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沈陽音樂學院 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芭蕾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芭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種形式。然而,芭蕾最基本的程式化語言,自1700年在世界上第一所芭蕾教育機構——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固定下來后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被許多不同的舞種所借鑒和應用。芭蕾的程式化語言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具有高度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1]。本文以探索和認識芭蕾最基本的程式化語言的形成及具有代表性的舞姿和在不同舞種里所占的重要性為線索,通過它們在各個時期的不同作品里所發(fā)揮的作用,進一步證明芭蕾程式化語言的經典性。
芭蕾藝術源遠流長,在萌芽時期,它吸取了各種不同的養(yǎng)料。在戲劇結構上和演出形式上,早期芭蕾借鑒了希臘的悲劇和喜劇、羅馬的擬劇,乃至中世紀的職業(yè)喜劇。而最初的芭蕾動作語匯,則更是直接搬用了當時的宮廷舞會上的舞步,并整理吸收了以種種形式流傳下來的歐洲民間舞蹈。然而萌芽階段的“芭蕾”遠遠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真正意義上的芭蕾,而是一種綜合形式的表演。像意大利的“席間舞蹈”(出場)一樣,它兼有詩朗誦、音樂和舞蹈幾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還借助了復雜有趣的機關布景,根本談不上有什么藝術整體性。
芭蕾藝術的真正形成,是在路易十四執(zhí)政的法國宮廷(1643-1715)。路易十四本人很喜歡跳舞,從小就參加芭蕾演出,12歲那年主演《卡桑德拉》中的太陽神,因而獲得“太陽王的美名”[2]。在他的大力提倡下,芭蕾逐漸興盛起來,成為提高君主的威望以及顯示國力的工具。在這過程中,經過博尚等藝術家的努力,奠定了宮廷芭蕾的基礎,形成了以豪華、浮飾、繁瑣、夸張為主體的演出風格。而這種古典主義的審美趣味也一直沿用至今。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成立皇家舞蹈院,任命博尚為院長。博尚每月帶領院士們召開一次舞會,挑選收集到的舞蹈隊形、花樣和動作,按照宮廷審美規(guī)范將它們分類整理并且命名,這些動作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古典芭蕾藝術的基礎。古典芭蕾的一些主要原則,例如“開、繃、直、立”,腳和手的位置以及若干固定舞姿一道形成,它們構成了古典芭蕾美學的核心。
芭蕾的程式化語言具有高度的經典性。芭蕾作為歐洲的古典舞,產生于歐洲宮廷這樣一種特定的空間范疇,其客觀條件是少數皇親國戚們占有著龐大的宮廷建筑,而他們趾高氣揚的動作風范完全是封建貴族氣度的自然流露,這種貴族氣度也就滲透到芭蕾美學中去了。我們可以將芭蕾美學概括為“開、繃、直、立”四大原則,這四大原則對許多運動和舞蹈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各個時期芭蕾編導們和表演家們的審美標準,而芭蕾基本的程式化語言就是在這四大審美原則的基礎上形成的。芭蕾是一種線條性、放射性、追求彼界空靈的藝術。因此,輕盈飄逸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被譽為“芭蕾程式化語言中最為優(yōu)美舞姿之一”的Arabesque中就足以體現(xiàn)。
Arabesque名稱源自摩爾人的一種葉片狀連續(xù)花紋的圖案[3]。舞姿為單腿半蹲或直立,另一條腿向后伸,與支撐腿成直角,雙臂成與此相適應、和諧一致的姿勢,像翱翔似地裝飾動作,造成在飛行中控制成舞姿的影響,從而構成從指尖到足尖盡可能長的直線。Arabesque這一動作最大限度地舒展、延長舞者肢體原有的線條,將能量聚集在肢體末梢部位,如腳尖、手尖,擴大動作的范圍,使肢體個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體的中心垂線凝聚,增強其表現(xiàn)力,從而產生上升的運勢。它突出了芭蕾生來具有的貴族氣度,并能使整個身體能量內聚,在較高的空間層面上發(fā)射能量,產生更加顯赫的空間占有感。Arabesque在世界上共有三種流派:切凱弟體系的五種Arabesque、俄羅斯體系的四種Arabesque、丹麥體系的四種Arabesque。而在我國在一直學習使用的是俄羅斯體系的四種Arabesque[4]。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芭蕾的程式化語言依舊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欲望,給人以美的享受,真可謂是“經典至極”。
芭蕾這門高雅的藝術,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我們通常將它分作“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和“當代芭蕾”四個歷史時期。這四個歷史時期是以芭蕾在不同國家形成的發(fā)展主流而言的,每個后來的時期都是對前一個,甚至前幾個時期的繼承和發(fā)展,而非簡單的否定或取代。需要說明的是,芭蕾的程式化語言無論經歷哪個時期,哪種形式,都以它特有的魅力與經典性,經久不衰,并在舞劇中頻繁使用。
18、19世紀之交,在歐洲和北美興起一股新的文藝思潮——一種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芭蕾是整個浪漫主義運動的一個部分[5]。而在代表著浪漫主義芭蕾鼎盛時期最高成就的舞劇《吉賽爾》中,Arabesque的運用更是為劇情情節(jié)的描述增加了幾分神話色彩。在設計舞蹈主題動作時,編導佩羅頗具匠心,他采用了“飄逸的Arabesque”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優(yōu)美舞姿。他在這個基礎上添加了種種動作,塑造了維麗絲(婚前身亡的新嫁娘)的形象。編導巧妙地借用了Arabesque這一舞姿,在第一幕終場中表示吉賽爾離開了人世,繼而又在第二幕中用它來交代米爾塔和群鬼的身份。如果比較一下西爾菲達(舞劇《仙女》中的女主人公)和吉賽爾,可以看出有不少共同之處,無論是所處的規(guī)定情景,或是角色的舞蹈設計,尤其是Arabesque的運用都很相似。然而,它們所表現(xiàn)的人物卻迥然不同。仙女是靜態(tài)的非現(xiàn)實人物,在劇目中,Arabesque的腿和手普遍是在45度的位置,運動范圍比較小,動作比較低調,這就塑造了一種輕盈飄逸、超凡脫俗的仙女形象,這一不變的形象貫穿全劇,從始至終。吉賽爾則是動態(tài)的現(xiàn)實人物,在一幕中,阿爾貝特伯爵向吉賽爾示愛時,吉賽爾所用的Arabesque的后腿達到90度以上,手在五位手的基礎上變成Allonge手勢,動作的幅度較大,比較夸張,表現(xiàn)了村姑吉賽爾歡快、無憂無慮的性格;在二幕女王召喚女鬼們時,她們出場時所用的Arabesque的頭略低,主力腿成Plie式緩慢地向前移動,為幽靈表現(xiàn)出一種來無蹤、去無影的“鬼氣”,為我們則提供了酸楚哀怨、優(yōu)美動人的舞姿。
20世紀初,現(xiàn)代派舞蹈已經形成了一支足以與古典芭蕾爭奇斗舞艷的新軍,兩方面的藝術家認識到互相學習、相互補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艾F(xiàn)代芭蕾”在這個時期應運而生。在古典芭蕾內部也出現(xiàn)了戲劇芭蕾與交響芭蕾兩種學派的爭論,而且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力作。在著名編導巴蘭欽編導的舞劇《阿波羅》中,采取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態(tài)度。我們看到了她對流傳百年的Arabesque等程式化舞姿的巧妙運用。英國編導家麥克米倫就任皇家芭蕾舞團團長后,一直以芭蕾最基本的程式化語言為基礎,并發(fā)展和變化它,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演出形式。在他編導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對Arabesque這一經典舞姿進行加工,拋棄了舊的“成型”方法,在第三幕的舞姿上,雙手交叉在胸前或雙臂一高一低向前延伸雙手成Allonge手勢,表現(xiàn)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世俗的無奈心理。這種“創(chuàng)新”使畫面復雜多變,精雕細琢,作品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性,新奇誘人。可見,芭蕾程式化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已被無數藝術家認可,因此,在各個時期的作品中都有頻繁的使用率。
芭蕾的程式化語言作為多種風格舞蹈的輔助課程,極大地影響了各種宮廷舞蹈的審美理想和動作風范,甚至多少也影響了現(xiàn)代舞的訓練方法?,F(xiàn)代舞的“先驅者們”在剛剛創(chuàng)立這種流派時,堅決反對古典芭蕾所擁有的大量的動作規(guī)范和審美標準,而且與古典芭蕾徹底劃清界限,并稱芭蕾為“反自然的舞蹈”。然而,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現(xiàn)代舞已度過了狂熱的青春期,進入平穩(wěn)的成熟期,開始靜下心來研究芭蕾程式化語言的科學價值,現(xiàn)代舞者們發(fā)現(xiàn)它依然有著極大的科學性。實際上,從早期的文字資料上,我們已經看到了美國現(xiàn)代舞的搖籃——丹尼絲—肖恩舞蹈學校就曾教授到芭蕾的基訓課。盡管在水平上達到何種高度尚難以斷定,但這個事實至少可以證明,許多現(xiàn)代舞者們都學過芭蕾的技術。芭蕾的程式化語言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雖然顯得有些落伍,但在訓練上,其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和科學性,確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之重視。事實上,許多現(xiàn)代舞蹈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長處。
然而,在眾多的程式化語言中,如轉、跳、足尖等技術性較強的動作都是必須通過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來訓練,以拉長和強化腿、腳和軀干的肌肉,增強舞者腿部肌肉的線條美感。而且,舞蹈身體的左右兩側均需要得到開發(fā)和訓練。
綜上所述,芭蕾中腳和手的各自基本位置,一些固定的舞姿和審美標準,以及相應的美學原則,自1700年固定下來之后一直沿用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芭蕾這門藝術雖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但這些程式化語言卻一直未變,無論是在古典劇目中還是在現(xiàn)代舞劇中,它們都起到了主導作用,可以說是“百變不離其宗”。同時,許多運動和其它舞種,在不同程度上都運用了芭蕾的程式化語言來進行訓練,這足以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在經過無數編導家與表演家的反復實踐之后,更有力地說明了這種程式化語言的嚴謹性和經典性。
[1]隆萌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343.
[2]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4.
[3]朱立人.芭蕾術語詞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3.
[4]李春華.古典芭蕾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5]隆萌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