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佑嵩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分析研究說明,“P-I-C”法具有形式新穎,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印象深刻等特點,符合教育學,學校體育學和心理學規(guī)律,有利于更好地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陽光體育”活動。
關鍵詞:“P-I-C”法;學校體育;教學;運用
一、學校體育改革新思路
學校體育教學應適應新課程標準和“陽光體育”活動要求,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追求體育所能帶給人的審美、娛樂、休閑、交往等多種功能,建立一個把享受運動樂趣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有機結合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和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體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逐步形成終身體育思想。
二、“P-I-C”法教學理念
1.“P-I-C”法的含義
“P-I-C”法的名稱是三個英文短語的縮寫,第一個“P”為
“l(fā)earn through practice happily”,意為“快樂的體驗”;第二個“I”為“l(fā)earn through interplaying”,意為“互動式學習”;第三個“C”為“concluding creatively”,意為“創(chuàng)造性總結”,這三個短語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個閉合環(huán)。(如下圖)
“P-I-C”法教學示意圖
一項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經過“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階段。在學習技能初期的泛化階段,學生主要借助視覺控制動作,動覺的感受性較差,注意范圍比較狹窄,知覺準確性較低,因此應首先從“快樂的體驗”出發(fā),讓學生在進入學習之前先體驗到其中的樂趣,激發(fā)其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學生初步形成一定技能進入分化階段后,其肌肉運動感覺雖比較明晰精確,但動作間相銜接處常出現間斷、停頓、不協調現象,因此應從“互動式學習”著手,采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動作個別要素上,在一個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中迎接挑戰(zhàn)。在動作協調完善的自動化階段,學生的注意范圍擴大,視覺控制作用減弱,動覺控制作用加強,能及時糾正動作存在的缺點,這個階段教學訓練的主要任務是深刻理解各動作要素,改進個別動作的練習方法,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因此便需要一個“創(chuàng)造性總結”的過程,使學生在“舉一反三”中發(fā)展個性。
在上圖這樣一個閉合環(huán)中,“P-I-C”法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始終與一
項動作技能形成所需要經過的“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階段緊密相連,當學生經歷一次循環(huán)水平有所提高時,在新的運動水平上運動實際上是又回到了“快樂的體驗”這一環(huán)節(jié),必然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新一輪的循環(huán),從而達到階段螺旋上升的效果。
2.“P-I-C”法教學設計方案
首先通過具有競技性質的體育游戲,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在玩中發(fā)現問題,在玩中涌現學習動機。然后,讓師生一起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互動式學習,迎接挑戰(zhàn)。這樣,使教學目標在不降低掌握運動技能要求的同時重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體驗,使其內心深處強烈的成就感得到了滿足,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運動技能學習與運動樂趣體驗間的矛盾。如,在籃球教學中可一反以往先教基本技術再學習簡單戰(zhàn)術的傳統,而從“體驗籃球活動”入手,直接運用游戲和比賽的形式讓學生進入學習,在游戲和比賽過程中尋找成功的關鍵和樂趣,從而帶動基本技術戰(zhàn)術的學習。最后,讓學生進行一下創(chuàng)新,對所學運動技能進行有個性的新組合,新理解,新編排或形成一點新認識。
3.“P-I-C”法的實踐和效果
在溧陽市竹簀中學初二年級籃球教學中抽出兩個班作為運用“P-I-C”法教學的實踐班,另外抽出兩個班作為對照班,通過一個學期的觀察對比,實踐班在課堂氣氛和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上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
實踐證明,在學校體育教學中“P-I-C”法的運用能融洽師生關系,解決好師生之間“教”與“學”的矛盾,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解決好體育運動與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運動技術,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解決好技術達標與身體鍛煉之間的矛盾,符合素質教育與學校體育改革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09.
[3]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03.
[4]于素梅,吳潔,徐明俊.“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問題探索[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竹簀中學體育組)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