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書海,陳新亮
(1.石家莊學院 馬列教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035;2.河北北方學院 藝術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當代中國法治文化形成的基礎
云書海1,陳新亮2
(1.石家莊學院 馬列教學部,河北 石家莊 050035;2.河北北方學院 藝術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法治文化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更是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成果與結晶。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建立在相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之上的。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形成、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與完善以及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與成長,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法治文化;形成;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形成不僅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更需要的是法治文化的支撐。因此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法治文化的培育。
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標志著一個國家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重要轉變,是一個國家法律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其形成和發(fā)展有其相應的經濟、政治以及社會基礎。
經濟的發(fā)展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思想文化的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一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水平是影響該社會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因素,影響并決定著該社會文化的形成。作為文化的分支的法治文化,必然受到人類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法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形態(tài)之上適應人類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的。縱觀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經歷了三種經濟形態(tài):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人類社會最古老也是最傳統(tǒng)的經濟形態(tài)就是自然經濟,在其體制內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形態(tài),人類簡單的經濟活動帶有自發(fā)的和經驗的性質,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的社會交往,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封閉的結構體系,按照世代相傳的經驗選擇不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對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沒有太多的要求。主要依靠倫理的手段、依靠傳統(tǒng)的家法和宗族法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矛盾,約束家庭成員的行為,調節(jié)家族之間的關系。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成員受到自然和血緣關系的雙重束縛,更多地在對家庭、社會盡義務,很少知道自己的權利,更不會產生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因此也就無需建立和發(fā)展法治、法治文化。
計劃經濟體制是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生產數(shù)據(jù)、資源分配、產品消費都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進行的經濟形態(tài)。其運行的基本手段就是行政命令,依賴于上級主管部門的指令性計劃,所以也被稱作意志經濟或權力經濟。在此種經濟形態(tài)下也不會產生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主要是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資料全部歸政府所掌控,由政府按照計劃進行分配,不受市場規(guī)律的影響,市場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計劃手段足以應付日常的交換行為,法治也就沒有了生存空間。另外,計劃經濟強調權力的高度集中,掌握公共權力的少數(shù)人事實上控制了其他人的經濟命脈,必然會形成事實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沒有任何獨立性,完全依附于政府及其附屬機構,人的社會地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由其所在單位的行政地位所決定的,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是完全不存在的,社會上的商品交換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不可能產生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文化。
市場經濟是法治文化建立的經濟基礎。首先,市場經濟是自由、平等、法治的經濟,以自愿為前提,自主決策、自由競爭為其特點,以市場機制和規(guī)律分配社會資源。其核心在于市場經濟承認并維護財產權,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自由、平等、法制等觀念,并為此產生各種市場制度。馬克思指出:“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xiàn)實的基礎?!盵1]197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fā)展,最終為現(xiàn)代法治的出現(xiàn)奠定了經濟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經濟規(guī)模的擴大,必然會產生新的行業(yè),形成新的市場,客觀上需要管理機構制定適用的規(guī)則,推動法治的完善。其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必然要求對公共權力加以限制,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法律只是行政權力的附庸的狀況。市場經濟不僅需要法治,其實質也是法治經濟。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觀念和行為習慣,如地位平等、思想自由、意識自治、契約自由、獨立人格等也構成了法治文化產生、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經濟不僅孕育了法治文化,更進一步促進了法治文化的發(fā)展與完善。由此可見,以平等、自由、權利為核心的法治文化,只有在高度發(fā)達、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才能真正產生、發(fā)展并最終得以實現(xiàn)。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使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飛速提升,而且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法治經濟,因此在當代中國,伴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更需要以平等、自由、權利為核心的法治文化與之相適應。所以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初步確立與逐漸發(fā)展完善,為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與政治都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個社會的文化是為該社會的政治服務的,而政治又通過國家機器的力量以各種方式來規(guī)范和引導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二者密不可分。而作為文化重要組成內容的法治文化,必須以民主政治為其存在的基礎,體現(xiàn)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認為民主政治是法治文化存在與發(fā)展的制度保障和政治基礎。所謂民主政治,就其權力歸屬而言權力在民,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另外在權力的運行上,人民具有廣泛的參與權,對國家和公共權力的運行具有監(jiān)督和約束的權力。公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有了很大的轉變,具有較高的民主能力和充分的民主意識。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利用公共權力的權威,可以和平解決社會沖突,建立良性的社會秩序,最終實現(xiàn)平等、自由、權利等價值理念。所有這一切又都和現(xiàn)代的法治精神相契合,因此民主政治的產生與完善構成了現(xiàn)代法治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政治基礎。
民主政治是主權在民的政治形態(tài)。民主政治制度下國家的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因此,政府的產生必須得到人民的授權,而且必須遵從人民的意愿。在這種社會中,社會成員是獨立的公民,沒有特權等級身份,完全地享有各種平等、自由權利。而公民的共同體則構成了享有國家主權的整體,消除了以往社會中成員正當性、合理性價值評判與選擇過程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和武力強制手段,得到了高度的認可并獲得了空前的普遍自覺性。而公民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不僅獲得了一種心理認同合理性自覺,而且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極大地激發(fā)了個體對社會的參與意識。民主政治在本質上是對個體的人的尊嚴和自然權利的充分肯定與褒揚。
民主政治是制約國家權力的政治形態(tài)。民主政治制度下,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構并不是權力的擁有者,它只是權力主體藉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工具。但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國家機構有可能違背權力所有者的意志而濫用權力,最終侵犯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為了防止國家機構權力的濫用,民主政治要求建立相應的權力制約機制,對國家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首先,應該建立普遍的選舉制度,由全體公民定期進行自由和公正的選舉,直接或間接選出代表,組建行使權力的政府機構;其次,為了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獨裁與專制,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司法的獨立、違憲審查、新聞和結社的自由、公民自由與權利的保障等相應的機制必須得到加強。在民主國家里,不應是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的公權力必須分散到地方政府手中,而且地方政府必須保證對人民盡可能地分權,并且對人民的訴求作出及時合理的反應。
民主政治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政治形態(tài)。民主政治制度下,在國家內部實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但是同時以尊重少數(shù)人的權利為前提,并且給予少數(shù)派以充分的言論自由?,F(xiàn)代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平等、自由、權利的基礎上的,賦予了公民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并且給予充分的保障。在民主國家里,多數(shù)派不應剝奪少數(shù)群體或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應當保證少數(shù)群體的言論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自由等,并給予合法的程序及平等的法律保護。
民主政治是社會群體之間寬容合作的政治形態(tài)。民主政治制度下,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容忍、妥協(xié)、合作是其基本的價值觀念。在民主國家里,由于利益及價值的多元化,會出現(xiàn)不同政治觀點和目標的利益群體,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沖突,需要各群體間的相互妥協(xié)。這也是各利益群體為了達成具體的目的,各自調整以達到相對一致的過程。妥協(xié)的過程,是各方反省自己的意見,了解對方的意見,藉以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共同點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盲從。寬容妥協(xié)可以使各種不同的意見得以自由地發(fā)表,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團體,并且保證各種利益追求得到最大化的尊重與實現(xiàn);同時也使自由、平等的理念不僅能夠深入人心,更能夠植根于社會生活中。
在民主政治制度下,真正能夠捍衛(wèi)公民權利和自由、有效制約國家權力的只能是法治。一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法治。首先民主政治的內容需要法律來界定,以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其次,民主政治的實現(xiàn)途徑需要法治,因為具體的民主制度的實現(xiàn)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具體詳細的規(guī)則和程序來保證政治制度的實現(xiàn),而要確保民主政治在其復雜的實現(xiàn)過程中不被扭曲,必須有嚴格、穩(wěn)定、權威的法律作為保障。另一方面,民主政治也在深深影響并改變著法治的面貌,將民主的內涵融進了法治。自由、平等、權利的觀念已經成為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孕育并最終形成了法治文化?!皼]有民主,法治就沒有靈魂、核心和依歸。真正的法治必然是民主的法被嚴格遵守執(zhí)行。立法、執(zhí)法、守法、法的監(jiān)督,一切法治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是民主的。 ”[2]109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的日益加深,我國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逐漸增強,這也對我國的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與完善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逐漸覺醒,越來越重視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和自由的發(fā)展,所有這一切都為現(xiàn)代法治文化的發(fā)展與完善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市場經濟的出現(xiàn)與民主政治的產生對法治文化的形成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法治文化是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社會生活也是在經濟與政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社會生活對于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文化也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是社會生活最直接的體現(xiàn)與反映。近現(xiàn)代以來在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共同作用下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市民社會,就是現(xiàn)代法治文化形成的社會基礎。
所謂市民社會,在西方古代指的是人類所形成的政治社會——國家,也就是市民的共同體。近現(xiàn)代以來,尤其是從19世紀開始,專指從歐洲中世紀封建專制的政治統(tǒng)治下獲得人身自由以及思想解放的近代市民各階層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是在一個國家或者政治共同體內部所形成的介于國家與個人之間非常寬廣的領域?,F(xiàn)代市民社會的出現(xiàn)是法治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社會基礎,因為法治產生的真正的基礎和源泉不是國家,而是市民社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及其相互發(fā)展是西方社會法治產生的歷史根源。公丕祥教授指出:“西方法制現(xiàn)代化的進程首先表現(xiàn)為法律的形式主義運動。這一運動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興起,是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的。確切地說,法律形式主義因素是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生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或社會環(huán)境的基本社會形勢,就是所謂的‘市民社會’。換言之,西歐中世紀晚期的市民社會構成了近代西方法律形式主義運動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社會基礎。 ”[3]162
市民社會的形成是法治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法治文化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在市民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國家政權的分立和互動造就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公民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的沖突與整合,產生了社會成員對自由與發(fā)展權利的關注,也產生了對獨裁等權力壟斷的高度警惕,最終促進了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在以個人利益為本位的市民社會中,個體具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意識,不存在人身依附關系,孕育產生了自由、平等的法治理念,體現(xiàn)了對個體權利終極關懷的人文精神,造就了對法律的信仰與追求。因而在市民社會中,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與對人格尊嚴的尊重,是以法治的建立為基礎的,反過來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的法治文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公眾對法治的信仰與尊重。
市民社會的形成有賴于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分離,最終形成公法與私法的分離。在私法領域,國家、社會、公眾應尊重個人的自由選擇,不能加以干涉或限制。而為了國家或社會的公共利益,政府對私人事務施加強制或干預時,應該有適當?shù)睦碛?。公法與私法領域的分離,不僅維護了個人的自由,也限制了公共權力的運行范圍,從這個角度講,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保護個人的人身、財產的安全。在市民社會個體所組成的自治組織,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必然會積極地參與到國家各項政策的決定過程中。隨著市民社會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自治組織的力量將會越來越強大,在某些領域甚至會與國家分庭抗禮,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時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利益和訴求,從而起到制約國家、保障公民權利的目的和作用?,F(xiàn)代市民社會中,政府只能在公共領域活動,一旦超越范圍,必然會遭到強烈反對,甚至有被推翻的可能,以新的政治聯(lián)合體取而代之。因此,現(xiàn)代發(fā)達的市民社會的自治和自足,使得國家回歸了本來的裁判者的角色和地位,國家權力的擴張得到了市民社會的抑制。市民社會發(fā)展進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由理性精神,最終促進了公平、正義、自由價值觀念的傳播,也形成了私法自治、權力限制、權利保障的法治傳統(tǒng),為法治文化最終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公民民主意識與權利觀念的日益發(fā)展,現(xiàn)代中國正在向真正意義的市民社會發(fā)展,這必然要求對國家公權力加以限制,以滿足市民社會自治發(fā)展的要求。在國家真正回歸其中立的裁判者的地位之后,市民社會所彰顯的自由理性精神會得以體現(xiàn),逐漸形成公民私法自治、限制國家公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法治精神,使社會主義的法治文化得以發(fā)展和完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建立與發(fā)展,為法治文化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綜上所述,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建立在相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之上的。以自由、平等、法治為基本特征的市場經濟的建立是法治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確立與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自由、平等、權利為核心內容的法治文化;作為上層建筑重要內容與組成部分的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則是法治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政治基礎,伴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進程,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也越來越強,公民愈發(fā)重視權利與自由,這就為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夯實了政治基礎;而伴隨著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市民社會自治的進程將會要求對國家公權力加以限制,使國家最終回歸中立的裁判者的角色與地位,為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因此現(xiàn)代中國法治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過程將會是非常復雜與艱難的,我們不能單純地從某一個視角、某一個方面來看待法治文化,而應將其視做一項系統(tǒng)工程,動員社會的方方面面共同促進法治文化的發(fā)展,最終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形成提供相應的文化支撐。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卓澤淵.法治國家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3]公丕祥.法制現(xiàn)代化的理論邏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張 轉)
The Basis of 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Legal Culture
YUN Shu-hai1,CHEN Xin-liang2
(1.Dept.of Marxist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2.School of Ar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Legal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and furthermore the achievement a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gal culture is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economy,politics and society.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formation of market,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gradual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modern civil societ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legal culture.
legal culture;formation;foundation
D902
:A
:1673-1972(2014)01-0047-04
2013-08-17
河北省教育廳2012年度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和諧社會的構建與法治文化培育研究”(SZ121017)
云書海(1971-),男,河北正定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法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