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成
【摘 要】在賀知章的《詠柳》這首五言絕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之后,“樹”這種形象在現(xiàn)代作家或詩人的作品中也是經(jīng)常出場的“明星”。無論是艾青在抗戰(zhàn)時期寫的著名短詩《樹》,將“樹”的意象象征中華民族的內(nèi)在凝聚力的事實,還是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中把“樹”作為一種偉岸、高潔、挺拔、堅毅的象征形象來書寫的結(jié)果,詩人們賦予“樹”的這種種正面的形象或是具有符號意義的象征性都已經(jīng)深入人心。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詩;“樹”;意象;潛意識
引 言
樹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植物經(jīng)常被引用來作為象征或是隱喻某種性格品質(zhì),或賦予它某種情感感受,雖說多數(shù)都帶有離愁別緒的悲傷感情,但是樹這種形象進入詩詞歌賦的殿堂,卻從來不曾被文人們有一絲絲的討厭。賀知章的五言絕句《詠柳》,充分運用了擬人、比喻等文學(xué)手法,將一棵碧綠的柳樹書寫的形象莊重、窈窕、美麗又充滿情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以“柳樹”入詩或是直接以“柳”為詩名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就不下三十余首①,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樹種,如梨樹(《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 岑參)、漢陽樹(即銀杏樹《黃鶴樓》[唐] 崔顥 ),寫梅樹的詩歌就更多了,最出名的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更甚者有林逋的“梅妻鶴子”。杜甫李白等著名詩人還寫到了松樹、柏樹,同時還有許多詩歌提到了“樹”這個字眼,卻沒有明確具體是什么樹,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能夠在那個時刻寄托詩人的瞬間情感或借助那種意象表達出某種意蘊就足夠了。可以說古人或具體地說古代的文人與“樹”是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那么,“樹”與現(xiàn)代的詩人是否也有這樣的關(guān)系呢?
記得在小學(xué)語文課本中學(xué)過陳毅先生的一首詩歌《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不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倍嗝磮砸?、高潔的碧松的形象啊,這也是人的形象。把松樹當人來書寫,寄托詩人的高尚的節(jié)操和美好的人格理想,當然也是詩人品質(zhì)的真實寫照。這是現(xiàn)代人運用現(xiàn)代的思想來寫古代的韻律詩,實際上是現(xiàn)代詩,但卻是不完全的現(xiàn)代詩,因為它具有著古代詩歌的外表。詩歌中“樹”的形象并沒有完全脫離古代的詩中“樹”的那種意象特征。
“樹”這種形象在現(xiàn)代作家或詩人的作品中也是經(jīng)常出場的“客人”。 牛漢、艾青、舒婷等詩人都有相應(yīng)的作品。那么現(xiàn)代詩歌中“樹”都有哪些意義呢?
一、生的節(jié)烈的貞士情操
牛漢的《半棵樹》中他寫道:“真的,我看見過半棵樹∕……春天到來的時候∕半棵樹仍然直直地挺立著∕長滿了青青的枝葉,半棵樹∕還是一整棵樹那樣∕還足一整棵那樣的偉岸,人們說∕雷電還要來劈它∕因為它還是那么直那么高,雷電從遠遠地天邊就盯住了他?!痹姼柚小皹洹彪m然只有半棵,卻仍然具有整棵樹的那種形象,勇敢地迎接風暴,偉岸高大的身軀、堅強不屈地挺立的精神都是說明這“半棵樹”的形象高潔、偉岸、堅毅。甚至是雷電也要妒忌它,以至于劈了它一次之后,還要劈它第二次,這明顯具有喻人和自喻的意識。
這首小詩寫于1972年,當時正是文革的大風暴席卷全國的時候,面對這樣殘酷的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詩人想要找到一種寄托心里的理想的事物,“樹”而且是“半棵樹”,不論他怎么成為半棵的,甚或是有沒有這樣的樹,我們先不去管它,它只是一種自況,或是借助樹的這種形象來激勵受難和受苦的人們。一棵樹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jīng)歷風霜雷電,有的也要經(jīng)歷嚴寒和酷暑,或是動物的啃食、吞噬、踩踏、甚至是故意的蹂躪,要歷經(jīng)多種磨難最終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這與人的生命歷程有些相似性。“樹”的孤獨與容易被人遺忘和遺棄使“樹與人達到了某種交融與合一,從而創(chuàng)造了樹意象的系列,這個樹意象系列經(jīng)過詩人的長期選擇和組合,已經(jīng)被賦予了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意義所指,并成為詩歌的一種獨特的表述形態(tài)”②,這樣,無論從什么方面上來看“樹”與人都達到了某種交融與合一的狀態(tài)而受到詩人的青睞。
而他寫于1973年秋季的《悼念一棵楓樹》的大樹,被砍伐之后并不會就立即就死去,樹干中還保有水分,在溫暖的季節(jié)里,他還會繼續(xù)發(fā)芽,長枝,生葉,直至樹干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都被消耗一盡,而此時的樹干也就會完全干枯,生命才會真正的停止。然而在樹被砍倒到水分被消耗殆盡的這段時間,它仍然是綠色的,充滿了勃勃生機的,但卻已經(jīng)預(yù)知了自己行將枯亡的結(jié)局。此時的它最為美麗,又最為悲戚,它斷裂了與大地的聯(lián)系,將不會再有營養(yǎng)和水分的供應(yīng),就像人類一樣,一旦脫離了的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一切都將不復(fù)存在。因此,這是一首樹的悲歌,也是失去了依托的人的悲哀。這具有與古代貞士的節(jié)烈的思想,在現(xiàn)代,我們不能說他落后或是傳統(tǒng),亦或是其他什么。就是這種象征的人的完美的高尚的精神就足以讓人感動與流傳下去。
在中國西北部的沙漠中生長著一種奇樹——胡楊,有一種傳說:胡楊生而不死三千年,死而不倒三千年,倒而不朽又三千年。一棵樹從幼小的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再到漸漸衰退以至于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上要花九千年,這是什么精神,既讓人震撼又讓人畏懼,但更多的是敬仰和感動。我們無法去真的求證這是否真實,但是樹這種植物有一兩千年的壽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這也是詩人們選“樹”作為人的高尚品質(zhì)象征的一種原因吧。
類似的還有曾卓作于1970年的《懸崖邊的樹》給我們營構(gòu)了一幅奇特的畫面:在風暴、厄運降臨之時頑強地抗爭著,孤獨,寂寞,但又倔強,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孤獨老人,受盡了各種冤屈和磨礪,而且“似乎即將躍進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飛翔”。②艾青的《樹》:“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立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痹谠娭形覀儾⑽纯吹絺グ?、高潔、挺拔、堅毅的特征表露,也未有抗爭和不屈精神體現(xiàn),只是寫了樹們在地上時什么表現(xiàn),彼此孤立,有著距離。而詩人實際上是要突出下一節(jié)的內(nèi)容,即在看不見的地方——樹的根塊或是根須卻是彼此縱橫交織著,彼此聯(lián)系著的。也就是說,無論人們之間的外部關(guān)系如何,彼此之間卻總是不能擺脫掉某種實際存在的客觀聯(lián)系,這就像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樣,無論他們之間有什么矛盾,但已有外部的不良因素入侵之后,就會一致對外,這是有血緣關(guān)系連結(jié)著的,是改變不了的客觀事實。
二、生命力的壯美詮釋
人的一生是在不停地抗爭、探索、超越、發(fā)現(xiàn),這正是生命的最為本質(zhì)的東西,是生命的真諦。
“樹”作為一種有生命力的植物,也具有著與人類一樣的某些精神,如頑強的生命力,無論生長的環(huán)境有多么惡劣,他都要極力地爭取吸收足夠的養(yǎng)分來成長。與以上幾首詩歌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或是性格特征比較突出、具體、直率而言,鄭敏的《樹》則要含蓄的多。“我從來沒有真正聽見聲音∕像我聽見樹的聲音∕當他悲傷∕當他憂郁∕當他鼓舞∕當他多情∕時的一切聲音∕即使在黑暗的冬夜里∕你走過它也應(yīng)當像∕走過一個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你聽不見那封鎖在雪里的聲音嗎?∕當春天來到時∕他的每一只強壯的手臂里∕埋藏著千百個啼擾的嬰兒?!睆牡谝还?jié)里我們讀出了一種憂患意識,一種“失去民族自由的人民”的悲傷、憂郁、封閉,卻又深藏在血液里的多情和鼓舞,這正象征著深受萬般苦難的中華民族和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中的每一個人所受的苦難是一體的一樣,中華民族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也是不容易被打倒的。這首詩應(yīng)該寫在50年代初期,那時候正是中華民族到了最為艱難的時刻,正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刻,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既聽到了每一個正在遭受著苦難的人民的聲音,而這聲音組合加疊在一起,就是前所未有的大悲慟,大災(zāi)難。在第二節(jié)里,寧靜、深遠、沉思以及永恒則成為樹的另外一種意象,這里邊有堅定的信心,堅強的鼓舞和堅毅的決心,他是我們民族的魂。只要民族之魂還在,我們就能夠看到黎明的曙光,這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的體現(xiàn)和象征。
在這些描寫“樹”或是把“樹”作為形象的詩歌之中,舒婷的《致橡樹》無疑是其中的精品:“……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的紅碩花朵,……”。詩歌中采用了類似于電影中的蒙太奇式的畫面組接,將兩種在時空上完全不相聯(lián)系的樹的意象給拼接到了一起,造成了同時性和同空間性的假象,并且還要繼續(xù)地延伸,又造成了形象或是意象的時空的歷史化,從而產(chǎn)生了奇異而又強烈的對比美學(xué)效果。橡樹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這樣的高拔又威儀的身軀,堅硬而又剛強的形象,讓人會有一種積極向上,奮發(fā)圖強的激情涌動,并且有著無盡的安全的感覺。相比之下的木棉樹,則是“紅碩的花朵”、“相愛相依”,是一種女性的嬌柔,而在“愛”的感染下又有著堅毅的內(nèi)心。它們相知相愛,互相攙扶,互相愛護,共同承擔風霜雨雪,共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似乎彼此分離,實則永遠相依,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畫面啊!
此外,傅天林的《七層塔頂?shù)狞S桷樹》只是在詩的局部進行了空間的拓展,那么,陳東東的《樹》則有一種整體詩境擴張的野心,即在有限的詩行中營構(gòu)無限的詩意空間,其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顯現(xiàn)了一種擴張的自覺意識②。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則是完全借用了那個傳說故事,將其書寫成一篇小詩。一個癡心人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先轉(zhuǎn)化為石頭,看著那個前世他愛的人的身影的路過,后又求佛而變成了一棵樹,成為那個愛人路過時的歇腳與乘涼的隱蔽。這棵樹仍然在扮演著一種高大偉岸的形象。因此無論是男詩人還是女詩人,在詩歌中樹的形象多是高、偉、堅、強等的想象特征,女性詩歌中的書則會有一種伴隨狀況的出現(xiàn),或是對比的形象,外柔內(nèi)剛。因此這不能不讓人產(chǎn)生一種想法,即是這些形象中的特征都具有一致性,無論是堅強,或是威儀,都是人們的一種理想追求,是一種潛意識的流露,而這仍然與詩人的性別一致,而在這些具象性特征之中所抽象出來的則是一種時空的跨越性和永恒性,這或許就是人類經(jīng)歷了千萬年而形成的生物性,或是本能的特性。
萬事萬物因愛而生,又因為有愛而具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存在即是道理,這道理不區(qū)分是好還是壞,但是生命力是向上的、向外的、散發(fā)的,是一種爭斗,一種反抗,因此是值得尊敬與吸取的。往往這些品質(zhì)都有著相同之處,或是相通之處,因為若要生,就要頑強,抗爭,就會表現(xiàn)出生命力的壯美!
三、結(jié)語
“樹”正是具有了這種復(fù)雜的品質(zhì),與人類相似的特征而成為無數(shù)文人特備是詩人們的欣然選擇。
注釋:
①筆者曾經(jīng)隨意翻查過唐詩中與柳樹相關(guān)的詩詞。
②出自:樹意象:一種當代詩美流變的歷史考察[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7(6)網(wǎng)址: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6089
【參考文獻】
[1]赫爾嘉·諾沃特尼.時間: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經(jīng)驗[M].金夢蘭,張網(wǎng)成,譯.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集團,2011.
[2]呂秋艷.中外詩歌精選[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