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
——新解《老子》的“無為”

2014-04-10 13:34:31倪奕佳
關(guān)鍵詞:老子

倪奕佳

(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
——新解《老子》的“無為”

倪奕佳

(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體大慮周又字夾風(fēng)霜,作為道家思想核心的“無為”,一直以來對它的解釋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義,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對無為的定義即不要為所欲為,而要有所作為;無為的條件——順自然、適度、清靜而為;無為的目的對《老子》中的“無為”做出新解,試圖從更深層去挖掘《老子》“無為”真正積極的內(nèi)涵——無不為。

《老子》;老子;無為;無不為

《老子》作為道家博大精深的著作,既具有文學(xué)審美特性,又被賦予政治色彩;既有學(xué)者稱其不失為愚民哲學(xué),又有感嘆其消極厭世。這些見仁見智的理解有時往往依據(jù)某種需要而生拉硬扯,穿鑿附會。而要真正明辨是非,關(guān)鍵還應(yīng)把眼光放在切實去理解老子無為學(xué)說的真正樂趣當(dāng)中去??v前人所述,對于《老子》中“無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老子》無為的治國之術(shù)、處事原則,或單獨(dú)解釋無為,或只談到無為并不是真正無為的目的,還較少對于無為的定義,條件及目的綜合起來連貫成一篇對于《老子》“無為”觀念較為清晰探討的文章,難以令人滿意。本章就秉順此意,試圖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老子》提倡“無為”的真正意旨與苦心所在。

1 揭開“無為”神秘之紗——無為的定義

自《老子》問世以來,獨(dú)特的語言,模糊的概念,多意的詞語,如果單從字面上去追逐意義,會很容易掉進(jìn)“無為”便是“什么都不要作為”的陷進(jìn)中,甚至就被貼上一種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的標(biāo)簽,但這是斷章取義的做法,是將老子主張的“無為而無不為”去掉了“無不為”最核心的下半截,就與實際意義的認(rèn)識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無為”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王風(fēng)·兔爰》中: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1]。

在此,“無為”理解為“太平安定,清凈無事”[2]。

而在另一篇《詩經(jīng)·際風(fēng)·澤陂》中也有提到:

寤寐無為,涕泗滂沱[3]。

古人將這個“無為”解釋為“無所事事”。[4]在《老子研究》一書中,也對這兩個“無為”取為“清靜無為”的意思。其實,在《老子》中“無為”是個沒有明確外延的模糊概念,所以學(xué)者只能從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做或深或淺的體會。但對于老子自身來講,他思想特有的范疇“無為”在《老子》中又是有正面又有側(cè)面多次談到的,

正如在三十七章中:

通常無為,而無不為[5]。

在四十八章中:

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6]。

王弼在《老子道德經(jīng)注》對三十七章的“無為”下注為“順自然也”。[7]對四十八章則解釋為“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标惞膽?yīng)就譯為“如果不妄為,那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盵9]它是要求人們的一切思想乃至行為都要聽從并遵循與自然法則,既是聽“天之道”的思想行為,這就是“無為”。[10]也就是說“天之道”就像是一個無形的標(biāo)準(zhǔn),遵循與“天道”便是有為,否則就是無為,這個標(biāo)準(zhǔn)顯然是針對符不符合的法則,而不是作不作為的問題,這與儒家的“禮治”觀點和法家的“法治”理念相比之下,《老子》的“無為”表面看起來就沒有懸念顯得消極避世多了。作為漢初黃老之學(xué)的代表作《淮南子》就用了一個鮮明的例子來區(qū)分“有為”與“無為”。有個人去牽牛,一個是稚嫩的小孩,一個是力大無比的壯年。小孩牽牛時牽的是牛的鼻子,牛就乖乖地跟他走了;壯牛牽的是牛尾巴,牛怎么也不跟他走。小孩的行為便是“無為”,壯年的行為便是“有為”。[10]除此之外,《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中對“無為”有更為精確的描述:

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嘗試問之矣:若夫神農(nóng)、堯、舜、禹、湯,可謂圣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蓋聞傳書曰:神農(nóng)憔悴,堯瘦臞,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圣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謂“無為”者……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在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12]。

這段話中對“無為”有著更清晰的解釋,所謂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順著客觀規(guī)律,它承認(rèn)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將“無為”變成“有為”,就像在文中講的,應(yīng)該是“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這才是真正的“無為”,是通達(dá)到“無不為”的途徑。也許不少人會懷疑《淮南子》中作者是道家的追隨者,但它對“無為”的解釋并不能就此與《老子》中的“無為”劃等同號,下文采用文子就引用了老子的話就可迎刃而解了:

老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藐爾不應(yīng)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掛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盵13]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他的解釋應(yīng)該是比其他人更具有可信性,這一解釋在繼承“無為”的原始意義——清凈無事的基礎(chǔ)上,又有明顯的改變,增加了一層“不對萬物橫加干涉、順物而為”的意思。這一點是很值得去推敲的,與上述中《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中對“無為”的解釋有異曲同工之妙,雖不排斥《淮南子》有抄襲的可能性,但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同點——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不要為所欲為。

對于上文的解釋中,“無為”并不是機(jī)械地等同于它的對立面“有為”,而是包含著“有為”,因為“無為”是要“無不為”,這個思想核心實際上是一條“無事取天下”的特殊途徑,老子雖為遁世派的領(lǐng)袖人物,但也會有忙著救世的情緒,只可惜他處在一個摧殘人才的時代,所以,他不得不明著“無為”而暗著“有為”、上而“無為”下是“有為”。

了解了“無為”真正的意義,才能更好去理解《老子》的無為實際上是積極有為,只是不正面去進(jìn)取。

2 通向“無不為”之路——無為的條件

在上文論述中,對于“無為”的解釋,我們清晰地了解到《老子》中的“無為”掉了“無不為”這個重要的尾巴,本章就繼續(xù)探討“無為”到“無不為”這個過程的條件。

作為避世派的集成大者,道家學(xué)派的開山祖師,其學(xué)說被稱為“君人南面之術(shù)”,這難免對老子過于苛刻,他提出了“無為而治”,從無為到“無不為”,老子有著自己特殊的方法和措施。

2.1 要順自然而為

在《老子》一書中,“無為”是最主要的在于勸誡人們要順自然而為,而不要違抗天道,這是通向”恒”、“容”等達(dá)到“無不為”的一個重要條件。

正如在十六章中:

致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吾以須復(fù)。天道員員,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也,知常,曰明也。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4]。

“致虛,守中”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不偏執(zhí)任何成見才可達(dá)到“至虛,恒也”,也就是自己使自己處于永恒之中。“守中”可能“未發(fā)”而達(dá)到“穩(wěn)固”,無偏執(zhí)無作為,隨著世事紛擾,都能靜待萬物的變化,但這里的“知?!眲t是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而不是渾渾噩噩地被動于自然,這是“道”的使命。

又如在五十章中: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15]。

人活在世上,為什么生死殊同,老子認(rèn)為這中罪惡不守天道的后果,擯棄自然不僅不能“無為”反而自取滅亡。這些“自然之道”實際上是“天道”的一種外在形式,也是圍繞著遵循自然,是要通過”無為“而達(dá)到”無不為”。

2.2 要適度而為

老子認(rèn)為作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底線,適可而止,批判做事超越了一定的限度,認(rèn)為物極必反。

如在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6]。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老子極力強(qiáng)調(diào)的處世原則,他認(rèn)為人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應(yīng)該退而隱居?!袄献诱J(rèn)為要防止過失,就要去避免“至極”,“功遂身退”也不是一味積極,比一定“極”。[17]雖然這種人生觀顯得太萎靡又太怯弱,但也強(qiáng)調(diào)了人不應(yīng)該追求極端,不寵愛過分。

如在二十九章中: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qiáng)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8]。

老子認(rèn)為處世做事不過分去強(qiáng)求索取,雖然行為方正但不執(zhí)拗,即使有棱角但不傷害別人,做事正直但不肆無忌憚,雖然明亮但不引人注目,這樣也是達(dá)到了“無不為”的一種方式。不走極端,從不過分。

2.3 清靜而為

老子認(rèn)為統(tǒng)治者如果貪得無厭,就會去施行過分“有為”的政治,但這種“有為”的政治會造成很嚴(yán)重的問題,出現(xiàn)許多民眾無法承受的后果。

如在在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19]。

這是老子宣揚(yáng)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要“無為”、“無事”、”無欲”、還要“好靜”,則可以避免“民貧”等事情的發(fā)生。

而在六十章:

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20]。

在這一章中,老子用了非常著名的“大國若烹小鮮”的例子來比喻“無為”才能治國。王弼注曰:“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盵21]治理國家就好像是煎小魚,不能多攪動,不然魚就會爛,這就是“無為”,但還是要煎的,國家還是要治理的,并且是要煎好的魚,這就是“為”,所以要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任其自然,把國家治理好,這就是“無為無不為”。老子用這個例子是要來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去統(tǒng)治、打擾人民,做到“清靜而治”。[22]

老子在《老子》通過對要“自然而為”,“適度而為”、“清靜而為”的論述,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是真正做到了“無為”,但無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實現(xiàn)“有所為”,而這個目的也正是下文要進(jìn)行討論的。

3 完成“無為”之愿——無為的目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諸侯異政,各派迫不及待宣揚(yáng)自己改良社會的政治主張。如儒家主張實行“仁政”,推行禮樂文化的力量;法家提出“富國強(qiáng)兵”,篤信蠻勇力量的凱旋;墨家推出“兼愛非攻”,相信一團(tuán)和氣的力量;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則提倡“無為”來治理民眾,平息反叛。《老子》一書中字字都有“退”的表面含義,卻句句隱藏著“進(jìn)”的內(nèi)心獨(dú)白,正如李澤厚所說的:“人們經(jīng)常強(qiáng)調(diào)《老子》消極無為,其實《老子》一再講‘圣人’、‘候王’是一種‘以無事取天下’的積極的政治理論?!盵22]下文就探討從

《老子》的“無為”的最終目的。

首先,在《老子》中,老子不斷用自己的智慧去探討如何在這微妙的局勢中去保存自己的力量,于是,老子提出“無為”,其實這些歸根結(jié)底就是一種“以退為進(jìn)”的策略。在《老子》中這種“以退為進(jìn)”老子有多處精彩明顯的介紹:

如在四十章中: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24]

又如在七十六章:

故曰:堅強(qiáng)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故強(qiáng)大居下,柔弱居上[25]。

還有在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qiáng)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qiáng),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26]。

陳鼓應(yīng)說:“如果不與人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那它只不過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27]指出了《老子》的道其實并不是單純?nèi)ァ胺ㄗ匀弧?,而是有“人為”的存在。在《老子》中,“弱者”并不等于“懦弱”,雖處于柔弱低卑的一方,但它卻可以最終獲得更大的力量。因為一切剛強(qiáng)的事物實際上都蘊(yùn)含著衰敗死亡的契機(jī),即遭到“物壯則老、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的毀滅性后果。柔弱與剛強(qiáng)是相對的,但也是可以互為轉(zhuǎn)化的,為說明這個,《老子》中多次用到“水”這個意象,因為“水”有著老子所要提倡的“無為”一樣的品質(zhì),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2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qiáng)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盵29]因此,即使弱勢在強(qiáng)者面前,應(yīng)該有著“貴柔”與“受雌”而不是極力進(jìn)攻,通過曲折的手法,以退為進(jìn),以柔為剛,以屈求伸,最終達(dá)到以弱勝強(qiáng)的目的,這就是“無為”,是最終達(dá)到“柔以克剛”,“無事取天下”也就是“無不為”的目的。

其次,《老子》中反戰(zhàn)的情緒很濃厚,這一點無可厚非,但老子的經(jīng)世治國的“無為”都圍繞在“道”這個大中心的思想指導(dǎo)下實行的,并且具有相當(dāng)針對性的治國方略,它的目的并不是要丟棄現(xiàn)實社會,而是要改造現(xiàn)實社會,建立起道家的政治理念的統(tǒng)治地位,從而達(dá)到“無不為”的最終點。老子認(rèn)為如果統(tǒng)治者只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發(fā)起的侵略爭奪就是無道之戰(zhàn),這種戰(zhàn)爭本身就是一種禍害,勞民生財。

如在四十六章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0]。

而如有不得已的戰(zhàn)爭則稱為是君子之戰(zhàn),也是有道之戰(zhàn),而這個“道”可以起到御敵的作用,并且可以“得志于天下”。

又如在三十一章中: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31]。

上文說過,老子的“得志于天下”客觀上就是以“道”為指導(dǎo)的,而最終通過戰(zhàn)爭而達(dá)到全國統(tǒng)一,無論是哪種方式,無道還是有道,都是老子“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一種方案,《老子》中就是要通過“順其自然”這種遵循道的“無為”中達(dá)到“‘取天下’的目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32]

最后,在老子眼中,儒家所說的“仁慈孝義”是大道廢的產(chǎn)物,是一種“大偽”,是應(yīng)該摒棄的。

在十九章中: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33]

這并不代表老子不贊賞仁信孝慈,他也同樣提倡孝慈等道德觀念,他也認(rèn)為在戰(zhàn)爭中“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4]但他也提倡仁義禮德同樣受到道的“支配”,即他在第八章中講到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35]實是“善仁”、“善時”,這在客觀上是對儒家、墨家、法家等學(xué)說的摒棄,甚至為一種“罷黜儒墨法、獨(dú)尊道術(shù)”的治國目標(biāo)。[36]到此,不難發(fā)現(xiàn)到,老子的這些觀念也是一個有著“文化專制,統(tǒng)一思想”的思想家。

由此可知,老子的“無為”既是救國的戰(zhàn)策,也懷有個人的夢想,是一種暗地里積極的“有為”。

《老子》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哲學(xué)著作,也是老子政治理想的白皮書。有人說《老子》一書,一言以蔽之,就一個“裝”字,其實,這種看法對老子本身是一種釜底抽薪式的打擊。本文的研究也絕非否認(rèn)老子的“無為”中正面啟示意義,他的“無為”與“有為”的差別并非是“不為”與“為”的糾結(jié),而是“如何為”的問題,只是這種“無為”的思想還是從理想的角度上去倡導(dǎo)寡欲去私,因為現(xiàn)實少了這種“寡欲”,因此他不厭其煩地提出了一個桃花源式的烏托邦——小國寡民來抗衡,這表面看來是悲觀的感嘆,吟唱的卻是他政治的念想。他的“以進(jìn)為退”大概是他一直對現(xiàn)實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和深切的了解,只講“無為”而不強(qiáng)調(diào)“無不為”是他不得已又最自保的選擇吧!

[1][3]陳戌國.詩經(jīng)校注[M],湖北:岳麓書社,2004:87.172.

[2][4][10]張松輝.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156、156.

[5][6][14][15][16][18][19][20][24][25][26][28][29] [30][31][32][33][34][35]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146、192、64、198、33、115、229、244、165、294、301、33、301、185、123、229、74、31、123.

[7][21]王弼.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91、172.

[9]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與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252.

[10]艾永明.淺析《老子》的無為思想[J].蘇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00,7,(3):15.

[12]劉康德.淮南子直解[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1066—1067.

[13]王利器.文子疏義(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2:318—319.

[17]蘭喜并.老子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36.

[2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85.

[26]陳鼓應(yīng).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4.

[36]顧乃武,潘艷.論《老子》思想中的“有為”因素[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0,(30):

責(zé)任編輯:周哲良

B223.1

A

1672-2094(2014)04-0053-04

2014-06-05

倪奕佳(1989-),女,廣東揭陽人,廣西民族大學(xué)2013級古代文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xué)。

猜你喜歡
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安居樂業(yè)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
讀書(2018年9期)2018-09-05 03:30:16
漫畫
讀書(2017年5期)2017-05-05 02:03:25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xué)中的智慧
尋找老子【三】
國學(xué)(2014年2期)2014-02-13 20:02:11
大愚者大智
知識窗(2009年8期)2009-09-05 04:10:50
赞皇县| 通辽市| 方城县| 深圳市| 金湖县| 勃利县| 南郑县| 监利县| 凤城市| 霍城县| 翁源县| 云浮市| 亚东县| 南投市| 黔南| 盐城市| 济宁市| 潼南县| 广丰县| 平遥县| 白山市| 龙岩市| 永清县| 包头市| 财经| 平遥县| 丰镇市| 九龙县| 芜湖县| 南木林县| 奉贤区| 保山市| 宜兴市| 江门市| 正宁县| 余干县| 涪陵区| 阿克苏市| 精河县| 雅江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