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經(jīng)典法律題材電影《十二怒漢》講的是一個1比11,最后1勝利的故事。一個認為被告無罪的陪審團成員通過成功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說服另外十一個陪審員一致認為被告無罪的故事。這部被美國媒體稱之為“電影史上的不敗經(jīng)典”影片在2007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作為“國寶電影”而收藏。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強大個人力量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電影,本文力圖通過賞析電影的方式深入解讀一個人的力量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
關(guān)鍵詞: 《十二怒漢》 解讀 一個人的力量
一、劇情介紹
作為本片的導(dǎo)演西德尼·魯邁特曾說過:“盡管人們常說電影的終極目的不過是娛樂,但我相信可以更進一步:它不但能刺激思維,還能引導(dǎo)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良知?!睆膱?zhí)導(dǎo)處女作《十二怒漢》開始,到最后一部《在魔鬼知道你死前》為止,他反復(fù)批判腐敗墮落、探討司法正義、拷問人性善惡,因此被稱作“導(dǎo)演的良心,良知的標尺”。
盡管《十二怒漢》在1957年奧斯卡獎角逐中惜敗于《桂河大橋》,但是作為魯邁特一生電影作品的經(jīng)典代表,幾十年過去的今天其口碑卻越漲越高。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清晰明朗,講述的是一個少年被認為有弒父嫌疑,在法庭上種種證據(jù)都指向有罪的情況下,十二位陪審員中有一位卻展開懷疑,最終局面戲劇性地扭轉(zhuǎn),陪審團達成一致,認定少年無罪。
從電影本身來講,它的表現(xiàn)手法獨樹一幟,在一個簡單的房間背景下,單靠十二名角色和對話動作撐起整部電影,而節(jié)奏把握和臺詞撰寫都拿捏得相當成功。在這部電影中我們認識到了美國司法體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陪審團制度以及它所推崇的“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的精神。 正是有了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關(guān)懷,《十二怒漢》的故事才得以延續(xù)下去,其中八號陪審員才有了以一敵十一,力挽狂瀾的勇氣和毅力。
二、解讀電影中一個人的力量
1. 定義一個人的力量。什么是一個人的力量?這要從所謂的“眾口一詞”效應(yīng)說起。眾口一詞指的是所有人都說一樣的話,也就是說,當面對一個問題或一件事情需要評判時,其他人在你發(fā)言之前表述了彼此相似、但與你的觀點相左的意見,那么,你改變初衷的可能性就會相當大,即“眾口一詞”效應(yīng)。有人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實驗,在所有的成員之中,只要有一個人表達了自己不同的意見,那么其他人從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這甚至發(fā)生在只有十四個成員的實驗中,其中十三個成員都眾口一詞,而只有一個成員沒有附和的情況之下!更有意思的是,即使這一個成員不發(fā)表任何反對意見,而是保持沉默,其所產(chǎn)生的效果也同樣顯著。與此同時,他們發(fā)現(xiàn),“持不同意見者”的表態(tài)能夠沖擊甚至毀掉大多數(shù)人所建立的共識,而對后來的人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起到極大的鼓勵作用。由此顯示了與從眾正好相對立的效應(yīng),即“一個人的力量”。
2. 一個人的力量在電影中的體現(xiàn)。有人曾經(jīng)說過電影《十二怒漢》中,只有創(chuàng)記錄的一個電影場景,在這個作為單一舞臺的房間里,十二位陪審員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戲,而留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八號陪審員以一敵十一,并最終獲得勝利的這個過程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展現(xiàn)了八號陪審員過人的機智和冷靜的頭腦,也從另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了一個人的力量不可低估。
電影一開始,就通過對話中的細節(jié)告訴了我們,這是一樁子弒父的謀殺案,不可勝數(shù)的犯罪前科,獨一無二的犯罪兇器,兩位證人的鐵證以及被告律師蒼白的辯護,幾位陪審員覺得已無爭議的言表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嫌疑犯被法辦,似乎已是板上釘子的事情了,現(xiàn)在就等著看大家一致通過了。但十二名陪審員中,唯有一個人覺得不妥,這就是八號陪審員,在他看來,大家不能不經(jīng)一點思考就把一個嫌犯送上刑場,哪怕他有一點點無罪的可能,我們也該借此展開更多的追問,反過來去考慮罪名不成立的合理性。11∶1,多么懸殊的差距,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這樣一個人的想法,完全可以被人們忽略不計,但這樣一來,假如他是真理的聲音,那么必然就會被扼殺在多數(shù)人的暴政之下了,但是電影并沒有到此就結(jié)束,根據(jù)美國的司法體系,陪審團必須一致通過對案件的裁決,否則該陪審團就必須解散,重新選出新的陪審團對該案件重新進行裁決,所以這剩下的十一個陪審員必須聽從那一個陪審員陳述理由并竭力說服他,而不是因為占絕對優(yōu)勢便可把他輕易略過,其實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旁敲側(cè)擊地告訴了我們一個觀點:在一個民主的社會里,每一個個體,每一種聲音都值得尊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二元制的,不該有獨裁專制,也不該有黨同伐異。
隨著電影情節(jié)的慢慢推進,一個個疑問慢慢浮出水面。首先是作為重要證人的這位老人他步履蹣跚,甚至也可能耳朵都不是很靈光,他怎么可能當案發(fā)時在有轟隆的列車從窗外經(jīng)過的情況下聽清楚樓上那對父子間的爭吵呢?并且一個這樣步履艱難的老人真的可以在十五秒鐘的時間內(nèi)走過五十多英尺的距離嗎?隨著八號陪審員一個個有力的發(fā)問,讓原本堅定不移的相信被告有罪的其他陪審員開開慢慢動搖和改變自己的看法了,首先站出來支持八號陪審員的是九號陪審員,他也贊同這樣一樁尚有疑問的案子需要更多的討論。
隨著第一個人站出來支持八號陪審員的觀點后,五號、六號陪審員也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看法,一瞬間似乎所有人的腦筋都開動起來了,越來越多的疑點被陪審員們挖掘出來,比如說作為重要證物的彈簧刀,當八號陪審員拿出一把和犯罪兇器一模一樣的刀時,所有人都震驚了,接著就是刀口的位置,小男孩比自己的父親矮七寸,根據(jù)這個身高來推測,小男孩是很難將彈簧刀至上而下地插入父親的胸口的,同時使刀的方法都引起了大家的疑問,一個從小在貧民窟長大的陪審員說這也是混混們平時使刀的慣用方式。接下來是那個住在案發(fā)房間對街的女士的口供,也受到了大家的質(zhì)疑,法庭上一個小細節(jié)——鼻間的壓痕告訴大家,她是長久佩戴眼鏡的,但是案發(fā)當時她正打算睡覺,輾轉(zhuǎn)難眠時看向窗外,看到對面發(fā)生的兇案,這個時候她應(yīng)該沒有佩戴眼鏡,那么她能真切地看到罪案發(fā)生嗎?隨著一個又一個的疑問不斷地被提出,之前被認為是鐵證如山的證據(jù)一點點在崩塌,而這十一個陪審員也被一個一個地說服了,他們擺脫了自己因為職業(yè)、生活閱歷、成長環(huán)境等等而產(chǎn)生的種種偏見,選擇了信任與公道。1:11;2:10;4:8;6:6;9:3;最后完成12:0的逆轉(zhuǎn),這是人性的一種自我勝利。這正如電影中八號陪審員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會來這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肩負著重責大任。我一直覺得這就是民主社會的優(yōu)點。我們收到信,被通知要來這里,決定一個跟我們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沒有罪,不論做出什么樣的判決,我們都拿不到好處,也沒有損失,那就是我們的國家能這么強大的原因,我們相信人性的公正和無私。 ”
同時,我們相信很多觀眾都會認為本片糾正了很多人認為民主就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觀念。是的,某種程度上最后的結(jié)果往往是這樣決定的,但卻是基于程序的正義和理性而決定的。所以,我們看到,起初只有一個人認為被告無罪時,并不是大家就此做出決定,而是傾聽這場爭論弱勢一方的論點。所以到后來局勢發(fā)生扭轉(zhuǎn)時,只有少數(shù)人、甚至一個人認為被告有罪時,其他人仍然傾聽他們的聲音,哪怕有的反駁已經(jīng)歇斯底里,但是大多數(shù)人依然在堅持,在說服這少數(shù)的幾個人,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嚴守著程序公正。
三、結(jié)論
十二個與小男孩素昧平生的陪審員做出了他們的選擇,盡管這個選擇幾經(jīng)變動,但最終他們在八號陪審員的努力下選擇了“合理性懷疑”,也選擇了他們心中的正義。這讓我們不禁會想,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排山倒海嗎?那首先,在這個故事里這個人必須是個口才極佳的人物,一個詭辯家式的人物; 其次,這個人必須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條理性,以及有應(yīng)對突發(fā)情況的反應(yīng)力,否則他不可能在如此鐵證鑿鑿的情況下完成顛覆性的逆轉(zhuǎn)。
那么一個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了?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在特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一個人卻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可以變得舉足輕重,非同小可,而由于一個人改變了,就會帶動身邊千萬人的改變,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很多真實的歷史事件也不止一次地演繹了這個事實。比如,伽利略、達爾文、馬克思、愛因斯坦等曾經(jīng)都屬于“少數(shù)人”,但正因為他們的敢言,才使他們的思想改變了多數(shù)人對事物的認知,后來終于變成主流的聲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少數(shù)人的力量不容低估。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人生在世不為自己渺小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曉云.視聽震驚與恐怖體驗——對一種觀影心理的描述[J].藝術(shù)廣角,1999(4).
[2] 李靜一.陪審團制度下的美國證據(jù)制度——觀看美國電影《十二怒漢》有感[J].法制與社會,2008(14).
[3] 方佶敏.昆汀·塔倫蒂諾們——低俗路線指南[J].電影文學(xué),2002(10).
[4] 雷格納·羅斯編劇,光寧.十二怒漢[J].譯林,1979(1).
[5] 徐融.CULT經(jīng)典老片拾遺篇之一[J].世界電影之窗,2007(1).
[6] 章柏青,張衛(wèi).電影觀眾學(xué)[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4.
[7] 張震宇.雷金納德·羅斯與《十二個憤怒的人》[J].山東外語教學(xué),1996(2).
作 者:朱娟娟,碩士,長江大學(xué)文理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