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發(fā)德
成功的教育,取決于多項因素。那么,如何與當代中學生進行溝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探究性閱讀,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學生的主體意識、獨立能力、生理心理特征等方面已有比較完整的發(fā)展。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jīng)成人化、社會化,已有較強的是非能力,一般外界較難改變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們認識能力的個體差異也很大。較多學生對具體問題存在認識誤區(qū),例如,學習觀、人生觀、男女觀、價值觀、朋友觀等。也就像一位教師總結(jié)的一樣,中學生存在著心智成人化、行為幼稚化、做事極端化的特點。
另據(jù)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小組發(fā)布的《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在青少年階段,心理健康指數(shù)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初一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學生次之,高中學生最低。在成年階段,心理健康指數(shù)逐漸上升,總體表現(xiàn)為年齡越大,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其中,情緒不穩(wěn)定、學習壓力大、適應不良、焦慮、強迫癥,是當前中學生存在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而男女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數(shù)所占百分比要明顯多于男生,這可能與其不同的生理條件、心理素質(zhì)等發(fā)展及其個性差異有關。
二、與當代中學生的溝通技巧
一位學者曾經(jīng)說過:“沒有了對話,也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了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其心理問題的常態(tài)形式,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藝術地與學生溝通了,即進行“信息交流”。那么,如何才能較好地進行師生間的交流與對話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究:
1.學會了解
了解學生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性格、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切中要旨。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應問問他們有什么新的打算,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huán)境,學習上是否跟得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jīng)常詢問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的問題。
2.愛心感化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于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內(nèi)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chǎn)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敞開內(nèi)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應有的效果。
3.平等對待
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真空狀態(tài)”,即創(chuàng)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作為一名老師,愛優(yōu)生并不難,難的是愛后進生,尤其是愛“雙后進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也要熱愛學校中的每一位學生,對待學生不能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好而特別親之愛之,也不能因為他的成績差,行為不端而惡之厭之,而應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边@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后進生看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的變化,教師工作方法的改進,他們也會發(fā)展變化,即使不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4.專心傾聽
如果學生向你傾訴,你一定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不管面對一個怎么沖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地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或沖動的學生在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后,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的問題已經(jīng)被老師重視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勵。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任何問題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關鍵,而溝通是成功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蹲下來看孩子,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只有采用了合理的溝通方法,我們才能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健康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 四川省會理縣實驗中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