較中,論述了集杜詩自身的文學價值。其四,也指出集杜詩并非完璧,也有一些缺點,如有些詩句與主題不協(xié)調(diào)。[28]255-265
以趙長杰、艾茂莉兩位碩士生對文天祥集杜詩的研究論文為代表。趙文分“集杜詩發(fā)展概述”、“文天祥集杜詩的史學觀照”、“文天祥集杜詩的杜詩學解讀”、“文天祥集杜詩的價值定位”四章對文天祥集杜詩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其論文的重點和創(chuàng)新點在于:將《集杜詩》200 首和《胡笳曲》18首全部在杜詩中找到出處,從集杜詩與杜詩的縱橫比較中,探討文天祥集杜詩對杜詩的遴選與接受,考索文天祥集杜詩語詞的內(nèi)涵,從藝術上分析文氏集杜詩對杜詩的承傳及嬗變。[27]艾文也分“集句文學發(fā)展概述”、“文天祥與集杜詩”、“文天祥與杜甫”、“集杜詩的價值”四章論述了文天祥《集杜詩》,但未包括《胡笳曲》18首在內(nèi)。該文主要運用敘事學、接受美學、文本理論等現(xiàn)代文學理論來重新審視《集杜詩》的特點和價值,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研究路子,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其主要創(chuàng)新點在于第三章“文天祥與杜甫——從接受美學說起”、第四章“《集杜詩》的價值——從文本理論說起”。第三章主要“從文天祥與杜甫的相似點看接受背景”、“從接受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看文天祥對杜詩的繼承與發(fā)展”、“文天祥與張慶之——對《集杜詩》的直接影響的評述”三方面論述;第四章主要從“文本構(gòu)成與集句的合理性”、“解構(gòu)與重構(gòu)——論《集杜詩》的創(chuàng)作”、“闡釋與欣賞——《集杜詩》與其他集句詩之比較”等三個方面具體展開。從論文來看,研究者對文獻資料和文本下了不少功夫,所以才有一些新的思考。[26]
以上是把《集杜詩》放在宋元明清集杜詩歷史中觀照,把《集杜詩》與其他作品或集句詩來比較審視,把《集杜詩》文本與其經(jīng)歷結(jié)合進行縱深挖掘,從縱橫兩方面對文天祥《集杜詩》所作的綜合研究等,其他的還有文天祥與杜甫的比較研究。似乎文天祥《集杜詩》不再存有研究的空間,但認真審視文天祥《集杜詩》,還可以對《集杜詩》文本本身深入挖掘、把《集杜詩》與南宋文化進行綜合研究、把《集杜詩》與《文天祥全集》作比較研究等等,還存有研究之空間。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4.
[2]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1.
[3]裴普賢.集句詩研究[M].臺北:學生書局,1975:46-50.
[4]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5]曹礎基.中國古代文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黃霖.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詩歌卷[M].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6.
[7]傅林紅,羅紅.1979~2006年文天祥研究論文定量分析[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29.
[8]劉華民.學杜典范,集句珍品——試論文天祥《集杜詩》[J].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46-51.
[9]萬繩楠.詩史奇觀——文天祥《集杜詩》[J].中華魂,1996(5):34-36.
[10]黃鎮(zhèn)林.善陳時事,同聲相應——從文天祥《集杜詩》看杜詩對后世的影響[J].杜甫研究學刊,1999(1):39-41.
[11]高靄亭.文天祥的“集杜詩”[J].語文知識,1999(2):16-18.
[12]趙超,王渭清.文天祥《集杜詩》與《胡茄曲》異同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3-96.
[13]莫礪鋒.簡論文天祥的《集杜詩》[J].杜甫研究學刊,1992(3).
[14]楊媛媛.前生子美君即是,信手拈來俱天成——文天祥《集杜詩》的藝術特色[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1):143-144.
[15]張明華,李曉黎.試論集杜詩的發(fā)展及其與杜詩的關系[J].東方叢刊,2009(3):196-217.
[16]劉福燕.集杜詩摭析[J].晉陽學刊,2010(1):111-120.
[17]左漢林,高付軍.宋代集杜詩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11):88-92.
[18]文艷蓉.文天祥詩歌的藝術特征[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3):81-84.
[19]陳衛(wèi)華,胡紹炯.透過詩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識[J].安康師專學報,2004(3):49-51.
[20]王艷平.文天祥的忠孝之念與出處之思——兼論文天祥詩歌創(chuàng)作的多元主題取向[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25-33.
[21]劉加洪.文天祥在閩粵贛地區(qū)的抗元愛國斗爭及其影響[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8-22.
[22]魏景波.文天祥與杜甫的異代詩緣[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73-76.
[23]朱小寧.試論文天祥前后期詩風的變化[D].南昌:南昌大學,2005:1-49.
[24]鄧曉瓊.論文天祥的詩歌藝術[D].湘潭:湘潭大學,2007:1-53.
[25]趙冰潔.文天祥對杜甫詩歌的繼承[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1-42.
[26]艾茂莉.文天祥《集杜詩》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1-71.
[27]趙長杰.文天祥集杜詩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1-61.
[28]莫礪鋒.推陳出新的宋詩[M].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