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本文對中西方的孝文化進行對比,認為其有較大的差異。中國孝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方孝文化卻鮮有發(fā)展。這均取決于中西方較大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西對比;孝文化;文化差異
一、引言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母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這個故事出自于《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孝感動天”。
以孝道倫理為核心內容的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在其數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中,孝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之一,也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的重要方略。作為一種道德意識和價值理想,孝是中國古代家庭、社會、國家的精神基礎,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觀念、國民性格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孝文化對比
1.中國孝文化
為了對中西方孝文化的不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首先對中國孝文化進行剖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我國的孝觀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孝文化在殷商時期便已產生。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漢字的“孝”,剖其字形上半部為老,下半部為子,形象地表示為上輩的父母應該撫養(yǎng)下輩的子女,下輩的子女則要孝敬上輩的父母。
我國古代的經典里,關于孝的論述比比皆是。如: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的儒家經典代表《論語》中的“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等,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需要強調的是,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孝的含義,其核心內容是“敬”。孝當然包括“養(yǎng)”,但“養(yǎng)”卻并不一定就是“孝”。兒女對父母不能僅僅只有“孝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孝心”。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不只是行為,更是一種情感,既要使父母在物質上有保障,更要讓父母在精神上能享受到天倫之樂。
2.西方孝文化
在西方,《圣經》一直被認為是英美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很多英美社會中的道德規(guī)范亦源于此。根據《圣經》記載,基督徒所信奉的耶和華上帝給人類社會頒布了十條必須謹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條就要求“當孝敬父母”。子女也常常將父母比作天堂和上帝,比如西方諺語“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美國)、“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意大利)、“父親!對上帝,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比這更神圣的稱呼了”(英國)。但在英語國家,除《圣經》外,對孝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文獻幾乎沒有,這與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英美等西方國家孝文化發(fā)展緩慢,不僅沒有什么地方以孝而聞名,也沒有哪個地方因孝而引以為榮,更沒有二十四孝這樣聞名的人物。中國有很多關于孝的諺語,如“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孝順公婆自家福,勤種天地自家谷”“在家孝父母,強如遠燒香”等。在英語中,這方面的諺語很少,但卻充滿了思辨性,與中國的諺語側重點似乎不同,比如“不肯承受一種不公平的命令,并非就是不孝順”(法國)、“希望以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古希臘)。在《中西雙解英語諺語應用詞典》所收錄的諺語中,居然一條反映孝的諺語都沒有。在學術研究上,西方也鮮見論述孝道內容的學術論文。
3.中西方孝文化的區(qū)別
中國的孝文化有雙重意義,即家庭意義和社會意義。在家庭中,主要體現在家長在家庭中實行專制主義,父母具有無限的權威,服從父母被視為孝順的一種體現。“孝”的社會意義在于維持一種社會和諧,即對長者和統(tǒng)治秩序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從。而在西方,“孝”并不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行為之中,而更多地體現在宗教文化中。西方孝文化的家庭意義僅表現為對父母的尊敬。這種尊敬也并沒有導致對父母的服從,而是更多地強調獨立,強調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平等。
中西方孝文化在對待贍養(yǎng)問題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庭和家族觀念淡漠,養(yǎng)老不是子女的必然責任,父母的贍養(yǎng)主要靠國家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完成;而在中國的孝文化中,贍養(yǎng)的義務主要由子女承擔。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非常強,父母對子女的付出非常大,一輩子為兒女操心,這一點令西方人無法想象。在西方,子女一旦成年,都會自食其力。中國人一般都與父母住得比較近,有很深的故土情結。而西方人不然,他們?yōu)榱耸聵I(yè)會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機會,且喜歡不停地變換居住地,崇尚自由的生活。
另外,中國人將“孝”同生兒育女相結合,強調不能絕先祖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時至今日,這種傳統(tǒng)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這是數千年來形成的一種民族心理。西方人則強調自由,為了自由可以選擇DINK家庭,甚至獨身。
三、中西方孝文化差異的原因
是什么導致中西方孝文化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這取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首先是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的差異。中國宗法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家國一體,齊家才能治天下。體現在家庭中就是人人都看重家庭,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幾千年來一直如此,因此造就了中國豐富的孝文化。而在西方,個人本位的思想成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則,它倡導人人地位平等,父母與子女也不例外。故在家庭中不會花大量精力處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其次是老年至上與少年至上的差異。在代際價值觀上,中國是老年至上,西方則是少年至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尊重過去與老人經驗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一種重視未來與青年創(chuàng)造性的青年文化。
再次是代際整合與代際斷裂的差異。在代際關系上,中國孝道要維護家族的延續(xù)、發(fā)展與穩(wěn)定,必然強調代際整合,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緊密聯(lián)系和相互負責的,以孝道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為最高價值,必然強調代際斷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個人隱私,這是培養(yǎng)獨立性格的基礎。
四、結語
經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這些不同又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意義。古人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奔皶r行孝,不要待到父母不在時而悲痛追悔。在當代,在老年人物質生活需求基本能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從精神上、感情上尊敬關心老人,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密切與老人的感情聯(lián)系,使老人得到感情和精神上的慰藉,不讓他們陷入孤獨和絕望中,失去溫存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另外,道德提倡和法律約束并重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繼承中華優(yōu)秀的孝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介紹與摘要[J].倫理學研究,2004(4):107-108.
[2]胡原江,陳海濤.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7):47-49.
[3]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75.
[4]寧業(yè)高,寧業(yè)全,寧業(yè)龍.中國孝文化漫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5.
[5]計志宏.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內涵特征及社會功能[J].前沿,2010(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