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焰安
憨山大師交游考之二:與官宦貴戚(上)
王焰安
(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廣東韶關(guān)512005)
憨山在學(xué)法和弘法過程中,曾與不少官宦貴戚結(jié)交,形成了一種儒佛互補、僧俗互動的態(tài)勢。憨山通過交游,不僅向這些官宦貴戚傳播了佛法,還依靠這些官宦貴戚更方便地傳播了佛法,實現(xiàn)了以佛入儒的目的。
憨山;官宦貴戚;交游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據(jù)著主流文化的地位,是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依據(jù),是官宦貴戚人際交往所遵循的準則。因此,站在官場文化的立場,官宦一般不會主動、積極地與僧人交往,然而,代表釋家形象的憨山大師,卻上與孝定太后,下與地方官員都有所交游。為了解憨山大師與官宦貴戚的交游情況,我們試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依據(jù)時間順序,進行初步梳理。這里僅及憨山大師被貶嶺南之前。
嘉靖三十六年,西林老和尚帶憨山到三藏殿去拜謁正在講法的無極大師,趙大洲當時正好在場,見到憨山,先是夸贊憨山:“此兒當為人天師也?!痹贀崦┥剑瑔枺骸澳闶窍矚g做官?還是喜歡作佛?”憨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作佛。”趙大洲聽了憨山的回答,對西林和尚說:“此兒不可輕視,當善教之?!保?]
憨山雖與趙大洲只有一面之交,但趙大洲對憨山的夸贊與肯定,對憨山以后的人生可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趙大洲(1508-1577),名貞吉,字夢靜,號大洲,四川內(nèi)江人。明世宗時任翰林,嘉靖四十年任戶部侍郎,隆慶初任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隆慶三年任文淵閣大學(xué)士。萬歷十年卒,七十三歲,贈少保,謚文肅。著有《經(jīng)筵講講錄》二卷、《趙文肅公文集》三十二卷、《趙太忠詩鈔》六卷。
隆慶六年七月,憨山游方到北京,因憨山與汪道昆的弟弟汪仲淹①為“社友”,汪道昆聽說后,邀請憨山來到他的寓所。
萬歷元年,憨山因“不禁”五臺山的“冰雪苦寒”,“入京東游”,行乞到薊縣盤山,居“于千象峪石室”[1]。汪道昆聽說后,擔心憨山“作東郊餓夫”,再次寫信邀請憨山來他寓所。
萬歷二年春,憨山和汪仲淹一起研讀《左傳》,汪仲淹對憨山說:你天資聰穎,文章寫得又不錯,我家兄是“當代文宗”,你不如隨我家兄耕讀,考取功名,然后成名成家。憨山聽了,笑了笑,說:我無需隨你家兄耕讀,倒是你家兄要向我請教“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汪仲淹見憨山如此挖苦哥哥,很不高興,就把憨山的話告訴了汪道昆,汪道昆聽了,卻并未在意,說:憨山的話是對的,我看他氣骨高傲,以后肯定是名高僧,他的目標是做高僧而不在意于文字。他在你扇子上題寫的“身世蜩雙翼,乾坤馬一毛”詩句,已足以顯示了他的心志,他不是一般的文字僧。我所擔心的是,他的前途有可能會被這樣的浪游所耽誤。不久,汪道昆特設(shè)齋宴,宴請憨山和妙峰法師。宴席上,汪道昆對憨山說:我眼見禪門寥落,非常憂慮。從你的氣度來看,你將來應(yīng)該有大的成就,為什么要在這里白白浪費時間呢?憨山說,我不是浪游,我在北京游歷有三個目的:一是為重修報恩寺籌措錢款;二是為了參訪京城里的名宿大家,了卻心中的向往之念;三是為了尋訪妙峰禪師,以前我們已結(jié)同參之盟。汪道昆說:我看當今禪宗道場中,沒有人能夠充當你的師父,但妙峰禪師卻可以做你同參的道友,你倆既然有同參之盟,那就不饒我再費口舌了,希望你倆同去五臺山修行。憨山與妙峰答應(yīng)盡快啟程,汪道昆表示:“若果行”,“愿津之”,并送給了妙峰禪師二道“勘合”,憨山一篇文章??僧斆罘宥U師準備動身時,憨山卻拖延不定,汪道昆明白憨山的心意,是怕別人說他跟在他人身后而轉(zhuǎn),勸他說:“古人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但愿公他日做出佛門一段光明事業(yè),又何以區(qū)區(qū)較去就哉!”[1]在汪道昆的勸說下,憨山終于與妙峰一同到五臺山去參禪。
憨山與汪道昆有三次交往,前兩次主要側(cè)重于色身的救濟,為他提供飲食與住所;第三次,則側(cè)重于精神的救濟,煞費苦心地為他設(shè)宴,安排道友,激勵他去五臺山修禪,這為憨山日后成就“一段光明事業(y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南溟,又號太函。歙縣(今安徽歙縣)人。明代文學(xué)家。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擅長古文辭,工詩詞。又兼長武略,初為義烏令,后升任福建兵備道,曾協(xié)助戚繼光掃平倭寇,以功擢升按察使,又任僉都御史等,后至兵部左侍郎,與王世貞并稱“南北兩司馬”。著有詩文集《太函集》一百二十卷,雜劇集《大雅堂樂府》。
萬歷元年秋,曾有多年書信交往的歐大任升任為國子監(jiān)博士,聽說憨山在薊縣盤山,很想與憨山相見,便寫信給憨山,請憨山來京城,憨山因此回到京城。
歐大任(1516-1595),字楨伯,號蘧園、倫山先生。廣東順德人。嘉靖中任江都訓(xùn)導(dǎo),后遷國子監(jiān)博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著有《思玄堂集》、《旅燕集》、《浮淮集》、《軺中集》等。
萬歷二年春,憨山前去拜訪王世貞,王世貞見憨山年輕,有點輕慢他,就滔滔不絕地跟他大談做詩之法,憨山不顧禮節(jié),傲然而坐,竟不辭而別。王世貞非常不高興,將和憨山相見的情況告訴給弟弟王麟洲①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別號麟洲,又號損齋,江蘇太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著有《王儀部集》、《藝圃擷余》等。。第二天,王麟洲來訪憨山,相談甚歡,兩人大笑來到王世貞家,王麟洲說:哥哥,你也讀過《維摩經(jīng)》,難道不知道維摩大士的“不二法門”是怎樣講的嗎?王世貞猛然覺悟,于是為憨山寫了一首詩,以表心意,其中有這樣兩句:“可知王逸少,名理讓支公?!卑炎约罕茸魍豸酥?,把憨山比作支道林,謙虛地承認自己在佛學(xué)方面不如憨山,尊稱憨山為“福德之士”,“憨山和尚,福德士也,過我精舍,與陸尚書共飯而去,仆愚不能參領(lǐng)要似,復(fù)還師觀,道印亦在此周旋,想欲聞?wù)卟灰??!保?]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史學(xué)家,嘉靖進士,南京刑部尚書。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續(xù)稿》、《弇州堂別集》。
萬歷二年九月,憨山隨妙峰來到山西蒲州,因妙峰介紹,憨山得以與山陰郡王朱俊柵相見,朱俊柵因之前曾聽妙峰介紹過憨山,因此,兩人相見,一見如故,非常親切。山陰郡王殷勤置辦相應(yīng)用具物品,讓憨山和妙峰安心在蒲州結(jié)冬,并送憨山二百金作為憨山父母的終養(yǎng)之資。
朱俊柵(1530-1603),號樂善道人,朱元璋五世孫。嘉靖三十七年襲封山陰王,萬歷三十一年去世。交接禪僧,精研佛學(xué),潛心內(nèi)典,著有《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正脈疏序》及《黃先生儒行集傳》四卷、《凈土寺記》等。
萬歷二年,蒲州陳太守,非常尊重妙峰和憨山,將二人請到府中,盛情款待,并捐款刻印《肇論中吳集解》,請憨山擔任校對工作。憨山在校對過程中,忽然明白了“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之旨,并由此而悟得“諸法本無去來”之意、“去來生死”之義[1]。
陳太守,生平事跡不詳,待考。
萬歷三年春,憨山與妙峰禪師來到平陽,胡順庵太守聽說憨山到了平陽,寓居在城外,想拜見憨山,但因公務(wù)纏身,未能如愿。憨山他們即將起行時,胡順庵派差役送來驛站的憑證,以便于憨山沿途的交通和食宿,憨山婉言謝絕了胡太守的好意,說:修行人行腳有一雙草鞋就足夠了,不需要這些。胡太守聽了差役的匯報,對憨山更加尊重。憨山起程后,胡太守一處理完公務(wù),即從后追趕,直到靈石才追趕上憨山。于是一同來到省城太原,并安排憨山食宿,與憨山數(shù)日相談,然后派差役將憨山和妙峰禪師送到五臺山上。
萬歷四年秋,胡順庵由平陽太守轉(zhuǎn)任雁平兵備,來到五臺山拜訪憨山,見山澗中冰雪未化,憨山僅吃燕麥面和一點野菜丁,不禁感慨地說:你真是生活在另一世界里,我到了你這里,世俗的想法也像這里的冰一樣,凝固而靜止了。當年冬,因大方和尚遭人誣訟,為救大方和尚,憨山冒雪去拜訪胡順庵,胡順庵見到憨山,非常高興地對憨山說:我正耽心你被大雪凍壞了,已寫好了信,準備叫人去接你,你卻來了,真是心心相印呀。憨山將大方和尚被冤屈的事跟胡順庵說了一遍,在胡順庵的斡旋下,大方和尚得到了釋放,寺院得以保全。憨山便被胡順庵留下來過冬,過冬期間,胡順庵朝夕問道,憨山不時地進行開示,胡順庵將憨山的開示記錄為《佛法緒言》,并請人付梓流通。年末,憨山對胡順庵說:五臺山的林木,不能任憑奸商砍伐,不然菩薩道場就要變成不毛之地了。胡順庵聽從了憨山的建議,立即向朝廷寫奏折,請求朝廷嚴令禁止。在張居正的支持下,奏章很快得到了皇帝和兵部的批復(fù)。
萬歷十五年八月,胡順庵告老回家,聽說憨山在嶗山海印寺,便將親戚的兒子①一說是胡順庵自己的兒子。帶到憨山處,依憨山出家,做憨山的侍者,憨山為他取名福善。
萬歷二十四年,憨山在雷州給胡順庵寫信,言說自己“自涉難以來,實瀕九死,直今正眼覷之,然未見纖毫動靜相,即萬里相懸,其實不離跬步也”,并勸胡順庵:“居士春秋日高,前景日窄,從來濁世滋味,備嘗殆盡。諺云:到底鹽如此咸,醋如此酸,到了作何究竟?古人云:來時盡好,只恐去時不如來時。此非虛語,居士諦思!”[3]
萬歷四十一年,胡順庵病逝,憨山作有《祭大中丞順庵胡公文》。
胡順庵,名來貢,字天中,號順庵,山東萊州人,生平事跡不詳,待考。
萬歷四年,山西巡撫高文薦移鎮(zhèn)雁門兵備道,高文薦家里園亭多有題詩,但感覺“多陋詠”,“欲求高人一詩”[1]。聽說憨山住在胡順庵公署里,于是,高文薦便托胡順庵代他向憨山求一題詩。胡順庵答應(yīng)了高文薦的請求,可憨山此時已不想再著文字魔,極力推辭說:“我胸中無一字,焉能為詩乎?”“高公再三,胡公亦無奈,苦求之?!保?]于是,胡順庵便將《古今詩集》放在茶幾上,以啟發(fā)憨山詩思。憨山偶一翻閱,就詩思泉涌,不可遏制,頃刻之間寫了二、三十首,憨山從中選了一首,送給胡順庵去交差。
高文薦,成都人,明代中央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萬歷初任山西巡撫,萬歷十年升任寧夏總督。
萬歷四年,為保佑國家,孝定太后在全國挑選僧人誦讀佛經(jīng),憨山被選入其中,誦經(jīng)時,獲得了面見太后和皇帝的機會。
萬歷五年,憨山為報父母恩,發(fā)誓刺血泥金,抄寫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孝定太后聽說后,立即賞賜金紙給憨山,幫助憨山完成心愿。
萬歷九年,皇帝下旨祈求子嗣,太后派太監(jiān)來五臺山祈福。憨山等此時正在籌辦無遮法會,見此情形,立即將法會主題改為“為皇室祈求子嗣”?!斑m皇上有旨祈皇嗣,遣官于武當;圣母遣官五臺,即于本寺。予以為沙門所做一切佛事,無非為國祝厘,陰翊皇度。今祈皇嗣,乃為國之本也,莫大于此者。愿將所營道場事宜,一切盡歸并于求儲一事,不可為區(qū)區(qū)一己之名也?!保?]
萬歷十二年七月,孝定太后為感謝憨山、妙峰和尚、大方和尚五臺山祈嗣之功,進行賞賜,妙峰和尚、大方和尚接受了封賞,憨山因此時已到了山東的嶗山,太后多次訪求而不得,于是,命令憨山的朋友龍華寺住持瑞庵禪師負責尋找,瑞庵禪師不得已,只好親自來到嶗山,傳達太后獎賞的旨意,憨山感謝太后的好意,表示只要容許他長久地住在嶗山,就是最大的恩賜,其他的任何恩賜都不需要。瑞庵禪師將憨山的意思轉(zhuǎn)告給太后,太后感覺這樣很過意不去,就在西山擇地建了一座寺廟,派太監(jiān)到嶗山,請憨山去住持,憨山再次婉言謝絕了太后的好意。太監(jiān)回到京城,將憨山?jīng)Q心住嶗山清修的志向報告給太后,太后得知嶗山的茅棚狹小破舊,就想幫憨山興修擴建,派太監(jiān)送給憨山三千兩白銀。待太監(jiān)再次來到嶗山時,憨山極力推辭太后的賞賜,說:這里已有幾間茅屋,足夠我住的,我很滿足。房子再好再多,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太監(jiān)擔心再不能順利完成任務(wù),會被太后責罰,就強硬要求憨山接受賞賜,憨山想:“古人有矯詔濟饑之事”,當時山東正鬧災(zāi)荒,把太后的賞賜施及給受災(zāi)的饑民,同樣是在為太后做功德。于是,就叫寺僧帶著太監(jiān),將錢施舍給各地的僧道、孤老、獄囚等,所施數(shù)額由當?shù)毓俑靸缘怯?,上報朝廷。太后對憨山的做法非常贊賞,感嘆不已。
萬歷十四年,皇帝下令頒賜十五部《大藏經(jīng)》給各地寺廟供奉,因憨山多次封賞不受,太后便派人將第一部《大藏經(jīng)》送往嶗山,可當《大藏經(jīng)》送到時,嶗山卻無處安放,山東撫臺只好將《大藏經(jīng)》安放在地方官衙里。對于太后的護持,憨山感動不已,決定親自到宮中去拜謝。太后見了憨山,發(fā)動宮中的嬪妃、宮女捐獻錢物,為憨山修建寺宇,安放《大藏經(jīng)》。憨山乘機請?zhí)鬄樗乃掠钯n名,太后賜為“海印寺”。
萬歷十七年,憨山借護送《大藏經(jīng)》到南京的機緣,將報恩寺的情形和自己想重修報恩寺的想法詳細地上奏給太后,太后問憨山,有什么好辦法能幫你完成心愿,憨山向太后進言說:修建工程巨大,不能輕易完成,懇請圣母每日在后宮的飲食上節(jié)約一百兩銀子,三年之后,就可以動工興建,十年后就可以完工。太后聽了非常高興,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立即命令后宮從當年十二月開始積蓄銀兩。
萬歷十八年春,海印寺修建竣工,為感謝太后,憨山代太后抄寫《法華經(jīng)》。
萬歷十九年,海印寺大殿建成,太后捐造一座檀香毗盧佛像給海印寺,以充供養(yǎng)。
萬歷二十二年十月,憨山到北京給太后賀壽,太后留憨山在北京過冬,憨山在大慈壽寺為眾僧說戒。
萬歷四十二年四月,憨山聽說太后歸天,便組織僧俗弟子,主辦超度法會。并在法會靈龕前,舉行出家儀式,剃去頭發(fā),穿上袈裟①據(jù)福征《年譜疏》,慈圣太后是憨山大師的皈依弟子。當時,太后欲請憨山大師進宮傳授三皈五戒,憨山以禮制不允許,就畫了張像送過去,讓太后在畫像前皈依。。憨山因受太后恩惠較多,因而悲痛地說:“悲哉!檀越往矣,本寺之愿已矣,豈待再來耶?”[1]
孝定太后(?-1614),李氏,北京西關(guān)人,明穆宗朱載垕貴妃,神宗朱翊鈞生母,曾代神宗處理朝政,萬歷元年,神宗為她上尊號為“慈圣皇太后”。
萬歷十六年,吳觀我到北京龍華寺聽憨山說法。
萬歷四十四年九月,憨山從湖北黃梅來到安徽桐城,拜訪吳觀我和吳本如父子,吳觀我父子見憨山來訪,想在桐城建廟,留憨山住持,憨山謝絕了他們父子的好意。
萬歷四十七年,憨山作《華嚴經(jīng)綱要》,在即將完成之際,想請吳觀我指教?!靶医衲隉o恙,其功已完七八,恨不能與老居士一而證之,敢此附聞,發(fā)一歡喜耳。”[4]
憨山圓寂后,應(yīng)福善之請,吳觀我作有《大明廬山五乳峰法云禪寺前中興曹溪嗣法憨山大師塔銘》。
吳觀我即吳應(yīng)賓(1564-1635),字尚之,一字客卿,號觀我,安徽桐城人。萬歷十四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故稱“太史”。后以目疾告歸,著有《宗一圣論》十篇。
萬歷十六年,蕭玄圃與董其昌、唐元征等一起參拜憨山,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四載:“余于戊子冬與唐元征、袁伯修、瞿洞觀、吳觀我、吳本如、蕭玄圃同會于龍華寺,憨山禪師夜談。”
天啟二年,憨山從廬山回曹溪,經(jīng)過江西吉州時,拜訪了蕭玄圃。
天啟三年十月初三,蕭玄圃“應(yīng)詔北上”,途經(jīng)韶關(guān),到曹溪拜訪憨山,欣喜相見,高興不已,三天三夜③一說“一日夜”。,日夕交談。期間,蕭玄圃為憨山占卜壽穴,憨山應(yīng)蕭玄圃請教法要,為蕭玄圃作了《示蕭玄圃宗伯》,強調(diào)修行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被遮蔽的心光,修行的目的就是“心地光明,自然流出”?!拔崛诵捏w,本來圓滿光明,即今不能頓悟,不能現(xiàn)前受用者,蓋因無量劫來,貪嗔癡愛,種種煩惱障蔽自心,故漸修之功,不可少耳?!绷?,蕭玄圃準備離開曹溪,憨山囑咐他說:國家和百姓都對你寄予著厚望,你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前途。蕭玄圃記住了憨山的囑咐,與憨山相約再會之期,憨山說:我已經(jīng)老了,即將離開這個世界,與你再次見面的機緣,只能在未來彌勒佛的龍華會上了。蕭玄圃剛離開曹溪,憨山就病倒了,六天后,就圓寂了。蕭玄圃聞聽噩耗,悲痛不已,即撰挽章派人到曹溪吊唁,并捐獻白銀百兩,寫信囑咐南雄、韶州二郡太守,為憨山建塔、建影堂。
蕭玄圃即蕭云舉(1554-1627),字允升,號玄圃,又號拙修,廣西宣化(今南寧市)人。萬歷十四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檢討,故稱“太史”。后升禮部右侍郎,教習(xí)庶吉士,又稱“宗伯”。后又任吏部右侍郎,充經(jīng)筵日講官三品,曾為明神宗、光宗、熹宗老師。天啟初年,復(fù)被招用,晉太子太保掌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天啟五年乞休,詔進光祿大夫,予一品誥命。天啟七年卒于故里,追贈太傅,謚文端,賜祭葬,入鄉(xiāng)賢。著有《青羅集》五十余卷,別集若干卷。
萬歷二十二年春天,山東巡撫鄭昆巖,聽說憨山賑濟災(zāi)民,非常感動,就到海印寺拜訪憨山,皈依受戒,憨山給他講授了參禪的方法:“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于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扌歲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后即以悟處融會心境,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妄想情慮,皆熔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保?]
鄭昆崖即鄭汝璧(1546-1607),字邦章,號昆巖、愚公,縉云(浙江麗水)人。明隆慶二年進士。始授刑部江西司主事,累遷云南司郎中。后轉(zhuǎn)調(diào)河南左參政、山東右布政,萬歷三十三年任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萬歷三十五年,請求辭歸,歿于山東荊門驛途中。
憨山居嶗山期間,曾鳳儀曾往嶗山海印寺拜訪憨山,“昔承蜚光照臨海印,真不世良緣,頓成金剛種子,永劫不磨。終當透骨而出?!?/p>
萬歷二十四年,憨山入粵時,曾在螺山與曾鳳儀相會,曾鳳儀請憨山注解《楞伽經(jīng)》,后來憨山曾將自己的《楞伽筆記》寄給曾鳳儀指教,曾氏的《楞伽宗通》曾參考過憨山的《楞伽筆記》。
萬歷四十一年十月,為踐南岳休老之盟,曾鳳儀在多次信約無效的情況下,派人到曹溪請憨山,憨山應(yīng)邀前往湖南衡陽湖東寺。“予與曾公(曾鳳儀)為法門知己,久期終老南岳。癸丑冬月,長公扶搖攜乃翁書,迎予往湖東,予應(yīng)命至。則見諸祖道影八十八軸,乃達觀禪師命丹陽弟子賀知忍,資請丁南羽高士名筆也。有三堂,其二置五臺、峨嵋,此一專為南岳者。向久藏賀氏。庚戌間,曾公游南海,道過曲阿,賀君屬其請歸南岳?!保?]
曾鳳儀,字舜征,號金簡,自號南岳山長,湖南耒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曾任禮部祠祭司郎中,故稱“儀部”。著有《楞伽宗通》八卷、《金剛經(jīng)宗通》七卷等。
[1]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EB/OL]//憨山老人夢游集.[2013-03-20].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2]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xù)稿:250[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9:485.
[3]與胡順庵中函[EB/OL]//憨山老人夢游集:卷16.[2013-04-08].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4]答吳觀我太史[EB/OL]//憨山老人夢游集:卷18.[2013-04-08].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5]答鄭昆巖中函[EB/OL]//憨山老人夢游集:卷1.[2013-04-08].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6]南岳重興天臺寺建諸祖影堂序[EB/OL]//憨山老人夢游集:卷19.[2013-05-10].http://xmwk.zgti.cn/e/action/showInto.php?dassid=1518&id=655.
Research on Master Han Shan’s Friend-making Trip(Ⅱ): High Level Officials(Part One)
WANG Yan-an
(Editorial Department,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Han Shan interacted and made friends with a great number of high level officials,which helped to form a kind of complementary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During his journey,He did not only preached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but also relied on these officials to advocate these the dharma in a more convenient way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inputting Buddhism into Confucianism.
Han Shan;high level officials;friend-making trip
B946
A
1007-5348(2014)03-0026-05
(責任編輯:廖銘德)
2013-12-22
2011年韶關(guān)市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憨山大師研究”(SGCK2011-05)
王焰安(1962-),男,安徽宿松人,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編審,主要從事民間文化和禪宗史研究。①汪道貫(1543-1591),字仲淹,安徽休寧人。工詞賦,尤善書法,著有《汪次公集》十二卷。
②“蕭玄圃”之“玄”字為避康熙帝玄燁諱,一般書皆改為“元”字。據(jù)錢謙益《大明海印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蕭云舉曾為憨山作塔銘,今已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