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要】 所謂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要因“城鄉(xiāng)” 制宜、因“學段” 制宜、因“內容” 制宜以及因“目標” 制宜等來創(chuàng)設情境. 讓情境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腳手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數學教學情境的方法,為探索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 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情境,不僅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的注意力,引領學生積極主動探究,而且可以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 因此,情境教學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因“城鄉(xiāng)” 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
[案例] 我縣教研室舉辦的一次縣級優(yōu)課評選中,一位來自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上了一節(jié)“分數乘整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 在這節(jié)課上,該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農村分田到戶以后,村里的小店看到追肥器非常熱銷,于是從鎮(zhèn)里進了8個追肥器. 如果賣出一個追肥器能賺2.3元,那么這個小店把8個追肥器都賣了,一共能賺多少元?
[分析] 不要說城市里的孩子,就是對城市里的成人來說,也沒幾個看過“追肥器”,甚至還不知道“追肥器”是一個怎樣的“機器”. 呈現(xiàn)出這樣的情境后,學生都沉浸在“追肥器”是什么的交流中,根本無暇顧及“賣出一個追肥器能賺2.3元”“8個追肥器都賣了”和“一共能賺多少元”. 這個情境中還有一個“分田到戶”這樣一個名詞,也是當下學生所知之甚少的. 這樣一個不能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雖然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但偏離了教師的初衷.
[對策] 上述案例中的情境,能引起農村孩子的共鳴,但對于城市里的孩子來說,就適得其反了. 在縣城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如果把“追肥器”換成城市生活中常見的器具就能達到效果了.
二、因“學段” 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
[案例] 一節(jié)“分數與整數相乘”(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校內公開課上,執(zhí)教教師為了引入例1,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
師:動物王國要開聯(lián)歡會,為了給聯(lián)歡會增加氛圍,小獅子毛毛從嬸嬸那兒要來一些綢帶,準備做一些綢花. 如果做一朵綢花用■米綢帶. (多媒體展示例1長方形直條圖)小獅子毛毛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綢帶?生(在下面小聲議論):又是動物王國,還有小獅子,我們都聽膩了.
[分析] 兒童并不是不愿意到童話中去尋找自己的幻想,但是,對于小學高學段的學生來說,還是創(chuàng)設這些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生厭的童話、故事等情境,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不說調動學生的激情了. 教師老是把小學高學段的學生還當小朋友看,這無疑是低估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必然使學生認為可笑,讓學生抵觸. 教師帶著這樣的想法,學生帶著這樣的情緒,課堂上怎么能互動起來?教師一廂情愿,學生被動接受,這節(jié)課的效果可想而知!
[對策] 我在教學該課時,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的.
師:國慶節(jié)放了七天假,可教師沒有布置多少作業(yè),你們過得開心嗎?生(齊):開心. 師(緊皺眉頭):可老師卻不開心,因為老師遇到一個問題,你們能幫老師解決嗎?生(齊):能. (多媒體出示例1及長方形直條圖和第一個問)師:你們現(xiàn)在就來幫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吧. 學生涂色操作……
三、因“內容” 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
[案例] 在一次校際交流中,一位數學教師為聽課的老師獻上了一節(jié)“比的意義”(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上課開始,教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多媒體展示一幅我縣第十屆國際龍蝦節(jié)開幕式的照片. 師:你知道這是什么時候拍的照片嗎?生:龍蝦節(jié)拍的.師:對,龍蝦節(jié)的情景一定還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記憶里,數碼相機把這一刻給定格了. 我把這張照片放在方格紙當中,下面有兩幅放大后的照片,哪一幅沒有改變原來的形狀呢?學生指出. 師:對. 我們去照相館放大照片,只是改變照片的大小卻沒有改變照片的形狀,這里就蘊含著一個數學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比,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它.
[分析] 放大照片是比例尺方面的知識(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雖然和比的知識有關,但是它高于比的知識,是比的知識的升華.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還不具備的情況下,創(chuàng)設不符合所教內容甚至比要教內容更難的情境,必然將學生引入迷茫. 學生準備進行新知識學習的滿腔熱情,被不合適的情境當頭澆滅,教者就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在不能產生師生共鳴的情況下,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對策] 上課開始,教師與學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學生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比”,并且表現(xiàn)出對“比”的極大興趣. 此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對于“比”提出問題的情境,學生圍繞“比”提出了多種角度的問題. 下面是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人們?yōu)槭裁聪矚g“比”? “比”是什么意思?“比”與分數有什么區(qū)別?分數用得多還是“比”用得多?“比”還與什么有聯(lián)系?“比”是干什么的?等等.
接著教師做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帶領學生將剛才提出的問題歸納成下面的四個問題:為什么喜歡用“比”? 在什么情況下用“比”? “比”是什么意思?和分數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學生開始分小組嘗試解決問題,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提煉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
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還包括因“目標”制宜、因“時代”制宜、因“學生基礎”制宜等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總之,作為教師,要能做到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情境,使問題情境巧妙融入課堂,讓學生敢于挑戰(zhàn),自主探究,自覺交流,主動建構,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快節(jié)奏、大容量和高效性,愉悅學生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