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當代藝術的關系的討論由來已久,是“守”?——守中國傳統(tǒng)筆墨形神,還是“破”?——破傳統(tǒng)理論和藝術形式,迎合當代和市場?而如何將“守”與“破”這兩個似乎矛盾的形式融會貫通,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分析趙無極的繪畫入手,客觀評價他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歷程,思辨中國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的矛盾與融通,以部分典型性的代表作分析趙無極是如何將二者結合,進而達到一定高度,將“守”與“破”轉(zhuǎn)換融合的瀟灑自如。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當代藝術;趙無極;抽象畫;融通
作者簡介:鄭楠,女(1990-),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美術學(油畫)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1
趙無極,華裔法籍畫家。師從林風眠①,他的畫自始至終流淌著東方的血液,氣韻自然流動,意味深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獨特藝術風格。趙無極的藝術生命長且偉大,代表作有《25.10.19》、《被吞沒的城市》、《向馬蒂斯致敬》等。于2013年4月在瑞士去世,享年92歲。
在我看來,處理中國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的關系,應該具有以下三條原則:
一、 以敬,為“守”之道
縱觀趙無極的繪畫,有一種濃重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為基調(diào):天人合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但趙無極在1935年,在杭州藝專學習時,因為不喜歡潘天壽老師教授的國畫臨摹課而翻窗逃課,還在考試時畫了一個大大的墨團,名曰“趙無極畫石”。這一舉動讓潘天壽先生大為惱怒,甚至想要開除學生。但幸遇當時開明的林風眠先生,對其好言相勸,才得以讓趙無極繼續(xù)接受美院傳統(tǒng)扎實的基本功訓練。
這一次的叛逆讓趙無極成熟了起來,于1941年舉辦了第一個屬于自己的個展。雖然展出很成功,但他仍希望能尋覓一個出口:如何開拓繪畫的更多可能性,在中國水墨渲染方式和空間觀念中融合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和感受?50年代,趙無極在瑞士第一次見到克利的畫,給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死嬛袝炄镜谋尘啊⑵矫婊氖址?、符號化的、抽象的形體,讓趙無極看到了希望。整個50年代,趙無極的畫都在有意無意地模仿克利。中國化的符號,代替了克利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魚形、方塊等。而畫面的肌理、布局、斑駁的背景,也是在借鑒克利的創(chuàng)作方法。
而這樣的畫作,加上當時藝評家對于趙無極“乏味的克利”②的批評,讓他整兩年沒有賣出過一張畫。這對當時充滿了創(chuàng)作熱情的趙無極,是個不小的打擊。
這里說的“敬”,敬的是向傳統(tǒng)崇敬的謙卑心態(tài),是懷著學習的單純思想對先賢的敬仰;敬的是向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致敬,是對傳統(tǒng)燦爛文化的敬意。這是我們要牢牢“守”住的。
二、以“勢” 為破之道
以“勢”為破,我有三種解釋:
(1):這里說的“勢”,可以理解為在字典里的一種解釋:力量、重量。以“勢”為破,就是要用最大的力量和勇氣,勇敢的反叛和超越。
(2)這個“勢”也可以看作為在當代背景下的新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如媒體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這是一股新興的勢力,充滿了積極的可能性。以“勢”為破,也是說我們要以積極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些新興的勢力,學習其創(chuàng)新意識,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3)這個“勢”也可以理解成“順勢而為”和“審時度勢”?!绊槃荻鵀椤币惨笪覀円粩嗟剡M行藝術創(chuàng)作,趙無極曾說:“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我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③
三、共和之道
“中國當代藝術想要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深入傳統(tǒng),因為中國當代藝術要走自己發(fā)展的道路,在世界藝壇發(fā)出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聲音就必須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精神”④,“問渠哪得清如許?是為源頭活水來?!蹦纤沃祆淙缡钦f。趙無極繪畫的寧靜、含蓄和悠遠在當代西方藝術中占據(jù)了一席之位,打破了其恩師⑤對于其“中國畫家不能在巴黎立足”的斷言。他以“勢”為破之道,汲取不同時代的多種繪畫語言和形式,探究當代藝術,勇于突破,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最終以勢如破竹之威力,開辟了一條藝術的康莊大道。
注釋:
[1]林風眠(1900—1991),我國著名畫家,近現(xiàn)代美術啟蒙者。杭州藝專(今中國美院)第一任校長。
[2]1953年左右,當時國際藝術界對于趙無極的評價。
[3]出自《趙無極自傳》。
[4]張維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當代【J】·上海藝術家2012:80—81作者簡介:張維萍,寧波美術館副館長。
[5]指林風眠。
參考文獻:
[1]朱晴·《趙無極傳》【M】·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9
[2]周冉·在巴黎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J】·文史參考,2012(07)
[3](法)趙無極,(法)馬爾凱(著),邢曉舟(譯)·《趙無極自傳》,【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5]孫建平(編),《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6]張維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當代【J】·上海藝術家·20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