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文 圣
(河北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 石家莊 050024)
馬克思研究社會形態(tài)問題的方法簡約地說就是辯證唯物史觀。具體而言,馬克思研究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方法包括縱向歷史分析與橫向典型分析相統(tǒng)一的方法、一般和個別相統(tǒng)一的方法、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方法等等,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是“人體解剖”的方法和“猴體解剖”的方法。進行這一問題的探討,對于把握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真諦和開展歷史學的研究都極為重要。
在撰寫《資本論》及其手稿時,馬克思采用了“從后思索”法即“人體解剖”的方法,從歷史上最發(fā)達的和最復雜的資產階級社會來透視封建社會、古代社會和東方社會等已經覆滅的或處在萎縮狀態(tài)的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結構和變遷。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資產階級經濟為古代經濟等等提供了鑰匙?!盵1]23“資產階級經濟學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自我批判已經開始時,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東方的經濟?!盵1]24中譯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的譯文更為明確:“資產階級經濟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自我批判已經開始時,才能理解封建社會、古代社會和東方社會?!盵2]756—757在這里,馬克思提出的研究社會形態(tài)的方法與達爾文提倡的進化論的方向恰恰相反。達爾文認為,人們只有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只有懂得猴體解剖,才能理解人體解剖。馬克思研究歷史的方法正好相反,即人們只有熟悉人體解剖,才能更好地進行猴體解剖,只有先行地認識資產階級社會,才能正確地理解封建社會、古代社會和東方社會。也就是說,馬克思對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是從解剖資產階級社會形態(tài)開始的。而對資產階級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又是以典型的英國為材料。這樣,馬克思從中獲得了關于資產階級社會形態(tài)的活動規(guī)律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由此進一步作了概括,提升出了社會形態(tài)的一般理論。
馬克思研究社會形態(tài)的“從后思索”法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第一,從歷史認識的客體來看,歷史已經成為過去,認識主體不可能直接面對認識客體。雖然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是從過去到現在,從低級到高級,然而,歷史認識的客體已逝去,人們無法通過實驗室方法模擬歷史客體,因而對歷史的認識也就不能遵循從過去到現在、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相反,只能走同實際歷史運動完全相反的道路,逆向溯因,即從高級到低級,從現在到過去。
“從后思索”之所以可能,之所以科學,其客觀根據在于歷史客體本身是在延續(xù)中發(fā)展變化的。歷史雖成為過去,但它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以發(fā)展的或者濃縮或者變形的方式被包含在現實社會中。即后代歷史保留著前代歷史的遺物,同時發(fā)展了前代歷史中的胚芽。資產階級社會和先前的各種社會形態(tài)有本質的區(qū)別,但它們彼此之間又有著歷史的聯系?!百Y產階級社會借這些社會形式的殘片和因素建立起來,其中一部分是還未克服的遺物,繼續(xù)在這里存留著,一部分原來只是征兆的東西,發(fā)展到具有充分意義,等等?!盵1]23所以,現實資產階級社會是歷史的延伸,歷史是平鋪著的社會截面。正如只有對河流下游分析考察,才可能弄清河流上游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只有對復雜的人體進行解剖,才能了解猴體結構;也只有通過對后代歷史的考察,才能深入研究前代的歷史發(fā)展。馬克思舉例說,資本主義地租雖然是該社會所獨具的特殊規(guī)律,但是人們認識了地租,就能理解封建社會的代役租和什一稅,因為它們都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榨取無酬勞動,這是一切階級社會階級剝削的一般規(guī)律。因此,“不懂資本便不能懂地租。不懂地租卻完全可以懂資本。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必須成為起點又成為終點,必須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來說明”[1]25。
第二,從歷史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易于從現在透視過去。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受客體性質的暴露程度制約的。人類歷史發(fā)展總是從低級的、原始的地方開始,而科學的研究往往把成熟的形態(tài)作為透視點。馬克思在1868年3月25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寫道:“在人類歷史上存在著和古生物學中一樣的情形。由于某種判斷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會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來,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就驚奇地發(fā)現,從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到處都露出自己的痕跡。”[3]51事物發(fā)展達到成熟階段,往往能比較充分地表現出事物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從對象最成熟的形態(tài)去看它的過去,可以使認識主體清楚地看出它如何從萌芽狀態(tài)逐漸發(fā)展到今天的成熟狀態(tài),可以使主體能夠清楚地說明發(fā)展過程的內部聯系?!百Y產階級社會是最發(fā)達的和最多樣性的歷史的生產組織。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系的范疇以及對于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系?!盵1]23只有首先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剩余價值規(guī)律之后,才能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只有分析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才能使人們更深刻地理解資本主義以前的商品的本質。同樣,階級關系在封建社會和古代社會中被等級關系的外衣所遮蓋,那時階級社會發(fā)展的動因還是歷史之謎。到了資產階級社會,還遺留著舊社會的殘跡,而在舊社會還只是征兆的東西,卻得到了充分地發(fā)展。此時,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階級,階級關系簡單化了。這樣,人們就易于認識到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是資產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而階級之間的斗爭又源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而對資產階級社會歷史動力的認識,又成為理解自有階級以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鑰匙。
第三,從歷史認識的過程看,“從后思索”法是一個追尋當前社會形態(tài)是從哪里來,以及追問造成該社會形態(tài)的某些特征過去發(fā)生了什么的研究方法,即是說,這是一個追尋什么是它的前提的方法。認識了資產階級社會是如何發(fā)生的,并將這種認識當作研究的出發(fā)點,既為馬克思選擇了研究重點,也為他選擇相關的事物確立了標準。試想,如果馬克思選擇從過去的某一社會形態(tài)考察現在,首先就要求對恰好選擇這一社會形態(tài)作為開始進行證明。在沒有完全掌握全部史料的情況下或者不知道研究結果的情況下,就沒有足夠的理由選擇從這一形態(tài)而不是從另一形態(tài)開始。同樣,這種研究如何選擇切入點,是社會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還是宗教關系,這都很難確定。一般說來,從發(fā)達的和復雜的對象著手進行研究,有助于弄明白研究對象的前提是怎樣的,以及這些前提是在它不發(fā)達狀態(tài)的哪一個早期階段出現的。因此,通過從現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角度考察過去,馬克思能夠集中研究存在于過去而與現在最為相關的事物,從而在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中找尋造成現代社會特征的原因,并且沿著這種推斷所指出的方向繼續(xù)研究。從現已存在的結果——資產階級社會的特征出發(fā),馬克思關注的是什么因素決定了這個結果,哪些因素本身將什么轉變成了現代社會的必要前提。對這一必要前提的考察,只有通過回溯才能被理解。也就是說,從成熟的資本主義關系出發(fā)進行分析,使馬克思清晰地認識并說明了以往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中那些可以作為形成資產階級社會的萌芽、發(fā)展的原始材料的現象。可見,“從后思索”就是從現實社會透視以往歷史的認識過程。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資產階級社會建立的前提性因素有兩種:一種是舊社會形態(tài)的尚未克服的“遺物”繼續(xù)存在于資產階級社會,比如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剝削制度、私有觀念等等;另一種是在過去的社會形態(tài)中只是征兆的因素,在資產階級社會中卻發(fā)展到具有充分意義。比如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商品和商品交換,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以前的各個歷史時期,商品經濟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只是到了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經濟才發(fā)展到具有充分意義的地步。再如,封建社會末期,由于圈地運動,歐洲社會涌現出大量離開土地進入城鎮(zhèn)的農奴,即出現了雇傭無產者的征兆。而進入資產階級社會后,這些農奴成為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這些無產者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要前提。
“從后思索”法研究社會形態(tài),必須選擇一個思索的出發(fā)點,或者說是確定一種社會形態(tài)作為典型來進行研究。正如馬克思所言:“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fā)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fā)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盵4]93在馬克思看來,因為不存在一種純粹形態(tài)的社會,所以哲學家、史學家也就不能在純粹形態(tài)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研究,但哲學家、史學家卻可以選擇社會關系表現最充分、發(fā)展最成熟的某一社會形態(tài)作為典型進行歷史考察。這種方法就是典型分析方法,它是歷史研究中的“科學實驗法”,它是“從后思索”法的出發(fā)點,它可以不斷深化著人們對歷史過程的認識。
當然,以資產階級社會為典型去透視、反思過去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粗陋的目的主義。這種研究方法必須堅持歷史主義的原則,即絕不能抹殺現在與過去的歷史差別,不能將現在的理論觀念不加區(qū)別地套用到過去的社會生活中去,不能把現實的各種關系等同于過去形式的各種關系。馬克思指出:“決不是像那些抹殺一切歷史差別、把一切社會形式都看成資產階級社會形式的經濟學家所理解的那樣。人們認識了地租,就能理解代役租、什一稅等等。但是不應當把它們等同起來。……如果說資產階級經濟的范疇適用于一切其他社會形式這種說法是對的,那么,這也只能在一定意義上來理解?!盵1]23這是由于早期社會形態(tài)的各種關系在現實資產階級社會中往往是在“發(fā)展了的、萎縮了的、漫畫式的種種形式上”出現的,而現實資產階級社會“總是在有本質區(qū)別的形式上”包含著過去的這些社會形式??梢姡R克思的“從后思索”法本身就蘊涵著歷史考察之點。
馬克思撰寫《資本論》時,采用了“人體解剖”的方法。但是,由于史前社會和東方社會在社會結構和社會機制及其發(fā)展動力等許多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所以“人體解剖”的方法作為一般的方法論來分析這些社會形式,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實際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闡述“從后思索”法時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他說:“闡述歷史發(fā)展總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的:最后的形式總是把過去的形式看成是向著自己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并且因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夠進行自我批判,——這里當然不是指作為崩潰時期出現的那樣的歷史時期,——所以總是對過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盵1]23—24這就是說,“人體”的解剖只是提供了解剖“猴體”的一把鑰匙,所以在完成對“人體”的解剖以后,還必須進行“猴體”的解剖。
“猴體解剖”的方法是采用發(fā)生學的方法,通過實證的考察來追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和歷史進程??梢姡@種方法要求必須充分占有史前社會的相關資料。而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對史前社會還知之甚少,正如恩格斯所言:“在60年代開始以前,根本談不到家庭史。歷史科學在這一方面還是完全處在摩西五經的影響之下。人們不僅毫無保留地認為那里比任何地方都描寫得更為詳盡的家長制的家庭形式是最古的形式,而且把它——除一夫多妻制外——跟現代資產階級的家庭等同起來,這樣一來,家庭實際上就根本沒有經歷過任何歷史的發(fā)展?!盵5]5
而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史前社會的研究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向,涌現出一大批人類學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包括:巴霍芬的《母權論》(1861年)、麥克倫南的《原始婚姻·關于婚禮中搶劫儀式的起源的研究》(1865年)、泰勒的《人類早期史研究》(1865年)和《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的進化的研究》(1871年)、拉伯克的《史前時代》(1865年)和《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狀態(tài)》(1870年)、摩爾根的《人類家庭的血親和姻親制度》(1869年)和《古代社會》(1877年)、梅恩的《古代法制史講演錄》(1875年)、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體的原因、進程和結果》(1879年)等。人類學派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們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思想作為立論的基礎和根據,用無可辯駁的實證材料證明家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不是自古有之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他們通過田野調查、直接觀察、比較法、殘存法等研究方法,為研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提供了大量生動、具體的實證材料,為“歷史之謎”的揭示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人類學剛剛興起時,馬克思就高度敏銳地意識到這些思想、史料對于揭開原始社會之迷的重大的、內在的價值,他不顧年邁體衰,以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孜孜不倦地研讀了大量人類學著作,并進行了詳盡、認真、科學的摘錄和評注,寫下了《古代社會史筆記》這部回答社會形態(tài)問題的巨著。
馬克思研究原始社會所采用的是“猴體解剖”的方法。他通過研讀大量史料,在此基礎上運用典型文獻分析對比的方法,科學地解剖了史前社會的內部結構,并確立了其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總序列中的原生地位。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社會史筆記》畢竟還只是一部筆記,而不是一部專著,所以馬克思在筆記中并沒有完成系統(tǒng)闡述史前社會理論的任務。這一任務是恩格斯在執(zhí)行馬克思的“遺囑”時于《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完成的。筆記主要是他人觀點的摘錄和馬克思的一些評論,故而馬克思研究社會形態(tài)的方法也只能蘊涵在馬克思對史料摘錄的取舍和評論中。
馬克思“猴體解剖”的研究方法主要受摩爾根實證研究方法的啟發(fā)和影響。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是實證研究方法的典范。摩爾根與其他人類學家一樣,也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和方法的影響。他重視實證的調查和實證史料的收集,并對此進行分析比較,從而發(fā)現原始形態(tài)是如何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進化和發(fā)展的。如摩爾根發(fā)現易洛魁人的親屬稱謂同自己的習俗有很大差別。當時學術界流行一種說法,認為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遷徙而來。摩爾根相信這種觀點,他希望找到確鑿的證據來說明亞洲及附近地區(qū)的土著居民與印第安人有相同的親屬稱謂制度?!豆糯鐣分形淖g者在“摩爾根傳略”中提到:“他精心設計了一份詳細的調查表格,分寄在美國各地(特別是美國西部)的印第安人中傳教的牧師或某些印第安人,以及遠在太平洋各島嶼、遠東、非洲等地的一些人,托他們代為調查各地土著居民的親屬稱謂。從各地寄回的調查表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但摩爾根并沒有以此為滿足,他從1859年開始,每年出外作一次實地調查。他到過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到過密蘇里河上游地區(qū),到過哈得孫灣區(qū)。這樣的短期旅行連續(xù)進行了四年。使他感到十分驚喜的是,他所獲得的材料完全證實了他的想法,在這么廣闊的地域內,各種不同方言的部落竟具有一種基本類似的親屬制度?!盵6]前言他從1862年開始整理他所獲得的資料,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會》一書。
從《古代社會》的內容來看,摩爾根基本上運用了“從前思索”的“猴體解剖”方法來探討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包括文化發(fā)展的進程,生存技術的歷史發(fā)展,世系從女系到男系的轉變,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演變以及財產觀念的發(fā)展,等等。具體而言,摩爾根闡述了七個文化發(fā)展階段:低級蒙昧社會、中級蒙昧社會、高級蒙昧社會、低級野蠻社會、中級野蠻社會、高級野蠻社會和文明社會;他總結了五種順序相承的人類生存技術所控制的生活資料:天然食物——魚類食物——淀粉食物——肉類和乳類食物——通過田野農業(yè)而獲得無窮食物;他還研究了五種順序相承的家族形態(tài):血婚制家族——伙婚制家族——偶婚制家族——父權制家族——專偶制家族。通過這些問題的研究,“摩爾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領域內獨立地重新發(fā)現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最后還對現代社會提出了直接的共產主義的要求”。[5]661
馬克思在摘錄《古代社會》時,精心編排了該書的體例,改造了原書結構,還寫了一百多條評論,其中包括馬克思自己的理論概括,也包括馬克思對摩爾根觀點的進一步闡述。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共分為四編,按順序分別為:各種發(fā)明和發(fā)現所體現的智力發(fā)展,政治觀念的發(fā)展,家族觀念的發(fā)展,財產觀念的發(fā)展。馬克思在《古代社會》筆記中,按照歷史的發(fā)展順序,調整了原書的結構,并對個別標題進行了變更。筆記各編的順序是:各種發(fā)明和發(fā)現所體現的智力發(fā)展,古代家庭,財產觀念的發(fā)展,管理觀念的發(fā)展。雖然這只是兩編結構的調換,但是卻可以明顯看出,馬克思是按照唯物史觀來規(guī)范這些史料的,從而說明從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到婚姻家庭形式的變化,從氏族組織再到私有制和國家的產生這樣一個符合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當然,在具體問題的摘錄中,馬克思總體上是按照摩爾根的思路摘錄的,因為摩爾根基本上遵循了“猴體解剖”的方法論原則。通過這樣的抉擇,馬克思就把自己的理論與摩爾根的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了。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只是‘客觀地’敘述摩爾根的著作,對它不作批判的探討,不利用新得出的成果,不同我們的觀點和已經得出的結論聯系起來闡述,那就沒有意義了?!盵7]114
《古代社會史筆記》剖析了原始社會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觀念結構,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原生形態(tài),科學地揭示了私有制產生的真正根源。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正是從《古代社會史筆記》結束的地方即所有制社會開篇的?!稓v史學筆記》摘錄了從公元前91年到公元1648年世界各國,主要是歐洲各國的政治歷史事件。《歷史學筆記》的第一句話是:“公元前91年。羅馬城建立后過了六百六十五年即公元前91年?!边@部筆記中,馬克思描述了私有制社會是如何通過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而發(fā)展到資產階級社會的?!稓v史學筆記》結束的地方正是《資本論》開始的地方。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著重分析的是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內在矛盾以及必然滅亡的趨勢。所以《歷史學筆記》是架起《古代社會史筆記》和《資本論》的橋梁。而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規(guī)劃了未來社會的兩個階段和基本特征。這樣,從《古代社會史筆記》到《歷史學筆記》到《資本論》,再到《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以實證方法揭示了原始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資產階級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整體發(fā)展進程。
馬克思研究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主要方法啟示我們:一方面,研究社會形態(tài)理論要堅持整體性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指出:“不論我的著作有什么缺點,它們卻有一個長處,即它們是一個藝術的整體。”[8]135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研究方法也是一個“藝術整體”,即“從后思索”的“人體解剖”的方法與“從前思索”的“猴體解剖”的方法是辯證統(tǒng)一的,也就是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馬克思早年從關注時代的“實際問題”入手,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在《資本論》及手稿研究中,馬克思選擇英國這一典型形態(tài),在批判繼承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上,從邏輯上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從后向前思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歷程。在唯物史觀理論創(chuàng)立之后,特別是史前社會的相關資料被發(fā)現以后,馬克思又采用從前向后思索的方法,按照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從原始社會開始依次考察了社會形態(tài)嬗變的具體過程??梢?,邏輯視閾中的“從后思索”的“人體解剖”方法,是研究社會形態(tài)的宏觀方法,歷史視閾中“從前思索”的“猴體解剖”方法,是研究社會形態(tài)的微觀方法。這兩種方法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另一方面,要堅持歷史主義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認為,社會形態(tài)是表征著不同的社會形式依次更替的歷史聯系的范疇,它是一個蘊涵著歷史感、動態(tài)感的概念。而社會形態(tài)演進理論揭示了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作用下,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呈現出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有序程度低到有序程度高不斷前進和上升的動態(tài)歷史過程。同時社會形態(tài)結構理論告訴人們,社會形態(tài)結構的諸要素之間總是不斷產生矛盾、轉化矛盾、解決矛盾,即它們之間總是歷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基本適合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不難看出,社會形態(tài)理論明顯地蘊涵著歷史主義的方法論原則。堅持這一方法論原則,要求我們在分析某一社會歷史事件時,必須把歷史事件“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中去,從它所處的歷史境遇考察它產生、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從歷史事件所面臨的、所完成的歷史任務來斷定它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從歷史事件的發(fā)展演變中剖析其自身內在的本質、主要矛盾及其演變的基本趨勢。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摩爾根.古代社會(上冊)[M].楊東莼,馬雍,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