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文·前敘》中的一段徐鍇注文,各版本載錄頗多異文,如“芝”“興”“操”“藳”或因形近訛作“并”“典”“探”“藁”;另有“創(chuàng)草”誤作“創(chuàng)詞”;亦有“藳草”“草書”奪“草”“書”字,徑作“藳”“草”……今本多襲舊版之誤,故需從多角度對此注文進(jìn)行重新校正。
關(guān)鍵詞: 《說文·前敘》 “藁” “藳” 新校正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我國首部整理并分析漢字音形義系統(tǒng)的字典。據(jù)周祖謨?譹?訛、王貴元?譺?訛等人的研究可知,今存宋代刊刻遞修的大徐本之一,即王昶所藏宋小字本(以下簡稱“王本”)在民國年間由上海涵芬樓借出影印,后編入《續(xù)古逸叢書》和《四部叢刊》中。孫星衍依毛晉父子所得大徐本覆刻的宋本(以下簡稱“孫本”),世稱精善,并收入《平津館叢書》。陳昌治后據(jù)孫本改刻為一篆一行本,中華書局版《說文》即以陳昌治本縮印而成,以下簡稱“中華本”。
一、各本《說文·前敘》載錄徐鍇注文舉例
1.中華本、孫本和王本相關(guān)載錄舉例
今檢中華本《說文·前敘》“漢興有草書”下有徐鍇注文,具文如下:
徐鍇曰:“按書傳多云‘張芝作草,又云‘齊相杜探作,據(jù)《說文》則張芝之前已有矣。蕭子良云‘■書者,董仲舒欲言災(zāi)異,藁草未上即為藁書。藁者,草之初也?!妒酚洝贰瞎賷Z屈原藁草,今云‘漢興有草,知所言‘藁草是創(chuàng)草,非草書也。”?譻?訛
中華本后附有陳昌治所作《校字記》,其中有關(guān)上引徐鍇注文??钡挠涊d如下:
《自敘》“漢興有草書”下徐鍇曰:“按書傳多云‘張芝作草”,“芝”誤“并”,又今云“漢興有草”,“興”誤“典”。?譼?訛
關(guān)于上引徐鍇注文亦見于孫本?譽(yù)?訛和王本?譾?訛,其中載錄頗有不同,校勘詳后。
2.中華版小徐本相關(guān)載錄舉例
因小徐本所取為《說文》原本,且很少改動,故有一定的版本校勘價值?,F(xiàn)今流傳于世的小徐本以祁刻本最為精善?譿?訛,中華書局版小徐本即據(jù)此影印,以下簡稱“中華版小徐本”,其相關(guān)記載如下:
臣鍇曰:“按書傳多云‘張芝作草,又云‘齊相杜操所作,據(jù)《說文》則張芝之前已有矣,但不知誰所創(chuàng)。蕭子良云‘書者,董仲舒欲言災(zāi)異,草未上即為書。者,草之初也。但《史記》言‘上官奪屈原,今云‘漢興有草書,知所言‘,《系傳》‘字并作‘,‘草是創(chuàng)詞,非是草書也?!保孔x?訛
中華版小徐本后附有《說文解字系傳校勘記》,其中有關(guān)上引徐鍇注文??钡挠涊d如下:
“杜操”,《晉書》作“杜度”……《系傳》“”字并作“藁”,當(dāng)作《系傳》札本“造”作“”,汪本移植七字于注末,非是,傳札本猶云副本。?讁?訛
二、各本《說文·前敘》載錄徐鍇注文對勘
上引中華本后附陳氏所作《校字記》中認(rèn)為此段徐鍇注文中“芝”誤作“并”,“興”誤作“典”,這是針對孫本所作的一些校勘。在寫本和印本時代,手寫體和雕版印刷的楷體字“芝”和“興”與“并”和“典”形體相近,常易訛誤。由其上下文理可知,孫本和王本中的“并”“典”二字當(dāng)據(jù)上引陳氏《校字記》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校正為“芝”“興”,中華本已據(jù)以校改。小徐本“今言‘漢興有草書”較中華本衍“書”字,其中“今言”當(dāng)指《說文》原文中的“漢興有草書”一語,可知中華本、孫本和王本中的相關(guān)此句皆奪“書”字,并當(dāng)據(jù)小徐本作“今言‘漢興有草書”。
由上引中華版小徐本后附的《說文解字系傳??庇洝房芍吓e“杜操”在《晉書》中作“杜度”,小徐本中“《系傳》‘字并作‘藁”一語當(dāng)作“《系傳》札本‘造作‘”,本當(dāng)著錄于“副本”中,汪本錯將其竄入正文,誤植于“知所言”之下。
此外,《說文》的四種主要版本中關(guān)于這段徐鍇注文的一些??鼻闆r,現(xiàn)列表如下,以便省覽:
三、各本《說文·前敘》載錄徐鍇注文校正
1.“按”“案”考辨與校正
上舉中華本《說文》中“按書傳多云‘張芝作草”,考“按”見于《說文·手部》“按,下也”。段玉裁注云:“以手抑之使下也。”?輥?輮?訛可知,“按”的本義應(yīng)為用手向下按壓?!鞍浮币娪凇墩f文·木部》:“案,幾屬?!倍斡癫米⒃疲骸霸S云‘幾屬,則有足明矣。今之上食木盤木盤近似,惟無足耳……后世謂所憑之幾為‘案。” 王云路?輥?輰?訛認(rèn)為“按”由本義“下按”的具體動作進(jìn)一步抽象為“查考”義,文獻(xiàn)中“按”“案”相通(王氏也認(rèn)為“‘案通‘按,很可能與‘案或作‘桉,進(jìn)而與‘按相混有關(guān)”),作為常用義“查考”的“按”,古書中多作“案”(王氏認(rèn)為“文獻(xiàn)中多用‘案,恐怕與‘文案‘案牘等的聯(lián)系有關(guān)”)。王說有理。故上舉孫本和王本作“案”,當(dāng)是沿襲《說文》古本舊式的用字,“蓋北宋本如此,孫氏傳刻古本,固當(dāng)仍而不改”,后來中華本和中華版小徐本據(jù)時人用字習(xí)慣改作“按”。
2.“杜操”“杜度”考辨與校正
中華版小徐本《說文》有“杜操”一名,見于唐代竇著、竇蒙注《述書賦并注》所載:“杜操,字伯度,京兆人,終后漢齊相”考梁代庾肩吾所著《書品》中列杜度(伯度)為“上之中”品,并謂“杜度濫觴于草書……”?輥?輴?訛然其在序言中云:“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之名,今之草書是也。”頗疑“杜操”和“杜度(伯度)”或?yàn)橥蝗恕?/p>
唐代張懷所著《書斷·上》記載“蕭子良:‘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法,非也”。并于《書斷·中》亦載“后漢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蕭子良云:‘本名操,為魏武帝諱,改為度。非也。案蔡邕《勸學(xué)篇》云:‘齊相杜度,美守名篇。漢中郎不應(yīng)預(yù)為武帝諱也”?輥?輷?訛。張懷認(rèn)為蔡邕生于漢世,顯然不會避諱魏武帝曹操之名。張說可商。
趙華偉遍考相關(guān)文獻(xiàn),認(rèn)為:“自后漢以降至北魏、南梁,惟見杜度,不稱杜操,蕭子良尚屬孤證,且張懷已辨其妄,可見杜操當(dāng)作杜度”?輦?輮?訛。依其前半所言,趙氏亦從張懷說,認(rèn)為杜操應(yīng)與杜度不是同一人;然其結(jié)論又認(rèn)為“可見杜操當(dāng)作杜度”,未知孰是?
陳垣所著《史諱舉例》中列“三國諱例”一節(jié),并列表指出當(dāng)時需要避諱的名錄中即有“魏武帝曹操”?輦?輯?訛一項(xiàng),故上引蕭子良認(rèn)為后人因避諱魏武帝曹操之名而改“杜操”作“杜度”(引者按:當(dāng)是據(jù)其字“伯度”改名作“杜度”)的結(jié)論,或可成立。尹冬民亦認(rèn)為:“若張懷所見蔡邕《勸學(xué)篇》為魏晉后人所刊刻,則‘齊相杜操必為‘齊相杜度矣。故知魏晉人為避曹操諱而改杜操名為杜度。”?輦?輰?訛尹說可從。
《晉書》載:“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輦?輱?訛由上文討論可知,其中因避曹操之諱而習(xí)稱的“杜度”,原本應(yīng)作“杜操”。《說文》中華版小徐本《說文解字系傳??庇洝分姓J(rèn)為“‘杜操,《晉書》作‘杜度”,當(dāng)是卓識”。
小徐本中的“齊相杜操所作”乃是沿襲古書舊文,中華本、孫本和王本皆作“杜探”,當(dāng)是因“杜操”之“操”字與“探”字形近致訛。據(jù)《草字編》第918頁所載“探”字的諸草書形體,再對比其第938—939頁所載“操”字的諸草書形體,?輦?輲?訛可知“操”和“探”二字的草書形體是十分相近的。在雕版印刷時代之前的寫本時代,文獻(xiàn)的載錄和傳播主要還是依靠手寫,故其時因字形本身相近,或書寫潦草皆有可能導(dǎo)致“操”“探”互訛。
3.“藁”“”考辨與校正
《說文·禾部》:“,稈也,從禾高聲?!毙戾|認(rèn)為:“今人言草,謂書之不謹(jǐn),若禾之亂;然又文章之未修治也?!保枯??輳?訛徐說所謂“”義與禾稈粗亂棄置之狀相通,總有二義:一為內(nèi)容上的“粗亂”,指未加修正的起草文稿;一為形式上的“粗亂”,指信手書寫,類似草稿中潦草的字跡。?輦?輴?訛段玉裁注云:“《廣雅》《左傳》注皆云‘稈,也。假借為矢干之,屈平屬草之?!倍巫⒄J(rèn)為:“”“稈”互訓(xùn),《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平屬草未定”之“”當(dāng)為《說文·禾部》“”義之引申。
又考《說文·木部》:“,木枯也。從木高聲?!倍斡癫谜J(rèn)為:“凡潤其枯曰,如慰其勞苦曰勞,以膏潤物曰膏?!渡袝贰?,《周禮》‘人,《小行人》‘若國師役則令之,義皆如是?!笨芍啊苯褡鳌案濉?,從禾,取禾稈義;“”今作槁,從木,取木枯義,二者意義有別。文獻(xiàn)中所見 “”“藁”二字乃是“”“”加注旁的累增字,其意義與“”“”同?輦?輷?訛,亦如上引中華版小徐本后附《說文解字系傳??庇洝匪d:“《系傳》‘字并作‘藁”。
故知從禾之“”由“禾稈”義引申為禾稈粗亂不齊的狀態(tài),再進(jìn)一步引申為打草稿時書寫潦草不整齊以及文稿未完成時內(nèi)容散亂的狀態(tài)?;從木之“藁”由“木枯”義引申為人的外形面目憔悴的情態(tài),以及“凡潤其枯”皆可稱之為“”,二者意義有別,不容混亂。然“”從禾,“”從木,二者字形相近,常易互訛,如上舉《說文·前敘》“漢興有草書”下徐鍇注文中“書”“草”之“”義皆為謄寫未及,未加修正的起草文稿,當(dāng)作從禾之“”,然各版本所載多因形近訛作從木之“”。 李洪智等所論亦近之。?輧?輯?訛唯上舉中華本“書”作從禾之“”,其余諸處“”“藁”互訛處皆當(dāng)作“”,故孫本、王本和小徐本中“藁”皆當(dāng)據(jù)此校正為從禾之“”。
4.“藁草”“草”考辨與校正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司馬貞《索隱》云:“草謂創(chuàng)制憲令之本也。漢書作‘草具,崔浩謂發(fā)始造端也?!保枯??輰?訛瀧川資言認(rèn)為:“屈平屬草云者,謂平于此際草創(chuàng)憲法令也?!睆?fù)引顏師古《匡謬正俗》曰:“草創(chuàng),蓋初始之時,亦未成之稱。”故認(rèn)為:“‘草二字之義,謂草創(chuàng)其文,同禾之稿稈未甚整理云爾?!??輧?輱?訛
上舉《說文》中華本、孫本和王本援引《史記》這段話時作“《史記》‘上官奪屈原藁草”,其中“藁草”之“藁”當(dāng)作“”,“草” 義同“草”。小徐本引此作“但《史記》言‘上官奪屈原”,此較中華本等奪“草”字,衍“但”“言”二字。然中華本此處為徐鉉注引徐鍇所論,故中華本“《史記》‘上官奪屈原草”當(dāng)源本于小徐本“但《史記》言‘上官奪屈原”,依理,中華本此處當(dāng)據(jù)以校正為“但《史記》言‘上官奪屈原草”,孫本、王本和小徐本亦當(dāng)據(jù)以作如是校正。
5.“創(chuàng)詞”“創(chuàng)草”考辨與校正
《漢書·賈誼傳》載:“(賈)誼……乃草具其儀法……”顏師古注曰“草謂創(chuàng)造之”?輧?輲?訛,又見《漢書·禮樂志》亦載“賈誼……乃草具其儀……”顏師古注曰:“草謂創(chuàng)立其事也”?輧?輳?訛?!稘h書·董仲舒?zhèn)鳌份d:“仲舒居家推說其意,屮(引者按:屮為(草)之古文)(引者按:為稿之異構(gòu))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見,嫉之,竊其書而奏焉?!鳖亷煿抛⒃唬骸八髌鸩轂椋ㄒ甙矗簽楦逯悩?gòu))也?!保枯??輴?訛辛德勇認(rèn)為此處所言“屮(草)(稿)”,“應(yīng)當(dāng)是起草文稿的意思,‘草字本身則意為起草?!保枯??輵?訛上文中“”“”同“稿”,在文獻(xiàn)中當(dāng)為“文稿”之義。
張懷所著《書斷·上》認(rèn)為:“稿亦草也,因草呼稿,正如真正書寫而又涂改,亦謂之草稿。”?輧?輶?訛并引證如淳所言“所作起草為稿”和姚察所言“草猶粗也,粗書為本曰‘稿”?輧?輷?訛為己說張本。張說可從。上引中華版小徐本載相關(guān)徐鍇注文云:“……草是創(chuàng)詞,非是草書也”,由上可知“草”之“草”應(yīng)訓(xùn)為“草創(chuàng)”,義同于中華本中的“創(chuàng)草”,故小徐本當(dāng)據(jù)此將“創(chuàng)詞”校正為“創(chuàng)草”。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中華本、孫本、王本和中華版小徐本《說文·前敘》“漢興有草書”下所載徐鍇注文當(dāng)據(jù)以校正如下:
徐鍇曰:“案書傳多云‘張芝作草,又云‘齊相杜操作,據(jù)《說文》則張芝之前已有矣。蕭子良云‘書者,董仲舒欲言災(zāi)異,草未上即為書。者,草之初也。但《史記》言‘上官奪屈原草,今云‘漢興有草書,知所言‘草是創(chuàng)草,非草書也?!?/p>
周祖謨:《問學(xué)集》,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760—800頁,第843—851頁。
王貴元:《〈說文解字〉版本問題》,《漢語史集刊》(第五輯)2002年版,第350—362頁。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15頁,第327頁,第328頁。
許慎:《說文解字》,孫星衍:《平津館叢書》(丁集),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
許慎:《說文解字》,張?jiān)獫?jì)等輯:《四部叢刊初編經(jīng)部》。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87頁,第367頁,第142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98頁,第261頁,第326頁,第252頁。
王云路:《“按(案)”詞義考》,《語言研究》2013年第3期,第1—8頁。
趙華偉:《〈述書賦〉校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頁,第33頁。
張彥遠(yuǎn)輯、洪丕謨點(diǎn)校:《法書要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第52頁,第52頁,第51頁,第193頁,第209頁,第198頁,第198頁。
陳垣:《史諱舉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頁。
尹冬民:《〈述書賦〉箋證》,上海大學(xué)2012年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第49頁。
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065頁。
洪鈞陶:《草字編文物出版社》,中華書局1938年版,第 918—939頁。
李洪智,李淑燕:《“書”辨》,《書畫世界》2009年第131期,第26頁,第26頁,第26頁,第26頁。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481頁。
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水澤利忠校補(bǔ):《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b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7頁。
班固:《中華書局》,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222頁, 第1030—1031頁,第2524—2525頁。
辛德勇:《張芝“匆匆不暇草書”本義辨說》,《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68期,第104—111頁。
作 者:杜鋒,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文字研究。
編 輯: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