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湖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唐宋錢塘江潮詩詞研究*
王 瑜
(湖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文章以唐宋錢塘江潮詩詞為分析對象,通過觀賞錢塘江潮的自然景觀,探尋觀潮時特有的地方民俗,揭示了錢塘江潮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由此,塘江潮從單一的自然審美、民俗審美上升到了多種層面的精神審美。
錢塘江潮; 詩詞; 唐宋; 景觀; 民俗; 文化
中國浙江的錢塘江潮與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潮、南亞印度的恒河潮并稱為世界三大潮。錢塘江觀潮早在漢代枚乘《七發(fā)》就有描寫:“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盵1](P981)晉代蘇彥《西陵觀濤》也描寫了其壯闊之景:“洪濤奔逸勢,駭浪駕丘山。訇隱振宇宙,漰磕津云連。”[2](P3)
錢塘江潮是太陽、月亮和地球自轉(zhuǎn)所產(chǎn)生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奇觀。曾有文人探其究竟,如唐代張祜《觀潮十韻》:“進退隨蟾魄,虛盈合蚌胎?!盵2](P25)宋代范仲淹《又和運使舍人觀潮》:“寧非天吐納,長逐月虧盈。”[2](P33)宋代蘇頌《觀潮三首(其三)》:“來無源委逢秋盛,信有盈虧應月生?!盵2](P47)這說明,錢塘江潮的大小和漲落,與月亮的陰晴圓缺有密切的關系。
早潮和晚潮構成了錢塘江潮水日夜交替的景觀,如唐代朱慶馀《看潮》:“聲長勢未盡,曉去夕還過”[2](P14),是說早潮還未結束,晚潮已急忙趕來。唐代徐凝《觀浙江濤》:“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2](P17),是說浪濤晝夜兩次翻弄前來。唐代白居易《觀浙江潮》:“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2](P11),是說一日兩次,六十次潮水便為一個月。早潮充滿著勞作的生機與活力,如唐代陶翰《乘潮至魚浦作》:“艤棹乘早潮,潮來如風雨”[2](P27),是說捕魚的人趁著早潮來到魚蝦豐富的地方捕撈,希望能有所收獲。晚潮總是流露蕭瑟與無奈。如唐代賈島《寄顧非熊》:“穴通茅嶺下,潮滿石頭西。獨立生遙思,秋原日漸低?!盵2](P25)“下、西、獨、低”這些低沉的字襯托出了一幅日落西下的蒼涼景象。
一年之中,八月十八的潮水最為壯觀。宋代釋寶曇《觀潮行》:“八月十八錢塘時,潮頭攪海雷怒飛?!盵2](P49)八月十八的杭州,潮頭翻攪著海水,形成氣勢磅礴的海潮圖。宋代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盵2](P29)贊嘆八月十八的潮水其壯觀是無可匹敵的。唐代盧肇《文標集》中也有記載:“潮之所以后望二日而方盛也。”[3](P5)因此,在八月十八大潮來臨時,會有無數(shù)游客前來瞻觀這一奇景。
錢塘江浩瀚無際,潮水在遙遠的入??谛纬桑褐桌擞咳脲X塘江上游,這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感。當潮水襲來時,從形態(tài)來看,一練潮水洶涌澎湃。宋代周紫芝《觀潮》:“始疑一練白,倏作萬馬翻。”[2](P58)就是說,潮水從開始時遙遠的一條白線,瞬間如千萬匹馬在沙塵中翻滾。唐代朱慶馀《看潮》:“風雨驅(qū)寒玉,魚龍迸上波。”[2](P14)這是說,潮水甚至會將水中動物彈出水面。唐代姚合《杭州觀潮》:“岸催連古道,洲漲踣叢林。”[2](P16)這是說富有沖擊的潮頭席卷岸上的道路、樹木,眼前景色令人震撼。從色彩來看,白色浪濤是拍打著向前的。宋代蘇軾《望海樓晚景》:“樓前指顧雪成堆?!盵2](P29)浪頭的泡沫和水珠在光線照射下呈現(xiàn)重重雪堆樣的白色。唐代李白《橫江詞·四》:“濤似連山噴雪來”[2](P6),是說浪濤如噴涌著白雪的山峰滾滾而來。
激流相互碰撞,仿佛千萬擂鼓在急速敲打,隆隆的雷聲震動天地,是一場絕妙的聽覺盛宴。唐代宋昱《樟亭觀濤(三首)》:“雷霆云霓里,山飛霜雪中。”[2](P20)雷聲在云霄中喧鬧。宋代楊時《過錢塘江迎潮》:“涌云噫氣聲怒號,萬馬馳車隨霹靂。”[2](P24)霹靂聲響伴著潮頭而來。宋代袁說友《觀潮》:“倏見江頭萬皷催,更聞腳底一聲雷?!盵2](P48)雷聲從腳底上傳,震撼人心,可謂由遠而近震懾人心。
潮水夾帶著海水的特殊氣味噴涌而來,刺激著觀眾的嗅覺神經(jīng)。唐代朱慶馀《觀潮》生動描繪:“鮮飚出海魚龍氣?!盵2](P14)這里的一個“飚”字,將海水的咸鮮氣味以不受遏制、奮力張揚的氣勢展現(xiàn)出來。
江潮帶來的濕氣和風讓人感到一股涼意,同時,洶涌的江潮令人膽戰(zhàn)心驚,感覺神經(jīng)被激活。宋代釋智愚《浙江潮圖》:“怒勢自驚殊莫擬,靜心人見骨毛寒?!盵2](P52)這潮水的氣勢使人驚愕,讓滿座都感受到了一股刺骨寒意,甚至連汗毛都豎立起來。唐代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中:“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盵2](P5)望著這讓人驚慌的浪濤白雪,滿座的人都生出了濃濃的寒意。
《漢書·地理志》:“凡民稟五常之性,而又剛?cè)峋徏币袈暡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备鞯刈匀凰敛煌纬傻娘L尚稱為“風”,各地社會環(huán)境不同形成的俗約稱為“俗”。[4](P656)
錢塘江流域的先民依靠錢塘江水灌溉農(nóng)作,因此潮水對于當?shù)厝嗣袷遣豢苫蛉钡?。唐代陸龜蒙《迎潮詞》:“濡腴澤槁兮潮之恩,不尸其功兮歸于混元?!盵2](P21)潮水的漲落沾濕了土地,滋潤了即將干枯的樹木。宋代齊唐《觀潮》:“直應待得澄如練,會有安流往濟時?!盵2](P37)等到江水澄凈后,錢塘江將能造福當?shù)匕傩铡?/p>
正因為錢塘江潮的重要性,使得人們想去探究其成因和規(guī)律。但先民缺乏對潮水的科學認識,“把吉兇禍福依托于一種冥想中的超人力量,信奉一種神秘的力量”,[5](P239 )這可稱為信仰民俗。
先民將潮水的狂瀾洶涌歸結于神靈傳說信仰。宋代陳師道《十七日觀潮》:“猶有江神憐北客,欲將奇觀破衰顏?!盵2](P34)宋代陳師道《十八日觀潮》:“一年壯潮盡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盵2](P34)唐代李白《橫江詞(六首之四)》:“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2](P6)宋代鄭獬《觀濤》:“怒濤沃日為之陰,下有蛟龍不測深?!盵2](P37)這里的“江神” “水伯” “海神”“蛟龍”都是先民們所認為的浪濤的起因。因此,人們在錢塘江沿岸修建了六和塔和多處海神廟,以獲得心靈的安慰,祈求生產(chǎn)的繁榮。
包含著歷史人物的傳說也是解釋錢塘江潮的重要素材。唐代貫休《秋過錢塘江》:“因知吳相恨,不盡海濤聲?!盵2](P24)宋代范仲淹《又和運使舍人觀潮》:“伍胥神不泯,憑此發(fā)威名。”[2](P33)“吳相” “伍胥”是春秋時期的吳將伍子胥。傳說他諫夫差殺勾踐,但吳王聽信讒言,賜“屬鏤劍”讓伍子胥自盡,并將他的尸體用皮革裹了拋入錢塘江潮。子胥含恨化作潮神,每天兩次乘素車白馬前來。為紀念伍子胥,人們將浙江杭州的一座山命名為吳山或胥山,還在山上修建祠廟。宋代劉黻《錢塘觀潮》:“此是東南形勝地,子胥祠下步周遭?!盵2](P43)唐代白居易《杭州春望》:“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盵2](P216)唐代儲嗣宗《送顧陶校書歸錢塘》:“水色西陵渡,松聲伍相祠?!盵2](P228)“子胥祠” “伍員廟” “伍相祠”都是伍公祠的別稱,也稱為“伍公廟”“胥山廟”。
梁開平年間,錢武肅王筑捍海塘,在伍公祠祈福作詩《錢江借取筑錢城》:“五都地窄兵師廣,羅剎名高海眾獰。為報龍王及水府,錢江借取筑錢城?!盵2](P27)希望潮水能夠平緩,讓海塘順利修筑。但《咸淳臨安志》記載:“在候潮門外,潮水晝夜沖擊,版筑不就。”[6](P123)潮水日夜洶涌,無法筑塘,所以錢武肅王“因命強弩百,以射潮頭?!盵6](P123)以箭射潮展現(xiàn)了與自然神靈抗爭的精神,被后人贊揚。宋代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盵2](P28)后來,射潮的傳統(tǒng)民俗也被繼承下來。
民間風俗多是民間約定俗稱,但統(tǒng)治者的決策也會起到抑揚作用。觀潮習俗風行于漢魏六朝,南宋時最盛。南宋王朝戰(zhàn)敗遷都到江南富地杭州后,統(tǒng)治者迷戀山水難以自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觀潮活動的興盛?!胺彩敲耖g傳統(tǒng)的文化娛樂活動,不論是口頭語言表演的還是動作表演的,或用綜合的藝術手段表演的活動,都是游藝民俗。當然,游戲、競技也不例外?!盵5](P318)
弄潮兒以矯健的身手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齊聲喝彩。宋代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盵2](P182)弄潮兒在潮頭舞動紅旗,但旗未被沾濕,可見其技藝高超。宋代徐端《八月十八日觀潮》:“數(shù)點紅旗爭出沒,千艘飛櫓下滄浪?!盵2](P48)“紅旗”便是逐浪江中的弄潮兒。宋代錢塘軍人《弄潮詩》:“不因會吃翻頭浪,爭得天街鼓樂迎。”[2](P58)弄潮兒毫不畏懼翻頭浪,江邊喝彩不斷。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初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盵7](P58 )《海寧觀潮》中“每年八月十八日,數(shù)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泝濤觸浪,謂之弄潮”,[6](P119)由此可見弄潮景象的熱鬧。
一系列水軍演練在觀潮時舉行。宋代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qū)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盵2](P29)宋代陳人杰《沁園春·浙江觀瀾》:“旋千旗萬棹,一時東指?!盵2](P181)在旗幟的指揮下,千萬船只整齊訓練。宋代周密《武林舊事》:“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盵7](P58)水軍演練得到統(tǒng)治者的支持后更加興盛。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水軍演練,百姓們都競相瞻觀。《海寧觀潮》中,“十八日最為繁蹙,二十日則稍矣。蓋因十八日帥座出郊教習,節(jié)制水軍,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nèi)倚等,雇賃作看位?!盵6](P119)為了觀看水軍演練,一路樓屋擺滿已被租賃的座位。在展示國力強盛的同時,統(tǒng)治者希望能號召百姓為國殺敵。
集體性的觀潮也是錢塘江潮民俗風貌之一。宋代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盵2](P182)江南自古就是繁盛都會,在觀潮時節(jié)就更為熱鬧。
官員百姓同賞宇宙奇景。宋代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2](P31)彰顯了百姓在觀潮節(jié)日的參與度之高。唐代孟浩然《與杭州薛司戶登樟亭》:“簾幕英僚敞,芳筵下客濤”,[2](P6)是說優(yōu)秀官員齊聚錢塘江畔。唐代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2](P5)是說當潮水來臨時,策馬出府衙,奔去觀潮。
由于觀潮人熱情高漲,錢塘江邊永遠是人潮涌動。宋代徐集孫《秋晚看潮》:“獨有騷翁看不足,吟到夜月?lián)P清輝?!盵2](P53)直到月亮升起也不愿回去。唐代徐凝《觀浙江濤》:“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2](P17)是說看潮人絡繹不絕,甚至有看不盡的花白頭發(fā)。
錢塘江潮水的豐富姿態(tài)讓人們產(chǎn)生了不同的情感寄托,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審美。
拼搏猛進之美 浪濤從東方侵襲而來,濤頭相互拍打,形成了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宋代曹冠《驀山溪·渡江詠潮》:“連天雪浪,直上銀河去?!盵2](P187)海浪連著天空,筆直沖上了銀河。唐代宋昱《樟亭觀濤(三首)》:“激流起平地,吹澇上侵空?!盵2](P20)激流從平地奔騰而起,如發(fā)洪澇一般直侵上空。宋代袁說友《觀潮》:“怒濤直欲浮天去,急浪猶能帶雨來”,[2](P48)是說濤頭發(fā)怒沖上云霄,浪潮翻云覆雨而來。
勇猛不羈之美 宋代劉黻《錢塘觀潮》:“吳兒視命輕猶葉,爭舞潮頭意氣豪?!盵2](P43)吳越兒女將性命置之度外,爭相在潮頭展現(xiàn)勇猛之姿。宋代范仲淹《和運使舍人觀潮》:“北客觀猶俱,吳兒弄弗憂?!盵2](P31)北方游客被吳兒勇猛弄潮所震懾。潮鄉(xiāng)兒女無視洶涌潮水,展示了敢于挑戰(zhàn)、不愿屈服的意氣。宋代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2](P179)不分日夜,堅決站在風口浪尖挑戰(zhàn)自然的弄潮兒,展現(xiàn)了不屈的斗爭精神。宋代韓元吉《浙江觀潮》:“端為君王洗兵馬,參旗井鉞萬雷霆”,[2](P52)這里表現(xiàn)的是希望通過兵馬軍事,懷抱滿腔熱血,為國為君效力的愛國之情。
忠貞堅定之美 宋代范仲淹《和運使舍人觀潮》:“子胥忠義者,無覆巨川舟。”[2](P31)忠義之臣伍子胥,掀起波濤傾覆船只。宋代陳人杰《沁園春·浙江觀瀾》:“屬鏤忠恨騰騰?!盵2](P181)伍子胥被賜屬鏤,帶著滿腔忠心含恨而去。宋代曹冠《驀山溪·渡江詠潮》:“胥神忠憤,賈勇助鯨波,湍砥柱,駕鰲峰,萬騎轟鼉鼓?!盵2](P187)伍子胥包含憤恨的一片赤膽忠心流傳于今。唐代韓愈《送惠師》:“壯志死不息,千年如隔晨?!盵2](P7)伍子胥的忠堅歷久彌新,始終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錢塘江潮有它氣勢磅礴的一面,也有它悠長婉轉(zhuǎn)的一面。滔滔江流,還是一種蒼茫渺遠、無窮無盡的意境。
思鄉(xiāng)思國之情 面對滾滾錢塘江潮,激起了國家衰亡的身世之感。唐代白居易《宿樟亭驛》中有:“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xiāng)?!盵2](P9)“樟亭”是舊時杭州城南的一處觀潮點,即是驛站,往往會使人勾起分離的傷感情緒。唐代陸龜蒙在《送潮詞》中也感嘆道:“悵潮之還兮吾猶未歸?!盵2](P21)南宋時期面臨外敵入侵,國破家亡、流離失所者無數(shù)。宋代林季仲《宿錢塘江》:“鄉(xiāng)國未成千里夢,海門又卷五更潮?!盵2](P59)故鄉(xiāng)故國已成夢,潮水翻滾致使思念一重又一重。宋代謝翱《錢塘晚望》中有:“吳越青山明月里,舟人齊唱異鄉(xiāng)歌?!盵2](P54)同鄉(xiāng)人聚在船中,只能通過哼唱家鄉(xiāng)之歌來互相安慰。宋代艾性夫《觀潮》中有:“時間亡國知多少,誰似靈胥恨未灰?!盵2](P46)作者痛心亡國之悲,痛恨當朝官員腐敗無能,將國家復興拋諸腦后。
惜時之情 唐代白居易《觀浙江潮》中有:“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盵2](P11)潮水帶有規(guī)律性朝暮而來,將擬人的“杭州”催老。宋代蘇頌《觀潮詩三首(其一)》:“惟有東西爭渡者,暮還朝往任相催。”[2](P46)爭渡的人被潮水催促著來往。宋代周端臣《觀潮行三首》:“潮生潮落何時了,萬古人間一昏曉。歲歲吳儂來看潮,不知潮送吳儂老?!盵2](P50)人在觀潮中慢慢變老,流逝的時間如同奔騰的潮水無法停止,只剩無奈的感慨。
守信之情 唐代白居易《浪淘沙詞》:“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誰道小郎拋少婦,船頭一去沒回期?!盵2](P11)海潮有一日兩次的漲退規(guī)律,而男子遲遲不歸、不守信,這潮漲潮落如女子內(nèi)心的思念之情。
錢塘江潮作為浙江獨特的自然風貌,以其柔美與剛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錢塘江兒女。它給浙江兒女帶來了豐厚的物質(zhì)滋養(yǎng)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生生不息的潮水也融匯著浙江獨特的歷史和現(xiàn)代文化。
綜上所述,錢塘江潮所代表的“潮文化”是“水文化”的分支,在江南水鄉(xiāng)的浙江具有獨特價值。筆者通過研究唐宋錢塘江潮詩詞,既加深了對潮水的自然和社會層面的認知,也解讀了潮水賦予浙江兒女的文化內(nèi)涵,希望能為浙江地方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做出一點貢獻。
感謝本文的指導教師劉旭青!
[1][南朝]蕭 統(tǒng).文選[M].李 善注.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0.
[2]閆 彥,朱明堯.錢塘江潮詩詞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3][唐]盧 肇.文標集三卷(卷上)[O].民國刻豫章叢書本.
[4][東漢]班 固.漢書(上)[M].長沙:岳麓書社,2009.
[5]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6]高伯時,周浴文.海寧觀潮[M].海寧:海寧觀潮出版社,1934.
[7][宋末元初]周 密.武林舊事[O].錢之江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ResearchonPoetryofQiangtangRiver’sTidesinTangandSongDynasties
WANG Yu
(School of Literature,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oetry of Qiangtang River’s tid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Qiantang River’s tid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ique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Qiantang River’s tides from the atheistic aspects of nature, folklore and spirit.
Qiantang River’s tides; poetry;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andscape; local customs; culture
2014-06-12
王 瑜(1992-),女,浙江海寧人,學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I207.2
:A
:1672-2388(2014)04-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