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希臘音樂文化是歐洲音樂文化的先驅,無論是在音樂的時代特點、創(chuàng)作特色、音樂活動目的、音樂專家和歌手藝人的出現,還是在音樂音階、調式、樂律等理論方面的發(fā)展,以及器樂的運用等都是當時歐洲其他地區(qū)無法比擬的。
關鍵詞: 古代;希臘;音樂;發(fā)展特點;藝術成就
作者簡介:魏松(1972-),男,重慶云陽人,講師,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 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01
說到世界文明古國,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古代希臘文化文明,古希臘文化受古代東方文化的影響,是現代歐洲文化的淵源。但古代希臘的音樂文化在其文化領域中又占據著重要地位,其音樂發(fā)展特點和藝術成就對后來世界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一、古希臘音樂文化的時代特點。
在古希臘音樂的歷史記載中,古希臘音樂是從荷馬時代開始的,這時正是中國的西周后期。荷馬是古希臘的著名詩人,他的史詩《伊里亞特》最初是由行吟詩人彈著里拉、用“感動人心的歌聲”來演唱的。
古希臘音樂對后世音樂的影響,并不在于某首樂曲的流傳,而是在于它引導和激發(fā)了音樂的發(fā)展與繁榮。古代希臘的文化繁榮時期是“荷馬時代”、“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三個階段,表現在哲學、美學、自然科學、文學、詩歌、教育、戲劇和音樂等各個方面。
古希臘音樂藝術活動具有平民化、群眾性、集會性特點,有專門的劇場(祭酒神的場所、祭神的圓形祭壇等),是沒有屋頂,沒有臺幕,倚山坡而建的半圓形露天劇場,以唱歌、舞蹈、演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凸顯了當時音樂具有群眾性和民主性的特點,說明了音樂在群眾性的音樂戲劇活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二、音樂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器樂運用
古希臘神話史詩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和題材特點,對西歐歌劇的形成影響極大?!昂神R時代”具有歷史事實的史詩《伊里亞特》、《奧德賽》,是廣為流傳的、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大型作品,它們都以敘事歌曲為基礎,與古希臘人生活息息相關。不同地區(qū)的人也有著不同的音樂特點,尤其表現在聲樂演唱和音樂調式方面,這些不同地區(qū)特色的歌調各有其感情表現特點。比如不同題材的祭祀歌、飲酒歌、結婚歌、情歌等;又如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合唱抒情歌和贊美神靈的贊美歌、祝賀競技獲勝的慶祝歌以及贊揚英雄人物的頌歌等。
古希臘沒有太多器樂供演奏,只用小型而精致的樂器來伴奏歌唱,主要的樂器是里拉、基薩拉和笛子。最常用的樂器里拉是左手抱著,右手彈奏,就像中國琵琶彈奏姿勢一樣;笛子有單管笛和V形的雙管笛兩種。此外還有潘管是由一系列長短不一的簧管組合而成的一種口琴,近似中國排簫。
三、學校教育的興辦
古希臘人把各種美德都歸之于音樂。他們認為,音樂具有感召心靈的神奇威力。在對于兒童和青年的教育方面音樂占有頭等重要的地位,還被視為陶冶性情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美學上闡述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作用,柏拉圖建議把真正優(yōu)美的歌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其成為典范的模式、神圣的模式;畢達哥拉斯認為是由數學支配的音高和節(jié)奏體系,是能夠影響宇宙的一種力量;亞里斯多德則認為音樂能夠影響意志和性格。音樂的教化作用、陶冶品行的作用,被提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音樂教育的興起已經成為真正的國家大事,國家有義務去維護社會的道德觀念,并為此而必須制定使用音樂的規(guī)章制度。
古希臘時期,先后出現了以培養(yǎng)作曲家為主的音樂學校,以培養(yǎng)聲樂藝術和戲劇藝術的音樂專業(yè)學校,宮廷里成立了合唱團,為國家典禮和貴族娛樂之用;教堂和寺院里設立了合唱隊或者唱詩班,為禮拜和其他宗教活動歌唱。學校音樂教育成為普通人群和貴族階層共同學習的地方,但一般還是貴族階層的人較多。
四、音樂專家和藝人不斷涌現。
隨著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要,古希臘涌現出斐聲藝壇的歌手,如伊維克、瓦克西里德、梅索梅特、平達爾等,平達爾是一位在奧林匹克競技會上以歌唱取勝的音樂家,他唱的頌歌和抒情歌曲反映著古希臘人民的生活情況,并擁有一套科學的聲學理論,掌握了以沒有固定記譜的即興表演為主的歌唱模式;出現了瘸腿音樂教師忒爾梯厄斯發(fā)明小號、創(chuàng)作戰(zhàn)歌、鼓舞戰(zhàn)士斗志中鋒陷陣,征服美塞尼亞人;還出現了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购陀桌锉拥姿谷恢瘎∽骷遥麄兊淖髌贰侗挥那舻钠樟_米修斯》、《伊斐姬妮在陶里德》、《伊斐姬妮在奧里德》等對后來作曲家影響深遠;阿里斯托芬是當時最著名的喜劇作家,他的作品群眾性合唱、詼諧諷刺的歌曲、抒情的獨白和詠敘、輕快的音樂運用豐富,富有極強的影響力,這些悲劇和喜劇的戲劇作品是他們經常演出的主要題材,孕育了以后的歐洲歌??;還有古希臘最著名的女音樂家薩福,又是抒情詩人,和阿爾西厄斯同執(zhí)伊奧利斯詩壇牛耳,她們自彈自唱、唱歌跳舞、彈琴吟詩,阿爾西厄斯是“阿爾西厄斯韻律”的締造者,創(chuàng)作了許多抒情詩、頌歌、戰(zhàn)歌和合唱歌曲;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他在獨弦琴上用數學方法研究樂律,就是后來廣為運用的“五度相生律”,也稱“畢律”;還有專門音樂教育著名代表人物泰番德爾、莎孚等,他們對早期的音樂教育開辟了新天地,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和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叢新,劉正夫.歐洲聲樂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6-1
[2]尚家驤.歐洲聲樂發(fā)展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5-1
[3](美)唐納德·杰·格勞特.西方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1-1
[4]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10
[5]錢仁康.歐洲音樂史話[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