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卯
【摘要】 目的:探討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CT及MRI診斷價值。方法:回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CT與核磁共振(MRI)診斷的經(jīng)病理證實的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35例,術前均經(jīng)其中CT與MRI檢查,分析兩種檢查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影像學特點,以及診斷準確率。結果:CT聯(lián)合MRI檢查IHPCC的準確率為94.29%,明顯高于CT、MRI檢查的74.29%、8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增強掃描:14例動脈期邊緣強化或瘤周高灌注,26例延遲掃描呈漸進性自邊緣向中心強化,6例呈相對均勻性強化,3例延遲掃描強化不明顯。MRI掃描30例動脈期邊緣強化,延遲掃描向心性漸進強化,2例早期邊緣強化不明顯,3例延遲掃描強化不明顯或強化延遲。結論:CT與MRI在IHPCC的診斷方面,增強掃描可以獲得特異性的影像學信息,聯(lián)合兩種檢查方式可以獲得更高的診斷準確率。
【關鍵詞】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CT;MRI;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5.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019-01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IHPCC)是起源于肝內二級以上膽管細胞的較為少見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約占原發(fā)性肝癌的5%-10%[1],惡性程度較高,早期診斷和及時的治療是保證預后良好的關鍵,目前CT與MRI是診斷IHPCC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35例IHPCC病理、CT與MRI資料,旨在總結兩種影像學診斷IHPCC的價值,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經(jīng)病理分析證實的IHPCC 3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9,女16例,年齡37-59歲,平均(48.75±10.89)歲,其中腺癌27例,鱗癌3例,就診原因為右上腹脹痛17例,黃疸8例,納差、消瘦7例,體檢時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異常3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CT與MRI平掃及增強掃描檢查。
1.2檢查方法
CT檢查:采用德國西門子 SOMATOM Emotion 64排螺旋CT掃描,參數(shù)選擇125KV,150mA,層厚8mm,層距8mm,掃描范圍:上至膈頂水平,下至主動脈弓肝右葉下緣水平,增強掃描選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80ml,做動脈期、靜脈期和平衡期三期掃描。
MRI組: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 Signa 1.5T超導MRI,選用相振式體部線圈,層厚7mm,層距7mm,自膈頂至肝右葉下緣水平進行冠狀位、失狀位及橫斷面掃描,選擇SET1WI,F(xiàn)SET2WI,DWI序列掃描,增強掃描選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增強掃描對比劑釓噴酸葡胺,用量按0.1mmol/kg,做動脈期、靜脈期和平衡期三期掃描。
所有患者的CT與MRI診斷,均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科診斷醫(yī)師做出,診斷意見不一致或診斷困難時,由全科會診得出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觀察以下指標:①不同檢查方法檢查IHPCC的準確率;②IHPCC的CT與MRI表現(xiàn)。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如P<0.05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檢查方法檢查IHPCC的準確率
CT聯(lián)合MRI檢查IHPCC的準確率為94.29%,明顯高于CT、MRI檢查的74.29%、8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與MRI比較檢查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IHPCC MRI表現(xiàn)
MRI平掃:T1WI表現(xiàn)為較均勻低信號,T2 WI表現(xiàn)為不均勻性高信號,病灶邊緣不整。
增強掃描:30例患者動脈期邊緣強化,門脈期及平衡期向心性逐步強化,實質部分強化程度不一,邊緣部分密度逐漸減低,呈星芒狀。2例早期邊緣強化不明顯,延遲掃描呈漸進性均勻性強化,3例動脈期明顯強化,而延遲掃描強化不明顯或強化延遲。
3討論
肝臟占位性病變非常多見,病理類型眾多,如肝細胞癌、膽管癌、血管瘤、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等,這些疾病CT平掃大部分以低密度MRI平掃以長T1長T2信號為表現(xiàn)[2],缺乏特異性,但是各種占位性病變的組織成分和血液供應存在差異[3],是我們進行增強掃描,根據(jù)強化征象做出診斷的依據(jù)。
IHPCC組織學主要由癌細胞、纖維組織、壞死組織及黏蛋白構成[4],不同的組織類型和在腫瘤內不同的區(qū)域,各種組織學成分分布特點和比例明顯不同,腫瘤外周主要由腫瘤細胞和微量纖維組織構成,而中央?yún)^(qū)主要由纖維組織或壞死成分構成,瘤細胞分布稀疏[5]。瘤細胞是產生IHPCC早期強化的病理學基礎,而纖維組織是產生延遲強化的病理學基礎,膽管腔內乳頭狀腺癌纖維組織成分含量較少[6],因此無典型延遲性強化表現(xiàn)。
本次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35例患者不規(guī)則腫塊型7例,分葉狀9例,圓形或類圓形19例,與正常肝組織分界不清22例。CT增強掃描14例患者動脈期邊緣強化或瘤周高灌注,26例患者延遲掃描呈漸進性向心性強化,呈分割樣強化,6例呈相對均勻性強化,3例延遲掃描強化不明顯,本次研究準確率為74.29%,。MRI增強掃描30例患者動脈期邊緣強化,延遲掃描呈向心性逐漸強化,實質部分強化程度不一,邊緣部分密度逐漸減低,呈星芒狀。另外2例早期邊緣強化不明顯,延遲掃描呈漸進性均勻性強化,3例動脈期明顯強化,而延遲掃描強化不明顯或強化延遲,本研究其診斷IHPCC準確率為80%。
CT掃描速度較快,幾秒鐘可以完成一個周期的掃描,對肝臟動脈期掃描的把握更精確,但是分辨率不如MRI。MRI掃描序列及方位較多,具有極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對血流信號檢測敏感,增強掃描呈連續(xù)性動態(tài)掃描,其增強掃描尤其是延遲掃描反映的細節(jié)較CT更多[7-8],將兩種檢查方式所獲得的影像學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診斷準確率高達94.29%,明顯高于單獨應用CT或MRI檢查。
綜上所述,CT與MRI在IHPCC的診斷方面,增強掃描可以獲得特異性的影像學信息,聯(lián)合兩種檢查方式可以獲得更高的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王于臻,趙慶花,戚春厚.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CT表現(xiàn)與病理學基礎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9,7(2):32-34.
[2]彭可雨,梁漢歡,鄒亞毅.MRI動態(tài)增強對腫塊型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CT與MRI雜志,2O10,35(8):34-36.
[3]孫海峰,沈慶隆,詹阿來,等.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MSCT和MRI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11):1657-1658.
[4]羅維華,趙新湘,王燕,等.無周圍膽管擴張的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MRI表現(xiàn)及病理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32(4):519-521.
[5]雷友華,肖智博.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CT及MRI診斷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3,42(8):936-939.
[6]徐桂軍,朱建友,翟慎國,等.肝細胞癌與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螺旋CT動態(tài)增強與病理分析[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0,16(4):253-256.
[7]張德智,崔繼紅,李丹,等.周圍型膽管細胞癌CT、MRI影像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2):201-202.
[8]遲海濤.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影像學診斷[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O11,24(9):1059-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