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麗
[摘 要]中國文明起源于文字,而文字的起源與我國早期的祭祀密不可分?!墩f文》的示部字共同體現(xiàn)了古代祭祀神袛?shù)淖诮绦袨?,通過對《說文·示部》解讀,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觀念,古人通過祭祀的方式來表達對神的敬畏及得到神的賜福的目的,以此,我們可以看到“宗教”一詞的真正含義:即神與人相契的“聯(lián)系之物”,古人就是通過對宗教的實踐來獲得超越生命的真正目的。
[關(guān)鍵詞]《說文》示部字;宗教; 祭祀;聯(lián)系之物
《左傳·成公十三年》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保?)“祀”即祭祀,“戎”即戰(zhàn)爭之意。古人將祭祀與軍事看做同樣重要的兩件國家大事,二者都關(guān)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由此可見,祭祀在古代社會里的重要地位。祀是一種存在,是信仰存在的踐覆,文字的起源與宗教踐覆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通過對文字的研究反過來深層的宗教意義。許慎的《說文解字》作為我國第一部體大思精的解釋文字字形字義的字書,對我們解讀文字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宗教與文字
《周易》中說:“上古結(jié)繩而治?!保?)鄭玄在《周易傳》中說“事大,大結(jié)其繩。事小,小結(jié)其繩?!保?)在古代中國沒有文字的時候,人們就是用結(jié)繩的方法來記事的,遇見大事情就結(jié)一個大的繩結(jié),遇到的事情小就結(jié)小的繩結(jié),這是最古老的記事方法,但是這樣的方法只能滿足簡單的事件,遇見復(fù)雜的事件這種方法就用不上了。于是,古人采用了另外的一種辦法,在龜骨上把事物刻下來,這樣就形成了早期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是古人根據(jù)事物的形狀刻下來的,是古人在進行祭神袛?shù)臅r候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qū)懀┰邶敿缀瞳F骨上的文字,這個時候的文字只是一些簡單的符號或者象形文字?!兑住は缔o下》說,“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保?)這段話是演繹《易》的易理,是創(chuàng)造漢字的原理?!跋蟆奔聪笮?,象物體之形,是六書造字法之一?!叭铡⒃隆⒛尽钡葘儆谙笮挝淖?,是造字的基本部件。用這些基本部件,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象”,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字,如:木(木)在木的下面加一橫即是“本”,在木上面加一橫即是“末”,在木中間加一點即是“朱”。茍子認為,“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保ā镀堊印そ獗巍罚S慎在《序》中發(fā)展了荀子的文字起源論,《說文解字·序》說“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倉頡開始造字的時候,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符號叫做“文”,這以后,形與形,形與聲結(jié)合的符號便叫“字”,“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說滋生、繁衍。
由此看來,早期文字的形式主要是象形,文字的起源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文字的起源是宗教的需要。既然早期文字是象形的,以圖來記錄事件、記錄存在的,那么對文字字形字義的解讀反過來也能反映一定的存在。
二、許慎的《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體大思精的解釋文字字形字義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書之一,被清末著名學(xué)者孫詒讓譽為“字書鼻祖”。(6)其正文以小篆為主,收9353字歸納為540部“分別部據(jù),不相雜廁”。了解一部著作的體系也就掌握了該作品的大概,對《說文》的體系段玉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令所有之字,分其部為五百四十,每部各鍵一首,而同首著則曰:凡某之屬皆從某,于是形立而音義易明,凡子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統(tǒng)攝天下古今之字,次前古未有之書?!保?)《說文》始于一而終于亥,部首的形成根據(jù)漢字表義的性質(zhì),部首是從這些義符中歸納出來的義符系統(tǒng),如《說文解字》示部字:祭、祀神、社、■、祟、祘、祝等等共同體現(xiàn)了神靈祭祀的文化,它集中的反映一個特定宗教質(zhì)點,所以將其歸為一類。對《說文》540部首間的次第,胡達超認為以形為主,以義為輔,還有就是音相相次(8)。以形為主,以義為輔,就是說形次和義次都不是絕對的,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及四、五、六、七、九(數(shù)字)就不是按形次來排的,如果我們靠形次來查找很費勁吧,這就要通過義次了。但是如“茍”和“鬼”從茍部下次鬼部,通過形次和義次恐怕就行不通了,這時候通過音相gou找gui這就好找多了。以此我們知道《說文》體系應(yīng)該是以形為主,以義為輔,繼而是音相相次。在《說文·示部》中主要是以形次和義次為主。
(一)《說文解字》中“示”字的解讀
《說文》“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所屬皆從示。”(9)(神之切)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通過日月星三種天象向人顯示吉兇福禍。人通過天象所呈現(xiàn)的征兆來推測時勢的變化。示,是神■的事,所有與示部相關(guān)的字,都采用示做部首。以此看來,許慎這種解讀只是對小篆形的“示”所做的解讀。那么“示”的本義到底是什么呢?示最初為象形字,甲骨文的“示”有這樣幾種寫法。形體很像是上古人祭祀用的石臺,下面是石柱形,上面是供奉祭品的石臺??梢姟笆尽弊值谋疽馐羌琅_(10),可查原文,示字與祭祀密切相關(guān)。又根據(jù)《說文解字正》說,“示”較原始形體見于的商代甲骨文,作示(《乙》八六七〇)像神主之形,是獨立象形字,本義即神主。后來線條化,上部加橫畫飾筆,中間兩旁又加點才形成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示”。(11)以此看來示字乃是起源于宗教祭祀。
(二)《說文解字》中“示”部字的分類
《說文解字·示部》(以下稱《說文·示部》)包括六十三個字,新附四字?!笆尽辈?3字中除了禮、社、祭、神、祫、祟、祘、祝這些會意字之外,其他都是形聲字。通過義次的考察,本文大致將“示”部分為三類:宗教活動的對象;宗教活動的方式;宗教的目的。
1、宗教活動的對象:“神”、“袛”、“祕”、“祖”、社等
《史記·禮書》:“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12)可見古人崇拜的對象有天、地還有“人”?!墩f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祗--地祗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祕-神也,從示必聲?!倍巫ⅲ荷衩夭豢尚?。祖--祖先,從示,從且,本義:祖廟,是指奉祀祖先的宗廟。社—地主也,從示、從土?!洞呵飩鳌吩唬骸肮补ぶ泳潺垶樯缟瘛!薄吨芏Y》:“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13)“社”是土神。在我國古代,對超自然界多是用“神”的這個名稱來代替?!吧瘛笔墙y(tǒng)稱,幾乎所有的怪異現(xiàn)象和崇拜物皆可以稱作“神”?!抖Y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fēng)雨,見怪物,皆曰神?!保?4)這樣我國古代就有很多神靈了?!吧纭笔峭辽?;“稷”是谷神;“祖”是人神,神主就是祖宗的象征物;天上有天神,地下有地神,日月星辰風(fēng)雨雷電山川河海等等,各種自然物與自然現(xiàn)象都是各有主宰,這主宰者就是“神”。由此可見,我國古人的宗教觀是多神崇拜。在我國古代,由于受自然的限制,古人對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懼,天上的氣象變化、地下的風(fēng)吹草動、飛禽走獸,都被視為有神靈主宰,于是有靈的觀念,為了表達敬畏、賜福,同時也就形成了多神崇拜、多對象祭祀。這就有別于西方的宗教了,西方的“神”只有一個,就是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物,上帝就是萬物的主,而我國天上有天神照俯身照看,地下有地神關(guān)照,人間有人神保佑,難怪我國能有太平盛世??!《說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墩f文·示部》“祗”,地祗提出萬物者也。以此看來,天神、地神都在創(chuàng)造萬物,那么主宰這一切的到底是天神還是地神呢?天、地之神又是什么創(chuàng)造的呢?《說文》說:“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保?5)天、地之神的創(chuàng)造是“一”,也就是說天、地始于一,天、地從“一”分化出來后,通過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萬事萬物。綜上可見,我國古人的宗教觀是多神崇拜,而多神又歸宗于“一”,對多少神的崇拜也就是對“一”的崇拜。
2、宗教活動的方式:祭祀類(包括祭祀的種類名稱,祭祀的方式,祭祖及其地點,祭祀的禮儀等方面)
祭祀的種類名稱:如:祠—春祭日祠。品物少,多文詞也。禘—袛祭也。礿—夏祭也。《釋天》日: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16)
祭祀的方式:禪—祭天。禓—道上祭等等。
祭祖及其地點6字:“■”、“■”、祖、■、■等?!墩f文》“祪”,祔、祔、祖也。從示危聲。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即把剛死的人祭放在宗廟當中,與先人在一起。從示付聲。祖--始廟也。甏—門內(nèi)祭祖先所彷徨。祰—告祭也。祏:宗廟主也?!吨芏Y》有郊、宗、石室。一日:大夫以石為主。段注:“祏”字下日:“宗廟主也”是為轉(zhuǎn)注。(17)古人相信,人死之后其靈魂還在,需要活著的子孫后代供養(yǎng),人們通過祭祖的一方面對先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以此來獲得先人的護佑。其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早期宗教廟宇的文化和道德的教化作用。
祭祀的禮儀方面的內(nèi)容6個字:斎、禋、祭、祀、祡、禷。在古代,祭祀前要整潔衣服,不進酒葷,放松心情以示對神虔誠之心?!墩f文·示部》:“斎”,戒、潔也。從示。齊省聲。段注:“《祭統(tǒng)》日:齋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治齊者也?!边@種祭祀的禮儀可以使得祭祀得以規(guī)范?!暗殹?潔祀也。一日:精意以享為禋。從示,垔聲。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段注:“統(tǒng)言則祭、祀無別也。此合三字會意也?!保?8)祀-祭無已也。從示。已聲。根據(jù)段注“不已”的意思是“不止”,當祭不止的時候他們也就沒有差別了?!犊讉鳌罚骸办?,年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熬褪钦f,殷商記年時以四時祭祀一周期為標準的,可見殷人對于祭祀活動的重視。■-燒■焚燎以祭天神。禷-以事類祭天神。從示,類聲。段注:“凡經(jīng)傳言禷者,皆謂因事為兆,依郊禮而為之。禮以類為禷。《爾雅·釋天》:“是禷是禡,師祭也?!彼^師祭,就是軍隊的祭祀。(19)“禷”是古代因征戰(zhàn)出師而祭天。(20)?!乐髻澰~者?!白!北玖x為主持祭祀活動的人,也引申為向神祈福、祝福。由此可知,古人對神的崇拜是通過祭祀來進行的。
3、宗教祭祀的目的
有關(guān)于不好的事:包括“禍”、“祟”、“祘”、“禁”、“禫”等字;祭祀以時,祭物豐潔,心意虔誠,儀式中禮,神靈就會祜佑,因而得福;反之,則因觸犯神靈而受禍,因此禍也從示?!墩f文·示部》“禍“害也,神不福也。祟—神禍也。釋玄應(yīng)《眾經(jīng)音義》日:謂鬼神作災(zāi)禍也。禁--吉兇之忌也。禫—除服祭也;講祭祀目的類14個:祜、禮、禧、禛、祿、禠、禎、祥、祉、福、祐、祺、祗、禔”。祜-上諱,福也。段注:祜訓(xùn)福,則當于祿、禠等為類。禮-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段注:覆也,足所依也。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故禮字從示。禧-禮吉也。段注:“行禮獲吉也。禛-以真受福也。《詩》言“?!薄暗摗倍嗖粍e?!夺屧b》祿、福也。(21)禠-福也。禎-祥也。祥-福也。祉-福也。福-■也。祐-助也,《易·系辭》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祺-吉也。《釋言》曰:祺,祥也,祺,吉也。祗-敬也。禔-安福也。段注:“禔-安業(yè)。本“安”下有福?!?/p>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祭祀的目的乃是在于祈求幸福吉祥安康,趨利避害。
三、宗教的原始意蘊
《左傳·成公十三年》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將祭祀與軍事看做同樣重要的兩件國家大事,二者都關(guān)乎國家的生死存亡,由此可見,祭祀在古代社會里的重要地位?!办搿奔醇漓?,“戎”即戰(zhàn)爭之意。《說文》“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祀”-祭無幾也。祀是一種存在,是對存在信仰的體現(xiàn)?!叭帧笔菓?zhàn)爭之意,《說文》“禷”-以事纇祭天神,《王制》天子將出,纇與上帝,皆主軍旅言。凡經(jīng)傳言禷者,皆謂因事為兆,依郊禮而為之。(22)古人因戰(zhàn)事出征祭拜天以獲得的護佑,所以,即使是“戎”也離不開祭祀。六國文字中的秦系文字是我國文字的正宗,秦石鼓文十篇,按其次內(nèi)在的次第排列:而師第一(秦襄公護平王東遷洛陽),汧殹第二(文公打魚),霝雨第三(軍隊渡河),馬薦第四(牧馬),作原第五(在高平之地修道,栽樹),逜水第六(通過栽樹劃分區(qū)域給天子修住處,嘉樹則里,天子永謐),車工第七(打獵),田車第八(打獵),鑾車第九(對打獵的總結(jié)),虞人第十(祭祀)。從以上親石鼓的次第看來,秦石鼓文的最終歸宗于祭祀,所以歸結(jié)來看,國之大事也就一件事,就是祭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古代宗教活動“祭祀”為中心,通過祭祀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人的宗教觀,古人通過祭祀的方式表達對神的敬畏及得到神的賜福的目的,以此可知,宗教的本意應(yīng)該是個動態(tài)的詞,宗教不是說的而是行的,是依據(jù)某種方式而實現(xiàn)某種目的的“行”。(23)祭祀的目的乃是為了獲得賜福,表現(xiàn)為人的趨利避害的心理,“利”表現(xiàn)為“?!?,《說文》“?!保v也。“害”表現(xiàn)在為“禍”,《說文》“禍”,害也,神不福也。福的最根本就是生,先有“生”資格,才能談福,沒有了生命,再大的福都與你無關(guān);最大的禍即是生命的終結(jié)。所以祭祀其體現(xiàn)的是人對生的追求,死的畏懼,古人們通過“宗教”以祈求生的永久存在,通過信仰這種精神性的存在,并且踐覆這種精神性的存在,人超越死使得生命獲得終極性的意義和永恒的價值。于此,“宗教”是人通往神的中介,人通過宗教這一“聯(lián)系之物”達到人神相契。
主要文獻參考:
[1]許慎:《說文解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版。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
[3]郭齊勇:《中國古典哲學(xué)名著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4]董蓮池:《說文解字考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版。
[5]單曉琳:《說文解字》“示”部字看上古的自然崇拜,西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9年2月第26卷第2期。
[6]胡達超:《說文部首體系研究》,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9年03期。
[7]張連順:《新道學(xué)的生死觀》(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8年。
注釋: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成公十三年》二,北京:中華書局,第860頁。
(2)《說文》示部祭祀的文化內(nèi)涵。
(3)同上。
(4)郭齊勇:《中國古典哲學(xué)名著選讀》,北京:人民出版2005版,第50頁。
(5)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版。
(6)趙云濤:《試從《說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國古代祭祀文化》,宜賓學(xué)院學(xué)報第2009年7期。
(7)王世偉:《《說文》部首“同部異分”析》,四川圖書館學(xué)報1985年02期。
(8)胡達超:《說文部首體系研究》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9年03期。
(9)許慎:《說文解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2月第2版,第1頁。
(10)姜棟:《從“禮”字管窺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禮”的起源》河北法學(xué)2011年2月第29卷第2期。
(11)董蓮池:《說文解字考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頁。
(12)單曉琳:《說文解字》“示”部字看上古的自然崇拜,西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9年2月第26卷第2期。
(13)許慎:《說文解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字形字義未做注明均引自《說文·示部》)。
(14)《禮記·祭法》。
(15)許慎《說文解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版。
(1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30頁。
(17)同上。
(18)同上。
(19)同上。
(20)同上。
(2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第(30頁。
(22)同上。
(23)張連順:《新道學(xué)的生死觀》(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2008年。